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植物学报

研究报告

  • 龙眼体胚发生过程生长素响应因子DlARF5a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林丽霞;屈莹;徐洋;林玉玲;赖钟雄;

    以龙眼松散型胚性愈伤组织为材料,采用RT-PCR和RACE技术克隆获得生长素响应因子ARF5acDNA全长序列,利用实时荧光定量法检测其在龙眼体胚不同发育时期的转录水平,并将其与绿色荧光蛋白(GFP)构建成亚细胞定位载体侵染洋葱表皮细胞。结果表明:龙眼ARF5a(命名为DlARF5a,GenBank登录号为KF739401)的cDNA序列全长为3 322bp,其中开放阅读框为2 829bp,212bp 5′非编码区,258bp 3′非编码区,编码942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预测显示,DlARF5a编码蛋白具有B3、Auxin-resp和AUX-IAA保守区与结构功能域,中间区域富含谷甘氨酸、丝氨酸和亮氨酸,是一个定位于细胞质的具有促进转录活性功能的水溶性蛋白。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该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大豆的亲缘关系最近。qRT-PCR检测显示,DlARF5a在龙眼球形胚和鱼雷形胚时期表达显著增强,而在6个发育阶段中子叶形胚的表达量最低,推测DlARF5a参与龙眼体胚中鱼雷胚时期的形态建成。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未添加外源生长素IAA的DlARF5a蛋白定位于细胞质中,而经外源生长素处理的DlARF5a蛋白在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中均有表达,推测龙眼生长素响应蛋白DlARF5a能够响应外源生长素IAA而改变其在细胞中的空间位置。

    2014年06期 7-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9K]
  • 拟南芥角质层发育突变体中WBC11基因的分析与鉴定

    高原;贾宁;潘登;高述民;高宏波;

    从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 L.)突变体库中筛选到一个发育突变体ku7fy1,其突变表型为叶片狭长,生长缓慢。该研究利用图位克隆技术和候选基因测序鉴定出ku7fy1角质层发育基因(white-brown complex11,WBC11)有一个点突变。对该突变体cDNA测序结果显示,WBC11基因的突变导致其第7个内含子在形成成熟mRNA时无法被正常剪切,使该突变体内WBC11的mRNA大量降解并在翻译时提前引入终止密码子。甲苯胺蓝染色实验显示,突变体叶片表面角质层有缺陷;遗传互补实验进一步证明,突变体ku7fy1中的突变基因是WBC11,ku7fy1表型是由WBC11突变造成的。

    2014年06期 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5K]
  • 东方百合系内杂交授粉技术与胚抢救技术研究

    邵杨;温韦华;崔金腾;贾月慧;张克中;

    研究了东方百合系内杂交授粉技术及胚抢救技术。结果表明:(1)在组合‘Justina’בShela’中,采用柱头直接授粉,花粉管在花柱中向下定向生长,在子房中向胚珠定向生长;采用切花柱授粉,花粉管在花柱切口及子房中发生不同程度无向性生长;残留花柱越长,进行胚珠定向的花粉管数量越多,获得的饱满种子越少,采用柱头直接授粉获得的饱满种子最多。(2)采用柱头直接授粉对东方百合系内56个组合进行杂交实验,仅1个组合未获得饱满胚珠、3个组合获得胚珠少于10个,其余52个组合获得大量饱满胚珠,初步表明此法可作为东方百合系内杂交通用授粉技术。不同胚抢救技术试验结果显示,授粉约70d后采用切胚珠接种比胚珠直接接种的杂种胚萌动快、萌发率高,而且前者的胚抢救效率也明显高于授粉40d后的"剥胚式接种"。研究认为,授粉约70d后采用"切胚珠接种"可作为东方百合系内杂交通用胚抢救技术。

    2014年06期 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K]
  • 高皂苷轮叶党参EMS诱变突变体研究

    马晓菲;唐玉倩;于元杰;

    以轮叶党参为材料,采用甲基磺酸乙酯(EMS)处理离体叶片和愈伤组织对轮叶党参进行诱变,选择最佳诱变组合,并对诱变再生群体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1)轮叶党参叶片和愈伤组织经EMS处理的存活率和分化率均低于对照,并且随EMS浓度的升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而下降。(2)叶片和愈伤组织的致死处理组合分别是0.4%EMS处理4h和0.3%EMS处理4h,半致死组合分别为0.3%EMS处理2h和0.2%EMS处理2h,愈伤组织是EMS诱变轮叶党参的的最佳材料。(3)筛选出的6号变异株皂苷含量为5.061mg/g,较对照平均值提高了5.48%。(4)对诱变再生苗进行遗传分析,8个特异引物对10个供试材料共扩增出59条带,具有多态性的谱带数为44条,占74.6%。材料间的相似系数变化范围0.453~0.912,其中3号、7号株与其他8株达到了品种间遗传差异。研究认为,EMS处理可应用于轮叶党参无性变异系的诱变,3号、6号、7号植株为诱变产生的具有较高皂苷含量的初选植株。

    2014年06期 5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 贵州柿地方品种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韩振诚;潘学军;安华明;张文娥;

    采用文献查阅、实地踏查和异地保存相结合的方法,对88份贵州地方柿资源的34个表型性状进行了研究,并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对贵州地方柿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进行分析,为地方优良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88份贵州地方柿种质资源的数量性状和质量性状均具有较大的变异,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2)主成分分析获得了一个16因子模型,可解释81.41%试验数据,其中前6个主因子的方差累积贡献率达50.57%,对应的16个性状依次为:着色期果面油渍、叶先端形状、叶基部形状、柿蒂形状、萼片形状、果实颜色、果实纵沟、果顶形状、蒂洼、皮孔密度、叶横径、叶柄长、叶片颜色、单果重、可滴定酸含量、可溶性总糖含量、糖酸比,这些性状可作为评价贵州柿资源多样性的主要指标。(3)88份资源的Shannon遗传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1.57,遗传多样性在地区间差异明显,根据遗传多样性指数可初步推断贵州地方柿资源是由黔中、黔南和黔西区域向黔北和黔东区域演化。(4)Q型系统聚类分析显示,表型性状遗传距离最远为13.76,说明贵州柿资源的多样性丰富;88份资源被聚为6个类群,不同类群间表型性状差异较大,表明不同类群的亲缘关系较远,各类群或亚群可能具有相互独立的遗传背景。

    2014年06期 84-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K]
  • 梨树腐烂病抗性种质筛选及相关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刘普;施园园;薛程;吴婷婷;吴湘琴;曹玉芬;田路明;朱立武;

    以46份不同类型梨树种质资源的休眠期枝条为试材,连续2年分析枝条的腐烂病抗病性,并测定枝条韧皮部组织POD、SOD活性,以及总酚含量和组织疏松度;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测定抗病品种‘秋白’和感病品种‘茌梨’枝干中内源水杨酸(SA)和茉莉酸(JA)的含量;并依据转录组文库中SA和JA合成相关基因(PAL、ICS、AOS和AOC)片段的序列信息,通过实时荧光定量(qRT-PCR)技术分析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1)不同类型的梨树种质资源之间腐烂病发病程度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和多样性,并以秋子梨种类抗性最强,西洋梨抗性最弱。(2)梨树种质资源种类腐烂病发病程度与其枝条韧皮部POD、SOD活性和组织疏松度无显著相关性,与枝条韧皮部总酚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3)在病菌接种情况下,抗病品种‘秋白’枝干中SA和JA含量显著上升,同时其相关合成酶基因PAL和AOS表达量也显著升高,而感病品种‘茌梨’枝干中SA和JA含量变化不明显,相关合成酶基因PAL、ICS、AOS和AOC的表达量则显著下降。研究发现,梨树不同类型种质的腐烂病抗性有明显差异,其发病程度与枝条韧皮部总酚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内源SA和JA可能参与抗病梨树种质资源对腐烂病的抵御过程。

    2014年06期 96-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0K]
  • 木质素含量对四倍体刺槐嫩枝插穗扦插生根的影响

    权金娥;张春霞;张晓鹏;朱海兰;张胜;赵忠;

    以四倍体刺槐1年生嫩枝插条为试验材料,分析插穗木质素含量与其横截面剪切强度、相关酶活性和激素关系,并探究不同木质素含量的插穗扦插生根性状的效应,为四倍体刺槐扦插选择合适插穗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1)插穗的木质素含量与其横截面剪切强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99),根据剪切强度可以间接地估算其木质素含量。(2)插穗的木质素含量与其POD和PPO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OD相关系数为0.98,PPO相关系数为0.92),也与激素ABA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97),而同IAA、IBA呈不显著的相关性,根据POD和PPO活性以及激素ABA含量对生根的影响可以推测木质素含量对生根有一定的影响。(3)不同木质素含量的插穗生根性状差异显著,木质素含量为19.47%时插穗生根能力最强,其插穗生根率为60.39%,平均每株生根量为9.70个,根长为4.85cm;木质素含量为10.60%时插穗生根能力最差。(4)生根性状最佳时的木质素含量为19.47%,其对应的剪切强度范围为40~50kg。

    2014年06期 111-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K]
  • 红砂幼苗根系形态特征和水分利用效率对土壤水分变化的响应

    单立山;李毅;段雅楠;耿东梅;李真银;张荣;段桂芳;Жигунов Анатолий Васильевич;

    为探讨干旱与半干旱区受损红砂种群幼苗适宜生长的土壤水分条件,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红砂幼苗在充分灌溉(FI)、适度灌溉(MI)、干旱处理(DT)3个水分处理下根系形态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红砂幼苗根系形态因水分条件和根序的不同而各异;随灌溉量的减少红砂幼苗根系直径和根体积均表现为FI>MI>DT,但干旱处理促进了根系的伸长生长和比表面积和比根长增加,根系形态的可塑性是红砂幼苗获取水分适应干旱环境的重要策略之一。(2)随根序的升高,各处理水平下红砂幼苗根长、比根长均显著减少,而其根直径和体积却显著增加,表明红砂幼苗根系内部具有高度的形态异质性。(3)与FI处理相比,MI和DT处理下红砂幼苗根系总生物量分别增加了50.00%、19.23%,但MI和DT处理却显著降低了红砂幼苗地上生物量,特别是叶片生物量下降幅度最大,分别降低了62.15%、83.28%,导致根冠比随灌溉量的减少而逐渐增加。(4)干旱处理显著提高了红砂幼苗的水分利用效率。研究认为,在灌溉量减少的情况下,红砂幼苗可通过根长、根系表面积和体积、直径等形态变化来优化其空间分布构型,以调节植株对水分的利用,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2014年06期 130-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 不同光质对烟草组培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苏俊;刘昳雯;杨凡;孔垂丝;杨谨;孟庆雄;

    以‘云烟87号’生根组培苗为试材,以荧光灯为对照(CK),采用LED光源发射的单色光谱红光(R)、蓝光(B)、绿光(G)等不同光质配比组合光照处理,研究光质对烟草组培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1)与CK相比,红蓝绿(RBG)和红蓝白(RBW)组合光质使烟草组培苗植株株高、叶长、叶宽、叶面积、茎粗、根数、根长和干重显著增加,植株叶绿素含量也有提高但差异不显著。(2)RBW组合光质照射的植株可溶性糖含量和C/N比值显著高于其他光质处理,RBG组合光质处理植株的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光质处理,且各光质及其组合处理的烟草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红蓝配光(1RB)使植株可溶性淀粉含量较对照显著提高。(3)各光质及其组合处理的烟草膜脂过氧化物MDA含量较对照均显著降低,而其SOD、POD和CAT活性较对照均显著提高;其中红光处理的植株膜脂过氧化物MDA含量最低,CAT活性最高。研究表明,LED光源不同光质及其组合光照均能够显著降低烟草组培苗的MDA含量,降低膜脂过氧化的伤害,促进烟草组培苗的生长,其主要通过调节抗氧化物酶活性的合成代谢来应对光氧化胁迫;LED光源的RBG和RBW组合光质可作为烟草组培苗生根阶段的最适光质。

    2014年06期 138-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K]
  • ‘南红梨’采后生理特性及其后熟过程中的品质变化分析

    纪淑娟;周鑫;董玲;李蕊;程顺昌;魏宝东;丛祝刚;

    以‘南果梨’及其红色芽变品种‘南红梨’为试材,对两种果实的采后生理特性及后熟期间品质变化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与‘南果梨’相比,‘南红梨’果实外观红色鲜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可滴定酸含量低、固酸比较高,口感更甜。(2)采后‘南红梨’呼吸高峰值及后熟前期乙烯生成量显著高于‘南果梨’,果实硬度下降更快,并在贮藏第6天至第18天均小于同期的‘南果梨’果实,使口感更绵软。(3)最佳食用期时,两种果实均检测到43种香气成分,其中40种相同,并各有3种香气成分对方为检出;‘南红梨’香气成分总生成量显著大于‘南果梨’,并且酯类香气成分相对含量(80.335%)显著高于‘南果梨’(75.713%),因此,‘南红梨’的香气更加浓郁。

    2014年06期 152-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 桃果实细胞内糖酸分布对果实甜酸风味的影响

    姜凤超;王玉柱;孙浩元;杨丽;张俊环;

    以成熟‘白凤’桃果实为实验材料,采用区室化分析方法计算细胞内液泡、细胞质和细胞间隙中各糖酸组分的含量,并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成熟桃果实甜酸风味进行评价打分,研究果肉细胞内各糖酸组分含量及其分布对果实甜酸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1)成熟桃果实中可溶性糖(蔗糖、葡萄糖、果糖和山梨醇)在液泡、细胞质和细胞间隙的含量分别为27.3、11.6和9.0mg·g-1,有机酸(苹果酸、柠檬酸、奎宁酸和莽草酸)含量分别为2.09、0.94和0.35mg·g-1;蔗糖和苹果酸含量分别占果实可溶性糖和有机酸含量的80.6%和77.0%,是成熟桃果实中糖和酸的主要储存形式。(2)果实细胞内各糖酸组分通过细胞膜的渗透速率明显高于液泡膜。(3)块状处理桃果实液泡、细胞质与细胞间隙中的糖含量比、酸含量比及糖酸比分别为3.0∶1.3∶1.0、6.0∶2.7∶1.0、13.9∶12.4∶23.1,而匀浆处理果实的细胞结构被破坏,其不同细胞器中的比例分别为1.0∶1.0∶1.0、1.0∶1.0∶1.0、14.0∶14.0∶14.0;块状果实风味评价得分(2.99)明显高于匀浆处理果实(1.98)。研究认为,桃果实细胞中液泡、细胞质和细胞间隙之间糖酸含量以及糖酸比的差异可能是导致果实甜度风味变化的重要原因。

    2014年06期 159-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 不同土壤类型对芦苇生长及光合特征的影响

    夏贵菊;何彤慧;赵永全;邓鑫;郭宏玲;段志刚;

    以宁夏平原湿地恢复中常用的几种土壤进行芦苇栽培控制实验,获取芦苇在不同土壤环境中生长及光合作用特征,探讨影响芦苇正常生长发育的主要土壤因子和适宜土壤类型。结果表明:(1)不同土壤环境条件下芦苇的多度、株高、叶面积、株径、生物量存在显著差异,且各生态和生长特征值均为草炭土最大。(2)芦苇的光合参数Pn、Gs、Tr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即峰值出现在10:00,具有明显的"午休"现象,但Ci值的变化趋势则相反。(3)不同土壤类型上芦苇的光合效应表现为草炭土>沼泽土>原位土>灰钙土>沙土,显示草炭土中芦苇的光合效应最强。(4)土壤因子与芦苇的生物量、净光合速率的通径分析及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SOC)、全氮含量(TN)是影响芦苇生物量的决定因子;影响芦苇净光合速率的决定因子为土壤全氮含量(TN)、有机碳含量(SOC)和土壤全磷含量(TP),土壤全盐含量(TS)为限制因子。(5)芦苇属于典型的水生植物,对水分的要求较高,草炭土富含养分,且保水能力特别强,是最适合芦苇生长的土壤类型。

    2014年06期 184-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 常绿阔叶林石栎和青冈种群生活史特征与空间分布格局

    赵丽娟;项文化;

    以中亚热带低山丘陵常绿阔叶林石栎-青冈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相邻格子法在湖南省长沙县大山冲林场建立1hm2永久性监测样地,通过编制静态生命表绘制种群年龄结构图和存活曲线以及应用Ripley’s K函数,研究了石栎和青冈的生活史动态、空间点格局以及不同生活史的空间关联性。结果显示:(1)两种群的死亡率随径级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在幼树(Ⅰ级)到小树(Ⅱ级)阶段均达到死亡高峰;两种群均属于增长型年龄结构,生命曲线接近于Ⅰ型(曲线凸型)。(2)分布格局主要呈聚集分布,聚集强度随空间距离的增大而增强,随年龄的增大石栎种群呈下降趋势,青冈种群呈先减弱后增强的趋势。(3)石栎和青冈的幼树、小树在小尺度上与中树、大树显著正关联,且青冈在t>15m的尺度上小树和大树亦显著正关联。研究表明,物种的生物学特征和种内、种间竞争是影响石栎、青冈种群生存力的重要因素;种子扩散、萌芽繁殖、生境特化和负密度效应是维持石栎和青冈种群空间格局的主要驱动因子。

    2014年06期 191-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2K]
  • 河北大海陀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及其与相邻保护区的关系

    余琦殷;于梦凡;宋超;邢韶华;武占军;李永霞;任志和;刘永胜;

    于2012~2013年对河北大海陀自然保护区进行了3次全面踏查,并根据植物群落类型及其分布设置样地进行植物区系组成的详细调查,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大海陀保护区维管束植物的区系组成与分布类型,并将其与周边相邻4个保护区的植物区系组成进行了比较,以明确大海陀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及其特点,为该地区的植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大海陀自然保护区共有野生维管束植物900种,隶属于108科,429属。其中蕨类植物14科19属28种,裸子植物2科3属3种,被子植物92科407属869种。(2)保护区内区域单种属数达到249个,占总属数的58.0%,反映了该区植物区系组成的复杂性。保护区内维管束植物属可划分为15个分布区类型,且温带性质的属是构成该区植物区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保护区内种子植物温带分布类型(8~14型)共281属,占总属数的78.3%。(3)对大海陀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相邻的4个保护区植物区系组成比例进行比较发现,大海陀自然保护区与纬度相似的河北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河北雾灵山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组成比例最为相似,同时也说明大海陀自然保护区内植物区系组成比例与所处地理区域应有的植物区系组成比例一致。

    2014年06期 201-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 中间锦鸡儿CiMYB68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冯宗琪;韩晓敏;杨杞;邢丹丹;齐力旺;王瑞刚;李国婧;

    该研究以中间锦鸡儿(Caragana intermedia)为材料,利用RACE技术克隆了CiMYB68基因的全长序列。对CiMYB68的基因组DNA和cDNA全长分析显示,CiMYB68基因无内含子,开放阅读框为852bp,编码284个氨基酸。预测CiMYB68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等电点为8.95,分子量约为31 459.4Da。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该蛋白和大豆的GmMYB68一致性最高,达到67%。构建了CiMYB68基因与GFP融合表达质粒,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融合蛋白定位于细胞核。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在不同胁迫条件下CiMYB68基因的表达检测结果表明,在干旱和低温处理下CiMYB68均受到不同程度的诱导,暗示CiMYB68基因可能与中间锦鸡儿响应逆境胁迫有关。

    2014年06期 v.34 1083-10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9K]
  • 甘蓝型油菜2个BnPLDα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李清;赵云;苏海峰;杨华;杨朋娜;王茂林;

    该实验采用同源克隆技术在甘蓝型油菜中克隆得到2个重复的编码磷脂酶D的PLDα基因,命名为BnPLDα1和BnPLDα2(GenBank登录号为KF113586和KF113587),两者核苷酸序列一致性为87.33%。对BnPLDα1和BnPLDα2编码蛋白进行序列比对分析发现,两者序列一致性为91.01%,大部分差异残基零散地分布于氨基酸全序列中,但在PLDα蛋白活性催化位点的第1个HKD基序紧邻的一段序列中,差异氨基酸残基数达到7个。此外,2个蛋白的三维结构预测结果也存在较大差异。对BnPLDα1和BnPLDα2基因进行表达分析发现,两者在生长旺盛的组织部位表达量较高;低温胁迫下BnPLDα1表达上调,而BnPLDα2表达不受影响;干旱和盐胁迫下,两者上调至最大作用时间点不同,BnPLDα1在盐胁迫信号转导中起主导作用,而BnPLDα2在干旱胁迫信号转导中起主导作用;高温胁迫下,两者表达均呈下调趋势。研究表明,BnPLDα1和BnPLDα2在甘蓝型油菜逆境防御系统中发挥作用,但表达模式的差异性可能会使两者呈现出异于原始基因的多样性功能。

    2014年06期 v.34 1090-10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5K]
  • 小麦籽粒干物质积累的动态QTL定位

    李美霞;沈玮囡;杨睿;梁子英;孙风丽;奚亚军;王竹林;刘曙东;

    以波兰小麦品系‘XN555’与普通小麦品系‘中13’杂交产生的99个F10重组自交系(RILs)为材料,构建了包含241个SSR分子标记的A、B染色体组14个连锁群的遗传图谱,并采用Logistic方程拟合籽粒灌浆过程,对粒重增长的缓慢增长期、快速增长期和平稳期进行千粒重条件QTL和非条件QTL定位分析。结果显示:(1)在小麦A、B染色体组上共检测到5个非条件QTL和5个条件QTL。(2)在小麦粒重缓慢增长期和快速增长期各有2个非条件QTL,平稳期有1个非条件QTL,它们分别位于2B、3A、3B和7A染色体上,单个QTL可解释表型变异的9.66%~15.18%。(3)在小麦粒重快速增长期检测到1个条件QTL,平稳期检测到4个条件QTL,涉及1A、2B、5B和7B染色体,单个QTL可解释表型变异的13.01%~29.27%。(4)于2B染色体Xbarc361~Xwmc422标记区间距Xbarc361标记0.05cM处,在粒重快速增长期同时检测到一个条件QTL和非条件QTL,且在平稳期检测到一个非条件QTL。研究表明,小麦不同灌浆时期粒重增长相关QTL的数量和遗传效应各不同,同一QTL在不同灌浆时期的遗传效应也不同,即QTL的表达具有时序选择性。

    2014年06期 v.34 1105-1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K]
  • 太白山独叶草6个海拔居群的遗传多样性SSR分析

    林丽丽;张翠琴;王祎玲;

    采用SSR分子标记对独叶草(Kingdonia uniflora)6个海拔居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研究其居群遗传多样性水平和遗传结构。结果表明:(1)独叶草居群具有较低的遗传多样性,平均多态位点百分率(PPB)、Shannon多样性指数(I)、Nei’s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47.04%、0.241 6、0.161 4,总基因多样性(Ht)、居群内基因多样性(Hs)分别为0.419 0、0.163 7,基因流(Nm)为0.527 4。(2)6个居群遗传多样性变化规律随海拔增加先降低后升高。(3)AMOVA分析显示,居群间遗传变异占总遗传变异的66%,与基因分化系数(Gst=0.611 8)相一致。(4)聚类分析将6个居群聚为2支,海拔相近区域的居群优先聚类,但各海拔居群并不严格按照地理距离的远近聚类,与Mantel(r=0.341,P>0.05)相关性检测结果相吻合。

    2014年06期 v.34 1112-1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 黄花油点草胚胎发育研究

    张娜;杨秋琛;赵桦;李永玲;

    利用石蜡切片技术对百合科植物黄花油点草[Tricyrtis maculata(D.Don)Machride]双受精、胚及胚乳发育进行了研究,以明确其胚胎发育的特征,为百合科植物的系统研究提供生殖生物学资料。结果表明:(1)黄花油点草为珠孔受精;进入胚囊的2枚精子分别与卵细胞和中央细胞进行正常的双受精,其受精作用属有丝分裂前型。(2)受精后的初生胚乳核立即分裂,其发育方式为核型胚乳;早期的游离胚乳核沿胚囊的边缘分布,胚囊中央部位主要为胚乳细胞质,随着游离胚乳核数量的增加,胚乳核慢慢充满整个胚囊;当发育至球形胚早期阶段,在各胚乳核周围产生胚乳细胞壁,形成完整的胚乳细胞。(3)合子有较长的休眠时间,胚的发育方式为茄型;合子第一次有丝分裂为横裂,分裂后形成基细胞和顶细胞;基细胞经过3次横裂,形成一列胚柄细胞;顶细胞经过分裂形成胚体,依次形成球形胚、棒状胚和盾形胚。(4)种子成熟时胚无器官分化;成熟种子由种皮、胚和胚乳三部分组成。

    2014年06期 v.34 1131-1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8K]
  • 中国冷蕨属孢子形态研究

    廖曾慧;王玛丽;

    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中国产冷蕨属(Cystopteris Bernh.)8种植物的孢子进行详细的观察与比较。结果表明:(1)冷蕨属孢子均为单裂缝,两侧对称,极面观为椭圆形,赤道面观为肾形。但不同种孢子在大小和周壁纹饰等方面均有差异。(2)依据周壁表面纹饰将冷蕨属植物分为3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刺状纹饰(或以刺状纹饰为主),主要有冷蕨(Cystopteris fragilis)、西宁冷蕨(C.kansuana)、膜叶冷蕨(C.pellucida)、藏冷蕨(C.tibetica)、欧洲冷蕨(C.sudetica)和宝兴冷蕨(C.moupinensis);第二种类型是瘤状纹饰,主要有高山冷蕨(C.montana);第三种类型是颗粒状纹饰,主要有皱孢冷蕨(C.dickieana)。依据孢子纹饰的类型支持高山冷蕨作为独立类群,同时发现颗粒状纹饰是皱孢冷蕨的明显特征。

    2014年06期 v.34 1138-1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K]
  • 内蒙古居群抗寒西伯利亚杏繁殖生态学研究

    刘梦培;杜红岩;傅建敏;朱高浦;赵罕;刘慧敏;乌云塔娜;

    对内蒙古居群抗寒西伯利亚杏的12个种源同一树龄的102株进行雌蕊败育率、花粉量、花粉活力、柱头可授性及自交不亲和性进行研究,以明确西伯利亚杏主产地资源的花期生物学特性和繁殖特性,为杏杂交育种和资源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有86.27%的西伯利亚杏雌蕊败育率低于90%;73.53%的西伯利亚杏单朵花花粉量在1×104~5×104之间;86.27%的西伯利亚杏花粉活力低于50%,且寿命较短。(2)花苞在将开未开时,柱头已经具备一定的可授性,开花后1~4d内柱头可授性保持较高水平,第5天开始有下降趋势。(3)荧光显微观察结果显示,授粉后16h时,96.08%的杏花花粉管在花柱上部;授粉后24h时,74.51%的杏花花粉管仍在花柱上部;授粉后48h时,35.29%的杏花花粉管到达花柱中部;授粉后80h时,花粉管到达花柱下部的杏花约50%,但受精胚珠数为0。研究认为,西伯利亚杏基本为自交不亲和。

    2014年06期 v.34 1143-1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4K]
  • 长药景天对重金属镉胁迫的生理及形态响应

    焦轶男;朱宏;

    以长药景天为实验材料,通过模拟重金属镉(Cd)污染,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和比色法,确定了Cd在长药景天体内积累最多的部位及长药景天对Cd(NO3)2的耐受浓度阈值;并采用半薄切片法、扫描电镜法及X射线能谱法对100μmol·L-1 Cd(NO3)2胁迫下长药景天的应答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Cd(NO3)2胁迫后,Cd在长药景天根、茎、叶中的分布情况为根>茎>叶。(2)在100μmol·L-1 Cd(NO3)2浓度处理下,长药景天能够进行正常的生理代谢,且无明显的Cd中毒现象。(3)100μmol·L-1 Cd(NO3)2处理后,长药景天根表面发生皱缩,根毛明显增多,外表皮与皮层细胞难以区分,薄壁细胞层数明显多于对照组根部皮层细胞层数,排列紧密、不规则,根部横截面积有增大趋势。(4)100μmol·L-1 Cd(NO3)2处理后,Cd在长药景天根部的分布情况为表皮>皮层>中柱。研究认为,长药景天能够耐受浓度为100μmol·L-1 Cd(NO3)2的胁迫,在修复土壤Cd污染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2014年06期 v.34 1173-1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8K]
  • 施肥对桢楠幼苗光合生理及生长特性的影响

    贺维;胡庭兴;王锐;钟宇;周贤;敬辽;

    以1年生桢楠(Phoebe zhennan)幼苗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方法,选用氮肥(NF)、复合肥(CF)、有机肥(OF)和混合肥(MF)4种肥料,依据年施氮量为标准设置低(L,0.3g/桶)、中(M,0.6g/桶)、高(H,0.9g/桶)3个施肥水平,于5、7、9月分3次将各肥料平均施入各栽植桶中,考察施肥1个月后桢楠幼苗的形态和光合生理指标,探讨施肥对桢楠幼苗光合生理及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1)3个施肥水平中,中氮水平(M)对桢楠幼苗的生长促进效应最大;各种肥料中又以CF肥效最差,NF的肥效仅在初期(5~6月)比较明显,施MF的后期(9~10月)养分供应相对不足,而OF能持续地为植株提供养分。(2)施肥可以促进桢楠幼苗叶片叶绿素合成,延长绿叶功能期,并增大净光合速率,其中OF和MF的效果更明显,且有效地提高了幼苗在强光照、高浓度CO2环境下的光合能力。(3)除CF以外,施其他3种肥料均能不同程度地增加桢楠幼苗苗高及地径生长量,且以中氮水平的有机肥(MOF)促进效应最大,其生长量可以达到对照(CK,不施肥)的2倍。综上可知,中氮量有机肥是桢楠幼苗的最佳肥料施用方式。

    2014年06期 v.34 1187-1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1K]
  • 牛叠肚幼苗对盐碱胁迫的生理响应及其耐盐阈值

    李玉梅;郭修武;代汉萍;

    以盆栽牛叠肚组培苗为试材,比较研究了不同浓度中性盐(NaCl、Na2SO4)和碱性盐(NaHCO3、Na2CO3)胁迫对其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1)牛叠肚幼苗生长在碱性盐(NaHCO3、Na2CO3)处理下表现出"低促高抑"现象,而在中性盐(NaCl、Na2SO4)处理下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2)随着盐碱胁迫浓度的升高,牛叠肚叶片的相对电导率呈增加趋势,丙二醛(MDA)积累波动变化;Na2SO4和NaHCO3处理下二者之间的变化趋势相似,而NaCl和Na2CO3处理下二者之间变化趋势则不同。(3)牛叠肚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随胁迫浓度增加先升高后下降,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呈先下降后升高趋势,说明牛叠肚主要通过SOD和POD的互补作用来降低氧化伤害。(4)以相对株高生长量下降50%为标准,求得牛叠肚幼苗对NaCl、Na2SO4、NaHCO3、Na2CO34种单盐的耐受阈值分别为85.18(0.50%,W/V)、40.77(0.58%,W/V)、171.00(1.44%,W/V)、114.20(1.21%,W/V)mmol·L-1。研究表明,各盐碱胁迫使牛叠肚幼苗的生长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但其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通过提高抗氧化酶(SOD、POD)活性来减轻盐碱伤害,维持植株的正常生理代谢;牛叠肚幼苗对碱性盐(NaHCO3、Na2CO3)的耐受能力强于中性盐(NaCl、Na2SO4)。

    2014年06期 v.34 1213-1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2K]
  • 天竺桂凋落叶添加对凤仙花生理特性的影响

    涂利华;陈刚;彭勇;苏婷;申玲;陈洪;胡红玲;

    采用盆栽试验,通过向土壤(每盆8kg)中添加0(CK)、20(L20)、40(L40)和80g·pot-1(L80)天竺桂(Cinnamomum japonicum)凋落叶,模拟其自然分解对凤仙花(Impatiens balsamina)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1)天竺桂凋落叶处理显著增加了凤仙花现蕾前期和现蕾期叶片H2O2含量,同时显著抑制了凤仙花现蕾前期、现蕾期和盛花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2)凋落叶添加处理显著增加了凤仙花现蕾前期抗坏血酸(ASA)含量,但现蕾期和盛花期ASA含量却显著下降。(3)添加凋落物处理显著降低了现蕾前凤仙花叶片MDA含量,但显著增加了现蕾期MDA含量,而盛花期MDA含量在L20、L80处理下显著降低,在L40处理下则显著增加。(4)天竺桂凋落叶添加对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两种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影响不显著。(5)凋落叶处理显著抑制了凤仙花地径生长和地上生物量积累。(6)天竺桂凋落叶中主要化感物质可能有香豆素、桉叶油醇、肉桂醛、反式石竹烯和松油醇等。研究认为,非酶促活性氧清除系统可能在凤仙花抵御化感物质氧化胁迫过程中发挥着比酶促系统更为重要的作用,其中的ASA在氧化胁迫的早期过程扮演着重要角色;天竺桂凋落叶添加处理所造成的氧化胁迫可能超过了两类活性氧清除系统的清除能力,对凤仙花膜系统造成明显伤害,导致其地径和生物量积累显著降低。

    2014年06期 v.34 1233-1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5K]
  • 根际温度对黄瓜幼苗生长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郝婷;丁小涛;余纪柱;金海军;张红梅;朱月林;

    采用营养液栽培法,以‘春秋王2号’黄瓜为实验材料,研究了4个根际温度梯度处理(20℃、25℃、30℃、35℃)对其幼苗生长,地上部、地下部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探讨根际温度对黄瓜幼苗生长的影响机理。结果显示:(1)黄瓜幼苗的株高、茎粗、叶面积和地上地下生物量在25℃处理下都明显大于其他3个处理,而在35℃处理下均显著降低。(2)20℃、25℃处理下,黄瓜幼苗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均较大,此时其叶片与根系中的淀粉、蔗糖、总糖含量较高且明显高于30℃处理,35℃根际温度处理下叶片Pn严重下降。(3)根际30℃、35℃高温使得黄瓜幼苗叶片和根系中的POD活性升高,CAT活性降低;而叶片中SOD、APX活性均随根际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根系中则表现出了逐渐下降趋势。(4)叶片和根系的电解质渗漏率、丙二醛(MDA)含量在25℃下最低,而在35℃处理下最高;叶片中脯氨酸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在35℃处理下最高,但此时根系中含量显示最低。研究表明,4个根际温度中,25℃最适合黄瓜幼苗的生长,35℃高温直接作用部位(根系)的2种主要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及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此时叶片和根系中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使得细胞膜受到了明显的过氧化伤害,根系受伤害程度加重,从而抑制了植株整体的生长。

    2014年06期 v.34 1245-12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补白

  • 《西北植物学报》2013年刊载论文第一作者信息统计

    裴阿卫;

    <正>《西北植物学报》2013年第1~12期共发表论文370篇(含英文论文9篇)。从刊载论文第一作者信息统计看,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含在读博士)的共198人,占53.5%,具有中级以上职称130人,占35.1%,其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72人,占19.5%;从论文研究单位看,主要来源于大学(299篇,占80.8%)和研究所(70篇,占18.9%,其中中国科学院系统18篇,占4.9%);从年龄方面看,第一作者中30岁以上的占42.4%。由此可以看出,《西北植物学报》2013年度刊发的论文作者具有厚实的学术研究底蕴,研究单位也

    2014年06期 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研究技术与方法

  • 不同失水状态发菜类囊体膜蛋白的分离及鉴定

    张亚萍;杨佳;石晶;毛桂莲;吴诗杰;雷晓婷;梁文裕;

    采用液氮研磨与超声波破碎相结合的方法,破碎不同失水状态的发菜藻体和细胞,用差速离心法制备发菜类囊体膜粗制品,蔗糖密度梯度高速离心纯化类囊体膜,SDS-PAGE电泳分离类囊体膜蛋白,并对膜蛋白进行了MALDI-TOF-TOF/MS质谱分析和鉴定。结果表明:(1)充分吸胀4h后失水6h的发菜(含水量51.2%)和失水24h的发菜(含水量14.9%),经过多步差速离心后再进行蔗糖密度梯度高速离心,可得到纯化的类囊体膜。(2)发菜类囊体膜蛋白SDS-PAGE电泳分离到14个条带,共鉴定出8种蛋白,根据其功能可分为4类——光合作用相关蛋白(光系统Ⅱ锰稳定蛋白PsbO,F1F0 ATP合成酶α亚基和β亚基)、结构域蛋白、选择性通道蛋白OprB、未知蛋白(hypothetical protein Npun_R1321、Npun_R3785、N9414_02186),它们在发菜的光合作用中具有重要作用。

    2014年06期 v.34 1276-12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K]

植物新类群与新分布

  • 中国喜鹊苣苔属(苦苣苔科)一新记录种——雷氏喜鹊苣苔

    黄石连;刘影;符龙飞;温放;

    报道了中国苦苣苔科(Gesneriaceae)喜鹊苣苔属(Ornithoboea Parish ex C.B.Clarke)一新记录种——雷氏喜鹊苣苔(O.lacei Craib),该种与滇桂喜鹊苣苔(O.wildeana Craib)近似,其区别特征在于花冠下唇裂片顶端凹陷,退化雄蕊3。凭证标本存放于广西植物研究所标本馆(IBK)。

    2014年06期 v.34 1283-1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9K]
  • 陕西省兰科植物新记录——风兰属及短距风兰

    王卫东;宋要强;任毅;马玉龙;张沁平;

    该文报道了陕西省兰科植物新记录属风兰属和新记录种短距风兰,该种发现于陕西省镇坪县城关镇竹溪河,只有15株个体,生境为以栎类(Quercus spp.)为建群种的阔叶林间裸露的岩石上,其上生有大量的苔藓、地衣、瓦松和石韦等植物。

    2014年06期 v.34 1286-12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4K]
  • 福建兰科2新记录属

    陈炳华;林爱英;苏享修;李建民;

    报道了福建兰科2新记录属——钳唇兰属(Erythrodes Bl.)和异型兰属(Chiloschista Lindl.),及2个新记录种——钳唇兰[Erythrodes blumei(Lindl.)Schitr.]和广东异型兰(Chiloschista guangdongensis Z.H.Tsi),并提供了形态描述及其图片。凭证标本保存于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标本馆(FNU)。

    2014年06期 v.34 1288-12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6K]

  • 西北植物学报

    <正>《西北植物学报》创刊于1980年,月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西北植物学报》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植物学科核心期刊。近几年,先后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3年中国"百强报刊"、教育部第三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和第四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奖、科技部第一届和第二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奖、第一届和第二届陕西省精品科技期刊奖以及2012、2013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奖等

    2014年06期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3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