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植物学报

研究报告

  • 石羊河下游盐渍化弃耕地植被演替特征分析

    李治元;李昌龙;王多泽;郭树江;

    以石羊河下游不同年代盐渍化弃耕地自然群落为对象,利用重要值、物种多样性理论研究植被演替的特征。结果显示,石羊河下游盐渍化弃耕地植被演替一般经历一年生田间杂草、多年生荒漠草本和荒漠灌木三个阶段。群落演替规律:藜(Chenopodiumalbum)+田旋花(Convolvulus arvensis)群落(1~2年)→骆驼蒿(Peganumnigellastrum)+骆驼蓬(Peganumharmala)群落(3~10年)→苏枸杞(Lycium ruthenicum)+黄毛头(Kalidium cuspidatum var.sinicum)群落(10~40年)→黄毛头群落(顶级群落)。研究表明,随着群落演替时间的增加,物种丰富度呈下降趋势,而物种多样性呈先下降后上升,最后略有下降并趋于稳定,群落结构趋于简单。

    2010年10期 159-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7K]
  • 油松菌根根际放线菌的分离与鉴定

    赵晓锋;唐明;

    为了探讨油松菌根根际放线菌与菌根真菌及油松猝倒病的关系,该实验从油松菌根根际土中分离、纯化得到170株放线菌,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对油松猝倒病病原真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和茄腐皮镰孢霉(Fusarium solani)进行生防放线菌的初筛,得到7株对病原真菌抑制效果较好的放线菌。用初筛选的7株放线菌菌株分别与外生菌根真菌灰鹅膏菌(Amanita vatinata)、灰环粘盖牛肝菌(Suillus laricinus)和血红铆钉菇(Gomphidius viscidus)进行纯培养互作复筛,得到2株放线菌(菌株19#、菌株110#)对外生菌根真菌灰鹅膏菌和血红铆钉菇均具有促生作用。将菌根真菌灰鹅膏菌、放线菌菌株19#、病原真菌立枯丝核菌进行纯培养互作试验表明,菌株19#能协同灰鹅膏菌拮抗立枯丝核菌。经形态特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性测定和16SrDNA序列分析,确定菌株19#为苯胺紫链霉菌(Streptomyces mauvecolor)。

    2010年10期 175-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2K]
  • 辣椒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系线粒体不育基因CoxⅡ和atp6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邓明华;邹学校;霍金龙;文锦芬;朱海山;张竹青;赵凯;

    以辣椒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系9704A、保持系9704B和恢复系9701(简称"三系")为材料,根据GenBank报道的茄科作物线粒体CoxⅡ和atp6基因编码序列分别设计引物,PCR扩增辣椒"三系"线粒体DNA目的基因片段,研究辣椒"三系"线粒体DNACoxⅡ和atp6基因的差异及与雄性不育的关系。结果表明:从辣椒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系中扩增到两个基因的部分序列atp6-706和CoxⅡ-708,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FJ986191和FJ986190,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分离的atp6-706和CoxⅡ-708片段与GenBank报道的茄科作物线粒体CoxⅡ和atp6基因的相似性高达95%以上;在保持系和恢复系中均未能扩增到任何序列,说明辣椒雄性不育系的CoxⅡ和atp6基因与保持系和恢复系在线粒体DNA水平上存在差异,这种结构上的变化暗示可能与辣椒雄性不育相关。

    2010年10期 v.30 1935-1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5K]
  • 辣椒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CaPG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陈儒钢;杨瑞平;巩振辉;李大伟;SHA Hjahan;

    以耐贮辣椒品系P98为材料,采用RACE方法,首次获得辣椒果实多聚半乳糖醛酶(PG)基因的全长cD-NA,命名为CaPG,登录号为FJ596175。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cDNA长1 668 bp,5′非编码区为119 bp,3′非编码区为442 bp,CDS长1 107 bp,编码368个氨基酸。Blast比对发现,该基因核苷酸序列与已报道的番茄和番木瓜PG基因具有84%和85%的相似性。聚类分析表明,该基因与番茄和番木瓜的亲缘关系较近,与拟南芥PG基因的亲缘关系较远。

    2010年10期 v.30 1941-19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8K]
  • 不结球白菜雄蕊心皮化雄性不育系HGMSⅡ特性研究

    张彦锋;王学芳;张新;田华丽;王俊生;郭霭光;李殿荣;

    对不结球白菜雄蕊心皮化雄性不育系HGMS和HGMSⅡ进行花器形态比较、同功酶分析及结实性研究。结果表明:HGMSⅡ较好地保留了HGMS花瓣萼片化、雄蕊心皮化鲜明特征,而且花瓣EST和POD同功酶酶带与萼片酶带基本相同,心皮化器官EST和POD同功酶酶带与雌蕊酶带相同。与完全雄蕊心皮化的HGMS相比,HGMSⅡ雄蕊心皮化突变主要发生在花药部位,导致花药丧失了产生花粉的能力,从而保留了HGMS不育性稳定、彻底的优良特性。与HGMS相比,HGMSⅡ开花习性明显改善,柱头表面花粉明显增多,雌蕊发育基本正常,单株平均籽粒产量达到8.96 g,较HGMS增加了7.17 g,增幅达401%,结实性得到了显著提高。

    2010年10期 v.30 1946-1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1K]
  • 苹果元帅系和富士系芽变品种的IRAP鉴定

    孙俊;周军永;孙其宝;王昆;

    以筛选的6对IRAP引物对15个元帅无性系芽变和16个富士无性系芽变进行了鉴定,以揭示苹果无性系变异的机理。结果显示,所有引物在两种无性系芽变中均扩增出丰富的条带,表现出多态性。SAHN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以相似系数0.65为阈值,元帅芽变无性系和富士芽变无性系各自聚为一类;以相似系数0.83为阈值,供试的15个元帅无性系变异可聚为4类:第一类包括‘元帅’、‘居家店短红星’、‘艳红’、‘米勒矮生’、‘矮壮’、‘红星’、‘红冠’、‘矮威尔’、‘早红星’和‘华帅一号’,第二类包括‘玫瑰红’、‘奥勒冈矮生’和‘矮红’;‘新红星’和‘哈蒂.勃莱特’分别独自成类;以相似系数0.89为阈值,供试的16个富士芽变无性系可聚为4类,第一类包括‘长富3’、‘盛放富1’、‘长富6’、‘群富1’、‘烟富1’、‘竽井Ⅱ系’、‘岩手Ⅰ系’、‘富士Ⅰ系’、‘红王将’、‘长富7’和‘长野Ⅰ系’,第二类包括‘富士’和‘秋富5’,第三类包括‘斋藤Ⅱ系’和‘秋富2’,‘秋富1’独自成类。研究表明,逆转座子在苹果基因组内的插入方向具有随意性,转座插入和逆转座子间重组是引起苹果无性系变异的两个重要机制,本试验所开发的引物是进行苹果无性系变异研究的有效工具。

    2010年10期 v.30 1952-19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5K]
  • 玉米幼苗根不同区段中ZmPIPs对短期水分胁迫及复水的转录响应

    王卫锋;张岁岐;柴玉琳;刘镜波;

    通过10%PEG-6000短期处理水培7~8 d的玉米(Zea mays L.)幼苗以及水分胁迫处理48 h后短期复水两个过程,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水分胁迫及复水处理数小时后成熟根段和幼嫩根段中4种主要玉米质膜水通道蛋白(ZmPIPs)的mRNA相对含量变化,以研究环境水分条件变化对水通道蛋白表达的影响及其调节机制。结果显示:正常水分条件与胁迫48 h后根成熟区和幼根区段的4种ZmPIPs的mRNA含量变化均表现出明显的昼夜周期规律,成熟根段中ZmPIPs的mRNA相对含量峰值出现在白天中午,而幼嫩根段中则在中午左右最低。水分胁迫后数小时内根中ZmPIP2;5明显下调而其他ZmPIPs变化不大;复水后幼根区段4种ZmPIPs的mRNA相对含量均大幅上调,而根成熟区的ZmPIP1;2和ZmPIP2;5却下调。研究发现,玉米植株对环境水分条件适应后,根成熟区段和幼嫩区段中4种PIPs转录调节的昼夜日变化规律相反;短期水分胁迫及复水时其根不同区段中ZmPIPs也进行着差异性转录调节;推测玉米根不同区段的结构和功能差异可能是这些差异的形成原因之一。

    2010年10期 v.30 1959-19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7K]
  • 花生体胚诱导再生体系及基因枪转化条件的初步探讨

    桂大萍;张月婷;文奇根;晏立英;廖伯寿;

    以花生上胚轴为外植体,研究不同Picloram(毒莠定)浓度处理和不同基因型对体细胞胚胎发生及植株再生的影响,并利用基因枪将含GUS基因的pCAMBIA2301质粒载体轰击体胚,对基因枪转化条件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外植体在添加5 mg/L Picloram+1 mg/L Glutamine(谷氨酰胺)的MB培养基上诱导的体胚发生率、产胚数及植株再生率最高。不同基因型以‘中花8号’体胚再生率最高(体胚诱导率为55.36%,植株再生率为56.79%)。在氦气压力为1 100 psi,轰击距离为9 cm时,体细胞胚GUS瞬时表达率可达到22.95%。

    2010年10期 v.30 1966-19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K]
  • 小麦籽粒淀粉分支酶遗传多样性及对支链淀粉含量的影响

    赵法茂;齐霞;肖军;李运祥;王宪泽;

    采用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90份小麦品种的淀粉分支酶同工酶(SBE)进行检测,以分析不同基因型对支链淀粉含量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1)SBEⅠ型显现出较为丰富的变异,具有A、B、Dⅰ和Dⅱ4个等位基因位点;SBEⅡ型仅具有SBEⅡa单一等位基因位点。根据SBEⅠ型4个基因位点在不同品种中的分布,可将90个品种分为7种基因型。不同基因型对支链淀粉含量的遗传效应分析表明,含有A位点的基因型(ADⅰDⅱ和ADⅰB)所对应的支链淀粉含量较高,且与由1个基因位点组成的基因型(Dⅰ)和2个基因位点组成的基因型(DⅰB和DⅰDⅱ)的支链淀粉含量差异显著。

    2010年10期 v.30 1971-19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5K]
  • 伞形花科5种主要蔬菜作物的核型分析

    赵冬;颜志明;张蜀宁;李俊星;刘惠吉;

    采用卡宝染色压片法对伞形花科5种主要蔬菜作物进行了核型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芹菜的核型公式为K(2n)=2x=22=6 m+2sm+8st+6t,染色体核型为"3B"型;芫荽的核型公式为K(2n)=2x=22=2 m+2sm+18st,染色体核型为"3A"型;茴香的核型公式为K(2n)=2x=22=14 m+6sm+2st,染色体核型为"2B"型;水芹的核型公式为K(2n)=2x=22=6 m+6sm+10st,染色体核型为"3A"型;胡萝卜的核型公式为K(2n)=2x=18=6 m+10sm+2st,染色体核型为"2A"型。并对他们的亲缘关系、遗传多样性进行了探讨。

    2010年10期 v.30 1978-1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K]
  • 荒漠珍稀灌木半日花繁殖生物学特性研究

    高婷婷;李清河;徐军;辛智鸣;褚建民;

    通过固定样地、样株的观测和室内、室外实验分析,在一个生长周期内系统研究了半日花繁殖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半日花单花花期为1 d,植株花期从始花到生长季结束;其杂交指数为4,花粉-胚珠比为480,人工套袋和授粉实验确定该种的繁育系统属异交为主,部分自交亲和,传粉过程需要传粉者,不存在无融合生殖;在一个生长季的不同时间所产生的生殖器官形态特征有差异,而花和种子形态特征基本一致,在两次盛花期时达到最大值;不同坡位植株的生殖器官形态特征无显著差异;一个生长周期能产生大量花,但成熟种子数量少,生殖效率低。

    2010年10期 v.30 1982-19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1K]
  • 6种豆科牧草叶片解剖性状与抗旱性关系研究

    李鸿雁;李志勇;师文贵;李兴酉;刘磊;

    以百脉根、二色胡枝子、黄花苜蓿、紫花苜蓿、野火球和扁蓿豆6种豆科牧草的成熟叶片为材料,采用石蜡制片法和光学显微技术测定了叶片上表皮厚度、叶片下表皮厚度、叶片厚度、维管束直径、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栅海比、叶片栅栏组织结构紧密度和叶片海绵组织结构疏松度等抗旱相关的解剖结构特征参数,并进行统计分析和抗旱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除栅海比外,6种豆科牧草的其他指标均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的种间差异,并以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变化幅度较大;叶片上表皮厚度、叶片下表皮厚度、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和海绵组织厚度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和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在0.84~0.99之间;各解剖结构特征参数的第3个主成分(贮水能力)的特征值为14.52,累计贡献率达95.71%,前3个主因子基本上能概括9个指标的主要信息;6种豆科牧草的综合抗旱能力表现为扁蓿豆>百脉根>黄花苜蓿>二色胡枝子>紫花苜蓿>野火球。可见,所选9个叶片解剖结构性状可以用来有效综合评价豆科牧草的抗旱性。

    2010年10期 v.30 1989-19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4K]
  • 糯性和非糯性小麦灌浆期胚乳直/支链淀粉积累及其相关酶活性研究

    曹颖妮;胡卫国;王根平;刘录祥;王成社;

    选用3份糯性和2份非糯性小麦材料,通过田间试验在灌浆过程中分别检测了各材料的籽粒直链和支链淀粉积累量、淀粉积累速率及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动态变化过程,探讨籽粒淀粉累积与相关酶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非糯小麦在花后7 d前均未检测到直链淀粉存在,而此时已经检测到支链淀粉含量,并且糯小麦仅含有支链淀粉,支链淀粉早于直链淀粉合成。(2)糯性和非糯性小麦灌浆期籽粒的直、支链淀粉积累速率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直、支链淀粉最终积累量取决于最大积累速率和平均积累速率的大小,而积累活跃期的调节作用较小;糯性和非糯性小麦在淀粉合成过程中的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P)、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颗粒结合型淀粉合成酶(GBSS)和淀粉分支酶(SEB)活性均呈单峰曲线变化,活性峰值基本上都出现在花后20~25 d左右。(3)直链淀粉积累速率与AGPP、SSS、GBSS和SBE活性变化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支链淀粉积累速率仅与SSS活性变化极显著正相关,总淀粉积累速率与AGPP和SSS活性变化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2010年10期 v.30 1995-20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0K]
  • 碰伤富士苹果果实内源茉莉酸和主要保护酶活性的变化

    马海军;郑彩霞;李猛;张继澍;

    以富士苹果为试验材料,采用自由落体将其从离地面40 cm和70 cm高处跌至大理石地面上,测定损伤后48 h内在室温贮藏条件下果实内源茉莉酸和主要保护酶活性的动态变化,探讨碰撞损伤对果实内源茉莉酸和主要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40 cm和70 cm高处摔伤两种处理的苹果果实的内源茉莉酸含量显著升高,乙烯释放速率、O2.-产生速率和H2O2含量迅速增加,相应的保护酶(SOD、CAT、POD和PAL)活性也显著提高。研究表明,碰撞损伤后可以诱导富士苹果果实内源茉莉酸含量和乙烯释放速率迅速增加,以及主要保护酶活性提高,使活性氧代谢加强,并在一定程度上能引起苹果果实膜脂过氧化,进一步加重果实伤害。

    2010年10期 v.30 2002-20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0K]
  • NaCl与干旱胁迫对银沙槐幼苗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庄伟伟;李进;曹满航;冯文娟;李茵萍;

    以银沙槐幼苗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不同程度NaCl与干旱胁迫对其叶片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以探讨银沙槐幼苗对NaCl与干旱胁迫的适应性。结果显示,随着单一干旱、盐分及其交叉胁迫程度的增加,幼苗的MDA含量呈上升趋势;幼苗的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基本上随NaCl与干旱胁迫程度的加剧呈逐渐上升趋势,在各胁迫水平下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且在各种重度胁迫处理下均维持在较高水平;幼苗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在重度干旱与不同盐分交叉胁迫下呈下降趋势。研究表明,银沙槐幼苗中渗透调节物质在其抗旱耐盐性上起到了积极的调节作用;幼苗在盐旱交叉胁迫下表现出交叉适应性。

    2010年10期 v.30 2010-20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8K]
  • 植物源诱导剂对甜瓜叶片防卫酶活性的影响

    陈年来;乃小英;张玉鑫;乔昌萍;张建农;李喜娥;

    以甜瓜主栽品种‘银帝’(抗病)和‘卡拉克赛’(感病)幼苗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几种植物源诱导剂对其接种古巴假霜霉菌叶片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几丁质酶(CHI)和葡聚糖酶(GLU)活性的影响,以阐释植物源诱导剂提高甜瓜抗病性的生化机制。结果显示:苯丙噻二唑(BTH)、侧柏叶提取液(CB)和中草药制剂(ZY)处理对甜瓜霜霉菌具有显著的预防效果;诱导处理或接菌后甜瓜叶片中上述抗病相关酶活性都显著上升,抗病品种‘银帝’的PPO、PAL、CHI、GLU活性增幅大于感病品种‘卡拉克赛’,‘卡拉克赛’的POD活性增幅则较‘银帝’大。研究表明,叶面喷施两种植物源诱抗剂对甜瓜叶片防卫酶活性增强具有系统诱导作用,而叶片防卫酶活性增强可能是诱导剂处理后甜瓜对霜霉抗性提高的重要生化机制。

    2010年10期 v.30 2016-20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9K]
  • 香蕉一个Ⅲ类酸性几丁质酶基因与果实成熟关系的研究(英文)

    刘菊华;徐碧玉;张建斌;贾彩红;金志强;

    为了解Ⅲ类酸性几丁质酶基因(MaCHⅢ)与香蕉果实采后成熟过程的相互关系,对经乙烯和1-甲基环丙烯(1-MCP)处理的巴西香蕉果实采后乙烯释放量、Ⅲ类酸性几丁质酶基因(MaCHⅢ)表达以及几丁质酶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1)乙烯催熟处理的香蕉果实,乙烯释放量比对照处理的果实提前15 d达到高峰;1-MCP处理的香蕉果实,乙烯生物合成和果实成熟明显受到了抑制。(2)外源乙烯加速了MaCHⅢ基因的下调表达和Ⅲ类酸性几丁质酶活性的下降,MaCHⅢ表达量和Ⅲ类酸性几丁质酶活性分别在采后第3天和第4天下降到最小值。(3)1-MCP处理使MaCHⅢ基因呈现上调表达,Ⅲ类酸性几丁质酶活性上升,MaCHⅢ基因表达量和Ⅲ类酸性几丁质酶活性分别在采后18 d和25 d达到高峰。研究表明,MaCHⅢ基因可能与香蕉果实采后成熟呈负相关。

    2010年10期 v.30 2022-20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9K]
  • 外源一氧化氮对香蕉幼苗抗冷性的影响

    汤红玲;李江;陈惠萍;

    以巴西香蕉(MusaAAA Group Cavendish cv.Brazil)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外源一氧化氮(NO)供体硝普钠(SNP)15μmol.L-1溶液进行冷胁迫(8℃)前处理,考察其冷胁迫和常温恢复过程中抗冷性指标的变化,以探讨外源NO对香蕉幼苗抗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8℃冷胁迫环境下,SNP预处理香蕉幼苗的萎蔫程度较轻,且在常温下恢复快而完全。SNP预处理可以显著降低冷胁迫下香蕉幼苗叶片的质膜相对透性及过氧化氢和丙二醛含量,并显著增加其可溶性蛋白含量。在冷胁迫的前2 d,SNP处理苗的过氧化物酶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的活性显著增加,而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则在胁迫的第3天才显著上升,经3 d冷胁迫回温(28℃)后,4种酶的活性均显著提高。可见,适当浓度NO能够通过诱导香蕉幼苗体内的抗氧化酶活性来有效缓解其遭受的冷胁迫损伤。

    2010年10期 v.30 2028-20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3K]
  • ~(60)Co γ射线辐照对鲜食核桃萌芽及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

    马艳萍;王国梁;刘兴华;李英超;

    以‘辽河4号’脱皮鲜食核桃果实为试材,经60Coγ射线辐照处理和聚乙烯(PE)保鲜袋包装后贮藏于(25±3)℃和(20±3)℃条件下,测定了相关生理指标的变化,探究60Coγ射线辐照对鲜食核桃萌芽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5±3)℃和(20±3)℃的贮藏条件下,对照组鲜食核桃分别在贮藏12和20 d时开始发芽,处理组核桃在贮藏期间未出现发芽现象;在对照组鲜食核桃胚芽萌发期间,其呼吸强度、可溶性蛋白质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及脂氧合酶(LOX)、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总体呈上升趋势,脂肪含量和脂肪酶(LPS)活性则降低;而60Coγ射线辐照有效地减缓了鲜食核桃脂肪、可溶性蛋白质及游离氨基酸含量的下降速度及其呼吸代谢强度,提高了POD活性,却抑制了LOX、LP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CAT的活性,从而阻碍了其胚芽的萌发,以达到延长其贮藏期的目的。

    2010年10期 v.30 2034-20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1K]
  • 施氮对不同品种冬小麦氮素累积和运转的影响

    柴彦君;熊又升;黄丽;袁家富;徐祥玉;刘晔;

    在鄂北岗地以当地主栽的5个冬小麦品种‘鄂麦14’、‘鄂麦18’、‘鄂麦23’、‘郑麦9023’、和‘洛麦1号’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裂区试验在不施氮(0 kg/hm2)和施氮(195 kg/hm2)条件下研究不同品种小麦氮素的累积、转移与分配规律的差异。结果表明:(1)在扬花期,不施氮处理叶片、茎鞘和穗部氮素累积量均为‘鄂麦14’最大,积累量分别达到14.2、16.6和10.8 kg/hm2;施氮后‘鄂麦23’的叶片氮素积累量最大(71.5 kg/hm2),‘鄂麦14’的茎鞘积累量最大(69.0 kg/hm2),‘鄂麦18’的穗部积累量最大(34.2 kg/hm2)。(2)成熟后不同部位氮素转移效率表现为叶片>穗>茎鞘,且叶、茎鞘、穗氮素转移效率存在品种差异;不同品种间氮肥效率差异显著,并以‘鄂麦23’的氮肥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最高,而‘郑麦9023’的氮肥生理效率最高。(3)在氮胁迫条件下,扬花前‘鄂麦14’各器官氮素累积量、成熟期的氮素转移率及籽粒氮素累积量都显著高于其它品种;而在施氮条件下,冬小麦各器官氮素的累积、转移与分配因品种不同而异,‘鄂麦14’和‘鄂麦23’籽粒及植株氮素累积量都显著高于其它品种。研究发现,冬小麦氮素的累积、转移与分配受品种与氮素调控共同影响;施氮能显著提高各器官氮素的累积量,且提高的幅度因品种而异。

    2010年10期 v.30 2040-20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 5-氨基乙酰丙酸对辣椒植株低温胁迫伤害的缓解效应

    刘涛;郭世荣;徐刚;高文瑞;李德翠;王虹;

    以‘超越五号’辣椒品种为试材,研究了低温胁迫期间及随后的常温恢复过程中5-氨基乙酰丙酸(ALA 25mg.L-1)处理对始花期辣椒植株生长量,叶片中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和电解质渗透率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以探讨ALA提高辣椒抗寒性的生理机制。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叶面喷施25 mg.L-1的ALA可显著提高辣椒植株生长量,增加叶片中脯氨酸、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强其POD、CAT及APX活性,并显著降低辣椒叶片中SOD活性、电解质渗透率和MDA含量。叶面喷施ALA也显著降低了恢复过程中辣椒叶片中的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使膜伤害基本恢复到对照水平。可见,外源ALA处理可通过提高低温胁迫下辣椒叶片的渗透调节能力和抗氧化能力,促进植株生长,缓解低温胁迫对植株的伤害。

    2010年10期 v.30 2047-2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6K]
  • 低温胁迫下菠萝幼苗生长与生理特性变化

    陆新华;孙德权;叶春海;李映志;孙光明;

    以国内外10个菠萝品种幼苗为材料,研究了它们在低温胁迫下的生长及其渗透调节物质、细胞膜透性的变化特征,并综合评价它们的耐寒性。结果表明:(1)随低温处理时间的延续,各品种幼苗单株干重虽然均呈逐渐增加趋势,但不同品种生物量增加幅度存在显著差异。(2)随着低温处理时间的延长,各品种叶片脯氨酸含量和细胞膜相对透性逐渐升高;可溶性蛋白含量总体上初期升高后期降低,而‘巴厘’、‘珍珠’、‘台农17号’、‘台农19号’和‘MD-2’的可溶性蛋白在处理末期又有所上升;可溶性糖含量变化趋势复杂。(3)低温胁迫处理9 d后,各菠萝品种叶片中的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及细胞膜相对透性均增加;可溶性糖含量除‘珍珠’略有减少外,其余均增加。(4)经过各指标赋分分级综合评价后认为,‘MD-2’和‘巴厘’品种耐寒性最强;‘台农17号’、‘台农16号’、‘巴厘突变体’、‘台农13号’、‘台农19号’和‘无刺卡因’耐寒性中等;‘珍珠’和‘台农6号’耐寒性最弱。研究发现,菠萝耐寒性强弱可根据干物质积累结合其它生理指标来综合评判。

    2010年10期 v.30 2054-20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 板栗雏梢分化期内源激素的动态变化特征

    郭成圆;魏安智;吕平会;何佳林;

    以3个品种板栗上部芽为材料,采用石蜡切片法确定板栗雏梢分化进程,再运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雏梢分化期内源激素含量进行分析,探讨板栗内源激素与花芽分化的关系。结果表明:板栗雏梢分化进程可划分为冬前花序原基分化期、休眠期、冬后花序原基分化期、花簇苞片原基分化期和花簇原基分化期5个时期。在板栗整个雏梢分化过程中,各品种芽内源ZT含量总体呈"M"形双峰曲线变化,分别在11月中旬和翌年1月中旬出现峰值;芽内源GA3含量也总体呈双峰曲线变化,分别在冬前花序原基分化期(10月中旬)和冬后花序原基分化期(翌年2月中旬)达到峰值;内源ABA含量在冬前花序原基分化期达到最大值,之后呈逐渐下降,于1月中旬降到一个较低的水平并一直维持至花簇原基分化期(3月中旬)。内源激素GA3/ZT值从9月中旬开始持续下降,于冬前花序原基分化过后下降到低水平状态并保持至花簇原基分化期。可见,在整个板栗雏梢分化过程中,较高浓度GA3有利于花序原基的分化,低水平的ABA有利于休眠期的解除和冬后花序原基的分化;内源激素GA3和ZT间的平衡关系在板栗雏梢分化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2010年10期 v.30 2061-20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1K]
  • 3种石斛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的比较研究

    沈宗根;陈翠琴;王岚岚;姜波;吕洪飞;

    以美花石斛、春石斛和铁皮石斛为材料,对它们的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等参数的测定。结果表明:3种石斛的光饱和点都低于300μmol.m-2.s-1,且美花石斛具有较高的净光合速率和较低的光饱和点,容易引起光抑制;美花石斛的羧化效率高于春石斛和铁皮石斛,其净光合速率随着CO2浓度的升高而迅速升高,并在CO2浓度达到500μmol.m-2.s-1时达到最大值;美花石斛的非循环电子传递速率(ETR)、实际光化学反应量子效率(Yield)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都明显高于铁皮石斛和春石斛,而春石斛具有较高的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其光合机构的自我保护能力较强;美花石斛的叶绿素a、叶绿素b以及总叶绿素含量都较低。研究发现,3种石斛的光饱和点均比较低,具有石斛喜阴的生活习性,都表现出对密林和悬崖等独特生长环境的适应,并以美花石斛的这种特性更为突出。

    2010年10期 v.30 2067-20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8K]
  • 不同光周期处理对菊花C029花芽分化及开花的影响

    毛洪玉;顾钊宇;祝朋芳;

    以切花型菊花‘C029’为试材,以沈阳地区自然光周期为对照,研究了3种光周期(昼/夜8 h/16 h、10 h/14h、12 h/12 h)处理下‘C029’花芽分化进程、开花时间和开花性状。结果显示:(1)‘C029’花芽分化进程可分为营养生长期、花序原基分化期、总苞鳞片分化初期、总苞鳞片分化末期、舌状小花原基分化初期、舌状小花原基分化末期、筒状小花分化初期、筒状小花分化盛期和花芽分化完成期9个时期。(2)8 h/16 h处理到开花所需时间为42 d,比10 h/14 h处理和12 h/12 h处理分别提前4 d和7 d,较对照提前13 d。(3)随光照时数的缩短,‘C029’花芽分化进程提前,但是株高、平均节间长度、可见叶数、茎粗和花径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弱,且除8 h/16 h处理外,均适宜作切花应用。研究表明,日照时数可影响菊花‘C029’开花,缩短日照时数有助于加快其花芽分化进程和提前开花,并以10 h/14 h光周期处理最适宜沈阳地区应用,其开花时间适宜、品质优良。

    2010年10期 v.30 2074-20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7K]
  • 营养液pH值对非洲菊生长和生理特征的影响

    孟庆玲;程智慧;徐鹏;梁静;

    以非洲菊(Gerbera jamesonii Bolus)为材料,采用水培的方法研究了营养液不同pH值(4.0、5.0、6.0、7.0、8.0、9.0)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1)在pH6.0条件下,非洲菊叶片和根系的鲜重、干重均最大,叶片数多于其他处理,且增加幅度较大;叶面积最大且叶面积增长最快。(2)随着培养天数的增加,pH4.0~7.0处理非洲菊的叶绿素含量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pH8.0和pH9.0处理的叶绿素含量一直呈现下降的趋势;pH6.0处理的非洲菊在培养30 d时叶绿素含量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3)在培养45 d时,pH6.0处理的SOD活性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根系活力在pH4.0~7.0处理呈持续上升趋势,在pH8.0和pH9.0处理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研究表明,在pH6.0的微酸性环境下非洲菊的生长状态良好,pH8.0和9.0的碱性环境对非洲菊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叶片发黄;培养介质pH值可能是非洲菊定植后叶片黄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2010年10期 v.30 2081-20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9K]
  • 九连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特征研究

    何俊;赵秀海;范娟;张自斌;廖承开;

    于2008年在九连山保护区建立4 hm2固定监测样地,调查样地内胸径(DBH)≥1 cm的个体,以了解该区域的群落学特征。结果表明,群落的区系组成热带成分比较多,总体上呈现亚热带向热带过渡的区系特征。样地内共有植物58科、107属、221种,物种数和个体数较多的科为山茶科、樟科和壳斗科。群落稀有种较多,所占比例为40.72%。群落以红钩栲(Castanopsis lamontii)、米槠栲(C.carlesii)、罗浮柿(Diospyros morrisiana)、细枝柃(Euryaloquaiana)、罗浮栲(C.fabri)和丝栗栲(C.fargesii)为主要优势种。垂直结构由乔木上层(≥18 m)、乔木中层(10~18 m)、乔木下层(5~10 m)、灌木层(<5 m)、草本层组成。样地内所有个体的径级分布呈现倒"J"型,表现群落的稳定与正常生长状态。红钩栲、米槠、罗浮柿、罗浮栲、木荷(Schi ma superba)、鸭公树(Neolitsea chuii)、红楠(Machilus thunbergii)和黄丹木姜子(Litsea elongata)呈现倒"J"型,种群稳定且处于正常增长状态。样地内未发现DBH≤15 cm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个体,该种群属于衰退型。九连山常绿阔叶林样地优势种在不同尺度和不同径级范围内以聚集分布为主。随着研究尺度的增加,不同物种聚集程度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

    2010年10期 v.30 2093-2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9K]
  • 陕北野生甘草内生菌的分离及抑菌活性筛选

    刘霞;党峰峰;贺晓龙;董腊梅;

    采用组织块分离法从陕北野生甘草根中分离出21株内生菌,其中细菌12株,真菌6株,放线菌3株。为明确内生菌代谢产物的抑菌活性,采用抑制菌丝生长速率法和组织测定法系统测定了其发酵液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在离体条件下,甘草内生菌发酵液对供试的7种植物病原菌菌丝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Z4和F1菌株的发酵液对供试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较强,特别是对苹果干腐病菌和烟草赤星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强,抑制率分别可达92.36%、90.16%和91.20%、90.43%,EC50分别仅为54.38、90.31和57.50、89.58 mg.L-1;组织法测定中,发酵液稀释10倍后,Z4和F1菌株对苹果干腐病的保护作用分别为75.39%和73.13%,治疗效果分别为67.61%和60.75%。

    2010年10期 v.30 2110-2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0K]
  • 加拿大蓬挥发油化感作用及其释放途径的研究

    杨莉;王春雨;王菡;韩梅;杨利民;

    采用半密闭容器法对加拿大蓬挥发油的化感作用进行了生物测定,并对采用挥发、淋溶2种不同途径释放加拿大蓬挥发油中次生代谢产物对受体植物——大白菜、小白菜、苦苣造成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发现:(1)加拿大蓬挥发油对3种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GC-MS分析显示其挥发油中具有化感潜力的单萜类物质含量超过6 0%。(2)加拿大蓬挥发油以挥发的方式作用于受体植物时,植物苗长的生长存在"低促高抑"现象,其对根长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苗长;而挥发油淋溶物则同时抑制幼根、幼茎的发育。(3)3种受体植物中小白菜对加拿大蓬挥发油的化感作用最敏感,而苦苣则受挥发油淋溶物的影响最大。说明除挥发外,加拿大蓬挥发油的淋溶物也可对受体植物产生化感作用,并且以不同途径释放加拿大蓬挥发油时,其化感作用存在差异。

    2010年10期 v.30 2116-2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K]
  • 黄芪和党参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段琦梅;梁宗锁;聂小妮;孙文翠;安超;

    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产地黄芪、党参醇提取物的抗氧化性,并对它们清除自由基能力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甘肃渭源、陇西、吉林舒兰、山西浑源黄芪醇提取物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依次为:21.38%、13.53%、35.09%和20.18%,表明不同产地的黄芪的抗氧化活性差异明显;陕西凤县、南郑、山西陵川党参醇提取物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依次为:17.56%、9.87%和8.03%,表明不同产区的党参抗氧化活性存在一定的差异;黄芪、党参提取物清除DPPH自由基的IC50分别是0.24和0.85 mg.mL-1,即黄芪提取物清除自由基能力大于党参提取物。

    2010年10期 v.30 2123-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5K]

补白

植物新类群与新分布

研究综述与论坛

  • 植物细胞Ca~(2+)荧光蛋白指示剂研究进展

    王强;张国增;

    Ca2+作为第二信使参与了植物生长和发育过程的调控,不同生物和非生物胁迫信号均可诱导胞内Ca2+变化。对Ca2+在信号转导作用中的认识主要来自于细胞内Ca2+浓度测定。水母发光蛋白和基于荧光蛋白的Ca2+荧光指示剂作为检测细胞Ca2+信号的手段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方法。本文综述了水母发光蛋白和基于荧光蛋白的Ca2+荧光指示剂的发展、测量原理、优点与不足及其在细胞Ca2+信号转导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2010年10期 v.30 2134-2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K]
  • 自体吞噬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功能

    刘志鹏;张吉宇;王彦荣;

    自体吞噬是一种细胞内自我降解系统,它能将植物细胞内溶物运输至液泡并降解。自体吞噬可划分为内溶物的包裹、运输至液泡、内溶物的降解和降解产物的重新利用几个连续步骤。关于细胞自体吞噬的认识主要来源于酵母、人类、小鼠、果蝇和线虫等生物,以拟南芥等为代表的植物细胞自体吞噬的研究虽然刚刚开始,但也取得了一些标志性的成果,且近十几年来已迅速成为植物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自体吞噬在植物体内具有多种生理和病理作用,如对饥饿的适应、细胞内蛋白质和细胞器的清除、种子中贮藏蛋白的积累、抵制微生物、细胞死亡和胁迫响应等。本文在介绍自体吞噬形成过程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自体吞噬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功能,并对植物中自体吞噬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2010年10期 v.30 2141-2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3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