西北植物学报

研究报告

  • 过表达或沉默棉花GhPCBER基因株系的获得及其茎叶木质素和木脂素含量研究

    刘瑾;梁其干;张迎春;张新宇;李艳军;孙杰;

    编码苯基香豆满苄基醚还原酶(phenylcoumaran benzylic ether reductase,PCBER)的基因PCBER属于PIP亚家族,是苯丙烷代谢途径中参与木脂素合成的关键基因。该研究构建了棉花GhPCBER基因的植物过表达载体并转化拟南芥,同时构建了VIGS(virus induced gene silencing,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载体转化棉花,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GhPCBER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进行分析;对野生型和转基因植株茎叶组织中的木质素和木脂素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成功构建了GhPCBER植物过表达载体pGWB17-GhPCBRE以及基因沉默重组载体pTRV2-GhPCBER;经遗传转化获得6株转棉花GhPCBER基因抗性拟南芥植株,同时获得15株GhPCBER基因沉默棉花植株(5株为一组)。(2)PCR检测表明,6株转基因拟南芥均为过表达株系,其中株系1、2、3相对表达量更高,且在茎、叶组织中的表达量分别较野生型提高了7~14倍和6~16倍,表明GhPCBER基因成功在拟南芥中过表达;GhPCBER基因沉默棉花植株的茎、叶组织中的表达量分别比野生型棉株约下降12%和26%,表明烟草脆裂病毒(TRV)体系(pTRV2-GhPCBER)成功抑制了GhPCBER基因的表达。(3)转GhPCBER基因拟南芥茎、叶中木质素和木脂素含量较野生型均显著降低;GhPCBER基因沉默棉花植株茎、叶中木质素和木脂素含量较野生型均极显著降低;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发现GhPCBER基因沉默棉花植株茎秆颜色明显比野生型染色浅,也证明沉默基因棉花植株茎秆中的木质素含量减少。(4)苯丙烷代谢通路中8个相关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发现,过表达或抑制GhPCBRE基因均会导致苯丙烷代谢途径发生重新定向。

    2019年01期 v.39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9K]
  • 青杄转录因子PwNAC30及其启动子序列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梁珂豪;孙永江;袁义杭;张凌云;

    该研究以青杄(Picea wilsonii)为实验材料,通过PCR从青杄的cDNA文库中克隆得到一个NAC转录因子,命名为PwNAC30。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PwNAC30开放阅读框1 179bp,共编码392个氨基酸,在其N端存在保守的NAM(no apical meristem)结构域,可分为A~E等5个亚结构域。多序列对比和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PwNAC30蛋白与同为云杉属的北美云杉(Picea sitchensis)聚为一类。启动子克隆分析显示,PwNAC30基因启动子上存在脱落酸(ABA)、赤霉素(GA)、茉莉酸甲酯(MeJA)、TC-rich repeats等激素和逆境响应元件,在GA、ABA、MeJA、低温、干旱、盐的处理下,其启动子活性均明显增强。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PwNAC30在球果中的表达量最高,而在花粉和种子中的表达量最低。PwNAC30对于盐、干旱、低温、ABA、MeJA、GA处理均有响应,尤其对盐、干旱、MeJA的响应最为显著。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PwNAC30蛋白定位于细胞核与细胞质,主要定位于细胞核中。酵母单杂及双杂结果表明,PwNAC30蛋白的全长和N端没有转录激活活性,而C端有转录激活活性,且PwNAC30自身能形成同源二聚体。研究表明,青杄PwNAC30基因可以作为一个转录因子发挥作用,其转录激活活性在C端,且自身能够形成同源二聚体结构;PwNAC30基因广泛参与了ABA、GA、MeJA等激素的信号通路,并对盐、干旱、低温处理有响应。

    2019年01期 v.39 1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6K]
  • 芥菜型油菜BjuA09DFR基因及其启动子的克隆与转化和表达

    袁玉辉;朱守晶;邹杰;曾贤军;肖强;徐新仁;刘显军;

    该研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qRT-PCR)检测了BjuA09 DFR基因的时空表达特异性,并通过克隆BjuA09 DFR基因启动子片段,构建该基因的启动子GUS融合表达载体,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重组质粒转入野生型拟南芥,最后对拟南芥转基因材料不同发育时期的不同组织部位进行GUS组织化学染色,分析BjuA09 DFR基因启动子的表达模式,为BjuA09 DFR基因启动子功能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BjuA09 DFR基因在芥菜型油菜的多个组织部位都有表达,尤其是在叶、花、角果和授粉后15d种子中表达量较高。(2)成功构建了BjuA09 DFR基因启动子和GUS基因融合表达载体(pBjuA09 DFR∷GUS),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将重组质粒转入野生型拟南芥,经卡那霉素筛选和PCR检测抗性苗,获得转基因拟南芥阳性苗。(3)GUS组织化学分析结果显示,转基因拟南芥材料的GUS活性具有明显的时空特异性,在叶、花、角果和种子中的染色较深,具有很强的GUS活性。

    2019年01期 v.39 24-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8K]
  • 茶树CsGGDPS7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

    王赞;黄旭建;曹红利;岳川;郭雅玲;

    从茶树基因组鉴定得到牻牛儿基牻牛儿基焦磷酸合成酶基因CsGGDPS7,以铁观音茶树为材料克隆获得全长cDNA(GenBank登录号MH891780)。CsGGDPS7序列全长1 185bp,包含1 098bp开放阅读框(ORF),编码365个氨基酸。预测结果显示在N端包含叶绿体转运肽,亚细胞定位于叶绿体中。氨基酸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具有类异戊二烯合成酶家族的5个保守域和2个特征功能域(DDXXXXD和DDXXD)。进化树结果表明与油橄榄(Olea europaea)OeGGDPS7亲缘关系最近。荧光定量检测显示,CsGGDPS7在叶片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但花发育阶段CsGGDPS7表达量差异不显著。在乌龙茶做青过程中,CsGGDPS7在晒青阶段就快速上调表达并在三摇达到峰值。CsGGDPS1和CsGGDPS2表达也受做青调控,但CsGGDPS4不受做青调控。研究推测,CsGGDPS7可能与乌龙茶萜类香气物质合成密切相关。

    2019年01期 37-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8K]
  • 中国特有森林树种华山松的群体进化历史研究

    王若楠;白吉庆;王玛丽;阎晓昊;董鹏斌;王宁;李忠虎;

    利用现代分子群体遗传学的分析手段,对华山松27个自然群体129个个体的样本进行双亲遗传核基因AGP6片段的测序分析,检测该物种在第四纪冰期时的避难所和群体进化历史。结果表明:(1)华山松群体在AGP6基因座位上具有较高水平的核苷酸多态性,其沉默位点多样性值(πt=0.013 8,πsil=0.030 6)显著高于其他松属植物。(2)基于Bayesian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华山松具有明显的群体遗传结构,地理分布区上能够分为中国中部和中国西南部两大区域族群,Network网络分析和系统发育分析均得到了相似的结果。(3)分子变异(AMO-VA)分析结果表明,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群体内(65.65%)和族群间(30.18%),群体间存在较小的变异量(4.17%);物种水平和族群水平上的群体错配分析分布均呈多峰模式,说明华山松群体未经历过近期的扩张事件。(4)秦岭山脉和横断山区的群体存在较高水平的单倍型多样性和较多的特有稀有单倍型,进一步结合单倍型间的多样性关系,推测这些区域可能是华山松在第四纪冰期时期的避难所。研究认为,不同避难所地区间长期的地理隔离以及高大山脉、河流等异质性生境的形成可能促使了华山松在中国中部和西南部两大区域族群的异质性分化以及物种较高水平的核苷酸多态性。

    2019年01期 47-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3K]
  • 小麦穗发芽基因等位变异及其区域分布研究

    王黎明;李永霞;高华利;王春平;王洪刚;李兴锋;

    为了解中国不同麦区小麦种质资源抗穗发芽基因的等位变异与分布特征,利用小麦抗穗发芽相关的Vp1B3和Dorm-1标记对7个不同麦区的446份小麦种质资源的等位变异和分布差异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1)利用标记Vp1B3检测出Vp1的等位基因共有3种类型,分别为Vp1Bc(与抗穗发芽相关)、Vp1Ba(与感穗发芽相关)、Vp1Bb(与抗穗发芽相关),其频率分别为62.8%、32.9%和4.3%。(2)标记Dorm-1在供试材料中共检测出2种特异性条带,分别为468bp(DormB1a,与感穗发芽相关)和606bp(DormB1b,与抗穗发芽相关),所占比例分别为98.6%和1.4%。(3)具有DormB1b基因型的种质主要分布在黄淮冬麦区和长江中下游冬麦区,比例分别为5.1%和1.9%;具有(Vp1Bc+Vp1Bb)基因型(组合)的种质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和西南冬麦区分布最多,比例分别为75.0%和74.1%。(4)通过标记Vp1B3和Dorm-1的综合鉴定,共筛选出同时携带Vp1与Dorm-B1位点种质6份,分别是‘陕麦611’、‘郑农19’、‘豫49-198’、‘信阳0913’、‘咸阳大穗’与‘徐州8066’,可以作为抗穗发芽育种的参考亲本。

    2019年01期 57-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K]
  •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葛根SSR标记研究与利用(英文)

    肖亮;尚小红;曹升;谢向誉;曾文丹;严华兵;

    该研究以‘桂粉葛1号’为材料,通过转录组测序的方法测得8.9Gb clean reads,组装成137 629个转录本,最终得到83 811个Unigene序列。进化树分析表明,葛根和苜蓿、花生聚为一支。用MISA软件在83 811个序列中检测到25 452个简单重复序列(SSR)位点,三核苷酸重复的SSR数量最多,其次是二核苷酸重复。三核苷酸重复中,(AAG)n是最普遍的重复单元(27.87%)。共设计了229对SSR引物,其中28对引物可以产生清晰的条带和丰富的多态性,被用于检测44份葛根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在44个葛根资源的基因组DNA中共扩增出90个片段,其中89个条带有多态性,平均等位基因数为3.178 6。多态性信息量范围为0.083 0~0.774 2(平均数为0.4557)。聚类分析显示遗传相似性系数范围为0.266 7~1.000 0。这些结果提示所检测的葛根资源在DNA分子水平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当阈值为0.58时,44个资源可以划分为2个类群,且44份资源的类群划分与地理来源之间没有直接关系,但这些标记将是葛根遗传多样性研究可用的基因组资源。

    2019年01期 64-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9K]
  • 基于SRAP标记的甜瓜耐盐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高宁宁;常高正;康利允;李晓慧;梁慎;李海伦;赵卫星;

    研究不同耐盐程度甜瓜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为甜瓜种质资源有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该试验以不同耐盐程度的27个甜瓜品种为材料,利用SRAP标记分析甜瓜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从364对引物组合中筛选出24对扩增清楚且多态性丰富的引物,共扩增出415个清晰的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241个,多态比率达58%。平均观测等位基因数(Na)为1.588 0,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347 0,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201 3,平均Shannon's信息指数(I)为0.301 0,表明供试甜瓜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UPGMA聚类结果显示:遗传相似系数在0.36~1.00之间,遗传相似性系数在0.72时,可将27个甜瓜品种划分为4个类群,耐盐型甜瓜在其中3个类群有分布,中等耐盐型甜瓜在4大类群中均有分布,盐敏感型均集中在第Ⅰ类群,表明耐盐型和中等耐盐型甜瓜种质的遗传多样性比盐敏感型种质丰富。遗传相似系数与UPGMA聚类结果的Cophentic矩阵相关系数为0.749,说明聚类分析结果较准确。研究认为,耐盐型甜瓜的遗传多样性较丰富,要得到耐盐的杂种优势品种,需要融入更多遗传关系较远的新种质。

    2019年01期 v.39 68-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K]
  • 基于SRAP分子标记的冰草遗传连锁图谱构建

    李佳奇;于卓;杨东升;于肖夏;吴国芳;牛亚青青;

    构建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是冰草抗性、品质、产量等重要性状QTL精细定位及标记辅助育种研究的基础。该试验以四倍体杂交冰草F2群体的202个分离单株及其亲本为材料,利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和Join Map 4.0作图软件对冰草的遗传连锁图谱进行了构建。结果表明:(1)共筛选出22对多态性好、标记位点清晰稳定的SRAP适宜引物,对冰草杂种F2分离单株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共获得510个SRAP多态性标记位点,其比率占88.2%。(2)偏分离分析表明,偏分离标记比率仅为14.12%,符合遗传作图的要求。(3)成功构建了冰草的SRAP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该图谱有14个连锁群、510个标记,连锁群间长度范围86.4~179.0cM,覆盖基因组总长度1 912.9cM,标记间平均间距3.75cM,为高密度遗传图谱。

    2019年01期 v.39 76-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8K]
  • 云南箭竹不同年龄段假鞭的解剖学结构特征及木质化观察

    李鹏程;敖超毅;王曙光;

    该研究以云南箭竹不同年龄段的假鞭为实验材料,采用滑动切片法并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分析云南箭竹假鞭的解剖结构特征及其随年龄的动态变化,为假鞭结构研究提供新的解剖学数据信息。结果显示:(1)云南箭竹假鞭节间的表皮层只有1层细胞,皮下层由3~4层细胞壁加厚的纤维细胞组成,皮层一般有20~25层不规则的薄壁细胞,成熟的皮层细胞会形成皮层气道,髓实心不具髓腔。(2)云南箭竹假鞭纤维壁厚随鞭龄增加而增加,且同一年龄假鞭的内侧韧皮部面积大于外侧;纤维腔径随鞭龄增加而逐渐减小,但同一年龄假鞭内侧纤维腔径大于外侧;韧皮部的面积、维管束和导管的直径均随着鞭龄的增加而增大。(3)假鞭维管束一般不具有原生导管,外部维管通常有2个较大的后生导管,在假鞭中部及内部通常只有1个后生导管,另1个后生导管不发育或发育不全。(4)在0.5年生到2年生的云南箭竹假鞭中,被染成紫红色的木质素在纤维细胞壁、薄壁细胞壁、导管细胞壁中都有分布,且随着假鞭年龄的增加染色逐渐加深,表明云南箭竹假鞭木质素含量随着鞭龄的增长而不断增加,木质化程度随鞭龄的增长逐渐提高。

    2019年01期 v.39 84-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4K]
  • 细裂槭与其近缘种的比较形态学及分类学研究

    兰庆;刘果厚;胥晓;李红颖;刘冠志;

    通过对细裂槭与其近缘种大叶细裂槭、疏毛槭的表型性状及叶片微形态进行比较研究,探讨细裂槭在植物分类学上的地位。结果表明:(1)不同产地细裂槭表型性状变异主要来源于居群内。(2)同一产地细裂槭与其近缘种的一些表型性状存在较大的差异。(3)反映叶片大小和翅果形状指标的平均变异系数相对较大,不能准确反映种间关系,故不支持《中国植物志》、Flora of China以及各类地方植物志中以叶片大小和双翅连接角度作为细裂槭、大叶细裂槭和疏毛槭的主要分类依据。(4)疏毛槭叶上表皮和下表皮均具表皮毛,且生活周期内不脱落,与《中国植物志》和Flora of China对疏毛槭的记载略有不同。依据许炳强提出的植物叶脉序演化关系,细裂槭与大叶细裂槭的叶脉序特征基本一致,而疏毛槭较细裂槭和大叶细裂槭原始,该研究结果支持Flora of China对细裂槭和大叶细裂槭的合并处理,并将细裂槭作为疏毛槭的变种处理。

    2019年01期 v.39 92-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4K]
  • 黄土丘陵沟壑区10种单子叶植物叶片解剖结构及环境适应性

    寇萌;尹秋龙;焦菊英;

    该研究选取黄土丘陵沟壑区常见的10种单子叶植物,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法,对不同植被带(草原带、森林草原带、森林带)及不同立地环境(阳坡、峁顶、阴坡)植物叶片解剖结构进行观察,并测量叶片上角质层厚度、下角质层厚度、上表皮厚度、下表皮厚度、叶片厚度、导管直径等指标,以探讨该区不同单子叶植物解剖结构特征及环境适应性。结果表明:(1)单子叶植物叶片上、下表皮外侧均有不同程度的角质层分化;叶片上表皮还有泡状细胞的分化,但不同物种泡状细胞的位置和大小不同;单子叶植物较大的维管束中一般有2~4个明显粗大的导管,呈V形排列。单子叶植物可通过自身特殊的解剖结构特征适应研究区特有的环境。(2)叶片解剖结构中仅有导管直径在不同植被带间差异显著,随土壤水分的减少,植物主要通过增大导管直径来适应不良的水分条件。(3)叶片解剖结构中表皮和上角质层厚度等保护组织在不同立地环境间有显著差异,在水分条件差、光照强烈的环境中,植物主要通过增大表皮和上角质层厚度来适应环境。

    2019年01期 v.39 102-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6K]
  • 蓝果忍冬果柄离区形成中内源激素含量与细胞壁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特征

    刘化禹;娄爽;秦栋;张妍;谢佳璇;霍俊伟;

    以蓝果忍冬易落果品种‘海参崴’和不易落果品种‘蓓蕾’为试材,制作石蜡切片观察果柄离区的解剖结构,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果柄离区内源激素含量,并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试剂盒测细胞壁相关酶活性,分析蓝果忍冬不同品种果柄离区形成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与细胞壁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特征,探讨二者与果实脱落的关系。结果表明:(1)‘蓓蕾’果柄离区在整个果实生长期均无明显断裂,‘海参崴’果柄离区在果实成熟期开始断裂,最终仅靠维管束连接。(2)海参崴’和‘蓓蕾’果柄离区激素水平和变化存在明显差异,在果实成熟期‘海参崴’的脱落酸(ABA)和乙烯(ETH)含量高于‘蓓蕾’,而生长素(IAA)和玉米素(ZT)含量低于‘蓓蕾’;在转色期赤霉素(GA3)含量低于‘蓓蕾’。(3)进入果实成熟期后‘海参崴’的纤维素酶(Cx)、β-葡萄糖苷酶(β-glu)活性升高,到转色期后期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果胶甲酯酶(PME)活性达到峰值;在整个果实生长期‘蓓蕾’的Cx活性基本没有变化,PG、PME、β-glu活性在生长早期即达到峰值,进入果实成熟期呈下降趋势。(4)‘海参崴’果柄离区Cx活性与IAA/ABA显著负相关(P<0.05);‘蓓蕾’果柄离区β-glu活性与IAA/ABA显著负相关(P<0.05),其PME活性与ABA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研究认为,‘海参崴’果实易脱落主要与果实成熟期果柄离区ABA含量增加和IAA含量降低及细胞壁代谢酶Cx和PG活性变化有关,且Cx活性受IAA和ABA相对含量比值的负调节;‘蓓蕾’果柄离区PME活性增强也可以促进其果实脱落,PME活性受ABA含量的变化正向调节。

    2019年01期 115-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1K]
  • 水杨酸调控内源H_2S缓解黑大豆铝胁迫的作用机理研究

    滕建晒;陈健;彭亮;陈宣钦;

    该研究以铝(Al)敏感型黑大豆(SB)根为实验材料,通过一系列生理生化和组织化学实验手段,探讨了水杨酸(SA)通过调控内源H_2S信号缓解铝胁迫的作用方式。结果表明:(1)AlCl_3处理黑大豆SB根系Al积累增加,AlCl_3与SA共处理能明显抑制Al在SB根系的累积,加入H_2S清除剂(HT)或H_2S合成抑制剂(PAG)后SB根系Al累积量增加。(2)SA使Al胁迫下黑大豆(SB)根内源H_2S水平增加1.5倍,并显著缓解Al胁迫导致的根生长抑制、活性氧(ROS)累积、氧化损伤和细胞死亡,共处理HT或PAG均能够显著降低内源H_2S水平,并可逆转上述所有SA对Al胁迫的缓解效应。(3)SA降低了Al胁迫下黑大豆(SB)根尖抗氧化酶CAT、SOD和APX活性,抑制SB根系细胞ROS的产生,用HT或PAG抑制H_2S信号可增强抗氧化酶活性。(4)在Al胁迫条件下,SA可进一步上调一系列耐Al基因的表达,包括外部解毒机制中的耐铝转录因子GmART1、柠檬酸合成酶基因GmCS、柠檬酸转运蛋白基因GmMATE,内部解毒机制中的苹果酸转运蛋白基因GmAlCT以及Al3+相关转运蛋白基因GmAlS1和GmNIP1;2,通过HT或PAG降低内源H_2S水平可逆转SA对上述基因表达的调控。(5)SA可提高Al胁迫下黑大豆(SB)根柠檬酸的分泌量,此效应亦可被HT或PAG抑制。研究发现,H_2S可作为SA的下游信号参与调控黑大豆(SB)响应Al胁迫的过程,为揭示植物Al耐受信号调控网络途径提供部分新的理论基础。

    2019年01期 126-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4K]
  • 营养液循环间隔时间对紫色小白菜根系解剖结构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尚春雨;马家易;刘玲璐;吴肇正;林义章;钟凤林;

    该研究通过自制营养液循环系统,设置系统运行和停止时间均为7.5min(T_1)、15min(T_2)、22.5min(T_3)、30min(T_4)4个处理,以静止营养液培养为对照(CK),研究不同营养液循环间隔时间对营养液环境指标及水培紫色小白菜根系形态学指标、脯氨酸、丙二醛含量、根系内源激素及根系细胞显微结构的影响,以探究营养液循环间隔时间对水培紫色小白菜根系生长的影响机理。结果显示:(1)第0~10天,CK的营养液溶解氧含量下降了3.5mg/L,T_1~T_4的溶解氧下降幅度基本一致,约下降了1.2mg/L,CK的营养液溶解氧下降速率约为T_1~T_4的3倍;营养液的循环间隔时间处理对营养液温度及离子总量无影响。(2)于处理后第10天,T_1~T_4处理的紫色小白菜根系总长度、根系表面积、根系平均直径等根系形态学指标均大于CK处理,且T_2、T_3较T_1、T_4的根系生长更优,说明一定范围的营养液循环间隔时间能促进根系生长。(3)CK的紫色小白菜根系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最高,T_2在T_1~T_4营养液循环处理中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均相对较高,T_4处理最低且二者均显著低于对照。(4)各处理10d后,紫色小白菜根系内源激素有显著差异,其中IAA和GA3含量变化一致,均为T_2>T_3>T_4>T_1>CK;ABA含量的大小顺序为CK>T_4>T_1>T_3>T_2,且T_2的ABA和ZR含量也基本处于最低水平。(5)细胞显微结构观察发现,T_1~T_4处理的根系横切面由内向外第3层皮层细胞数量、新生侧根距离根尖1cm处直径、维管束和木质部区域直径占根系直径的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且3项指标均为T_2最大(30个、450μm、42.22%),说明T_2的根系长势最优。研究表明,营养液循环间隔时间为15min(T_2)能够显著改善营养液溶解氧含量,有效提高根系IAA和GA3含量、促进根系皮层细胞分裂、增加新生侧根直径以及维管束和木质部区域直径,从而使水培紫色小白菜根系生长最优。

    2019年01期 v.39 131-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0K]
  • 固氮菌株XD20对不同甘蔗品种的促生效应

    毛莲英;黄婵;祝开;杨丽涛;李杨瑞;邢永秀;

    菌株XD20是从甘蔗根内分离获得的一株具有固氮活性的内生菌株。该试验对其进行16SrDNA鉴定和nifH基因扩增,并对其固氮、溶磷、产嗜铁素、产吲哚乙酸(IAA)等促生特性进行分析,然后接种于甘蔗,研究其对甘蔗的促生效应。结果表明:(1)16SrDNA序列的分析鉴定显示,该菌株属于成团泛菌。(2)nifH基因通用引物polyF/polyR扩增得到一条大小为360bp左右的基因序列,该菌的固氮酶活性约为3 187.8nmol·mL~(-1)·h~(-1)。(3)菌株XD20具有产生IAA的能力,IAA浓度可达36.71μg·mL~(-1),同时具有溶解有机磷和产生嗜铁素的能力。(4)接种XD20到不同甘蔗品种B8、ROC22和GT40的组培苗,接菌处理不同程度地提高3个品种甘蔗的株高、生物量以及叶片的叶绿素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以及硝态氮的含量,并对品种B8的促生作用效果最为显著。

    2019年01期 v.39 140-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1K]
  • 苗期喷施水杨酸对甜叶菊主要农艺性状和糖苷含量的影响

    陈竞天;易斌;陈艾萌;侯凯;吴卫;

    采用不同浓度水杨酸(0.5、1、2、4、8mmol·L~(-1))以及水杨酸抑制剂1-氨基苯并三唑(ABT)10μmol·L~(-1)喷施大棚内以及大田中甜叶菊苗期叶片,探究其对甜叶菊主要农艺性状、叶片糖苷含量以及采收时期甜叶菊叶片水杨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水杨酸处理浓度升高,大棚和大田中甜叶菊主要农艺性状大多均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2mmol·L~(-1)水杨酸处理下,大棚内和大田中甜叶菊主要农艺性状均有显著增加,其单株叶干重产量分别为1.03和16.76g较对照(0.76和12.34g)增加39.96%和9.52%;ABT处理对甜叶菊农艺性状均有一定抑制作用。(2)甜叶菊叶片总糖苷及其组分含量在1mmol·L~(-1)水杨酸处理后均有明显升高,且在2mmol·L~(-1)水杨酸浓度下达到最高值,此时大棚和大田中甜叶菊叶片总糖苷含量分别为16.75%、14.57%比对照(13.33%、12.03%)增加25.66%和16.18%,RA苷也均有显著增加并达到10.59%和9.77%。(3)采收时期大田甜叶菊叶片水杨酸含量在1和2mmol·L~(-1)处理后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在4和8mmol·L~(-1)水杨酸处理后显著提高,而在ABT处理后有所降低。研究认为,叶面喷施适宜浓度水杨酸可显著提高甜叶菊产量和糖苷含量,尤其是RA苷含量,且不影响采收期叶片水杨酸含量,生产中可采用2mmol·L~(-1)水杨酸苗期喷施甜叶菊以提高产量和改进品质。

    2019年01期 v.39 149-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 东北东部山区8个主要树种耐旱性评价研究

    段瑞兵;孙慧珍;

    耐旱性对于树木存亡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该研究以东北东部山区野外自然生长的8个树种——白桦、黄菠萝、胡桃楸、水曲柳、蒙古栎、春榆、兴安落叶松和红松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各树种PV曲线水分参数(7个),同时结合蒸腾速率、枝叶清晨和中午水势、初始致死含水率和持水力等5个实测水分指标,对比分析以单个水分指标、综合水分指标评价耐旱性的差异。结果表明:(1)分别以PV曲线水分参数ψ_(tlp)和ψ_(sat)等衡量8个树种的耐旱性,发现单个水分指标对8个树种的耐旱性强弱排序有所不同,有的甚至完全相反;但通过PV曲线获取的水分参数ψ_(sat)-ψ_(tlp)、RWC_(tlp)、ROWC_(tlp)、ε_(max)和b值排序基本一致,其耐旱性强弱依次为:红松>胡桃楸>黄菠萝>白桦>兴安落叶松>蒙古栎>春榆>水曲柳。(2)以PV曲线7个水分参数综合评价结果显示,8个树种的耐旱性强弱依次为:红松>胡桃楸>黄菠萝>兴安落叶松>蒙古栎>白桦>春榆>水曲柳;以实测5个水分指标综合评价结果显示,8个树种的耐旱性强弱依次为:红松>蒙古栎>兴安落叶松>黄菠萝>水曲柳>春榆>白桦>胡桃楸;两者之间存在一定差异,特别是胡桃楸、蒙古栎和水曲柳位置发生了较大变化。(3)采用12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发现8个树种的耐旱性强弱依次为:红松>黄菠萝>蒙古栎>兴安落叶松>胡桃楸>春榆>白桦>水曲柳。研究认为,12个指标的综合评价结果比较符合东北东部山区8个树种天然分布的生态特征。

    2019年01期 161-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2K]
  • 科尔沁沙地4种典型灌木灌丛下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董雪;郝玉光;辛智鸣;段瑞兵;李新乐;刘芳;

    该研究以科尔沁沙地半流动沙地4种典型灌木(小叶锦鸡儿、东北木蓼、黄柳、差巴嘎蒿)灌丛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灌木类型各土层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垂直分布特征以及各指标间的相关关系,以阐明同一环境条件下不同灌木类型组成的植被对土壤营养元素的影响与反馈能力,为沙漠化治理和生态恢复提供指导。结果表明:(1)4种典型植物灌丛下0~80cm土层SOC、TN、TP平均含量分别在0.90~2.18g/kg、0.19~0.32g/kg、0.27~0.32g/kg之间,其中东北木蓼灌丛下0~80cm土壤SOC、TN、TP平均含量最高,且土壤SOC、TN含量与小叶锦鸡儿的差异不显著,但两者均显著高于其他植物灌丛;土壤TP平均含量在不同灌木类型间均不显著。(2)4种植物灌丛下土壤SOC、TN、TP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下降,表层(0~10cm)土层受植被类型影响显著(P<0.05),同一灌丛0~10cm土层与其他各土层间差异显著(P<0.05),且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层间的差异减弱。(3)各灌木类型下的土壤SOC、TN呈"倒金字塔"的分布模式,但TP含量随土壤深度变化相对不明显,呈"圆柱体"的分布模式。(4)小叶锦鸡儿下各土层C∶N、C∶P平均比值最高,其次是东北木蓼、黄柳,差巴嘎蒿最低;C∶N、C∶P、N∶P的比值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下降,不同灌木类型之间的差异也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弱;其中各灌丛下土壤C∶P随着土壤深度呈急剧减小趋势,且土壤C∶P、N∶P垂直递减的速率比C∶N快。(5)相关分析表明,土壤SOC、TN、TP相互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C∶N、C∶P比值主要受土壤SOC含量的影响,N∶P比值主要受到土壤SOC、TN含量的影响,C∶P比值对土壤C∶N、N∶P比值影响显著。研究发现,不同灌木对半流动沙地的土壤质量的改善修复作用差异显著,且东北木蓼和小叶锦鸡儿的适应性强、对土壤养分的积累更加明显。

    2019年01期 v.39 164-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7K]
  • 珠海淇澳岛次生植被特征及物种多样性

    张坚强;张琳婷;赵东铭;吴端聪;白珮珮;邓传远;

    次生植被是珠海淇澳岛主要的植被类型之一,为揭示岛上次生植被特征及物种多样性特点,采用标准样方法进行植被调查,从地理成分、叶性质、生活型谱和物种多样性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15个样方共有维管束植物46科69属86种,科与属的地理成分均以热带亚热带成分占优势。(2)叶性质特征表现为:叶型以单叶植物占优势(71.8%),叶缘以全缘叶植物(65.9%)多于非全缘叶植物,叶质以革质叶植物(52.9%)为主,叶级比例构成中以小型叶植物的占比具优势(45.3%);且淇澳岛与临近陆地区域的地带性植被差异大,叶功能性状是对淇澳岛干季生长环境(高光且干燥)的适应结果。(3)淇澳岛植物生活型因受人为因素干扰(人工引进植物进行群落构建)与植被演替阶段影响,以小型(33.72%)和矮小型(23.26%)高位芽植物为主。(4)受海风及海岛土壤贫瘠等不利因素影响,乔木层的物种多样性低于灌木层,植被中各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较低(1.84~2.65),为不成熟的群落构成,群落演替至稳定状态还需要一定时间。

    2019年01期 178-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2K]

补白

植物新类群与新分布

  • 新疆阿尔泰山南麓平茶渍属地衣3个中国新记录种

    夏依拉·肖开提;古丽博斯坦·司马义;阿不都拉·阿巴斯;

    平茶渍属(Aspicilia)是地衣型真菌的重要类群之一。该类真菌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尤为丰富,因此在地处半干旱区的新疆,其分布也极其多样。该研究对采自新疆阿尔泰山南麓可可托海风景区的平茶渍属地衣标本,从形态解剖、化学显色反应及薄层层析法和生境等多个角度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中国新记录种3个,分别为博伊金平茶渍(Aspicilia boykinii)、烟色平茶渍(A.fumosa)和斯氏平茶渍(A.sipeana)。提供了这3个新记录种的外部宏观形态和内部解剖结构彩色图。

    2019年01期 190-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8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