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植物学报

研究报告

  • 猕猴桃L-艾杜糖脱氢酶基因的克隆及转化

    梁东;邹珺;李明军;马锋旺;

    以猕猴桃果实为材料,利用电子克隆技术获得了L-艾杜糖脱氢酶(L-Idonate dehydrogenase,IDH)基因,然后将其转入番茄中,为了解猕猴桃IDH基因如何调控AsA的降解奠定基础。结果表明,获得的猕猴桃IDH基因cDNA全长为1 239bp,含有一个1 080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359个氨基酸;成功构建了IDH基因植物表达载体pWR-IDH及工程农杆菌,以番茄叶片及茎段为受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进行转化,获得了4株经PCR和RT-PCR检测呈阳性的转基因植株。

    2011年11期 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1K]
  • 抗菌肽基因转化厚皮甜瓜的研究

    高宁宁;张显;郭蔼光;田花丽;张勇;马建祥;

    以厚皮甜瓜FY1的子叶为试材,研究不同激素组合和配比对甜瓜植株再生的影响,并用农杆菌介导法将银杏抗菌肽基因Gnk2-1转化甜瓜。结果表明:(1)甜瓜子叶的最佳愈伤组织及不定芽诱导培养基为MS+2.0mg.L-1 6-BA+0.1mg.L-1 IAA,出愈率和出芽率均达95%以上;最佳芽伸长培养基为MS+0.2mg.L-1 KT;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0.1mg.L-1 IAA。(2)卡那霉素对甜瓜外植体的生长和分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适宜的筛选压力为100mg.L-1。(3)将子叶预培养2d,在农杆菌菌液浓度OD600值为0.5左右时,侵染外植体10min左右,共培养3d,转化效率最高。(4)经PCR鉴定获得了抗性植株,抗病性鉴定显示,转基因植株对枯萎病的抗性有所增强,发病迟缓。

    2011年11期 1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4K]
  • 22种木莲属植物亲缘关系的SRAP分析(英文)

    肖黎;马太洋;李晓玲;李秀兰;陈发菊;

    利用SRAP标记分析技术探讨了22种木莲属植物的遗传亲缘关系。选用13对SRAP引物组合对木莲属22个种的基因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2个种共扩增出981条DNA带,其中多态性条带占94.8%;在Nei’s遗传相似性系数0.70处,UPGMA聚类将22个种分为5个类群,在0.715分为9个亚类;22种木莲属植物的Nei’s遗传相似性系数变化范围为0.625(乳源木莲与球果木莲之间)~0.914(中缅木莲与滇南木莲之间),平均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696。其中中缅木莲、滇南木莲之间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914,两者亲缘关系最近。该结果支持将巴东木莲、乳源木莲、滇桂木莲分别作为独立的种。

    2011年11期 38-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1K]
  • 野生胭脂花生长发育和花芽分化研究

    唐明;游晓会;穆绘莉;毛娟娟;潘会堂;张启翔;

    以北京东灵山胭脂花自然分布地野生群体中2年生以上植株为研究对象,于2008~2010年连续3年观测了野生胭脂花的年生长发育进程,并采用石蜡切片法制片,通过普通光学显微镜和体视显微镜观察了胭脂花花芽分化和花序发育的过程,以探明野生胭脂花生长发育和花芽分化的规律,为人工栽培胭脂花提供依据。结果显示:(1)胭脂花的年生长发育进程可分为萌芽期、营养生长期、开花期、果实发育期、果熟期、花芽分化期和休眠期等7个阶段;5~9月为胭脂花的生长季,生长环境凉爽,日平均气温为5℃~20℃。(2)胭脂花花芽分化期为7月中下旬~9月上旬,历时约2个月,整个过程包括未分化期、花芽原基分化期、小花原基分化期和小花分化期;花序上的小花由外向内逐渐形成并发育,雌雄蕊的发育从8月中下旬开始到9月上中旬结束;花序发育完全的胭脂花植株进入休眠期,经过当年10月份至来年4月份的低温阶段翌年开花。胭脂花花芽分化进程和外部形态密切相关,可根据植株的外部形态特征快速判定花序发育状况。

    2011年11期 5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2K]
  • 暹罗苏铁茎的解剖学研究

    韦丽君;黄玉源;陈金湘;伍映辉;黄爱花;

    利用冰冻切片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暹罗苏铁茎的解剖特征。结果表明,暹罗苏铁茎由周皮、皮层、皮层维管束、中柱和髓组成,皮层和髓发达。皮层维管束可分为周韧型和外韧型两种,以周韧型为主。中柱的次生结构为同心环的次生维管组织构成,随着茎的不断成熟,环数逐渐增加;每个同心环均含有次生木质部、维管形成层、次生韧皮部的结构;环与环之间有次生的薄壁组织相间隔。皮层、中柱维管束均由木质部、形成层和韧皮部组成,木质部面积均大于韧皮部。苏铁植物茎在次生结构方面的主要特点是有皮层维管束和同心环结构的中柱维管束。

    2011年11期 70-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8K]
  • 印度块菌子囊果内部解剖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

    龙月娟;陈严平;李荣春;

    利用扫描电镜对成熟印度块菌子囊果的内部结构进行了观察,以系统揭示其子囊果内部组织特征,为块菌属的分类以及块菌属真菌子囊果的生理研究奠定基础。观察结果进一步证明,成熟印度块菌子囊果横切面上的白色迷宫状脉络是由不育的侧丝构成,而暗脉则是被侧丝缠绕并包裹着的可育的菌丝组织,即产孢组织,这些白色脉络和暗脉就构成了印度块菌子囊果横切面上迷宫状的纹脉;产孢组织中,可观察到正在发育的大大小小的子囊被缠绕在一起的大量产囊丝与侧丝包裹着,形成密密麻麻微小的类似蜂巢状结构;子囊孢子游离于子囊中,成熟子囊孢子表面有刺状纹饰,刺的顶端有小弯钩。单个子囊内含的子囊孢子大小与其内含的子囊孢子数目有关,子囊内所含的子囊孢子越多,子囊孢子就越小。

    2011年11期 8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2K]
  • γ-氨基丁酸浸种对番茄种子及幼苗耐盐性调节的生理机制

    罗黄颖;杨丽文;高洪波;吴晓蕾;刘海河;

    以番茄‘金棚一号’为材料,研究了外源γ-氨基丁酸(GABA)浸种处理对NaCl胁迫下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和生理代谢的影响。结果显示:(1)NaCl胁迫显著抑制了番茄种子的萌发和胚根生长,同时导致番茄幼苗体内活性氧(O2.-、H2O2)大量积累,膜脂过氧化程度加重,幼苗叶片光合系统Ⅱ活性显著降低,幼苗的生长受到严重抑制。(2)外源GABA浸种能够显著提高盐胁迫下番茄种子的萌发和胚根的生长,并以10.00mmol.L-1 GABA浸种处理效果最好。(3)外源GABA浸种处理显著提高了NaCl胁迫下番茄幼苗根系和叶片抗氧化酶(SOD、POD和CAT)活性,降低了活性氧(O2.-、H2O2)的产生和膜脂过氧化程度,通过维持较高的光合系统Ⅱ活性,促进了幼苗的生长及生物量积累,但GABA的缓解效应存在较大的浓度差异,其中以10.00mmol.L-1 GABA处理效果较好。研究表明,10.00mmol.L-1 GABA浸种处理能够通过促进番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来缓解盐胁迫的伤害。

    2011年11期 95-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9K]
  • 外源γ-氨基丁酸对低氧胁迫下甜瓜幼苗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杨丽文;高洪波;吴晓蕾;宫彬彬;

    以甜瓜品种‘西域一号’幼苗为材料,采用营养液水培方法,设置正常通气(对照)、正常通气+GABA(5mmol.L-1)、低氧胁迫、低氧胁迫+GABA(5mmol.L-1)4个处理,研究了外源γ-氨基丁酸(GABA)对正常通气和低氧胁迫下甜瓜幼苗活性氧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正常通气处理相比,低氧胁迫处理导致甜瓜幼苗体内O2.-产生速率和H2O2、MDA含量显著增加,同时SOD、POD、CAT、APX、GR等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物质AsA、GSH含量显著提高。低氧胁迫下外源GABA能显著提高甜瓜幼苗叶片SOD、CAT、APX、GR等酶活性和AsA、GSH含量,降低了植株体内O2.-产生速率和H2O2、MDA含量;而正常通气条件下添加外源GABA处理对甜瓜幼苗活性氧代谢的影响较小,仅CAT、GR活性和AsA、GSH含量显著提高,而H2O2、MDA含量显著降低。结果证明,添加外源GABA可以通过显著提高低氧胁迫下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物质含量来降低甜瓜幼苗活性氧积累,维持其细胞膜结构稳定性,从而有效减轻低氧胁迫对甜瓜幼苗的伤害。

    2011年11期 103-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3K]
  • 黄土高原半湿润区气候变化对冬小麦生育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姚玉璧;王润元;杨金虎;张谋草;岳平;肖国举;

    利用黄土高原半湿润区1981~2010冬小麦生长发育定位观测资料和对应平行气象观测资料,分析气候变化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降水量年际变化呈波动变化,20世纪90年代降水量最少,并存在3年、8年的年际周期变化;气温年际变化呈上升趋势,气温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为0.325℃/10年;作物生长季干燥指数呈显著上升趋势,干燥指数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为0.069/10年,20世纪90年代至2010年明显趋于暖干化;研究区域冬小麦播种至成熟期间≥0℃积温为2 000℃~2 200℃,降水量为300~350mm,日照时数为1 900~2 100h。(2)受气候变暖的影响,研究区域冬小麦播种期每10年推后2~3d,返青期每10年提前4~5d,开花期和成熟期每10年提前5~6d;冬小麦越冬期每10年缩短5~6d、全生育期每10年缩短7~8d。(3)由于研究区冬春季气温显著升高,越冬死亡率下降,冬小麦水分利用率呈上升趋势;冬小麦播种~出苗期和起身~拔节期气温对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负效应,其余时段气温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正效应,其中的乳熟期~成熟期水分利用效率对气温变化十分敏感;播种~出苗期、分蘖~冬前停止生长期和乳熟~成熟期降水量对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影响为负效应,且乳熟期~成熟期水分利用效率对降水量变化十分敏感;越冬期和返青~拔节期降水量对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影响为正效应,并在冬小麦越冬后期和返青期前后水分利用效率对降水量变化十分敏感。

    2011年11期 150-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0K]
  • 塔里木河下游河水漫溢后胡杨幼苗分布格局初探

    张青青;徐海量;安红燕;傅荩仪;

    采用最近邻体法,将Clark-Evans指数作为度量胡杨幼苗分布格局的指标,并用标准正态分布检验实际CE指数值偏离1的显著性,分析塔里木河下游河水漫溢后胡杨幼苗的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在3m×3m的样方尺度上,河水漫溢后0~1年和1~2年的胡杨幼苗呈聚集分布,漫溢后2~3年的胡杨幼苗呈均匀分布,漫溢后4~5年和5~7年的胡杨幼苗呈随机分布。(2)在3m×3m的样方尺度上,随着胡杨幼苗年龄的增长,胡杨幼苗的空间分布格局由聚集分布转变为均匀分布,最终呈现为随机分布的格局。(3)在2m×2m至10m×10m的样方尺度上,漫溢后5~7年的胡杨幼苗空间分布格局均表现为随机分布。(4)标准正态分布检验结果显示,各个尺度上胡杨幼苗的CE值与理论值1之间的偏离均不显著,说明随着尺度的增大,胡杨幼苗的空间分布格局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始终呈现出随机分布的格局。

    2011年11期 158-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2K]
  • 库姆塔格沙漠典型植物种群年龄结构特征

    袁宏波;张锦春;褚建民;刘淑娟;唐进年;丁峰;

    基于实地调查,依据基径和高度分级数据,通过年龄锥和年龄结构拟合函数分析库姆塔格沙漠3个典型种群的年龄结构特征和种群生长状态及发展趋势。结果表明:梭梭种群年龄结构呈反"J"型曲线,目前属于稳定增长型种群,但因其幼苗数量相对较少使其增长受限;沙生柽柳种群年龄结构呈"铃"型曲线,虽然表现出类似稳定型种群特征,但由于幼龄植株数量很小,中龄级的植株数量比例较大,种群存在衰退威胁;胡杨种群年龄结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呈反转"S"型曲线,中、大龄级植株数量保证了种群能够维持一定的稳定状态,而幼龄级数量较大,使种群具有一定的增长潜力。3个典型种群各自年龄结构特征使其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生存威胁,必须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以维持种群结构的稳定和发展。

    2011年11期 164-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1K]
  • 不同温度段核桃壳木醋液的组分分析及生物活性研究

    王元;翟梅枝;晏婷;郝飞;

    以核桃壳为材料,根据木材裂解规律、不同温度段木醋液得率和颜色的不同,收集精制得90℃~190℃(K1)、190℃~300℃(K2)、300℃~480℃(K3)及90℃~480℃(K)温度段木醋液。采用种子萌发法对精制后各木醋液进行生物活性测定,GC-MS测定脱水后的K1、K2和K3中有机组分,并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对其中的主要成分进行验证。结果显示:不同温度段木醋液含有的有机组分不同,含量差别大。K1、K2和K3分别检出13种、42种和37种物质,11种共有物质的相对总含量分别为76.38%、59.83%和57.08%,其中乙酸的相对含量随收集温度的升高逐渐减少。种子萌发试验表明,K1稀释1 000倍、K2稀释25 000倍时,对小麦根、苗生长和干物质的积累有显著促进作用,K和K3在供试范围对苗长、根长和干重都呈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2011年11期 181-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3K]
  • 甜瓜黄瓜素基因启动子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分析

    包秋华;王磊;牛一丁;哈斯阿古拉;

    该研究构建了由黄瓜素基因5′端310bp启动子序列驱动β-葡萄糖醛酸酶(GUS)报告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pPZP-CGN,通过花粉管通道法将植物表达载体pPZP-CGN导入甜瓜,并采用荧光法定量测定转基因植株中GUS活性。结果显示,gus基因在果实中高表达,而在根、茎、叶等组织中表达活性很低,表明黄瓜素基因上游310bp启动子具有指导外源基因在果实中高效特异表达的特性。

    2011年11期 v.31 2153-2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8K]
  • 墨兰多舌奇花MADS特异表达基因筛选及分析

    朱永平;杨德;杨晓虹;关文灵;吴红芝;和凤美;

    以墨兰‘南菊’为代表,用抑制消减杂交和基因芯片相结合技术构建墨兰多舌与正格花舌间的差异表达基因文库,筛选与花形态建成相关的MADS差异表达基因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在多舌瓣中筛选出32个上调表达MADS基因,包括TM6、AG、AP1、DEF1、AP3及PI基因。其中有10个基因与AGL17、AGL29、FUI聚为一类,12个基因与其他的MADS基因归为一类。这些MADS基因参与了多舌瓣发生,并可能扮演了重要角色。该研究可为从兰花多舌变化的角度阐明墨兰奇花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培育中国兰花新奇优良品种提供思路和理论依据。

    2011年11期 v.31 2165-2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3K]
  • 杜梨实生繁殖群体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

    杨军;曹玉芬;吴俊;田路明;董星光;高源;

    为了解不同数量杜梨实生群体组的遗传多样性,从59株人工培育的实生杜梨群体中随机抽取5、8、10、15、20、30和40株组成不同的群体组,利用29对SSR引物对杜梨不同群体遗传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7个不同的群体组的多态位点数120~253个、多态位点百分率47.00%~89.83%、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0.128 8~0.145 4、香农指数0.205 8~0.255 4、平均等位基因数1.470 0~1.988 3和有效等位基因数1.196 1~1.203 4。(2)各群体组与对照群体组的遗传多样性指数的比较结果表明,大于15株的群体组与对照群体组相比,群体大小对群体组内遗传多样性水平没有显著性影响。(3)通过对各群体组内的稀有等位基因数目及其变化(增加/减少)分析表明,群体大小可显著影响杜梨种质实生群体内稀有等位基因的数目变化,主要是减少稀有等位基因的数目。研究认为,杜梨种质保存、更新的适宜群体量为15株以上。

    2011年11期 v.31 2172-2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K]
  • 32个柿主栽品种SSR图谱构建及遗传变异分析

    艾呈祥;秦志华;陶吉寒;王长君;

    以32份柿主栽品种为试验材料,利用SSR标记技术构建其指纹图谱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从78对候选引物中筛选出20对多态性高、稳定性好的引物作为核心引物,构建柿主栽品种SSR指纹图谱。结果显示:(1)20对引物在32份材料中共扩增出183条多态性条带,每对引物扩增出3~20条不等,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9.15条,多态性比率为81.3%。各个位点的杂合度在0.410 3~0.914 3之间,平均为0.702 7。(2)8对引物在12个品种上具有特征带型,采用5对引物进行组合鉴定即可将32个柿品种完全区分开。(3)依据SSR带型特征,对每对引物生成的不同带型直接编号,简化柿SSR带型记录方法,并利用每个品种的带型编号,建立其DNA指纹图谱,结果表明,核心引物组合法比特征谱带法更适用于构建中国柿主栽品种DNA指纹图谱。(4)根据系统聚类分析将32个柿主栽品种分为两大类,品种间的亲缘关系与地理来源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2011年11期 v.31 2185-2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0K]
  • 香石竹开花结实生物学研究

    周旭红;莫锡君;王继华;陈敏;龙江;卢珍红;桂敏;

    通过田间观察,运用TTC法、联苯胺-过氧化氢法、杂交指数、花粉-胚珠比和套袋实验等方法,对香石竹的开花状态及繁育系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人工栽培条件下,香石竹种群可周年开花,单株花期35~61d,单花花期9~15d;花粉在开花第1~5天具有活力,柱头在开花第4~12天具可授性,第8~11天可授性最强;杂交指数为5,P/O值为307.84~790.52,结合坐果率结果,判断其繁育系统属于异交,部分自交亲和,需要传粉者。

    2011年11期 v.31 2198-2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4K]
  • 冬凌草腺毛的形态学及组织化学研究

    刘孟奇;杨世勇;李寒冰;

    利用光学显微镜对药用植物冬凌草地上部分腺毛的形态、分布和组织化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冬凌草的叶表皮有3种形态显著不同的毛,即非腺毛、盾状腺毛和头状腺毛;盾状腺毛和头状腺毛均具1个基细胞、1个柄细胞和头部;成熟的盾状腺毛的头部一般由4个分泌细胞组成,而头状腺毛头部由2个分泌细胞组成。(2)组织化学鉴定结果显示:2种腺毛中均含有黄酮类成分,盾状腺毛中还含有单萜、倍半萜等萜类成分;冬凌草甲素可能只存在于盾状腺毛中,但需要更直接的证据证明。研究认为,高密度的盾状腺毛可以作为筛选冬凌草高甲素含量品种的一项重要依据。

    2011年11期 v.31 2204-2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6K]
  • 盐胁迫对芦苇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苏芳莉;李海福;陈曦;陈佳琦;王铁良;

    于2009年3月从辽宁盘锦双台河口湿地挖取芦苇根茎并人工桶栽,待缓苗成功后进行不同浓度的盐胁迫处理,用透射电镜观察芦苇细胞超微结构对不同盐度胁迫的响应,以明确芦苇细胞的耐盐性。结果表明:芦苇细胞可承受4.0%以下浓度的盐胁迫。当盐度介于0%~4.0%时,芦苇细胞膜系统开始遭到破坏,使芦苇细胞受损的膜结构发生局部内陷或萎缩变形,细胞器表面变得凹凸不平,或将功能丧失的细胞器清理出细胞外,出现破裂和解体,以响应结构损伤的膜系统的修复,使细胞功能得到修复;当盐度为4.0%时,芦苇细胞叶绿体、线粒体、细胞核等具有膜结构细胞器及细胞壁遭到破坏,造成芦苇细胞膜系统的不可逆损伤,使细胞正常的物质代谢与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无法完成,导致芦苇细胞新陈代谢过程的中断,芦苇细胞生命活动趋于停止;在8.0%浓度盐胁迫下,芦苇细胞膜系统结构完全消失解体,导致芦苇细胞直接死亡。

    2011年11期 v.31 2216-2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2K]
  • 球子蕨精子器多样性的新观察

    王欣;郭捡;郭梦桥;刘保东;

    利用人工培养和石蜡切片技术,在光学显微镜下对球子蕨精子器的形态结构和着生位置进行了多样性观察。首次报道了过熟配子体的颈卵器萎缩消失,只有精子器正常发育,且其中肋有突起、中空、分层等现象。精子器可着生在中肋的外表面或埋生在中肋内部,也可以着生在中空中肋的内表面,精子器的结构也各不相同。讨论了球子蕨精子器形态结构及着生位置多样性的系统学意义,为探讨相关类群的系统演化补充了全新的基础资料。

    2011年11期 v.31 2226-2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8K]
  • 香梨杂种后代花粉发育类型及其花药的解剖学研究

    何天明;吴玉霞;

    对4个组合35个香梨F1代单株的花粉发育状况进行了考察,并结合花粉量调查对F1代群体的典型单株进行了花药解剖研究。结果表明:(1)香梨杂种后代的花粉发育类型大致可分为3种类型,即正常发育型、少粒空壳型和完全败育型,其中雄性不育类型(少粒空壳型和完全败育型)占到整个杂交后代株系的42.8%。(2)花药解剖观察显示导致花粉空粒化进而完全解体的主要原因是药壁组织的异常发育。推测梨的雄性不育性可能受1对纯合的隐性基因控制,人为杂交导致的基因重组使隐性基因纯合后在杂交后代中高频率表达;同时发现,其花粉发育也受环境影响,树体的营养状况可影响花粉的发育进程。

    2011年11期 v.31 2231-2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3K]
  • 核黄素和接种番茄黄化曲叶病毒对番茄叶片防御酶活性的影响

    黑银秀;朱为民;郭世荣;许爽;张辉;田守波;

    以番茄品种‘1479’为材料,研究了喷施核黄素(Riboflavin)和接种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YLCV)对幼苗叶片中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3种防御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1)核黄素能显著降低番茄植株的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病情指数,并以2 mmol/L时诱导效果最佳,诱抗效果最高可达41.91%。(2)2mmol/L核黄素处理后96h内,番茄叶片的POD、PPO和PAL活性显著高于对照。(3)接种TYLCV后,核黄素处理和接种TYLCV处理均可诱导番茄叶片中防御酶活性显著增强。研究表明,核黄素处理可诱导POD、PPO和PAL活性的系统增强与番茄对TYLCV的诱导抗性密切相关。

    2011年11期 v.31 2252-2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1K]
  • 干旱胁迫对甘草幼苗生长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刘艳;陈贵林;蔡贵芳;张中霞;岳鑫;

    采用人工控制水分模拟干旱的处理方法,研究了干旱胁迫对甘草幼苗生长状况、水分状况和主要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轻度干旱胁迫有利于甘草幼苗根系生长,植株根冠比加大。干旱胁迫下甘草根叶组织中相对含水量下降,束缚水/自由水升高。甘草幼苗组织中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在干旱胁迫下也均显著增加;且不同胁迫程度和不同器官渗透调节物质增幅有较大差异,其中在轻度和中度胁迫下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含量分别在甘草根组织与叶组织中含量增幅大,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均出现在胁迫后期。研究表明,干旱胁迫下甘草植株能通过调整生长和生物量分配来加大根冠比;同时通过积累渗透调节物质来提高植株的吸水和保水能力,有效抵御干旱逆境;可溶性糖与游离脯氨酸可能分别是甘草根、叶获得渗透调节能力的重要渗透调节物质。

    2011年11期 v.31 2259-2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K]
  • 造纸废水对芦苇实生苗生长特性及根系活力的影响

    孙景宽;陆兆华;于研;王睿彤;

    以室内水培的芦苇实生苗为材料,研究6种不同化学需氧量(CODcr)浓度造纸废水处理对芦苇生长指标和根系活力的影响,为利用造纸废水修复自然环境中芦苇实生苗种群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不同浓度造纸废水对芦苇各器官鲜(干)重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以中等浓度(300mg.L-1)最为明显;随着造纸废水浓度的增加,废水对芦苇各器官鲜(干)重的促进作用有所减弱,这种减弱幅度在芦苇不同器官上存在差异。(2)高浓度造纸废水导致芦苇根生物量比、根状茎生物量比降低,但影响二者降低的废水浓度存在差异;低浓度造纸废水导致芦苇茎生物量比下降,并使叶生物量比增加。(3)随着造纸废水浓度的增加,芦苇的根系活力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以CODcr浓度为300mg.L-1时的芦苇的根系活力最强,CODcr浓度为900mg.L-1时最弱。可见,低浓度造纸废水促进了芦苇的生长和根系活力,高浓度废水促进作用减弱甚至会抑制根系活力,并以CODcr浓度为300mg.L-1时芦苇实生苗生长最好。

    2011年11期 v.31 2265-2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K]
  • 不同品种小豆根系活力与叶片衰老的关系

    宋慧;冯佰利;高小丽;代惠萍;张盼盼;

    以高产小豆品种(系)‘2000-75’、‘冀红9218’和低产品种(系)‘红宝1号’、‘湾选1号’为材料,测定小豆开花至成熟期,根系与始花节位叶片生长指标、保护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等变化,分析其根系与始花叶协同衰老的相关性,以揭示小豆根系活力与地上部叶片衰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各品种(系)开花后,植株根系伤流强度随着花后生育进程的推进呈单峰增长趋势,但根系活力的衰老起始期晚于叶片功能的衰退开始期。(2)从开花至成熟期,小豆根系活力与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叶片净光合速率都存在正相关关系,与丙二醛含量呈负相关关系。(3)与低产品种相比,高产小豆品种(系)‘2000-75’和‘冀红9218’的根系活力强,叶片功能期持续时间长,叶绿素含量下降速度慢,保护性酶含量高,使花后小豆的功能叶捕获光能的能力增强,从而形成较高光合能力的小豆群体,最终获得高产。

    2011年11期 v.31 2270-2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5K]
  • 生境对香稻籽粒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邓猛;阳树英;邹应斌;刘靓;邓松;李萍;彭运祥;曾燕;

    试验分别于湖南、广西两地选取4个不同生境(长沙、湘西、永州及桂林),每个生境同时种植3个不同香稻品种(‘Basmati’、‘湘晚籼13号’、‘中香1号’),测定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并结合4个种植区的生境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同一生境下不同香稻品种籽粒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差异极显著,品种间籽粒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大小依次为:‘中香1号’>‘湘晚籼13号’>‘Basmati’。(2)不同生境下相同香稻品种籽粒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差异极显著,生境间籽粒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大小依次为:长沙>桂林>永州>湘西;对其籽粒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影响显著的生态因子是灌浆期的日平均温度与相对湿度。(3)生境与品种对香稻籽粒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具有交互效应。其中桂林种植的‘中香1号’籽粒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最高,桂林种植的‘Basmati’和湘西种植的‘湘晚籼13号’与湘西种植的‘Basmati’籽粒所含可溶性蛋白质最低,并具有极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证实生境对香稻籽粒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影响。

    2011年11期 v.31 2276-22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K]
  • 膜荚黄芪与蒙古黄芪幼苗的光能利用及其耐光性研究

    宋宁;郭平毅;原向阳;

    以盆栽膜荚黄芪和蒙古黄芪幼苗为试验材料,测量2种黄芪叶片的光合速率、叶绿素荧光参数、光能利用率及耐光性等指标的日变化,以探讨它们的光能利用、热耗散以及耐光性差异。结果表明:(1)随着太阳光合有效辐射的日变化进程推进,2种黄芪的初始荧光(F0)、非光化学淬灭(NPQ)、PSⅡ调节性能量耗散量子产量(YNPQ)先升高后降低,最大值均在光照最强时出现,且膜荚黄芪始终大于蒙古黄芪;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Ⅱ的潜在活性(Fv/F0)、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光化学淬灭(qP)、PSⅡ非调节性能量耗散量子产量(YNO)先降低后升高,在光强最大时值均最低,蒙古黄芪始终大于膜荚黄芪。(2)在过剩激发能(E)相差不大情况下,蒙古黄芪的PSⅡ天线色素吸收能量中用于光化学反应相对份额(P)的日均值及光照最强时的值均显著大于膜荚黄芪;膜荚黄芪的天线色素热耗散相对份额(D)始终大于蒙古黄芪。膜荚黄芪的初始斜率(α)略大于蒙古黄芪,但是膜荚黄芪最大电子传递速率(ETRmax),最小饱和光强(EK)均是小于蒙古黄芪。可见,膜荚黄芪和蒙古黄芪的幼苗均能适应初夏强光照条件,但蒙古黄芪在强光下的PSⅡ反应中心活性、光能利用率、电子传递速率以及耐光性等方面的能力均高于膜荚黄芪。

    2011年11期 v.31 2283-22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9K]
  • 秦岭宁陕县森林植被碳储量与碳密度特征

    邓蕾;上官周平;

    以秦岭南坡中段宁陕县林区2003年二类森林调查资料为基础,采用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推荐使用的森林碳储量估算方法,从森林类型、林种、年龄和林分起源的角度,对该林区森林植被碳储量和碳密度进行估算。结果显示:(1)宁陕县森林植被碳储量为12.31Tg(1Tg=1×1012 g),平均碳密度为66.36Mg/hm2(1Mg=1×106 g),其各乡镇森林植被碳储量和碳密度在空间上的分布不平衡。(2)各森林类型中针叶林总碳储量为0.71Tg,平均碳密度为64.11 Mg/hm2,阔叶林总碳储量为11.61Tg,占宁陕县总碳储量的94.3%,碳密度为67.65Mg/hm2。(3)各林种中防护林碳储量最大(8.13Tg),占宁陕县总碳储量的66%,特种用途林碳密度最大(81.43Mg/hm2)。(4)不同林分起源中,天然林碳储量为12.231Tg,占宁陕县总碳储量的99.3%,人工林碳储量较小。(5)不同年龄森林中未成熟森林(包括幼龄林、中龄林和近熟林)碳储量为12.13Tg,占总碳储量的98.5%,近熟林碳密度最大(80.14Mg/hm2),幼龄林碳密度最小(39.85Mg/hm2)。研究表明,宁陕县森林具有较大的固碳能力和固碳潜力,其森林面积和蓄积是决定森林碳储量大小的重要因子,而森林碳密度的大小与森林类型、年龄组成和林分起源方式密切相关。

    2011年11期 v.31 2310-23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2K]
  • 不同激素对小麦盾片再生能力的影响

    王勇;任崴;祝长青;

    选用10种含不同浓度2,4-D、Dicamba及2,4-D与Dicamba组合的诱导培养基和3种含0.01mg.L-1 2,4-D和不同浓度ZT的分化培养基,研究Dicamba、2,4-D、ZT对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2,4-D与Dicamba组合的诱导激素在再生分化上显著优于2,4-D和Dicamba。以添加1.5mg.L-1 2,4-D和0.5mg.L-1Dicamba为诱导培养基,分化培养基添加1mg.L-1 ZT和0.01mg.L-1 2,4-D对愈伤组织分化效果为最佳,绿苗分化率最高可达90%。分化培养基中1mg.L-1 ZT有利于根的分化。该研究结果为建立高效、稳定的新疆主栽小麦品种的遗传转化系统奠定了基础。

    2011年11期 v.31 2328-23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4K]

补白

植物新类群与新分布

  • 川鄂獐耳细辛一新变型(英文)

    李晓东;昝艳燕;刘宏涛;李建强;

    描述了产于湖北神农架的川鄂獐耳细辛[Hepatica henryi(Oliv.)Steward]一新变型——重瓣川鄂獐耳细辛(Hepatica henryi Steward f.pleniflora X.D.Li et J.Q.Li),与原变型的主要区别为其雄蕊花瓣化。

    2011年11期 193-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7K]
  • 贵州蕨类植物一新记录属——乌木蕨属

    赵俊华;孙庆文;潘炉台;

    报道了贵州蕨类植物一新记录属——乌木蕨属(Blechnidium Moore),该属为乌毛蕨科(Blechnaceae)一单种属,仅乌木蕨[Blechnidium melanopus(Hook.)Moore]1种。此物种分布区狭窄,数量有限,在贵州的发现对研究其地理与区系很有意义。

    2011年11期 v.31 2335-2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7K]
  • 宁夏4种新记录植物

    朱仁斌;程积民;

    报道了宁夏4个新记录种(变种)——对叶兰[Neottia puberula(Maximowicz)Szlachetko]、花叶对叶兰[N.puberulavar.maculata(T.Tang et F.T.Wang)S.C.Chen et al.]、岐山金丝桃(Hypericum elatoides R.Kel-ler)和小卫矛(Euonymus nanoides Loes.et Rehd.)。

    2011年11期 v.31 2338-23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3K]

研究综述与论坛

  • 植物功能性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指示作用研究进展

    龚春梅;白娟;梁宗锁;

    以大气CO2浓度升高、大气温度升高、干旱胁迫加剧及紫外辐射增强为特征的全球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产生巨大影响,植物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性状对全球变化的指示作用为探寻全球变化规律、减缓气候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该文主要综述了植物生理功能性状改变(形态变化、气孔调节、光合结构及光合途径改变和植物光合、呼吸速率及水分生理变化等)和物候功能性状改变对全球变化的指示作用,以及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或数量增加等群落特征变化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指示作用。最后指出,完善植物功能性状指标和建立从植物个体、群落到生态系统功能的网络指示系统是今后植物功能性状指示研究的发展方向。

    2011年11期 215-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8K]
  • 光调控在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谷艾素;张欢;崔瑾;

    光调控是植物组织培养中一种有效的环境控制技术。该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光调控在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应用,即光照强度、光周期、光质对组培植物的生长发育、光合作用、愈伤组织诱导及其增殖与分化、器官和体细胞胚发生、生理特性及次生代谢物质等方面的影响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植物细胞工程提供参考。

    2011年11期 v.31 2341-2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 植物MicroRNA功能的研究进展

    郭韬;李广林;魏强;梁永宏;

    MicroRNA(miRNA)是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一类负调控因子,植物miRNA主要在转录水平上通过介导靶基因的甲基化、在转录后水平介导靶mRNA的切割或降低靶mRNA的翻译来调节基因的表达,从而调控植物器官的形态建成、生长发育、激素分泌与信号转导以及植物对逆境胁迫因素的应答能力。该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植物miRNA在植物生长发育、激素调节与信号转导以及逆境胁迫应答中的重要作用,并针对miRNA的网络调控特征提出了今后miRNA功能研究的方向。

    2011年11期 v.31 2347-2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8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