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植物学报

研究报告

  • 长春花丙二烯氧化物合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王名雪;陆平;许菲;潘琪芳;唐克轩;赵静雅;

    利用RT-PCR和RACE相结合的方法,从长春花中克隆了丙二烯氧化物合酶(AOS)基因。结果显示:长春花AOS基因(CrAOS)cDNA全长为2 118bp,包括5′和3′非翻译区,polyA尾和一个长1 638bp的开放阅读框,其基因组中不含内含子;CrAOS基因编码的蛋白含545个氨基酸。多重比对表明CrAOS蛋白与其他的AOS蛋白具有较高的相似性,CrAOS蛋白序列中含有AOS家族应有的保守氨基酸残基。Southern杂交表明:CrAOS基因在长春花中为低拷贝。qRT-PCR结果显示:CrAOS在各个组织均有表达但表达量存在差异,在老叶中最高,在幼花中表达最低。对长春花幼苗进行不同处理,结果表明:伤害、低温、甲基茉莉酸、乙烯利处理等可使CrAOS基因表达量显著提高,水杨酸处理对基因表达影响不大。

    2012年12期 7-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0K]
  • 枣ZjMADS1-box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

    段经华;张琳;李芳东;杜红岩;袁德义;马履一;

    以‘金丝4号’枣花蕾和叶片为材料,通过抑制消减杂交文库(SSH文库)的构建、RACE技术和半定量RT-PCR等方法,克隆了枣花发育基因并研究了其时空表达模式,为枣花发育机理研究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从枣花SSH文库中鉴定出476bp的花发育B类PISTILLATA(PI)基因的EST序列,命名为ZjMADS1-box;通过RACE技术获得了枣ZjMADS1-box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2)枣ZjMADS1-box基因表现出PI基因的序列结构特征。其全长cDNA长度为957bp,编码220个氨基酸残基;在氨基酸序列水平上,该基因与巨桉EgM2(Eu-calyptus grandis M2)和白千层MqPI(Melaleuca quinquenervia PI)的相似性最高为72.6%,与辣椒CaPI(Capsi-cum annuum PI)的相似性最低为61.8%;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枣ZjMADS1-box与MqPI和EgM2基因聚在一起;枣ZjMADS1-box基因编码蛋白的等电点为9.75,分子量为25 587.5Da,属亲水性的非分泌性蛋白。(3)Zj-MADS1-box基因在花器官中特异表达,在嫩茎、成熟叶、腋芽等营养器官中不表达;在4月30日和5月8日花蕾中的表达量略高于5月4日、5月12日、5月16日的表达量,但差异不显著。

    2012年12期 16-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9K]
  • 龙眼生长素应答因子基因克隆及其在体胚中的表达分析

    李惠华;赖钟雄;苏明华;林玉玲;

    以龙眼胚性愈伤组织为材料,采用RT-PCR结合RACE法克隆生长素应答因子基因(auxin response fac-tor,即DL-ARF1),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序列进行分析,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研究其在龙眼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中的表达。结果表明:DL-ARF1基因的mRNA全长序列为2 695bp(GenBank登录号GQ923778),包含2 046bp开放阅读框,163bp 5′非编码区(5′UTR),486bp 3′非编码区(3′UTR);推定的氨基酸序列含681个氨基酸,与其它植物ARF基因相似性达40%~81%。DL-ARF1基因可能属于转录抑制因子,在龙眼体胚的各阶段均有表达,整个变化趋势呈双峰形,在胚性愈伤Ⅱ(Stage 2)中的表达量最高。

    2012年12期 25-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6K]
  • 透明颤菌血红蛋白基因表达载体构建及转化地被菊研究

    王叶;高亦珂;张启翔;石少川;张杰;

    根据透明颤菌(Vitreoscilla)血红蛋白基因Vgb序列设计引物,采用PCR法从pTPV-Vgb载体上克隆Vgb片段并添加酶切位点XhoⅠ,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1301-Pmi-Vgb。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地被菊品种‘粉地毯’叶片,期望获得耐水湿能力提高的安全转基因地被菊植株。经过共培养、筛选、分化等步骤共获得了32个抗性芽。PCR检测结果表明8株呈阳性,氯酚红试验表明标记磷酸甘露糖异构酶基因(Pmi)在转基因株系中均有表达。该结果为进一步研究Vgb基因在地被菊耐水湿方面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2012年12期 3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9K]
  • 紫色辣椒色素性状观察及其叶片色素提取体系优化

    胡能兵;隋益虎;张子学;林毅;

    以不同紫色辣椒种质为材料,分别进行紫色色素性状的形态学比较、显微观察和色素提取体系优化研究,为该特色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信息。结果表明:(1)紫色辣椒种质9007-2、7036I、7036Ⅱ与DZ在叶片、幼果部位的色素分布差异较大,前3个种质的幼苗期真叶叶片正面紫色色素分布更浓,子叶、真叶的正面及背面叶脉处均有紫色色素分布;三者幼果整体呈现紫色,而同期多数DZ幼果表面呈现紫色与绿色相间。(2)叶片紫色色素主要分布在网状叶脉内,茎段主要位于最外层表皮处且在表皮内呈均匀分布,而果实则主要存在于最外层的厚壁细胞内,并在外表皮细胞内外呈均匀分布,且色泽浓于茎段表皮。(3)7036Ⅱ叶片色素提取试验表明,乙醇、盐酸浓度为紫色辣椒叶片色素提取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最佳固液比为1∶30;紫色辣椒叶片色素提取的优化体系为:60%的乙醇、0.2mol/L的盐酸、提取温度30℃、提取时间1h及固液比1∶30。

    2012年12期 9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0K]
  • 铀在小麦幼苗中的积累分布及其对叶片光系统活性的影响

    陈霞;唐运来;周璐璐;陈梅;王丹;

    分别采用不同浓度的铀[0、5、20、50、100mg.L-1 UO2(NO3)2.6H2O]对五叶期的‘西科麦3号’小麦幼苗于水培条件下处理7d,分析小麦对铀的吸收积累情况,并通过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OJIP曲线及820nm光吸收曲线,分析铀对叶片光系统Ⅱ(PSⅡ)和光系统Ⅰ(PSⅠ)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小麦对铀的富集系数和转移系数较小,吸收的铀主要集中在根部。(2)铀胁迫显著降低了小麦叶片捕光色素叶绿素b的含量,并显著影响小麦叶片两个光系统的活性;铀显著抑制PSⅡ反应中心的活性,但是对PSⅡ的电子供体侧和受体侧电子传递活性及PSⅠ的活性则表现为促进作用。(3)低浓度的铀处理会影响小麦叶片中两个光合系统之间的平衡,对PSⅠ性能的促进作用显著大于PSⅡ。

    2012年12期 99-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2K]
  • 亚低温及钾肥对温室番茄光合作用和品质的影响

    李俊;李建明;胡晓辉;张大龙;徐菲;赵志华;宋丹;

    以‘金棚10号’番茄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温度与钾肥交互作用对温室盆栽番茄光合作用和品质的影响,为合理施用钾肥提高番茄生长发育过程中抵抗亚低温乃至低温耐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1)与常温下正常栽培相比,亚低温使番茄植株生长发育迟缓,花序数、叶片数、节间距、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气孔导度、水分利用效率、单果重及品质显著下降,气孔限制值升高。(2)增施一定量的钾肥能够显著提高亚低温下温室番茄的花序数、叶片数、节间距、叶绿素含量、光合作用、番茄单果重和品质,缓解了亚低温胁迫对温室番茄的伤害。(3)亚低温胁迫下,单株钾肥用量为18.54g时对番茄植株受到亚低温胁迫伤害的缓解效果最佳,少施或者多施都不利于亚低温下番茄植株的正常生长发育。研究表明,亚低温条件下,增施适量的钾肥能有效提高番茄抵抗亚低温胁迫能力,有利于番茄植株的生长和果实品质的提高。

    2012年12期 113-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0K]
  • 蒲公英糖蛋白体内外抗氧化作用研究

    贾琳斐;杨颖;李清宇;彭晶;马婷婷;李淼;段玉峰;

    为了探讨蒲公英糖蛋白(TMGP)体内外抗氧化活性,采用H2O2、Fe2+、DPPH.和总抗氧化能力反应体系,检测蒲公英糖蛋白体外抗氧化活性,并与VC进行比较;同时建立D-半乳糖所致衰老小鼠模型,测定并比较TMGP组与模型组的血清、肝脏和脑内MDA含量和SOD、CAT、GSH-Px活性。结果显示:(1)随着TMGP浓度增加,其Fe2+、H2O2和DPPH.清除率均有所增加,当TMGP浓度为1.72mg/mL时,对H2O2、Fe2+清除率分别达到76.8%和55%,接近VC水平;当TMGP浓度为1.5mg/mL时,对DPPH.的清除率达到77%,也与VC水平相当,说明TMGP具有一定的体外总体抗氧化能力。(2)将TMGP按低、中、高剂量分别给小白鼠灌胃,可显著增强小鼠体内血清、肝脏、脑组织中SOD、CAT、GSH-Px活性,降低MDA含量,从而提高衰老小白鼠体内的抗氧化能力。研究表明,TMGP具有明显的体内外抗氧化作用。

    2012年12期 128-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1K]
  • 祁连山东段高寒草甸植物总酚和黄酮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廉美娜;朱玉环;徐长林;尚占环;龙瑞军;

    采用Folin-Ciocalteu法和铝盐显色法对祁连山东段12种高寒植物(灌木嫩枝和草本植物叶片)进行总酚、黄酮含量的测定,并用FRAP法和ABTS法测定其总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1)金露梅、山生柳、高山绣线菊、西藏沙棘、珠芽蓼的总酚和总黄酮含量较高且总抗氧化能力较强,其中山生柳的总酚含量最高为19.58%,高山绣线菊的黄酮含量最高为13.23%。(2)采用FRAP法测得西藏沙棘的抗氧化能力最强为49.58mmol/L,而用ABTS法测得金露梅的抗氧化能力最强为32.46mmol/L。(3)总酚、总黄酮与总抗氧化能力(FRAP法)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887 1和0.915 7)。分析认为,12种高寒植物的植株体内总酚和总黄酮含量越高,其抗氧化能力越强。

    2012年12期 134-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 百合生长期茎流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贾文杰;马璐琳;丁鲲;崔光芬;吴丽芳;王祥宁;王继华;

    以百合Oriental-Trumpet系列中的罗宾娜为实验材料,在监测环境因子的基础上,用包裹式茎流仪探头对其生长期茎流进行测定研究,明确百合生长期内的茎流和耗水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百合158d生长期中,总茎流量为7 289.30g,平均日茎流量为46.13g,其中抽茎期、现蕾期、花期、果期和果后期的总茎流量分别为1 862.00、3 197.80、710.50、1 438.30和116.70g,日均茎流量分别为62.97、72.68、54.65、30.60和4.67g,不同生长时期百合日茎流速率有明显变化。(2)光辐射和大气温度是影响百合生长周期茎流量的主要环境因子,且光辐射、空气温度与茎流速率呈正相关,而与空气相对湿度呈负相关。(3)阴雨天茎流量和日茎流速率明显小于晴天。该研究为百合水分代谢模型的建立及现代化精准节水百合种植模式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对于选择合适的百合节水栽培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2012年12期 140-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3K]
  • 氮肥和6-BA对花后受渍冬小麦抗渍性的调控效应

    吴进东;李金才;魏凤珍;王成雨;张一;武文明;

    渍水是黄淮南部麦区和长江中下游麦区冬小麦生育后期的主要气象灾害因子,试验以小麦品种‘烟农19’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研究氮肥和6-BA对花后受渍冬小麦抗渍性的调控效应。结果显示:(1)花后渍害显著降低冬小麦根系活力、总吸收面积、活跃吸收面积、旗叶叶绿素含量、旗叶净光合速率,极显著降低穗粒数、千粒重和籽粒产量,而对穗数无显著影响。(2)受渍后叶面喷施氮肥+6-BA、氮肥、6-BA均能显著提高冬小麦花后抗渍性,其根系活力分别提高18.7%、14.6%、12.0%,根系总吸收面积分别提高31.9%、22.1%、19.6%,根系活跃吸收面积分别提高32.5%、21.7%、18.1%,叶绿素含量分别提高16.2%、9.4%、10.3%,净光合速率分别提高32.6%、23.3%、23.3%,穗粒数分别提高13.8%、9.3%、8.5%,千粒重分别提高17.3%、11.5%、10.5%,籽粒产量分别提高35.9%、23.5%、20.9%。研究表明,氮肥和6-BA正交互作用显著,即花后同时喷施氮肥和6-BA缓解小麦渍害的效果更佳。

    2012年12期 154-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2K]
  • 漓江流域岩溶区檵木群落不同恢复阶段主要共有种生态位变化

    马姜明;占婷婷;莫祖英;梁士楚;

    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取典型样地,采用群落学调查对漓江流域岩溶区立地条件基本一致的檵木群落不同恢复阶段主要共有种的Levins生态位宽度和Pianka生态位重叠进行研究,揭示檵木群落恢复过程物种的环境资源利用状况和种间关系、种群动态及群落稳定性,为漓江流域岩溶石漠化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和重建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檵木群落不同恢复阶段乔木层主要共有种为檵木、小巴豆,灌木层主要共有种为檵木、红背山麻杆、龙须藤、火棘、白饭树、白马骨、扁片海桐、皱叶雀梅藤、亮叶崖豆藤。(2)乔木层主要共有种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随着檵木群落的恢复呈现增大的趋势,而灌木层主要共有种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变化趋势则相反。(3)在乔灌阶段的乔木层和乔林阶段的灌木层主要共有种的生态位宽度均小于1.0,灌木层中主要共有种对间的低生态位重叠值(0~0.6)的种对数随着群落恢复增多,而高生态位重叠值(0.8~0.9)的种对数减少。(4)乔木层中的主要共有种檵木和小巴豆协同发展,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将共同主导群落的整体恢复方向;灌木层中的主要共有种随着群落的恢复对环境资源需求进一步分化或者生态位进一步分离,檵木的优势地位进一步削弱。

    2012年12期 172-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 天山花楸内生真菌的分离及其抗菌活性物质的初步研究

    付建红;刘鑫;李娟;

    采用组织块分离法从天山花楸茎、叶、果实中分离出17株内生真菌,分别运用对峙培养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法进行初筛、复筛和抑菌活性试验,为抗菌活性菌株的应用以及抗菌物质的分离提纯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菌株L18对棉花枯萎病菌和棉花黄萎病菌的抑菌作用较强。(2)形态学特征观察和rRNA ITS序列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初步鉴定菌株L18为波兰青霉(Penicillium polonicum)。(3)该菌株发酵液中抑菌活性物质对温度较敏感,40℃处理后抑菌活性降低至对照的59.1%;对日光不稳定,而对紫外光较稳定;能被蛋白酶降解。(4)乙酸乙酯萃取该抑菌活性物质效果较佳,表明其极性较小,初步推测此活性物质属于蛋白质或肽类物质。

    2012年12期 179-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7K]
  • 药用植物二色补血草内生真菌分离及其抑菌活性初步研究

    毕江涛;潘润霞;黄盼盼;吕雯;关晓庆;

    对药用植物二色补血草内生真菌进行分离,以番茄灰霉病菌、黄瓜枯萎病菌、枸杞黑果病菌、黄瓜立枯病菌、小麦全蚀病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靶标菌,采用对峙法和改进的菌块法进行抗菌活性初步筛选。结果表明:(1)从二色补血草根、茎、叶组织器官中分离出18株内生真菌,其中以叶部最多,根部和茎部次之;经形态学初步鉴定归于2目,2科,4属。(2)有10株内生真菌对2种或多种植物病原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占分离菌株总数的55.6%;8株内生真菌对1种或多种供试细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占分离菌株总数的44.4%;菌株LBEFL001和LBEFL006分别对5种供试真菌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属于曲霉属和青霉属;菌株LBEFR006、LBEFS002分别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2种供试细菌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属于梭孢霉属;菌株LBEFL004对枯草芽胞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2种供试细菌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属于曲霉属。研究发现,二色补血草具有较为丰富的内生真菌资源,对植物病原真菌具有明显的抑菌活性,且抑菌范围较宽;对病原细菌抑制作用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总体上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作用明显。

    2012年12期 186-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K]
  • 猪笼草中产蛋白酶内生菌的分离及鉴定

    李文鹏;李绍军;李军超;叶国超;朱玲芳;王晓鑫;安卫星;杨柳;刘洋;

    采用研磨法分离纯化猪笼草各组织器官中的内生菌,并采用水解圈法和摇瓶发酵法分别进行初筛与复筛,对筛选出的菌株进行16SrDNA分析鉴定。结果表明:在猪笼草叶片、捕虫囊、根和茎等4种器官中共分离出25株内生菌;进一步从中筛选出2株可产胞外蛋白酶的细菌A3、L5,其中菌株A3的产酶能力较高,水解圈/菌落直径比(D/d)值为6.5,发酵液的蛋白酶活力为17.58U/mL;菌株L5的D/d值为3.0,发酵液的蛋白酶活力为15.77U/mL;16SrDNA鉴定结果表明,菌株A3、L5与芽孢杆菌属成员具有99%的同源性,其中A3是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L5可能是其的新变种或新亚种。

    2012年12期 193-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K]
  • 茉莉酸甲酯处理雷公藤悬浮细胞的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韩娟;杨艳;祝传书;王永宏;张兴;

    以不同浓度茉莉酸甲酯(MeJA)为诱导子对雷公藤悬浮细胞进行处理,采用cDNA-AFLP技术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茉莉酸甲酯在50~400μmol/L浓度范围内对雷公藤悬浮细胞总碱的积累呈抑制作用。茉莉酸甲酯处理后,分析筛选出了19个雷公藤悬浮细胞内差异表达的基因。通过与NCBI蛋白质数据库比对,7个片段的功能得以预测,涉及植物细胞的信号转导、转录调控和能量代谢等。这些结果对今后利用生物技术手段提高雷公藤生物碱含量奠定了一定基础。

    2012年12期 v.32 2398-24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3K]
  • 扁蓿豆24个居群遗传多样性的SSR研究

    赵敏;戎郁萍;

    利用SSR技术研究分布于蒙古高原和大兴安岭地区24个扁蓿豆居群的遗传多样性,以明确扁蓿豆种群等位基因分布状况及在居群内和居群间的分异规律,揭示居群分布与环境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1)利用紫花苜蓿的10个引物进行扩增,5个引物表现出多态性,共检测出15个等位基因变异,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342 3。(2)24个扁蓿豆居群间基因分化系数(Fst)为0.17,表明扁蓿豆82.8%的变异来自居群内,基因流(Nm)为1.2。(3)聚类分析表明,24个扁蓿豆居群可聚成三大类,其中:大青山北部的扁蓿豆居群(hs)单独聚为一类,内蒙古高原东部、东南部和东北部的居群(kh、hb1、hb2、hb3、lq、lx、bl、zs、lh)聚为一类,蒙古高原东北部向大兴安岭的过渡区和大兴安岭地区的居群(dm、db、xs、eg、xb、eh、al、kj、aq1、dw、hb4、ys、aq2、xl)聚为一类。(4)遗传距离和环境条件关系的Mantel检验表明,地理位置(经度和纬度)的影响大于海拔,且大于单一的经度或者纬度(r=0.402 7,P<0.01);水平距离上,经度对遗传距离的影响大于纬度。

    2012年12期 v.32 2405-24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2K]
  • 红麻野败型CMS胞质SNP分子标签的发掘

    金刚;牛英;唐向民;周琼;周瑞阳;

    利用同源克隆的方法,克隆了红麻野败型CMS胞质SRAP标记位点Me14上游的侧翼序列,并采用RT-PCR方法研究该位点的表达。结果表明:(1)红麻不育系P3A和保持系P3B的mtDNA在Me14结合位点处存在1个G/A SNP位点;HpaⅡ内切酶可特异性酶切以保持系P3B扩增获得的E1纯化片段,而不育系P3A的E1纯化片段不能被酶切。(2)对红麻的9对不育系/保持系、5个恢复系和F1杂交种在该SNP位点的分析发现,以保持系和恢复系总DNA为模板扩增获得的E1纯化片段均可为HpaⅡ内切酶特异性酶切,而不育系和F1杂交种的E1纯化片段不能被酶切。(3)RT-PCR结果表明,E1片段对应基因在不育系P3A和保持系P3B中的时空表达模式无差异,在GenBank中也没有与E1相匹配的蛋白序列。研究表明,该研究发掘的红麻CMS胞质SNP标记位点处,不育系的mtDNA存在点突变,该标签并非具有嵌合阅读框的不育基因。

    2012年12期 v.32 2412-2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4K]
  • 斑叶蒲公英的核型分析和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观察

    张建;陈倩倩;赵鑫;宁伟;

    采用根尖压片法确定斑叶蒲公英的染色体数目,通过分析斑叶蒲公英核型及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以确定其倍性水平。结果表明:(1)斑叶蒲公英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为32条,核型公式为2n=3x+x′=32=(18m+6sm)+(3m+4sm+1T),属于2A型。(2)斑叶蒲公英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为同时型胞质分裂,四分体的排列方式以正四面体型居多,十字交叉型偏少,偶见左右对称型。(3)前期Ι染色体的构型复杂,中期Ι和中期Ⅱ有赤道板外染色体;后期Ι和后期Ⅱ出现落后染色体、染色体桥及断片;后期Ⅱ和末期Ⅱ还出现染色体分离不同步及不均等分裂的现象;四分体时期出现二分体、三分体、含微核的异常四分体及多分体等异常现象。(4)对其花粉进行离体萌发试验,花粉萌发率只有26.3%,说明斑叶蒲公英是异源四倍体,32条染色体不均等的减数分裂异常,造成花粉活性较低。

    2012年12期 v.32 2419-2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6K]
  • 小报春不同授粉组合亲和性研究

    李小远;马玉磊;刘阳;唐婉;潘会堂;张启翔;

    利用小报春‘红星’、‘紫霞’、‘罗兰香’3个品种分别设置8种授粉组合,统计了不同授粉组合的结实情况和单果种子数量,并对‘红星’品种部分授粉组合的花粉萌发与花粉管伸长过程进行荧光显微观察。结果显示:(1)3个品种的结实率和单果种子数量均表现为异型植株授粉>长花柱同型异株授粉、长花柱自交>短花柱同型异株授粉、短花柱自交,不同授粉组合间单果种子数量差异极显著,异型植株授粉类型结实率均达到100%,单果种子数量为44~181粒,显著高于自交组合和同型异株杂交组合;以异型致死花粉作为蒙导对短花柱同型异株授粉组合的结实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对长花柱同型异株授粉组合的结实没有一致的促进作用;3个品种中‘红星’的结实率和单果种子数量最高。(2)荧光显微观察表明,异型授粉组合花粉在柱头上大量萌发并在花柱中伸长,授粉144h后花粉管开始进入子房;同型授粉组合授粉12h后花粉开始萌发,但直到授粉后144h花粉管还没有进入花柱;自交授粉组合授粉后144h仍无花粉萌发。实验结果说明,小报春存在明显的自交不亲和性,且短花柱类型的自交不亲和性比长花柱类型强。

    2012年12期 v.32 2426-24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K]
  • 高山杜鹃与大喇叭杜鹃种间杂交过程的观察研究

    解玮佳;李世峰;李树发;宋杰;彭绿春;蔡艳飞;陆琳;黎霞;

    以高山杜鹃‘Nova Zembla’为母本,大喇叭杜鹃为父本进行人工杂交授粉,利用荧光显微镜对杂交组合花粉萌发及花粉管生长过程进行观察,并统计其杂交的田间坐果率。结果显示:(1)授粉后1d花粉开始萌发形成花粉管,其萌发率在授粉后1~5d内显著增长,其后增长缓慢,到第12天萌发率最高达37.36%。(2)花粉萌发后花粉管生长速度由慢变快,授粉后2d花粉管进入花柱,7d进入子房,10d进入胚珠;实验中杂交花粉管与胚珠虽有结合,但与胚珠结合率低,授粉后12d仅7.42条花粉管进入胚珠。(3)在花粉管生长过程中,伴有大量异常现象,表现为授粉后柱头细胞、花粉管、花柱引导组织、子房组织、胚珠中的胚囊等部位依次出现胼胝质沉积反应,花粉管生长中出现的膨大、先端沉积胼胝塞而中途停止生长、螺旋扭曲、粗细不均、杂乱生长或螺旋膨大且逆向生长等异常。(4)该实验杂交的田间坐果率为零。研究表明,高山杜鹃‘Nova Zembla’与大喇叭杜鹃杂交不亲和,杂交后花粉管生长的异常行为可能是种间杂交不亲和的主要原因,且受精前障碍与受精后障碍可能同时存在。

    2012年12期 v.32 2432-2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K]
  • 结球甘蓝下胚轴原生质体培养再生植株体系的优化研究

    李贵;李必元;王五宏;岳智臣;钟新民;侯喜林;

    以结球甘蓝‘新夏50’的无菌苗下胚轴为材料,对影响原生质体分离、纯化与培养的主要因素进行研究,建立适合结球甘蓝原生质体游离、纯化、收集、培养以至再生出完整植株的实用技术体系,为其非对称细胞融合及品种改良与创新等研究奠定基础。结果表明:2.5%纤维素酶R-10+0.05%果胶酶Y-23+9CPW+5mmol/L MES的混合酶液,从4d苗龄的下胚轴上分离出高产率的原生质体。在改良B5+0.5mg/L 2,4-D+0.2mg/L 6-BA+0.2mg/L NAA的液体培养基上,原生质体分裂旺盛。形成愈伤组织后经芽诱导和生根培养,获得了再生植株。倍性检测结果表明,不同原生质体所获得的24株再生植株中,19株为正常二倍体,4株为嵌合体,1株为四倍体。

    2012年12期 v.32 2438-24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6K]
  • 余甘子天然居群果实形态变异研究

    瞿文林;段曰汤;马开华;杨子祥;谭红;沙毓沧;

    为了从数量性状上分析余甘子天然居群果实表型性状在居群间和居群内的变异,在云南省选取了6个余甘子天然居群,分别测量了其8个果实表型性状并作比较分析。结果显示:(1)余甘子果实表型性状在居群间和居群内存在着较丰富的变异,8个果实性状在居群间的F值为20.17~35.21,部分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居群内的F值为1.27~3.07,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2)余甘子居群内的平均表型变异接近90%,是余甘子果实表型遗传变异的主要来源。(3)余甘子表型性状的变化与生态和地理因子显著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单果重、果实横径、外果皮重、果核宽、果核重等5个表型性状指标是反映滇西北余甘子果实表型差异的主要因素。

    2012年12期 v.32 2444-2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 芝麻灌浆特性与灌浆期籽粒中内源激素含量变化研究

    高桐梅;卫双玲;张海洋;李春明;李丰;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对芝麻品种‘郑芝98N09’的灌浆特性及灌浆期籽粒中内源激素含量变化进行了研究,为芝麻高产优质高效栽培及品质育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第9~17节位芝麻籽粒干物质率最高;下部(8节以下)蒴果在灌浆24d时的蒴果鲜重达最大值(1.596g/蒴),27d时籽粒鲜重达最大值(0.318g/蒴),灌浆最快的时期为灌浆15~33d,干物质积累量达籽粒干重的61.75%;中部(9~20节)蒴果在灌浆27d时的蒴果鲜重达最大值(1.622g/蒴),籽粒鲜重也同期达最大值(0.379g/蒴),灌浆最快的时期为灌浆21~36d,干物质积累量达籽粒干重的74.21%;上部(20节以上)蒴果籽粒干物质积累最快的时期为灌浆9~12d和24~27d两个阶段。(2)中部蒴果GA3含量大于下部和上部蒴果,而ABA和IAA的含量则小于下部和上部蒴果;除GA3/ZR比值外,中部蒴果的ABA/GA3、ABA/ZR、GA3/IAA和ZR/IAA比值都小于下部和上部蒴果。(3)较高的ZR含量和较低的ABA/ZR、ABA/GA3、IAA/GA3和IAA/ZR比值利于胚乳细胞分裂、蒴果发育、籽粒库容建成及籽粒干物质充实。(4)单一激素含量与不同部位蒴果单蒴粒重均达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内源激素相互间的关系对下部蒴果粒重增加影响较小,适当提高IAA/ZR、ABA/GA3、IAA/GA3比值,能显著提高中部和上部蒴果的单蒴籽粒干重。

    2012年12期 v.32 2464-2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5K]
  • 硫磺和酒糟对烤烟生长和烟叶品质以及碱性土壤pH的影响

    邵伏文;姜超强;祖朝龙;薛宝燕;徐经年;沈嘉;

    为了探讨碱性烟田土壤改良的有效技术并提高烟叶质量,以烤烟品种‘中烟100’为材料,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硫磺用量(0.1、0.2、0.3kg/m2、0.1kg/m2+3.0kg/m2酒糟)对碱性土壤pH、烤烟生长及其产量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1)碱性土壤施用0.1~0.3kg/m2的硫磺能够显著降低烤烟根区土壤的pH值,降低幅度达到0.3个单位以上。(2)硫磺能促进烟苗根系的早发快长,在烤烟移栽30d时,处理植株根、茎、叶的干重分别比相应对照增加16%~37%、9%~28%和17%~25%;与对照相比,中等用量硫磺(0.2kg/m2)和低用量硫磺配合酒糟(0.1kg/m2+3.0kg/m2)能够显著增加烟叶的产量和上中等烟比例。(3)硫磺能够显著增加中部烟叶氮含量,协调还原糖与烟碱的比值,0.1~0.2kg/m2硫磺能够显著增加烟叶氮和烟碱含量,且0.1kg/m2硫磺配合3.0kg/m2酒糟施用的效果更显著,但0.3kg/m2的硫磺处理效果较弱。研究表明,施用适量硫磺可显著降低碱性土壤的pH值,促进烟株的生长发育,提高烟叶的产量和质量,且硫磺0.2kg/m2和硫磺0.1kg/m2配合酒糟3.0kg/m2是碱性烟区土壤改良、提高烟叶产质量的较有效技术措施。

    2012年12期 v.32 2479-24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7K]
  • 塔里木河中游胡杨与灰叶胡杨气体交换特性对比研究

    张志刚;李宏;DENNY WALTHER;杨婵婵;郭光华;

    在自然条件下利用Li-6400光合作用系统对塔里木河中游地区的天然胡杨、灰叶胡杨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等生理指标进行测定分析,探讨它们对外界干旱环境适应的生理特性,为进一步研究胡杨、灰叶胡杨的光合水分生理特性,以及保护恢复塔里木河流域的天然胡杨林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在整个光合日变化进程中,胡杨的日平均Pn、Gs、Tr以及WUE均高于灰叶胡杨。(2)胡杨和灰叶胡杨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并存在光合"休眠"现象。(3)胡杨、灰叶胡杨在正午时分出现的Pn下降主要是受到气孔限制的影响既气孔限制值增大、胞间CO2浓度减小;傍晚时分出现的光合速率下降主要是因受到外界光照强度减弱,既受非气孔限制影响较大。(4)决定胡杨和灰叶胡杨Pn日变化的环境因子作用大小均为:光量子通量密度(PPFD)>气孔导度(Gs)>空气相对湿度(RH)>气温(Tair);决定胡杨与灰叶胡杨Tr日变化的环境因子作用大小顺序分别为:气温(Tair)>光量子通量密度(PPFD)>气孔导度(Gs)>空气相对湿度(RH)和光量子通量密度(PPFD)>气温(Tair)>气孔导度(Gs)>空气相对湿度(RH)。研究认为,胡杨与灰叶胡杨为适应干旱半干旱区的环境,在长期适应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生理生态对策,胡杨主要是通过调节Gs来有效控制蒸腾失水,提高WUE,进而适应干旱环境;灰叶胡杨主要是通过高蒸腾耗水,降低WUE来减少干旱环境对自身的伤害。

    2012年12期 v.32 2506-25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0K]
  • 海拔梯度上青海云杉径向生长与气候关系稳定性研究

    雷静品;封晓辉;施征;白登忠;肖文发;

    以祁连山北坡海拔2 700m(分布下限)、3 000m(中部)和3 300m(分布上限)的青海云杉为研究对象,采用长短两种不同步长的样条函数去趋势对1952~1980年和1981~2009年两个时段青海云杉径向生长与气候的关系进行对比分析,以揭示青海云杉年轮中包含的不同频率生长趋势与气候之间的关系及其在海拔梯度上的差异,探讨海拔梯度上气候变化对树木径向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1)随着海拔升高,限制青海云杉径向生长的气候因子从降水转变为温度,不同时期的限制因子也发生变化。(2)在海拔2 700m处,上一年12月份平均温度与青海云杉生长的关系发生了分异,小步长的样条函数得到的年表中保留了较多降水信号;海拔3 000m处青海云杉径向生长与上年9月份降水量、平均温度表现出显著正相关关系;海拔3 300m处青海云杉生长与当年夏季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在后一时段相关关系不显著,与当年春季、夏季的平均温度相关关系不稳定,大步长的样条函数得到的年表中表现出温度与生长关系的分异,且不同海拔青海云杉径向生长的降水量制约趋势变得明显。研究表明,祁连山北坡青海云杉与气候的关系在海拔梯度上存在差异,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也存在差异,水分的限制作用随着温度的逐年升高逐渐突出;采用不同步长的样条函数去趋势可以在年表中保留不同的气候信息,从而对分异现象分析结果产生影响,选择合理步长的样条函数进行去趋势才能得到合理准确的分析结果。

    2012年12期 v.32 2518-2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3K]

植物新类群与新分布

  • 中国蜘蛛抱蛋属一新记录种——两色蜘蛛抱蛋

    高乞;黄俞淞;蒙涛;

    报道了中国蜘蛛抱蛋属一新记录种———两色蜘蛛抱蛋。该种原产于越南,在中国为首次记录。本文对该种的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尤其是对该种的花果期和果实的特征进行了重新描述和补充。凭证标本存放于广西植物研究所标本馆(IBK)。

    2012年12期 208-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 河北种子植物分布新资料

    张茹春;牛玉璐;王晓蕊;阳小兰;

    报道了河北省种子植物新分布记录———草甸碎米荠(Cardamine pratensis L.)和外来引种半逸生植物———半边莲(Lobelia chinensis Lour.),对它们的识别特征及地理分布做了简要讨论,并根据标本绘制了形态特征图。

    2012年12期 210-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 科布尔黄耆(豆科)新异名及其在中国分布的新资料

    张敏;刘建军;康永祥;王平;徐朗然;

    通过野外标本采集、鉴定和对国内标本馆大量标本的观察研究,在国内文献中首次报道了科布尔黄耆(As-tragalus koburensis Bunge);纠正了之前国内几个标本馆将科布尔黄耆鉴定为乳白花黄耆(A.galactites Pall.)的错误;同时将宁夏黄耆(A.ningxiaensis Podlech et L.R.Xu)处理为科布尔黄耆的一个异名;并对科布尔黄耆在中国的分布范围和生态地理特征进行了讨论。

    2012年12期 v.32 2560-25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 云南石莲属一新种——狭鳞石莲

    汪健;杜凡;刘悦;

    报道并描述了云南德钦县景天科石莲属一新种———狭鳞石莲(Sinocrassula stenosquamata J.Wang&F.Du)。该新种与密叶石莲[Sinocrassula densirosulata(Praeger)A.Berger]和云南石莲[Sinocrassula yunnanensis(Franchet)A.Berger]相似,主要区别特征为:植株通体红色,被乳突;基生叶小,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0.7~1.1cm,宽0.3~0.5cm;鳞片长方形,长约0.6mm,宽约0.2mm;花柱细长,约1mm。

    2012年12期 v.32 2563-25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K]

补白

  • 新版《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中人名地名的拼写规范

    南红梅;

    <正>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新修订的《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于2011年10月1日起实施。如何拼写汉语的人名地名,如何拼写汉语的数词、量词、连接词、形容词等,都有了"法定"规范。1.新版的《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明确规定,姓名必须姓在前、名在后,复姓连写,姓和名首字母大

    2012年12期 v.32 2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研究技术与方法

  • 肉苁蓉人工控制离体寄生关键技术研究

    陈虞超;李苗;王敬东;杨丽丽;宋玉霞;

    以梭梭无菌苗和肉苁蓉萌发种子为材料,对肉苁蓉离体寄生培养基质、离体寄生方式和离体寄生环境条件等进行了研究,以明确肉苁蓉的寄生特性,为肉苁蓉人工繁殖技术体系的建立与优化奠定基础。结果表明:玻璃纤维滤纸是肉苁蓉离体寄生适宜的培养基质;在黑暗、相对湿度80%、温度18℃~30℃的环境中,萌发的肉苁蓉种子与寄主梭梭寄生培养8d后开始建立寄生关系,寄生率达82%;而光照条件下,萌发的肉苁蓉种子与梭梭不能建立寄生关系。

    2012年12期 v.32 2556-2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研究综述与论坛

  • 苔藓植物化石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寇瑾;白学良;冯超;福英;张乐;

    苔藓植物化石为探索植物界物种进化发展和重建古气候环境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基础。该文通过大量的化石资料,结合当今前沿科学技术和热点问题,从苔藓植物起源分化及物种多样性分布、形态表现及分子进化及古气候环境的重建等方面对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和总结。(1)苔藓植物起源于早古生代的赤道低纬度区,至少在奥陶纪时期就有了苔类与藓类的分化;其物种多样性总体上呈增加趋势,并具有低纬度区物种多样性高的特点,但个别地质年代苔类与藓类的物种多样性具有明显差异,凸显了二者对气候环境的敏感程度不同。(2)苔藓植物具有缓慢的形态和分子进化,其中苔类的进化速率相对较快。(3)对于显生宙古气候环境的变迁及重建,苔藓植物化石自身的形态特征、孢粉学和古分子化石的分析、以及碳和氧同位素的测量均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针对苔藓植物化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2012年12期 v.32 2570-2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