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植物学报

研究报告

  • 硫素对冬小麦旗叶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系统的影响

    朱云集;田文仲;谢迎新;郭天财;王晨阳;刘楠;

    选用大穂型品种‘兰考矮早8’和多穂型品种‘豫麦49-198’为供试材料,设置3个施硫水平,通过遮雨棚中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施硫量对冬小麦旗叶中抗坏血酸-谷胱甘肽抗氧化循环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2个小麦品种抗坏血酸-谷胱甘肽抗氧化循环系统测定指标变化趋势表现一致,其中在花后28 d旗叶抗坏血酸(AsA)含量和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s)表现有明显差异,但均表现为施硫处理高于对照,且达显著水平。2个品种花后旗叶中谷胱甘肽(GSH)含量、GSTs活性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变化均呈单峰曲线,在花后7~10 d达到高峰,后缓慢下降;AsA含量随生育进程推进逐步升高,至花后28 d达到高峰;花后旗叶中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则随花后天数增加呈下降趋势。由此证明,施硫对小麦生育后期植株体内抗坏血酸-谷胱甘肽抗氧化循环系统有加强作用。

    2010年11期 4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6K]
  • 脱硫废弃物对盐碱地水稻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白海波;毛桂莲;李晓慧;郑国琦;杨涓;许兴;

    以‘96-D10’水稻品种为材料,测定了不同脱硫废弃物施用量下盐碱地水稻不同生育期的抗氧化酶活性及膜脂过氧化指标的变化,以探讨脱硫废弃物对水稻生长影响的生理机制及脱硫废弃物对盐碱地改良的效果。结果表明,随着脱硫废弃物施用量的增加,水稻各生育期叶片和根系丙二醛(MDA)含量、细胞质膜相对透性、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产生速率和H2O2含量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则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且以22.5 t/hm2脱硫废弃物施用量处理在水稻整个生育期内抗氧化保护酶的活性最高,而活性氧的含量和膜脂过氧化作用最低。研究发现,施用22.5 t/hm2脱硫废弃物能够显著提高盐碱地水稻植株不同生育期保护酶活性,减少体内活性氧过量累积,从而增强其耐盐性。

    2010年11期 8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6K]
  • 红花玉兰花色形成的初步研究

    贺窑青;马履一;桑子阳;

    对红花玉兰不同花色花瓣中营养元素、基础代谢物、花色素苷含量及苯丙氨酸转氨酶(PAL)、苯基苯乙烯酮黄烷酮异构酶(CHI)活性差异进行比较分析,以探讨花色形成的生理机制。结果显示:(1)随着花色的加深,全氮、硝态氮、磷、钾、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逐渐降低,铁、锌、可溶性糖和花色素苷含量逐渐升高,PAL和CHI的活性增强。全氮、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和花色素苷含量在不同花色花瓣中差异显著。(2)相关性分析表明,可溶性糖含量、PAL和CHI的活性与花色素苷含量变化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钾、锌、铁含量变化与花色素苷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全氮、磷、硝态氮含量变化与花色素苷含量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与花色素苷含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研究表明,全氮、游离氨基酸含量降低,可溶性糖、花色素苷含量增加可显著促进花色加深;钾、磷、锌,铁、PAL、CHI通过参与一定的生理代谢,调节花色素苷的形成而影响红花玉兰花色色调的改变。

    2010年11期 108-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8K]
  • 番茄果实不同发育阶段香气成分组成及变化

    陈书霞;林海军;

    以陕西杨凌地区主栽的番茄品种‘金棚1号’为试验材料,通过固相微萃取和GC/MS联用技术,对番茄果实不同成熟阶段的香气成分及其组成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金棚1号’番茄果实共检测到54种香气成分,主要成分为醛类、酸类、醇类、酮类、酯类、酚类等。在果实的不同发育阶段,香味组分及其含量差异较大。醛类物质在绿熟期相对含量较高,为45.87%,在半熟期、硬熟期、完熟期的相对含量分别为12.65%、16.62%、17.15%,其中C6醛在绿熟期占43.7%,完熟期占15.27%,为醛类物质的主要成分;酸类物质含量在4个发育时期中先上升后下降,在半熟期含量达到最高,为15.2%,在完熟期酸类物质含量下降,为6.93%;酮类物质在完熟期含量达到最大,为18.27%;在绿熟期检测到4种重要的番茄特征香气物质,半熟期检测到5种番茄特征香气物质,硬熟期和完熟期各检测到6种番茄特征香气物质。说明随着果实的成熟,特征香气物质种类增多。

    2010年11期 114-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7K]
  • 对马耳蕨光合作用对生境光强增加的响应

    敖金成;苏文华;张光飞;姜维;杨慧;

    以林下阴生蕨类植物对马耳蕨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比较了全光照和阴棚生境下对马耳蕨对强光的光合响应特征,以探讨其光适应机制。结果显示:(1)与荫棚条件下相比,全光照下对马耳蕨叶片叶绿素a(Chl a)、叶绿素b(Chl b)及叶绿素(a+b)[Chl(a+b)]含量分别显著下降了48.3%、28.2%、40.0%,而其类胡萝卜素(Car)和总黄酮含量分别显著增加了158.3%、93.9%;(2)全光照下对马耳蕨叶片PSⅡ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初始荧光(F0)、PSⅡ潜在活性(Fv/F0)、PSⅡ光能捕获效率(Fv′/Fm′)、光化学淬灭系数(qP)分别比荫棚的下降了3.7%、23.4%、9.5%、2.5%、3.2%;(3)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全光照下对马耳蕨表观电子传递速率(rETR)及热耗散(qN)上升幅度较荫棚显著提高。研究发现,经过一定时期的光适应,通过减少对光能的捕获、降低PSⅡ反应中心活性及光能转化效率、提高光合能力、增强热耗散能力以及增强活性氧的清除能力,阴生植物对马耳蕨的光合作用可适应高光生境;在无水分胁迫条件下,全阳光照不会导致阴生植物对马耳蕨的光合作用发生光损害。

    2010年11期 121-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2K]
  • 遮光处理对山杏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夏江宝;张光灿;刘京涛;刘霞;孙景宽;

    以3年生山杏苗木为材料,用CIRAS-2型光合仪测定70%和40%遮光处理下其叶片光合生理参数的光响应和日变化特征,以探讨山杏光合特性对光照条件的适应机制。结果表明:(1)随着遮光处理的加重,山杏叶片净光合速率(Pn)、光补偿点、光饱和点、暗呼吸速率及生物量等均呈下降趋势,70%和40%遮光处理下山杏叶片最大Pn分别比全光照显著下降58%和38%,而其表观量子效率分别显著提高31%和22%。(2)遮光处理下,山杏叶片Pn日变化呈"单峰"曲线,70%和40%遮光处理山杏叶片Pn日均值分别比全光照显著下降68%和49%;随着环境光照的增强,山杏叶片Pn下降的原因逐渐由气孔限制转变为非气孔限制为主。(3)随光照强度的增加,山杏叶片蒸腾速率表现为增大趋势,70%和40%遮光处理的均值分别比全光照下降55%和16%;弱光环境下山杏具有降低蒸腾作用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生理特性,水分利用效率均值和最大值均表现为70%遮光>全光照>40%遮光。研究发现,山杏较喜光,但对弱光也有一定适应能力,光照生态幅较宽,在干旱缺水的黄土丘陵区适当遮荫可提高其对有限水分的利用效率。

    2010年11期 135-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1K]
  • 遮荫对紫叶李幼苗叶片色素含量及光合速率的影响

    崔培强;姜卫兵;翁忙玲;张斌斌;毛妮妮;

    以露地栽培的1年生紫叶李和绿叶李为试材,研究了全光照(CK)、中度遮荫(透光率为43%)、重度遮荫(透光率为27%)处理下叶片色素含量及净光合速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夏季,各处理紫叶李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随遮荫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花色素苷含量、花色素苷含量/叶绿素含量比值降低;在秋季,各处理紫叶李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先升高后降低,而花色素苷含量、花色素苷含量/叶绿素含量比值则先降低后升高。在夏秋两季,紫叶李3种色素含量均高于绿叶李,全光照下的紫叶李叶片花色素苷含量、花色素苷含量/叶绿素含量比值及净光合速率日积分值均高于遮荫处理。紫叶李具备一定的喜光性,全光照环境有利于其彩色的呈现和光合性能的发挥。

    2010年11期 142-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K]
  • 刺毛碱蓬种子多型性及其对极端盐渍环境的适应

    丁效东;张士荣;李扬;田长彦;冯固;

    采用盆栽和生长箱培养方法,对真盐生植物刺毛碱蓬2种形态种子的发育形态特点和萌发过程中对盐度响应的特征进行研究,以了解其对极端盐渍环境的适应。结果表明:(1)在施加0.2%~0.6%NaCl条件下刺毛碱蓬种子产量对盐度增加存在正响应,且在不同生长时期产生形态特征完全不同的2种形态种子,其中一种体积较大、种皮较软且脱水子叶为深绿色(简称软皮种子),软皮种子成熟、干燥脱水后的子叶中有叶绿素存在;另一种体积较小、种皮坚硬且子叶为白色(简称硬皮种子)。(2)对2种形态成熟的脱水种子分别在去离子水和700 mmol.L-1NaCl溶液中浸泡0、12、24 h后测定其种子萌发率、子叶叶绿素含量及光合作用能力的变化,结果发现,无论是否有盐胁迫,软皮种子吸水后的总萌发率均显著高于硬皮种子;软皮种子吸水3 h后即能检测到光合放氧,但经盐处理的种子与去离子水处理的种子其光合放氧能力无显著差别。(3)刺毛碱蓬2种形态的种子在高盐度条件下具有分批次萌发的特征;软皮种子子叶含有叶绿素在吸水后不久进行光合作用并形成幼苗,而硬皮种子萌发迟,但传播扩散远,这些特征在种子萌发和种群建成过程中起到了分摊萌发风险的作用,使刺毛碱蓬具有对更大范围盐渍环境的适应特性。

    2010年11期 149-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8K]
  • 中国蕨类植物孢子形态的研究Ⅹ.水龙骨科

    姜楠;戴锡玲;曹建国;王全喜;

    用扫描电镜对国产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19属54种1变种1变型和国外产水龙骨科1属6种植物的孢子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该科植物的孢子为单裂缝,两侧对称,极面观为椭圆形,赤道面观为肾形或豆形,外壁较厚,光滑或形成疣状、波纹状或不规则块状纹饰,周壁较薄,具瘤状、颗粒状纹饰或光滑具附属物.根据孢子表面的纹饰可分为6种类型:(1)疣状纹饰,如东北多足蕨(Polypodiumvirginianum L.)和友水龙骨[Polypodiodes amoe-na(Wall.ex Mett.)Ching]等;(2)瘤状纹饰,如石韦[Pyrrosialingua(Thunb.)Farwell]和石蕨[Saxiglossuman-gustissi mum(Gies.)Ching]等;(3)颗粒状纹饰,如狭叶毛鳞蕨(Tricholepidiumangustifolium Ching)和紫柄假瘤蕨[Phymatopteris crenatopinnata(C.B.Clarke)Pic.Serm.]等;(4)波纹状纹饰,如瓦韦[Lepisorus thunbergianus(Kaulf.)Ching]和伏石蕨(Lemmaphyllum microphyllum C.Presl)等;(5)不规则块状纹饰,如有边瓦韦(Lepisorusmarginatus Ching)和江南星蕨[Microsorumfortunei(T.Moore)Ching]等;(6)光滑具附属物,如丝带蕨[Drymo-taenium miyoshianum(Makino)Makino]和瘤蕨[Phymatosorus scolopendria(Burm.)Pic.Serm.]等.从孢粉学的角度探讨了该科的属间系统演化关系,认为水龙骨科可能具有4条不同的演化路线,并对其与近缘科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2010年11期 v.30 2151-2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5K]
  • 黄芩花芽形态分化研究

    张红瑞;王文全;

    采用石蜡切片法和扫描电镜技术对黄芩花芽分化的过程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黄芩花芽分化进程可分为花芽未分化期、花序分化期、苞片和小花原基分化期、花器官分化期、花序形成期5个时期。同时发现主茎叶节数在20个之前为营养生长期,叶节数达29个左右时主茎花芽分化结束,不同位置的花序在分化进程上比上一级花序落后至少1个时期。

    2010年11期 v.30 2164-2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5K]
  • 灌水量对枸杞根茎次生木质部结构和组成的影响

    郑国琦;赵猛;张磊;郑国保;胡正海;

    以4年生宁夏枸杞树为材料,通过非称重式蒸渗器进行定量灌溉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水量对枸杞根和茎内次生木质部结构及其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1)随着灌水量的增加,枸杞根内次生木质部导管直径逐渐增加,且两者呈极显著正相关(r=0.942);在灌水量为900 m3/hm2时导管频率最大、纤维面积所占的比例最小,同时,根次生木质部导管面积比例与导管频率的变化趋势一致,而木薄壁细胞面积比例则与灌水量呈不显著正相关(r=0.835)。(2)枸杞茎内次生木质部导管直径在灌水量为900 m3/hm2时达到最大,导管频率则与灌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963);茎次生木质部内导管面积比例在灌水量为450 m3/hm2时最大,纤维面积所占的比例则与灌水量呈显著正相关(r=0.964);木薄壁细胞面积比例则与灌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989)。(3)枸杞根和茎内木射线频率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减少,且分别与灌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96和r=-0.99),即根和茎内木射线的横向运输功能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减弱。研究表明,宁夏枸杞根和茎内次生木质部结构和组成分子的数量随灌水量而变化,适度的灌水量(900 m3/hm2)使枸杞的根茎导管直径增加,导管频率降低,以维持枸杞体内输水系统较适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2010年11期 v.30 2170-2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5K]
  • 芥菜型油菜黄化突变体叶片叶绿素合成代谢变化

    吕明;刘海衡;毛虎德;赵倩茹;赵惠贤;胡胜武;

    以芥菜型油菜黄化突变体(L638-y)及其野生型(L638-g)为材料,测定了叶片叶绿素(Chl)、类胡萝卜素(Caro)、Chl合成代谢中间产物含量变化,及叶绿素分解代谢的关键酶叶绿素酶(Chlase)和叶绿素合成代谢相关的氨基乙酰脱氢酶(ALAD)、胆色素原脱氨酶(PBGD)、粪卟啉原Ⅲ氧化酶(CPOX)和原卟啉原Ⅸ氧化酶(PPOX)的活性变化,以揭示芥菜型油菜黄化突变体L638-y叶片缺绿的生化机制。结果显示:(1)从油菜苗期到现蕾期,L638-y叶片总Chl和Caro含量均显著低于L638-g,且Chl b含量降低程度大于Chl a,总Chl含量降低程度大于Caro;(2)L638-y叶片Chlase活性在3~5叶期显著低于L638-g,其它各生长时期二者Chlase活性均无显著差异;(3)L638-y叶片叶绿素合成代谢中间产物氨基乙酰丙酸(ALA)、胆色素原(BPG)、尿卟啉原Ⅲ(UrogenⅢ)和粪卟啉原Ⅲ(CoprogenⅢ)含量均显著大于L638-g,而原卟啉Ⅸ(ProtoⅨ)、镁原卟啉(Mg-Proto)、原脱植基叶绿素(Pchlide)的含量却显著低于L638-g;与L638-g相比,L638-y叶片ALAD活性无显著差异,BPGD活性显著增加,而COPX和PPOX活性却显著降低。研究表明,L638-y叶片叶绿素缺乏的主要原因是叶绿素合成代谢受阻,而并非其叶绿素降解所致,受阻位点在由CoprogenⅢ-ProtoⅨ的反应。这是一种不同于前人报道的新型缺绿突变体。

    2010年11期 v.30 2177-2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0K]
  • Na_2CO_3胁迫对芦荟幼苗叶片叶绿体保护酶和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汪月霞;索标;赵会杰;袁利刚;王慧慧;刘全军;薛瑞丽;

    以盆栽耐盐碱芦荟‘不夜城’幼苗为材料,采用不同浓度Na2CO3溶液(不同渗透势)处理芦荟幼苗7 d后,测定其叶片叶绿体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氧化酶(APX)、谷胱甘肽转移酶(GST)活性以及叶绿素、丙二醛(MDA)、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电解质外渗率等的变化,以探讨芦荟抵抗盐碱胁迫伤害的机制。结果显示:当溶液渗透势较高时(大于-7.19×105Pa),Na2CO3胁迫下的芦荟幼苗叶片叶绿体保护酶活性都呈显著上升趋势,而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MDA含量以及电解质外渗率却无明显变化;在溶液渗透势较低时(小于-7.19×105Pa),Na2CO3胁迫下芦荟幼苗的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显著增高,叶绿体保护酶活性特别是叶绿素含量显著下降,而MDA含量和电解质外渗率却呈上升的趋势。研究表明:一定浓度的Na2CO3胁迫下,芦荟幼苗可以通过提高自身叶绿体保护酶的活性来降低活性氧的积累量,同时提高渗透调节能力来增强其抗逆性;但在过高浓度的盐碱胁迫下,过高的Na+浓度和pH也会对芦荟幼苗叶片造成一定的氧化伤害。

    2010年11期 v.30 2184-2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5K]
  • 施氮对冬小麦旗叶RuBP羧化酶活性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马冬云;郭天财;宋晓;王晨阳;韩巧霞;岳艳军;查菲娜;

    以大穗型小麦品种‘兰考矮早8’和多穗型品种‘豫麦49-198’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旗叶RuBP(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和PEPC(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活性及叶绿素a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随着花后天数的增加,两小麦品种旗叶RuBP羧化酶和PEPC活性总体呈下降趋势;随着施氮量的增加,RuBP羧化酶和PEPC活性呈增加趋势,其中RuBP羧化酶活性多数以N4(N4.8 g/盆)处理最高,PEPC活性多数以N3(N3.6 g/盆)处理最高。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两小麦品种旗叶Fv/F0、Fv/Fm和qP均呈增加趋势,且以N4(N4.8 g/盆)处理的值最高,并且处理之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研究发现,本试验条件下,适量施用氮肥有利于小麦旗叶RuBP羧化酶和PEPC活性的增加及叶绿素a荧光动力学参数Fv/F0和Fv/Fm的提高,从而有助于光合同化物的积累和小麦穗粒重的提高。

    2010年11期 v.30 2197-2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9K]
  • CO_2倍增对不同氮水平下小麦幼苗根系及叶片NR活性的影响

    宋淑英;许育彬;李世清;王佩玲;

    以小麦品种‘小偃22’幼苗为材料,采用开顶式气室和水培实验研究了不同供氮水平(2.5、5.0、10.0和15.0 mmol.L-1)下小麦幼苗植株生长量、根系形态、有机碳分泌速率和硝酸还原酶(NR)活性对大气CO2浓度升高的响应。结果显示,大气CO2浓度倍增均增加了小麦幼苗各生长阶段根冠生物量以及根系长度、面积、有机碳分泌速率和叶片NR活性。随供氮水平的提高,各生长阶段幼苗根冠生物量、根长和面积以及叶片NR活性呈上升趋势,而有机碳分泌速率呈下降趋势;根冠比变化不同阶段表现不一致,一叶一心期呈下降趋势,二叶一心期和三叶一心期分别以15.0和10.0 mmol.L-1氮水平较高。研究表明,大气CO2浓度升高可促进小麦幼苗根系生长和有机碳分泌速率,提高其氮素同化能力;增加介质供氮有利于高CO2浓度条件下小麦幼苗根冠生长和氮素同化,提高根冠比,减少根系有机碳过度分泌引起的碳损耗。

    2010年11期 v.30 2203-2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K]
  • 盐胁迫对西瓜幼苗活性氧代谢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韩志平;郭世荣;尤秀娜;孙锦;段九菊;

    采用营养液培养法,以耐盐性较强的‘秀雅’和耐盐性较弱的‘秀丽’西瓜品种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NaCl胁迫对两品种西瓜幼苗活性氧代谢和渗调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NaCl胁迫抑制了西瓜幼苗的生长,耐盐性较强的‘秀雅’受抑制程度明显小于耐盐性较弱的‘秀丽’;随NaCl浓度提高,叶片O2.-产生速率、MDA含量和质膜相对透性显著增加,‘秀丽’的增加幅度明显大于‘秀雅’;POD活性在低浓度NaCl下降低而高浓度下升高,CAT和APX活性及抗坏血酸含量随NaCl浓度提高而显著增加,SOD活性随NaCl浓度变化的规律两品种有所不同;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随NaCl浓度提高而显著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在较低浓度NaCl下增加而高浓度下降低;除可溶性蛋白外,50 mmol.L-1以上NaCl胁迫下‘秀雅’抗氧化酶活性、抗坏血酸和渗调物质含量均明显高于‘秀丽’。研究表明:NaCl胁迫严重抑制了西瓜幼苗的生长,破坏了幼苗细胞膜结构,影响了活性氧和渗调物质的正常代谢,耐盐性较强的‘秀雅’受抑制程度和脂质过氧化程度较低,与其抗氧化酶活性和渗调物质含量较高密切相关。

    2010年11期 v.30 2210-2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9K]
  • 致腐真菌侵染对梨果实愈伤组织防御机制的影响

    赵娟;张继澍;王玉国;冯文新;许文秀;

    以梨果实愈伤组织为材料,对轮纹病原菌(Botryosphaeria berengriana f.sp.piricola,BBP)和褐腐病原菌(Monilinia fructigena Honcy,MFH)侵染后的组织细胞膜透性、丙二醛(MDA)含量和防御酶系活性进行了测定,试图从细胞水平探讨防御酶系活性变化与组织感病进程的关系及其在组织生理防卫机制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接种褐腐病菌的组织出现褐变早,腐烂扩展速度和严重程度均明显高于接种轮纹病菌的组织;接菌后其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均呈上升趋势,且接种褐腐病菌的组织上升程度也远高于轮纹病菌侵染的组织。(2)愈伤组织接菌后120 h内,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多酚氧化酶(PPO)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均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但各种酶活性高峰峰值和出现的时间不同;轮纹病菌侵染的组织内各种防御酶活性均显著高于褐腐病菌侵染的组织,这与其受侵染组织腐烂慢、褐化程度低相对应。研究发现,防御酶系在组织对病原菌侵染的生理防卫反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活性变化与果实防腐能力呈正相关。

    2010年11期 v.30 2219-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8K]
  • 葡萄抗寒性生理指标筛选及其评价

    曹建东;陈佰鸿;王利军;毛娟;赵鑫;

    以7个葡萄砧木品种(‘SO4’、‘5A2’、‘225’、‘通化-3’、‘420’、‘5BB’、‘山河系’)和2个葡萄栽培品种(‘红地球’、‘赤霞珠’)1年生成熟枝条为试材,考察了它们枝条在0~-33℃低温处理后的萌芽率、生根率、产生愈伤组织的比率、电导率、以及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丙二醛含量的变化,并通过聚类分析、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其抗寒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各品种枝条的萌芽率、生根率、愈伤组织比率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而同时它们枝条的电导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却逐渐升高,并且各品种升降的速度和幅度有明显差异,其中品种‘红地球’升降最快、幅度最大,品种‘5BB’升降最慢、幅度最小。(2)各品种几个参数的升降幅度大小顺序与其抗寒性强弱顺序一致;各品种综合抗寒性由强到弱依次为‘5BB’>‘山河系’>‘通化-3’>‘5A2’>‘SO4’>‘420’>‘225’>‘赤霞珠’>‘红地球’。研究发现,枝条的萌芽率、生根率、产生愈伤组织的比率、电导率以及可溶性蛋白、脯氨酸、丙二醛含量可以作为评价葡萄抗寒性的重要指标。

    2010年11期 v.30 2232-2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0K]
  • 太子参连作障碍效应研究

    夏品华;刘燕;

    以贵州施秉中药材种植基地连作1~12年的太子参和土壤为试验对象,研究了不同连作年限的太子参生长发育状况、产量、土壤肥力、酶活性、以及土壤微生物等的变化规律,以探讨太子参连作障碍的原因。结果表明:(1)连作严重危害太子参生长发育,随着连作年限的延长,根长、根系数量、株高、茎分支数、结实种子数、总生物量呈下降趋势,产量和单个根重明显降低。连作对太子参地上部的危害最大,连作1~12年地上部生物量极显著下降。(2)连作土壤中总磷、总氮含量增加,速效氮、速效钾、速效磷含量降低,土壤pH值变化微小,有机质变化差异较大;连作土壤微量元素(Cu、Mn、B、Zn、Fe)累积,而钼(Mo)降低甚至缺失。(3)连作地土壤细菌数量减少,放线菌数量呈倒"U"型趋势变化;连作使土壤淀粉酶活性降低,磷酸酶活性呈下降后回升趋势变化,但土壤脲酶活性变化微小。连作使土壤中养分、微生物、酶活性等发生变化,不利于太子参生长,根系微生态失衡可能是太子参连作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

    2010年11期 v.30 2240-2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4K]
  • 六盘山鸡爪大黄多糖含量变化规律

    章英才;

    采用苯酚硫酸比色法对六盘山鸡爪大黄不同生长发育时期营养器官大黄多糖的含量变化规律进行分析,以明确大黄多糖在营养器官中的动态积累特征。结果显示:(1)随着植物的不断成熟,不同发育时期根和根茎中大黄多糖的总含量及其各组织中大黄多糖的含量表现为逐渐增高的趋势,次生维管组织是根和根茎大黄多糖贮藏的主要组织;(2)随着茎和叶的发育,大黄多糖的含量初期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在发育的后期略有下降;(3)与根和根茎相比,茎和叶中大黄多糖含量较少。研究结果表明,六盘山鸡爪大黄根和根茎是大黄多糖贮藏的主要器官,其中次生维管组织是大黄多糖贮藏的主要组织,次生维管组织中大黄多糖的贮藏积累方式为逐渐累积的方式,而且大黄多糖含量与各营养器官的发育程度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2010年11期 v.30 2247-22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 强光高温胁迫对盾叶薯蓣量子产额和77K荧光光谱的影响

    王菊凤;李鹄鸣;何平;

    以低光强生态型盾叶薯蓣(Dioscorea zingiberensis)为材料,研究强光高温(32℃)对盾叶薯蓣量子产额和77K荧光光谱的影响,以探讨强光高温胁迫与光合作用的关系。结果表明:短期高温强光胁迫引起最大量子产额显著下降,但能迅速恢复,且存在超补偿现象。强光胁迫首先破坏了光系统Ⅱ,表现为胁迫后在77K荧光光谱中出现了F680的荧光峰。670 nm红光诱导后引起部分捕光系统Ⅱ的色素蛋白转移至光系统Ⅰ,导致光系统Ⅰ的荧光发射量增加;716 nm红光诱导后引起捕光系统Ⅱ部分色素蛋白转移到光系统Ⅱ,导致光系统Ⅱ的荧光发射量增加。强光高温胁迫后各个荧光峰的差异程度减少。研究发现,强光高温胁迫引起光系统的能量重新调整,从而出现状态转变;依据F672和F675两个荧光峰的首次出现,预测叶绿体类囊体膜上含叶绿素的多肽或蛋白亚基至少有16个。

    2010年11期 v.30 2272-2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K]
  • 乌兰布和沙漠沙冬青种群结构和空间分布

    靳虎甲;王继和;马全林;

    对乌兰布和沙漠不同区域分布的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种群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根据大小结构图分析沙冬青种群动态,用平均拥挤度(m*)、丛生指数(I)、聚块性指标(m*/m)、Cassie指标(CA)、扩散系数C、负二项分布中的K指标判断格局类型,并根据双项轨迹方差法分析格局规模。结果表明:沙漠中部分布的沙冬青种群年龄结构完整,而其他区域分布种群结构均不完整;各区域分布种群均以中龄级个体居多,种群目前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是由于幼龄级个体少,种群更新困难,且部分区域种群有"老龄化"的趋势。在西北边缘和沙漠北部分布的种群为聚集分布类型,而其他区域均为均匀分布;对各样地种群格局规模的分析也表明格局规模存在差异。

    2010年11期 v.30 2300-23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6K]
  • 湖南小溪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徐亮;陈功锡;张代贵;李晓腾;张毅;

    在野外调查及取得最新区系研究的基础上,对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科属种的组成及区系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小溪共有种子植物174科、803属2、252种,其中裸子植物7科16属20种;被子植物167科787属2 232种,含单种和少种的科和属所占比例较大,特有种和珍稀濒危种丰富;(2)本区植物属包括14个地理分布类型,温带成分稍占优(368属,占45.94%),热带成分丰富(334属,占41.60%),表现出从温带向热带过渡的性质;(3)种的地理成分中,中国特有分布占据绝对优势(占56.85%),温带区系成分得到进一步发展,华中区、武陵山区、小溪地区特有种分别为194种、94种、10种,体现了中国低海拔常绿阔叶林的植物区系的基本特性;(4)与其相邻地区相比,小溪的综合系数在武陵山是最高的,聚类分析表明小溪与壶瓶山、武陵源的关系最近,与神农架的关系最远。小溪植物种类丰富,可以看作是武陵山地区低海拔植物区系的缩影,华中地区植被类型的代表地区之一,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

    2010年11期 v.30 2307-2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2K]
  • 发根农杆菌诱导桑树毛状根体系的建立

    孔卫青;杨金宏;卢从德;

    应用发根农杆菌ACCC10060,以直接接种和共培养2种方法侵染桑树10 d龄子叶,并将2种处理的外植体分别接种于MS+AS(乙酰丁香酮,100μmol/L)的平板,暗培养2 d后转接至MS+CS(头孢霉素,200 mg/L)平板培养3周,每3 d转接1次以除去其中所含的发根农杆菌菌体,结果2种侵染方法均成功诱导桑树产生毛状根,诱导效率分别为14%和17%。在无激素MS培养基上离体培养除菌后的毛状根,呈现旺盛的生长态势和典型的发状根结构特点。CTAB法提取毛状根基因组并进行PCR检测,结果扩增出了423 bp的rolB基因片段,表明Ri质粒的T-DNA已经成功整合到桑树的基因组中。

    2010年11期 v.30 2317-23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 电晕电场对沙生植物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的影响

    那日;杨生;邢万金;杨体强;

    用不同电场剂量处理花棒和杨柴的下胚轴后进行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培养,以探讨电晕电场对其愈伤组织诱导与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电场处理可以显著提高愈伤组织诱导率和分化率,并有效降低愈伤组织的褐化率。花棒在电场强度为5 kV/m下处理60 min时,出愈率可达90.5%,分化率可达88.7%;杨柴在电场强度为3kV/m下处理100 min时,出愈率可达95.8%,分化率可达78.9%。

    2010年11期 v.30 2321-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8K]
  • 大戟属植物亲缘关系的ISSR分析

    卢生乔;邓明;卢良发;沈春媚;朱宏波;

    利用ISSR标记对9种大戟属植物的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筛选出的24条ISSR引物共扩增251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248条,多态率为98.8%。9种大戟属材料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51~0.69之间,平均为0.62。利用UPGMA法将9种大戟属植物分别聚为3个类群,第一类群包含地锦亚属与一品红亚属的5个种及大戟亚属的绿玉树,第二、第三类群分别包含大戟亚属中的3个种。ISSR标记获得的聚类结果与根据形态特征获得的分类结果有很大的差异。

    2010年11期 v.30 2327-23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K]
  • 关于二色锦鸡儿与云南锦鸡儿的分类学问题

    常朝阳;石福臣;

    对二色锦鸡儿(Caragana bicolorKom.)与云南锦鸡儿(C.franchetianaKom.)的鉴别特征进行了研究,认为云南锦鸡儿小叶较大(5~9 mm×3~3.5 mm),针刺较长(4~8 cm),花萼一般呈黄褐色,近纸质,萼齿狭三角形,长3 mm,约为萼筒的1/3,而二色锦鸡儿的小叶较小(3~8 mm×2~4 mm),针刺较短(2~3 cm),花萼一般呈深褐色,近革质,萼齿狭披针形,长约为萼筒的2/3或与萼筒近等长。支持赵一之将吉隆锦鸡儿(C.gyirongensis Ni)归并入云南锦鸡儿,同时将产于西藏林芝及云南德钦一带的粗刺锦鸡儿(C.crassispina Marq.)降为云南锦鸡儿的变种,对其做了新组合。

    2010年11期 v.30 2331-23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 不同产地土荆芥挥发油GC指纹图谱研究

    聂小妮;梁宗锁;段琦梅;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了12个产地土荆芥的挥发油,通过GC法分析其成分。运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建立共有模式,以相关度评价图谱的相似性,以共有峰与对照峰的比值对各产地土荆芥药材挥发油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2个产地的土荆芥药材的挥发油气相色谱指纹图谱有17个共有峰,其中气相色谱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在0.85以上的有11个,12个产地的土荆芥药材的挥发油可通过系统聚类归为两类,不同产地土荆芥药材的挥发油相似度较高。该方法简便,所得挥发油中各成分分离度高,建立的指纹图谱重现性好,可作为土荆芥药材挥发油的质量控制方法之一。

    2010年11期 v.30 2334-23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9K]

补白

植物新记录与新分布

  • 浙江植物新资料

    张芬耀;陈征海;谢文远;吴棣飞;马丹丹;李根有;

    报道了5种种子植物在浙江的分布新记录。其中,纵肋人字果[Dichocarpumfargesii(Franch.)W.T.Wang et Hsiao]、肾萼金腰(Chrysosplenium delavayi Franch)和沼生蔊菜[Rorippa palustris (L.)Besser]为浙江地理分布新记录;小叶地锦(Euphorbia heyneana Spreng.)和异檐花[Triodanis perfoliata (L.) Nieurol.]为浙江归化植物新记录。

    2010年11期 v.30 2340-23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K]
  • 西藏十字花科新记录植物

    罗建;汪书丽;郑维列;

    报道了西藏十字花科一新记录属芝麻菜属(Eruca)和一新记录种山西异蕊芥(Dimorphostemon shanxiensis R.L.Guo et T.Y.Cheo)。

    2010年11期 v.30 2343-2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研究技术与方法

  • 洋葱多糖纤维素酶法提取及其抗氧化性研究

    李晋;徐怀德;李钰金;陈佳;

    以洋葱为原料,采用中心组合设计对洋葱多糖的纤维素酶法提取技术进行优化,并研究了其抗氧化性。结果表明:提取温度53℃、时间100 min、pH5.0、纤维素酶用量0.3%、料水比1∶40(W/V)时,洋葱多糖提取率最高,可达9.39%,比传统热水浸提法高4.06%。酶法提取的洋葱多糖对DPPH自由基和羟自由基的清除作用明显,具有较好的还原力,表明洋葱多糖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是值得开发的生物活性产物。

    2010年11期 v.30 2345-23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5K]

研究综述与论坛

  • 钙通道蛋白与植物抗盐性和抗冷性关系研究进展

    宋唯一;郑爱珍;张正斌;刘福林;

    植物钙通道蛋白几乎在植物生长发育的所有阶段都是必需的,它们参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调控,在植物细胞内钙离子的跨膜转运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们同时调控植物细胞和组织的极性生长,参与植物应对一系列不同逆境胁迫因素的适应性反应,在植物抗逆方面同样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不同钙通道蛋白的性质及其在植物抗冷性和抗盐性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在生理水平和分子水平上深入阐明植物钙通道蛋白参与植物抗逆性的机理提供信息资料。

    2010年11期 v.30 2351-2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K]
  • 三七总皂苷生物合成与关键酶调控的研究进展

    石磊;葛锋;刘迪秋;陈朝银;

    三七总皂苷(PNS)属于达玛烷型三萜皂苷,是中国传统珍贵药材三七的主要活性成分,三七总皂苷在中枢神经系统、心脑血管系统、血液系统、免疫系统以及抗纤维化、抗衰老、抗肿瘤等方面均具有较好的生理活性。三七总皂苷是以达玛烯二醇为前体,在P450单加氧酶和糖基转移酶催化下形成。另外,三七总皂苷与植物甾醇共享前期代谢途径。该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三七总皂苷的生物合成途径及关键酶基因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探讨了代谢工程在三七总皂苷生物合成中的应用前景。

    2010年11期 v.30 2358-2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2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