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植物学报

研究报告

  • 中国蕨类植物孢子形态的研究Ⅻ.石松科

    徐颖;戴锡玲;曹建国;王全喜;

    利用扫描电镜对中国产石松科6属9种1变型植物孢子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石松科植物孢子为四面体形,辐射对称;具三裂缝,裂缝为孢子半径的1/2~3/4或几达赤道线,有些种裂缝具唇状边缘;极面观一般为圆角三角形或近圆形,赤道面观为扇形或近椭圆形;极轴长为23~50μm,赤道轴长为24~54μm;由外壁形成孢子表面网状、棒状、脊状、拟网状、瘤状和颗粒状纹饰的轮廓;周壁薄,通常只有1层。从孢粉学特征看,石松属和扁枝石松属孢子形态有交叉,属间特征不明显;而小石松属、卡罗利拟小石松属、垂穗石松属和藤石松属的属间孢子形态特征明显。

    2013年03期 79-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9K]
  • 低氧对小麦根端分生细胞核仁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庞楠;张飞雄;

    为了探讨低氧对小麦根端分生细胞核仁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本实验以普通小麦为材料,用低氧水处理其根尖,按常规细胞制片、银染、电镜观察、间接免疫荧光染色和半定量PCR分析等手段开展研究。观察发现:(1)低氧水处理后小麦核仁结构发生膨胀、突出、进而凝集、内部出现空泡、细微结构消失、核仁通道结构异常、甚至解体等一系列变异现象。(2)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技术观察看到,低氧水处理后小麦核仁内的核磷蛋白B23向核质甚至胞质扩散。(3)半定量PCR分析显示,低氧处理后rRNA基因的表达量较对照明显降低,而且C23的表达信号几乎检测不到,表明核糖体RNA和核仁蛋白C23基因的表达均显著下调,低氧严重抑制它们的转录。研究证明,低氧除了对小麦根端分生细胞核仁结构有破坏作用外,还严重抑制核仁的功能。

    2013年03期 8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6K]
  • NO体外供体硝普钠诱导蚕豆气孔保卫细胞死亡机理研究

    白鹤丽;仪慧兰;

    为分析NO在植物细胞死亡过程中的作用,以蚕豆表皮条和NO体外供体硝普钠(SNP)及NO信号途径抑制剂为材料,采用表皮条生物法,探讨SNP对蚕豆叶面保卫细胞的毒性机理。结果表明:(1)0.5~9mmol·L-1的SNP可使蚕豆气孔保卫细胞活性降低,部分细胞死亡,且随着SNP浓度的增高细胞死亡率增高。(2)凋亡抑制剂Z-Asp-CH2-DCB或TLCK可显著降低SNP诱发的保卫细胞死亡率。(3)抗坏血酸(AsA)、过氧化氢酶(CAT)、Ca2+螯合剂EGTA或Ca2+通道抑制剂LaCl3与SNP共同作用时,细胞死亡率显著降低。(4)NO清除剂c-PTIO、MAPK激酶抑制剂PD98059和鸟苷酸环化酶抑制剂ODQ亦能有效阻止SNP诱发的细胞死亡。研究发现,较高浓度的SNP可诱导蚕豆保卫细胞程序性死亡,SNP诱发植物细胞死亡与胁迫组保卫细胞内NO、ROS和Ca2+水平升高有关,cGMP和MAPK参与了SNP诱发的细胞死亡。

    2013年03期 90-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0K]
  • 光照强度对濒危植物毛瓣金花茶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柴胜丰;庄雪影;韦霄;王满莲;唐建明;陈宗游;

    以盆栽3年生毛瓣金花茶实生苗为材料,采用人工遮荫方法研究不同光照强度(10%、25%、50%和100%自然光强)对其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为其迁地保护和种群恢复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1)随着光照强度的升高,毛瓣金花茶叶片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表观量子效率(AQY)和光饱和点(LSP)降低,光补偿点(LCP)升高,其中Pmax和AQY在10%和25%光强下显著高于50%和100%光强处理。(2)叶片叶绿素总量(Chl)、叶绿素a(Chla)、叶绿素b(Chl b)、类胡萝卜素(Car)含量均随光强的升高而降低,Car/Chl含量随光强的升高而升高。(3)叶绿素荧光参数Fm、Fv、Fv/Fm、Fv/F0均随光强的升高而降低,其中Fm、Fv、Fv/Fm在100%光强下显著低于其他3个遮荫处理,3个遮荫处理间则无显著差异。(4)叶片丙二醛(MDA)和脯氨酸(Pro)含量均随光强的升高而升高,在100%光强下,MDA和Pro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个遮荫处理,50%光强下的MDA含量显著高于10%和25%光强处理。(5)在25%光强下,毛瓣金花茶未发生明显光抑制,在50%光强下,其光抑制主要是由PSⅡ的可逆失活引起的,光合机构未遭到明显破坏,在100%光强下,其PSⅡ反应中心受到严重伤害,发生了光氧化。研究表明,毛瓣金花茶虽为阴生植物,却能忍受一定程度的强光(50%光强),在种群恢复过程中,可适当间伐上层乔木,增加林下透光率,提高毛瓣金花茶种群的开花结实率,促进其自然更新,在迁地保护时可选择相对开敞的遮荫环境。

    2013年03期 125-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9K]
  • 贝可利空气凤梨对铅的积累特征研究

    郑桂灵;王思维;李鹏;

    以贝可利空气凤梨为材料,用不同浓度的硝酸铅溶液(0~100mg/L)对其进行胁迫处理,探讨空气凤梨对重金属污染物铅的吸收积累特征。结果发现,胁迫处理15d后,所有贝可利空气凤梨植株都没有明显的死亡症状;随着铅浓度的提高,贝可利空气凤梨植株中的铅含量随之显著增加。扫描电镜结合能谱分析表明,不论何种铅浓度处理植物体,贝可利空气凤梨叶表鳞片中的3类细胞上都可检测到铅元素的存在;但3类细胞在富集铅时所起的作用不同,并以最内部的碟状细胞中铅的含量最高。结果表明,贝可利空气凤梨对铅胁迫具有很强的耐性,并且可对铅进行有效的积累,是一种合适的指示铅污染的植物;其叶表鳞片则可能是铅等重金属元素的主要富集结构,而且铅在从外部细胞进入内部细胞的迁移过程中存在主动运输的成分。

    2013年03期 142-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0K]
  • 拟南芥抵抗丁香假单胞杆菌过程中AZI1基因功能研究

    高航;杜改亮;麻力;徐子勤;

    AZI1属于脂转移蛋白家族,它在拟南芥抵抗病原菌侵染过程中可能起着传递信号物质的作用。该实验以过表达和T-DNA插入突变体及野生型拟南芥植株为材料,通过RNA印迹、蛋白质免疫印迹和原位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拟南芥壬二酸诱导基因AZI1对丁香假单胞杆菌的抗性功能。结果表明:(1)AZI1基因可以被丁香假单胞杆菌、H2O2和乙烯利诱导,它可能参与水杨酸和乙烯介导的抗菌途径。(2)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结果显示,丁香假单胞杆菌侵染叶片的叶柄渗出液中存在AZI1蛋白及其同源物EARLI1,并能够与其他蛋白质形成复合体,说明AZI1有可能通过维管组织移动到个体的其他部位,与信号分子的转移有关。(3)AZI1及其同源物EARLI1主要在花序茎的木质化部位表达,过表达AZI1基因能够促进木质素的合成,提高拟南芥对丁香假单胞杆菌的抗性。

    2013年03期 v.33 429-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9K]
  • 枸杞胼胝质酶基因克隆及在雄性不育材料中的表达分析

    李彦龙;樊云芳;戴国礼;秦垦;曹有龙;

    以雄性不育枸杞‘宁杞5号’和正常可育枸杞‘宁杞1号’为材料,提取不同发育时期枸杞花蕾RNA,反转录合成cDNA,利用胼胝质酶的β-1,3-葡聚糖酶属性进行同源克隆和半定量RT-PCR分析。结果表明:(1)所克隆的胼胝质酶基因(LG1)属于植物糖基水解酶第17家族基因,编码344个氨基酸,有5个氨基酸保守区在4种植物的花药β-1,3-葡聚糖酶基因中都存在。(2)LG1在正常可育枸杞花药中高量表达,在雄性不育枸杞花药中表达沉默,但基因序列并没有发生突变。(3)经苯胺蓝染色观察,雄性不育枸杞花药四分体分解受阻与LG1基因表达沉默同步。研究结果提示,LG1基因是受不育基因调控的下游基因,参与了枸杞花粉的败育过程,LG1基因沉默是雄性不育枸杞花粉败育的一个重要原因。

    2013年03期 v.33 437-4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3K]
  • RsICE1基因表达和转基因水稻抗冷通路研究

    向殿军;满丽莉;王丽娜;张娣;殷奎德;宋群雁;徐正进;

    以萝卜幼苗和水稻T1代转RsICE1基因(从抗寒萝卜植株中分离的一个编码碱性-螺旋-环-螺旋低温胁迫转录因子,HQ891287)株系为材料,通过半定量RT-PCR及实时定量PCR等方法,分析RsICE1基因的表达、水稻转基因株系中RsICE1基因的遗传及冷诱导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1)半定量RT-PCR分析表明,RsICE1基因在萝卜的根、茎、叶中为组成型表达,在幼苗根和茎中表达量较强;RsICE1基因的表达水平能够被冷处理和NaCl处理诱导上调表达,但ABA和脱水处理无上调作用。(2)卡方测验表明,水稻转基因T1代潮霉素抗性发生了3∶1分离模式;Southern和Northern杂交结果表明,4个抗冷转基因株系中RsICE1基因均以单拷贝、单位点整合到水稻基因组并正常表达。(3)实时定量PCR分析表明,冷胁迫下,RsICE1基因超表达但对水稻OsDREB1A(AF300970)、OsDREB1B(AF300972)、OsDREB1F(AY785897)基因表达没有影响,表明RsICE1基因对转基因水稻抗寒性的影响不依赖OsDERB1冷反应通路。

    2013年03期 v.33 444-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1K]
  • 菠菜14-3-3蛋白基因的克隆及硝酸盐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赵秀玲;徐慧妮;郭传龙;崔道雷;王琳;陈丽梅;李昆志;

    利用RT-PCR和RACE技术,从菠菜中首次获得了14-3-3蛋白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JX952165),命名为So14-3-3。该基因全长1 166bp,开放阅读框801bp,编码266个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So14-3-3蛋白与其他植物14-3-3蛋白氨基酸序列一致性高达77.6%~84.7%。半定量RT-PCR表明,随NO3-胁迫处理时间的延长和浓度的增加,菠菜根和叶中So14-3-3基因的表达增强。实验构建了pGEX4T-So14-3-3原核表达载体,并通过IPTG诱导后获得分子量约为56kD的蛋白。进一步的蛋白质印迹检测结果表明,随着NO3-处理时间的延长和浓度的增加,So14-3-3蛋白表达也增加。该实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So14-3-3蛋白功能提供了基本的实验基础。

    2013年03期 v.33 450-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1K]
  • 铁皮石斛M型硫氧还蛋白基因的分子特征

    张岗;唐志书;李依民;沈霞;孙静;张朋;

    利用RT-PCR和RACE技术,从珍稀濒危兰科药用植物铁皮石斛中分离到1个编码M型硫氧还蛋白(TRX)基因cDNA全长,命名为DoTRXm1(GenBank注册号KC178573)。序列分析结果表明,DoTRXm1基因长850bp,ORF(570bp)编码1条由189个氨基酸组成的肽链,分子量20.32kD,等电点9.44;DoTRXm1蛋白具有保守的硫氧还蛋白结构域(第87~187位氨基酸)和催化位点(106~124)。多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DoTRXm1与植物M型TRXs基因有较高相似性(53%~70%),与水稻、玉米以及高粱等单子叶植物TRXs聚在1个分支,隶属于M型TRXs基因进化系统的Ⅱ类群。实时定量PCR分析显示,DoTRXm1基因为组成型表达,其转录本在石斛根中的相对表达量较高,为叶中的5.63倍,茎中次之(2.35倍),叶中最低。该研究为进一步解析DoTRXm1在铁皮石斛生长发育、逆境胁迫等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

    2013年03期 v.33 458-4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0K]
  • 油果实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的分离与表达分析

    姜翠翠;陈桂信;潘东明;潘腾飞;

    该试验从褐变果实均一化全长cDNA文库中获得一个苯丙氨酸解氨酶全长基因,命名为PsPAL,并对该基因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和表达模式的研究。结果表明:(1)PsPAL基因全长2 497bp,开放阅读框为2 154bp,编码718个氨基酸,蛋白质分子量为78kD,理论等电点为6.6。(2)系统进化树比对分析表明,PsPAL蛋白与蔷薇科甜樱桃PaPAL属于同簇,具有苯丙氨酸解氨酶-组氨酸解氨酶(PAL-HAL)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保守区域。(3)PsPAL在果实发育的前期表达量较高,在花后50d表达量最高,随后开始下降,在成熟果中表达较弱。(4)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在响应机械损伤和低温处理后,与对照相比,PsPAL呈明显的上调表达趋势;高温和无氧处理后PsPAL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乙烯处理后,PsPAL呈上调-下调-上调的变化趋势。

    2013年03期 v.33 465-4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5K]
  • 基于SSU序列的串珠藻目植物系统发育分析

    吉莉;陈乐;冯佳;谢树莲;

    通过18SrDNA基因(SSU)序列,构建了串珠藻目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显示:SSU基因序列片段长度为1 871bp,核苷酸变异位点有709个,占序列长度的38%;其中简约信息位点有169个,占序列长度的9%。用最大似然法、邻接法和贝叶斯法构建的系统树拓扑结构基本一致,都显示红索藻目的2个属独立于串珠藻目成单独分支,支持红索藻目的建立;胶串珠藻独立于其他串珠藻组植物,支持将其单独分组;数据同时支持将扭曲组和杂生组合并,建立Kumanoa属;但多芒组、绿色组、沼生组等因分子序列数据涉及的种类较少,其系统关系的确定还需要更多的证据。

    2013年03期 v.33 472-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 泰山黄芦木(小檗科)果实与叶刺特征的变异式样

    李新华;卢树军;

    采用居群取样及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山东泰山小檗属黄芦木果实与叶刺特征的变异式样。结果显示:(1)在20株黄芦木的各10个果序中,共有856个成熟果实,果实为亮红色,形状变异较大。单个果实内种子数目为1~5个,平均1.64±0.71个种子,差异显著。其中含1~5粒种子的果实数依次分别为406、365、72、12和1个,而已有文献皆记载黄芦木果实仅具2粒种子。(2)在黄芦木的200个果序中,含1~3粒种子的果实在各果序中的比例均为0~100%,差异均极显著;含4粒种子的果实在各果序中的比例为0~60.0%,差异显著。(3)在20株黄芦木的40个一年生枝条上,共有386个叶刺,其中单刺至5叉刺的叶刺依次分别为183、53、136、5和6个,6~8叉刺各1个;单刺、2叉刺和3叉刺的出现频率依次分别为92.50%、75.00%和80.00%,为黄芦木常见的3种叶刺类型,而已有文献均记载黄芦木具3叉刺,稀为单刺。研究表明,野外居群取样能深入揭示小檗属种内形态变异式样。

    2013年03期 v.33 478-4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5K]
  • 二型花柱植物金荞麦的繁殖生态学研究

    张万灵;周兵;肖宜安;闫小红;张争光;李晓红;

    通过野外实验观察和人工控制套袋等方法,从金荞麦的花部基本特征、开花动态、花粉胚珠比(P/O)、花粉活力、柱头可授性、杂交指数、套袋实验及访花昆虫等方面对其繁殖生态学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金荞麦在同一居群中同时具有长柱型(L-型)和短柱型(S-型)两种花型,短花柱花直径(7.25±0.11mm)显著大于长花柱花直径(6.79±0.11mm),长花柱花的柱头和花药高分别为3.39±0.04mm和1.80±0.02mm,短花柱花的柱头和花药高则分别为1.89±0.04mm和3.19±0.06mm,表现出互补式雌雄异位的花部特征。(2)金荞麦8~10月开花,单花序的花期为15~23d,单花的花期为1~3d,开花进程中,内轮雄蕊先散粉,外轮雄蕊后散粉;S-型花的花粉活力高于L-型花的花粉活力,但其单花花粉量低于L-型花,显示了两种花型的自我调控机制。(3)套袋实验表明,金荞麦自花自交不亲和,但具有型内和型间亲和性,L-型和S-型花的P/O值分别为810±40.48和526.5±42.24,表明其繁育系统为兼性异交,需要传粉者,但L-型花更倾向异交。(4)金荞麦的主要访花昆虫为膜翅目(Hymenopter-a)、双翅目(Diptera)、鳞翅目(Lepidoptera)、半翅目(Hemiptera)和蜻蜓目(Odonata)19个科37种昆虫,其中,两种花型拥有12种共同的访花昆虫,L-型花访花昆虫14种,S-型花访花昆虫35种,表明S-型花对昆虫具有更强的吸引力。研究表明,金荞麦是典型的二型花柱植物,虽然具有严格的自交不亲和性,但显示一定的型内亲和性。

    2013年03期 v.33 483-4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0K]
  • 无距虾脊兰胚珠发育及种子形成研究

    连静静;钱鑫;王彩霞;刘芬;田敏;

    采用石蜡切片、半薄切片、扫描电镜技术对无距虾脊兰不同时期的子房(蒴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无距虾脊兰授粉后19d,胎座上分化出上万个胚珠原基,这些胚珠原基由1列细胞外包1层表皮细胞构成,其中胚珠原基内部顶端的细胞分化为孢原细胞,授粉后45d,孢原细胞发育分化为大孢子母细胞。(2)无距虾脊兰成熟胚珠为倒生胚珠,双珠被,薄珠心,胚囊发育为蓼型,且胚珠的发育即便在同一个果实内也是不同步的。(3)受精后合子经过一次不均衡横裂形成基细胞和顶细胞;基细胞不参与胚体构成,分化为单细胞的胚柄,最后退化消失;顶细胞经多次分裂形成原球胚,胚胎发育类型为石竹型。(4)成熟种子呈纺锤形,由球形胚和内外双层种皮构成,双层种皮分别由内外珠被发育而来。

    2013年03期 v.33 494-5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4K]
  • 种植密度对不同耐密性春玉米基部茎节维管束及根系伤流的影响

    周宇飞;史振声;吕德贵;王艺陶;王娜;

    选用不同耐密性玉米品种‘郑单958’(密植品种)和‘辽单526’(稀植品种)为材料,设置4个不同的密度水平,分别在拔节期和乳熟期采用徒手切片显微观测基部茎秆内部维管束结构变化,采集茎基部伤流液测定其主要成份含量并计算伤流强度,以期为春玉米的密植高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1)在拔节期,‘郑单958’维管束结构对密度变化反应相对敏感,而‘辽单526’维管束结构在各密度间并无显著差异;当密度最大时,‘辽单526’伤流强度的下降程度要大于‘郑单958’,但两品种伤流液成分对密度反应无明显变化。(2)在乳熟期,密度对‘郑单958’维管束结构无显著影响,而‘辽单526’在密度增加后维管束结构各指标明显下降且与对照(适宜密度)差异显著;各密度‘郑单958’的伤流强度均大于‘辽单526’,增加密度会提高两品种伤流液中可溶性糖的含量,尤其以‘辽单526’增加更显著。(3)在高于对照密度条件下,两品种的籽粒产量都不同程度低于对照,但‘辽单526’产量降低程度要大于‘郑单958’。研究表明,密植性玉米对密度压力的反应要早于稀植性玉米,其在高密度表现出的适应性也要优于稀植性玉米,这从茎基部的结构和功能上揭示了玉米品种耐密性差异的生理基础。

    2013年03期 v.33 518-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3K]
  • 叶面喷施甲醇和乙醇对万年青生理特性的影响

    孙利利;赵艳;周磊;刘昂;王莎莎;肖素勤;陈丽梅;

    为了比较甲醇和乙醇对植物生理特性的影响,分别用5%(V/V)的甲醇和乙醇均匀喷洒于温室条件下盆栽培养的万年青叶片上,以喷施蒸馏水的植物为对照,每周喷施2次,喷施3周后分析这两种醇对万年青叶片生长、生理特性及相关光合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甲醇和乙醇均增加了万年青叶片鲜重、可溶性总蛋白质含量、气孔导度、蒸腾速率、胞间CO2浓度、净光合速率、叶绿素a、b及总叶绿素的含量,降低了过氧化氢的含量,提高了质膜H+-ATPase及H+-泵活性,并且乙醇的作用效果比甲醇更加明显。RT-PCR分析结果表明,光合作用相关基因叶绿素a/b结合蛋白基因(Cab)和铁氧还蛋白-2编码的基因(2-FdO)在处理12h时被甲醇抑制但却被乙醇诱导,72h时被甲醇诱导但却被乙醇抑制;两种醇均诱导光系统Ⅱ反应中心PsbP家族蛋白编码基因(PsbP)的表达。由此推测甲醇和乙醇可能在植物中作为信号分子起作用,且乙醇的刺激效果比甲醇更加显著。

    2013年03期 v.33 527-5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0K]
  • 水杨酸对高温胁迫下铁皮石斛幼苗耐热性的影响

    杨岚;师帅;王红娟;向增旭;

    为研究不同浓度水杨酸对铁皮石斛幼苗耐热性的诱导效应,以移栽半年的铁皮石斛幼苗为实验材料,对不同浓度水杨酸诱导高温胁迫下铁皮石斛幼苗的耐热性进行外观评价及叶绿素、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丙二醛(MDA)、游离脯氨酸(Pro)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的动态测定,观察其动态变化趋势并筛选最佳施用浓度。结果显示:在高温胁迫环境下,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不同浓度SA处理均能有效缓解高温对铁皮石斛植株伤害;1.5~2.0mmol·L-1 SA处理使铁皮石斛叶片中SOD、POD活性显著提高,0.5~1.5mmol·L-1 SA处理叶片中CAT、APX活性显著提高;1.5~2.0mmol·L-1 SA处理可显著促进叶片Pro、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积累,有效抑制MDA含量的增加,且不同浓度处理之间差异显著。研究表明,适宜浓度水杨酸处理能提高铁皮石斛幼苗的耐热性,并以1.5mmol·L-1浓度处理效果最好。

    2013年03期 v.33 534-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7K]
  • 水杨酸和硝普钠对NaCl胁迫下番茄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孙德智;何淑平;彭靖;范富;杨恒山;韩晓日;

    以番茄品种‘秦丰保冠’为试材,采用营养液培养法,研究单独和复配施用外源水杨酸(SA)、一氧化氮(NO)供体硝普钠(SNP)对100mmol·L-1 NaCl胁迫下番茄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SA、SNP、SA+SNP处理均能显著提高盐胁迫下番茄幼苗叶片保护酶(SOD、POD、CAT)活性、脯氨酸和叶绿素含量、幼苗根系活力,并显著降低叶片电解质渗漏率及丙二醛(MDA)含量,有效减轻盐胁迫对幼苗造成的伤害,促进幼苗的生长发育,其中SA+SNP复配处理效果最好。研究表明,外源SA和SNP处理均能通过提高番茄幼苗保护酶活性和脯氨酸含量来有效缓解盐胁迫伤害,且SA+SNP复配处理在提高番茄幼苗耐盐性方面具有协同增效作用。

    2013年03期 v.33 541-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 瑞典能源柳4个无性系对土壤Hg~(2+)胁迫的生理响应

    王校锋;张文辉;崔豫川;

    以一年生瑞典能源柳4个无性系(N2、N4、NC、NE)幼苗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在对照、轻度、中度、重度Hg2+胁迫条件下,测定了4个能源柳无性系幼苗生长过程中生理生化指标,分析其对Hg2+胁迫的生理响应及其耐受性。结果表明:(1)随着土壤中Hg2+浓度的上升,4个能源柳无性系叶片保护酶POD、SOD和CAT活性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各无性系之间存在差异,其中NC的POD和CAT活性在重度胁迫下仍高于对照。(2)各无性系叶片中渗透性调节物质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Pro)含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均在轻度或中度胁迫下达到峰值,以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幅度更大,在NC和NE无性系中表现得更明显。(3)随着土壤中Hg2+胁迫强度的加剧,N2、N4和NE无性系根系活力都呈现连续下降趋势,而NC无性系根系活力在轻度胁迫条件下则略微上升,然后持续下降,并均在中度和重度胁迫下达到显著水平,而且4个能源柳无性系叶片MDA含量均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趋势。(4)在轻度Hg2+胁迫下,N4和NE叶绿素含量和Chl a/Chl b值呈下降趋势,而N2和NC则稍微上升;在中度和重度胁迫下,4个能源柳无性系叶绿素含量和Chl a/Chl b值迅速下降,但能源柳各无性系的下降速度存在差异,其中N4下降幅度最大,NC最小。(5)运用隶属函数模糊评判法综合评价表明,各能源柳无性系对Hg2+的耐受性表现为:NC>NE>N4>N2。研究认为,在不同程度Hg2+胁迫条件下,4个瑞典能源柳无性系通过提高自身保护酶活性、抗氧化物质GSH含量以及有机渗透物质含量来有效缓解胁迫伤害,从而对Hg2+表现出一定的耐性,并以无性系NC的耐受性较好。

    2013年03期 v.33 555-5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9K]
  • 氮肥后移对花后受渍冬小麦灌浆特性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吴进东;李金才;魏凤珍;王成雨;张一;

    2010~2012年连续2个生长季,以小麦品种‘烟农19’为材料,大田试验按基肥∶拔节肥∶孕穗肥比例设为氮肥处理N1(10∶0∶0)、N2(7∶3∶0)、N3(5∶5∶0)、N4(3∶5∶2),采用多项式、Logistic方程拟合不同氮肥运筹对花后受渍冬小麦灌浆期籽粒体积与干重变化过程,研究不同氮肥运筹对花后受渍冬小麦灌浆特性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两年度间各指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故各指标结果按其两年度平均值计算。(2)花后渍水使冬小麦籽粒体积减小11.8%,灌浆速率降低15.4%,灌浆历期缩短9.2%,千粒重降低20.9%,穗粒数减少7.0%,籽粒产量降低26.6%,而对穗数无显著影响。相对于氮肥全部作为基肥处理N1,氮肥后移处理N2、N3、N4的小麦籽粒体积分别增加10.2%、15.0%、19.4%,灌浆速率分别提高8.5%、16.0%、18.2%,灌浆历期分别延长5.0%、9.4%、11.5%,千粒重分别增加11.9%、20.2%、25.6%,穗粒数分别增加7.9%、12.3%、14.6%,产量分别提高18.1%、29.6%、37.6%,而穗数分别降低2.2%、3.8%、4.3%。(3)各灌浆参数与冬小麦籽粒产量的关联度表明,花后渍水逆境对灌浆速率的影响大于对灌浆历期的影响,氮肥后移主要通过提高小麦中后期灌浆速率缓解渍水逆境胁迫伤害。研究认为,在花后土壤受渍冬小麦生产区,生产中可获得最高小麦产量的最佳氮肥运筹模式为N4(3∶5∶2)处理。

    2013年03期 v.33 570-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 CO_2浓度和磷对不同种植方式玉米大豆生长效应研究

    张瑾涛;沈玉芳;李世清;

    通过顶置光源植物生长室控制380和760μmol·mol-1 2个CO2浓度水平,研究了磷缺乏与正常供磷条件下,CO2浓度升高对玉米/大豆间作、玉米单作和大豆单作3种种植模式下作物株高、茎粗、叶面积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1)CO2浓度升高能显著增加单/间作玉米、大豆的株高、茎粗、叶面积、根干重、地上部干重及总干重。(2)CO2浓度升高对供磷水平下单、间作玉米大豆的株高、茎粗、叶面积及干物质积累量增加的正效应均大于缺磷处理。(3)两种CO2浓度下,间作大豆与单作大豆生长差异不显著,而间作玉米较单作玉米有明显的生长优势,且供磷和CO2浓度的升高均能够促进这种优势。

    2013年03期 v.33 577-5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0K]
  • 马尾松-肉桂人工复层林生物量及生产力研究

    杨梅;李丽娟;蓝金宣;陈立金;叶绍明;

    应用相对生长法和样方收获法研究了广西岑溪市马尾松不同光环境处理下营造的马尾松-肉桂人工复层林的生物量及生产力。结果显示:(1)不同处理中,枯落物层生物量随林分郁闭度的增加而增加,灌木层、草本层生物量则随着林分郁闭度的增加而减少;马尾松-肉桂人工复层林模式下林分的生物量、生产力以及群落总生物量远大于马尾松单层林。(2)不同处理的马尾松-肉桂人工复层林林分净生产量均大于马尾松单层林,且上层林马尾松郁闭度在0.5~0.7条件下与肉桂形成的复层林更有利于提高环境资源的获取能力,其中以马尾松林分郁闭度为0.5、密度781株/hm2以及肉桂密度5 952株/hm2的人工复层林模式的成层性最明显,群落生物量、乔木层生物量、净生产力水平最高,分别达167.64t/hm2、160.549t/hm2、9.146t/(hm2.a),且分别高于马尾松单层林14.9%、18.5%、68.7%,是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最理想的复合林模式。研究表明,光环境处理对群落生物量空间分布有显著影响,对林分各器官生物量的分配有较大影响,复层林能提高乔木层生物量在总群落生物量中的分配。人工复层混交林比单层林更有利于提高获取环境资源的能力并增加林分的稳定性。

    2013年03期 v.33 585-5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 秦岭山地松栎混交林主要木本植物组成及更新特征

    于飞;王得祥;史晓晓;陈莉莉;黄青平;宋彬;

    采用样方法对秦岭南坡中段松栎混交林主要木本植物组成及天然更新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松栎混交林乔木层物种共计40种,油松、锐齿槲栎和华山松为优势种,重要值分别为35.19%、31.99%和8.12%,漆树、栓皮栎和梾木为亚优势种。(2)更新层木本植物共计87种,其中乔木幼苗34种,占总数的39.08%,灌木物种也有一定优势地位,优势种有锐齿槲栎、悬钩子和菝葜等,高度级较小的更新苗在群落内占有较大比例。(3)优势乔木更新特征不同,锐齿槲栎幼苗和幼树密度显著高于油松和华山松,且锐齿槲栎幼苗密度显著高于其幼树,但油松幼苗与幼树、华山松幼苗与幼树间无明显差异。(4)混交林内锐齿槲栎径级结构呈近似倒"J"形分布,种群稳定;油松和华山松种群均呈近似正态分布,大径级个体群相对稳定,但林下幼树不足。该研究结果提示,松栎混交林下油松和华山松更新不良,这将不利于其长期存留于群落中,虽然锐齿槲栎从幼苗到幼树的发育过程中存在更新障碍,但并未影响其种群整体更新,若无大规模干扰,锐齿槲栎将维持逆"J"型的更新方式并成为松栎混交林群落中的第一优势种。

    2013年03期 v.33 592-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4K]
  • 巴音布鲁克大尤尔都斯盆地野生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张高;海鹰;楚新正;齐妙青;

    基于野外实地调查,采集植物标本鉴定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整理,构建新疆巴音布鲁克大尤尔都斯盆地野生种子植物名录,在此基础上对该地区野生种子植物区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巴音布鲁克大尤尔都斯盆地共有野生种子植物60科261属770种。(2)优势科有禾本科、菊科、豆科、石竹科、蔷薇科、十字花科、莎草科、毛茛科等11个科,表征科有豆科、龙胆科、石竹科、禾本科4个科。(3)区系地理成分以温带分布型为主,其中在科级水平上,温带分布型所属科共有30科,占到总科数(不含世界广布科)的88.24%;在属级水平上,温带性质分布型的属有220属,占总属数(不含世界广布属)的97.78%;同时该地区植物物种与地中海、中亚、西亚交流相对较多,而与东亚和热带交流很少。(4)本地区无中国特有属,但有中国特有种55个,其中新疆特有种32个。

    2013年03期 v.33 599-6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K]
  • 辽宁白石砬子植物区系及与邻近区系的关系

    刘利;张梅;康峰峰;

    采用区系调查、多样性指数、相关分析及数学聚类等方法,研究了白石砬子植物区系的特点及与邻近区系的关系。结果表明:(1)辽宁白石砬子保护区的植物种类丰富多样,共有维管植物114科,442属,1 056种;植物科、属组成优势现象明显;区系具有一定的古老性,但特有程度低;温带成分优势明显,热带成分比较少。(2)白石砬子区与邻近山地植物区系多样性比较,Shannon-Wiener指数差异明显(1.547~2.042),其中徂徕山和泰山较高,白石砬子、长白山和大兴安岭较低,而Simpson指数差异并不显著(0.711 4~0.818 9)。(3)经相关性分析,不同山地植物区系之间相似程度显著,相关系数达到0.835~0.994。聚类分析支持长白与华北植物区系地理分界在凤凰山和白石砬子之间;建议加强植被管理和保护,维护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生态安全。

    2013年03期 v.33 607-6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K]
  • 桃果实发育阶段肉色形成与类胡萝卜素的变化分析

    颜少宾;蔡志翔;俞明亮;张妤艳;马瑞娟;

    为了分析不同肉色类型桃果实发育过程中类胡萝卜素成分的变化特点及其颜色差异形成的因素,选择‘半斤桃’(红肉)、‘图八德’(黄肉)、‘正姬’(白肉)桃品种为试材,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桃果实类胡萝卜素及其组分含量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显示:(1)桃果实的主要类胡萝卜素成分为叶黄素、玉米黄素、β-隐黄质、α-胡萝卜素和β-胡萝卜素。(2)随着果实的发育,‘半斤桃’和‘正姬’的类胡萝卜素总含量逐渐降低,而‘图八德’则是先降低后上升,且明显高于前二者;3种类型桃果实的叶黄素均逐渐降低,果实成熟时接近0;玉米黄素呈先降后升的趋势,果实成熟时达到最大值;‘半斤桃’和‘正姬’的β-隐黄质、α-胡萝卜素和β-胡萝卜素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而‘图八德’的β-隐黄质含量先升后微降最后上升、α-胡萝卜素和β-胡萝卜素含量则逐渐增加,且均在果实成熟时达到最大值。(3)‘图八德’成熟果实中的类胡萝卜素总含量达到最大值,其中β-胡萝卜素含量最高,占5个成分之和的75.99%。研究表明,桃果实肉色形成与类胡萝卜素的含量与成分有着紧密的联系,尤其是其中的β-胡萝卜素含量。

    2013年03期 v.33 613-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 花椒果皮中总黄酮与多酚的积累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张艳军;杨途熙;魏安智;冯世静;

    以7年生花椒为试材,研究不同生长时期花椒果皮的总黄酮、总多酚含量的变化以及二者与抗氧化能力的关系。结果显示:(1)在花椒果实发育过程中,花椒果皮黄酮与多酚均有积累,总黄酮含量随果实的成熟程度不断增加,于成熟期(8月1日)黄酮含量达到最大值(164.14mg/g);但多酚含量在果实发育早期迅速上升,于6月30日达到最大值(77.17mg/g)后快速下降,至成熟期(8月1日)多酚含量为46.23mg/g。(2)不同时期的花椒果皮均具有还原力及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且二者随果实生长的增加而提高,且总黄酮、多酚含量均与还原力和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77、0.960和0.917、0.933。研究表明,成熟花椒果皮中总黄酮含量达到最高,多酚含量也较高,而且黄酮和多酚类物质是花椒果皮抗氧化活性的主要功效成分。

    2013年03期 v.33 620-6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 三七不同部位提取物抗凝血活性的研究

    赵玉珑;范开;刘岩;梁宗锁;韩蕊莲;

    应用凝血酶原时间(PT)试验研究三七根、叶和花70%甲醇提取物的抗凝血活性,同时分析经大孔树脂分离得到的三七根和三七叶中所含不同皂苷成分的抗凝血活性,以阐明三七不同部位的抗凝血活性。结果显示:(1)在测试浓度为20mg/mL时,三七根、叶和花甲醇提取物的PT值均显著高于空白和阳性对照,并且三七叶和花提取物的PT值显著高于根提取物。(2)三七根和叶中分离得到的20(S)-原人参二醇型皂苷(PDS)在量效关系实验中,其PT值均显著高于其他样品[包括20(S)-原人参三醇型皂苷(PTS)及三七根和叶总皂苷],而且在浓度低于25mg/mL时,差异更加显著。(3)相同浓度时,三七叶中的PDS(L-50,50%乙醇洗脱液)的PT值高于三七根中的PDS(R-50,50%乙醇洗脱液)。研究表明,三七叶和花的延长凝血酶原时间的活性较根强,具有潜在的抗凝血活性。而其中三七叶PDS的作用最强,可能是潜在的抗凝血药物资源。

    2013年03期 v.33 626-6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K]

补白

植物新类群与新分布

  • 西藏被子植物新记录

    汪书丽;罗建;

    报道了西藏被子植物3种新记录,即石竹科(Caryophyllaceae)的坚硬女娄菜(Silene firma Sieb.et Zucc.)、川续断科(Dipsacaceae)的绿花刺参(Morina chlorantha Diels)和菊科(Asteraceae)的粘毛香青[Anaphalis bulleyana(J.F.Jeffr.)Chang]。

    2013年03期 210-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K]
  • 安徽省楼梯草属新记录

    洪欣;李中林;符龙飞;周守标;

    报道了产于安徽省楼梯草属2新记录种,分别为锐齿楼梯草(Elatostema cyrtandrifolium)、深绿楼梯草(Elatostema atroviride)。

    2013年03期 v.33 634-6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7K]

研究综述与论坛

  • 植物基质金属蛋白酶的研究进展

    刘迪林;赵普艳;

    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是高度保守的锌依赖型内肽酶家族。医学研究表明,人体MMPs不仅在一系列生理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而且与很多重大疾病关联。例如,MMPs在恶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量大幅度上升,和肿瘤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MMPs也广泛存在于高等植物,它可能参与植物发育调控、免疫应答及非生物逆境胁迫响应等多个方面。该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植物MMPs的分布、结构特点、活性调节以及生物学功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该领域的研究趋势和重点问题进行了讨论。

    2013年03期 v.33 636-6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