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植物学报

研究报告

  • 巴西橡胶树水通道蛋白基因cDNA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庄海燕;安锋;何哲;丁璇;吴海平;徐智娟;张硕新;

    采用简并性RT-PCR和RACE技术,从巴西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中克隆了2个aquaporin基因的全长cDNA,分别命名为HbPIP1和HbPIP2(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GQ479823和GQ479824).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HbPIP1和HbPIP2分别编码287和278个氨基酸,均具有6个跨膜区,包含MIP家族信号序列SGX-HXNPAVT/SFG、高等植物PIP高度保守序列GGGANXXXXGY和TGI/TNPARSL/FGAAI/VI/VF/YN.核酸和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析表明,HbPIP1和HbPIP2均属于水通道蛋白基因家族的新成员.

    2010年05期 v.30 861-8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0K]
  • 高羊茅FaChit1基因cDNA克隆及诱导表达

    王健;徐子勤;

    应用简并RT-PCR及RACE技术,从高羊茅中克隆了1个Ⅰ类几丁质酶基因cDNA全长序列,命名为Fa-Chit1.结果表明,该cDNA具有1个951 bp的完整编码框,编码316个氨基酸,其编码产物和其它植物的Ⅰ类几丁质酶在氨基酸序列上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包含典型的几丁质结合区、催化区以及脯氨酸、半胱氨酸富集的铰链区,但缺少定位到植物液泡所必须的C末端延伸区靶向信号.Northern杂交显示,FaChit1对真菌激发子有较强的响应,乙烯和干旱胁迫均能有效诱导FaChit1基因的表达,而对机械损伤处理的反应比较微弱,只在叶片中积累少量的mRNA.

    2010年05期 v.30 869-8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6K]
  • 棉花Gh4CL1基因克隆及表达

    倪志勇;吕萌;范玲;

    根据棉花纤维特异表达cDNA文库分析得到的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基因EST序列设计引物,采用RT-PCR技术从棉花中克隆了1个4CL基因,命名为Gh4CL1(GenBank登录号为FJ479707).结果表明:Gh4CL1基因cDNA全长2 331 bp,具有1个1 722 bp的开放阅读框,5′非编码区为64 bp,3′非编码区为445 bp,编码573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约为61.951 kD,等电点为5.70.氨基酸同源性分析发现,Gh4CL1与来自白杨、大豆和紫草的4CL同源性较高.半定量RT-PCR检测表明,Gh4CL1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的棉纤维中均有表达,在开花后20 d的棉纤维中表达量最大,说明该基因可能参与调控棉纤维细胞的伸长和次生壁的增厚.Gh4CL1基因在棉花花瓣中表达量最高,在其他组织中低水平表达或不表达.

    2010年05期 v.30 876-8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9K]
  • 梅PGIP基因的启动子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李广平;张长青;章镇;

    根据梅PGIP基因(GenBank登录号:DQ364056.1)5′端序列设计特异反向引物,利用染色体步行法获得了该基因上游1 037 bp的启动子序列.启动子结构分析表明,梅PGIP基因启动子序列与中国李PGIP基因启动子显著相似,相似度达89%~96%,较中国李PGIP基因启动子多一个100 bp的区段,与水稻和豆的启动子序列均无Blast比对结果.转录调控元件预测结果表明,克隆序列与豆相应序列的保守区存在着能调控抗病基因转录的GT1结合位点.

    2010年05期 v.30 883-8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6K]
  • 拟南芥ASL25/LBD28基因过量表达对叶片形态建成的影响

    王利;王威;许德阳;常朝阳;崔晓峰;

    为研究ASL25/LBD28基因在植物发育过程中的作用,该研究构建了拟南芥ASL25/LBD28的过量表达载体并将其转入野生型拟南芥中,结果发现,ASL25/LBD28基因的过量表达可导致转基因拟南芥的叶片变得狭长;在叶极性发育突变体as2中,ASL25/LBD28基因过量表达导致部分转基因植株在形成1~3片畸形叶后顶端分生组织的发育会终止;而许多转基因植株则会形成许多针状"叶.扫描电镜观察表明,不正常的叶片近轴面或针状"叶的表皮细胞具有远轴面化的长条形细胞,说明在as2突变体中过量表达ASL25/LBD28基因影响叶片的极性发育.

    2010年05期 v.30 888-8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9K]
  • 薇甘菊几丁质酶基因的原核表达及活性分析

    李冬梅;彭少麟;

    将薇甘菊Mmchi1基因cDNA序列的编码区插入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中,构建融合表达质粒,并在大肠杆菌中进行了融合蛋白6×His-Mmchi1的诱导表达、Western blot和酶活性分析.结果表明,0.1 mmol/LIPTG、25℃诱导4 h,在大肠杆菌Rosetta-gami(DE3)中能获得可溶性的6×His-Mmchi1;Western blot证实表达的6×His-Mmchi1能与抗6×His的单抗发生特异性反应,分子量约为55 kD,与预测的融合蛋白分子量相符;纯化后的6×His-Mmchi1最佳酶活性pH和温度分别为5.5~6.5和35~40℃.为进一步研究融合蛋白6×His-Mmchi1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2010年05期 v.30 894-9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5K]
  • 辣椒ML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转化

    包良帅;巩振辉;李大伟;黄炜;逯明辉;陈儒钢;

    为分析辣椒ML基因在抗辣椒疫病方面的作用,构建了ML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pBI121-ML,采用快速冻融法将表达载体导入农杆菌EHA105,并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辣椒感病品种B12,对得到的转化植株经PCR和RT-PCR分子检测,结果显示,获得了4个辣椒转基因株系.

    2010年05期 v.30 901-9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K]
  • 黄瓜芽黄突变体抑制消减杂交文库的构建及初步分析

    李娟娟;陈福龙;李鑫;王蕾;贾俊忠;陈远良;陈芳;高剑峰;

    利用抑制消减杂交技术(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SSH)分离了黄瓜芽黄突变体及其野生型之间差异表达的cDNA片段.以突变体和野生型分别作检测子和驱赶子,建立正向和反向两个消减杂交cDNA文库;经阳性克隆鉴定,在正向文库中获得特异表达的阳性克隆有133个,在反向文库中得到的阳性克隆有73个.测序后将所得到的159条非重复且非黄瓜的ESTs(登录号:GH270133~GH270291)进行序列同源性比对分析,发现这些ESTs分别与叶绿素合成、光合系统、信号转导、转录因子、氨基酸代谢、糖类代谢、脂类代谢等相关酶及蛋白基因高度同源.

    2010年05期 v.30 905-9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2K]
  • 石榴叶片SRAP体系优化及其在白花芽变鉴定中的应用

    张四普;汪良驹;吕中伟;

    采用优化的SRAP-PCR反应体系,对红花石榴母株上的白花变异枝进行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适宜石榴的SRAP-PCR反应体系中含dNTP 0.2 mmol/L、Mg2+2 mmol/L、引物0.4μmol/L、DNA模板0.8 mg/L、Taq聚合酶50 000 U/L.600对SRAP随机引物组合中有580对引物组合有较好的扩增效果,其中Me30/Em7引物组合在母株和变异枝条间扩增出1条长度为78 bp的稳定差异条带.根据该差异片段序列设计的特异引物在母株中有68 bp扩增条带,在变异枝条中没有扩增条带.表明白花变异枝条的产生可能与母株DNA片段缺失有关.

    2010年05期 v.30 911-9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8K]
  • 蓼属头状蓼组rDNA-ITS的序列扩增及分析

    向红;孙爱群;翁贵英;杨友联;王绪英;

    以贵州境内蓼属头状蓼组6种(含1变种)植物为材料,对其rDNA的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进行PCR扩增,得到6种植物的ITS序列,分别为:赤胫散2个居群(Polygonum runcinatumvar.sinense,GenBank登录号FJ606887、FJ648802),平卧蓼(P.strindbergii,GenBank登录号FJ648803),尼泊尔蓼(P.nepalense,GenBank登录号FJ648804),羽叶蓼(P.runcinatum,GenBank登录号FJ648805),火炭母(P.chinense,GenBank登录号FJ648806)和头花蓼(P.capitatum,GenBank登录号FJ648807).其中赤胫散与平卧蓼的ITS序列为首次报道.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蓼属头状蓼组6种植物ITS序列总长度为661~666 bp,ITS1区序列长度为243~246 bp,5.8 S rDNA区序列长度165 bp,ITS2区序列长度253~258 bp,6种植物的差异主要集中在ITS1和ITS2区.聚类分析显示,6种头状蓼组植物具有共同起源,结果支持赤胫散从羽叶蓼变种上升为独立物种.

    2010年05期 v.30 918-9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4K]
  • 商洛多花胡枝子根瘤菌16S rDNA-RFLP分析及系统发育研究

    冀玉良;韦革宏;

    利用16S rDNA-RFLP和全序列测定方法,对分离自商洛地区5个分布点的59株多花胡枝子根瘤菌进行了RFLP分析和系统发育研究.结果表明:(1)42株供试菌株归属根瘤菌属(Rhizobium)、11株归属中华根瘤菌属(Sinorhizobium).其余6株非根瘤菌中3株是嗜麦芽黄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3株是解淀粉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amylolyticus),说明胡枝子根瘤内生菌较为丰富且类型多样.(2)结合供试菌株的地理生境分析,发现来自不同采集点的菌株有些具有同样的遗传类型,而来自同一采集点的菌株遗传类型却有差异,证明胡枝子根瘤菌在分群类别上与地理环境之间没有明确的对应关系,地理环境并非根瘤菌多样性形成的主要因素.建议今后对根瘤菌多样性研究应从根瘤菌与寄主植物物之间的共生选择进化,特别是对共生体系中基因的横向转移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2010年05期 v.30 925-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9K]
  • 陕北黄芥芥酸含量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徐爱遐;黄镇;李建宏;鲁瑞文;肖恩时;张修森;

    以吴旗黄芥×长安芥菜组合的6个世代P1、P2、F1、B1、B2和F2群体为材料,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模型的多世代联合分析方法研究了该组合芥酸含量的遗传特征.结果表明:吴旗黄芥×长安芥菜组合芥酸含量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E模型)控制.主基因效应中,加性效应大于显性效应,第一对主基因加性效应(da)和显性效应(ha)分别为-4.718 0和4.419 5;第二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db)和显性效应(hb)分别-4.005 8和2.023 7;2对主基因对芥酸含量的贡献差异较大,第二对主基因加性和显性效应之和占第一对主基因加性和显性效应之和的65.98%;2对主基因间存在一定的互作效应(绝对值在0.338 7~3.694 1),其中第一对主基因显性×第二对主基因加性效应(jba)较大,为3.694 1.B1、B2和F2群体芥酸含量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8.83%、44.76%和87.99%;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20.29%、41.21%和0,F2代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力,可在早期世代对芥酸含量进行选择.

    2010年05期 v.30 933-9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 光果甘草生殖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廖云海;陆嘉惠;张际昭;刘静;李学禹;

    对光果甘草的花部特征、花粉活力、柱头可授性和花粉-胚珠比(P/O)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光果甘草雄蕊异型,雌雄蕊异位,有利于避免自花授粉;(2)开花当天花粉活力在上午12:00最高,为91.8%,14:00迅速下降,16:00到达最低,16:00以后逐渐上升;(3)柱头可授性可持续4 d,以开花当天可授性最强;(4)花粉-胚珠比(P/O)为1 751.1±217.002,表明其繁育系统类型为兼性异交.

    2010年05期 v.30 939-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K]
  • 蜈蚣草胚胎发育的观察

    马天意;宗琦;张凌献;程薪宇;刘保东;

    用石蜡切片技术观察了蜈蚣草(Pteris vittataL.)的胚胎发育过程.结果表明:蜈蚣草的胚胎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合子最初3次的分裂顺序为X-Y-Z;球形胚最早分化出的组织是基足,其后几乎同时分化出第一叶原始细胞和第一根原始细胞,继而分别分化出第一叶原基和第一根原基,再后来才形成茎干原基;当第一叶、第一根形成时,茎干原基仍不活跃.总结出蜈蚣草的胚胎发育模式图,并讨论了有关分化的作用和意义.

    2010年05期 v.30 944-9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3K]
  • 干旱胁迫对文冠果幼苗生长和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

    谢志玉;张文辉;刘新成;

    以文冠果1年生盆栽苗为材料,采用称重控水的方法,设置土壤含水量分别为7.5%~9.4%(重度干旱)、11.3%~13.1%(中度干旱)、15.0%~16.9%(轻度干旱)、22.5%~24.4%(对照)4个处理,研究了水分胁迫对文冠果幼苗生长过程中的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剧,文冠果幼苗单株鲜重、干重和株高逐渐降低,主根和一级侧根长度逐渐增加,叶面积和叶片数逐渐减少,并在重度胁迫下达到显著水平.(2)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文冠果幼苗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在对照和轻度干旱胁迫条件下保持相对稳定,而在重度干旱胁迫下逐渐升高;各胁迫处理叶片的过氧化物酶活性逐渐升高,而过氧化氢酶活性则表现为逐渐下降趋势.(3)在整个干旱胁迫过程中,叶片丙二醛含量在对照中始终稳定在0.045μmol·g-1FW左右,而轻度干旱处理于胁迫21 d后趋于稳定(0.056μmol·g-1FW),中度和重度胁迫处理则表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随着干旱胁迫加剧,各处理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先降低后升高,根系活力逐渐增强.可见,文冠果幼苗能通过增强保护酶活性及提高可溶性蛋白含量和根系活力来缓解土壤干旱胁迫的伤害,从而表现出较强的抗干旱特性.

    2010年05期 v.30 948-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0K]
  • 贵州喀斯特山区野生葡萄实生苗抗旱机理研究

    潘学军;张文娥;杨秀永;李顺雨;

    以4份2生年喀斯特山区野生葡萄实生苗为试材,通过塑料大棚盆栽试验研究了自然干旱胁迫下野生葡萄幼苗的外观形态特性和生理指标变化规律,探讨其抗旱性及其抗旱机理.结果表明;(1)4份野生葡萄的抗旱性存在明显差异,以葛藟葡萄小七孔-3的抗旱性最强,毛葡萄天河潭-2的最差.(2)干旱胁迫期间,小七孔-3的1级旱害症状出现时间比天河潭-2晚12d,且旱害指数始终小于其他3份种质.(3)抗旱性强的野生葡萄叶片相对含水量、可溶性蛋白含量高于抗旱性差的株系,而其叶片水分饱和亏、细胞膜透性、丙二醛(MDA)含量变化则相反,且材料间差异随着干旱程度的增强而增加;(4)野生葡萄叶片相对含水量与其旱害指数间呈极显著负相关,而其水分饱和亏、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与旱害指数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细胞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含量增加是导致葡萄旱害的首要因素.研究发现,在干旱胁迫下,抗旱性强的野生葡萄叶片膜系统稳定,水分散失较少,细胞电解质外渗较低,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从而维持了正常的生理代谢活动.

    2010年05期 v.30 955-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4K]
  • 赤霉素诱导甘蔗节间伸长的效应与相关酶活性的关系

    吴建明;李杨瑞;王爱勤;杨柳;杨丽涛;

    以甘蔗品种新台糖22号为试验材料,在伸长初期以200 mg/L GA3进行叶面喷施处理,对照喷清水,研究GA3处理后甘蔗节间糖苷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的变化,以揭示赤霉素诱导甘蔗节间伸长与相关酶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GA3处理的株高在各个时期显著高于对照,而且在处理后7、14和28 d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7.32%、14.50%和8.35%,GA3处理引起甘蔗植株表现的高度优势一直保持到后期,节间伸长效果主要是在茎的中部(5~10节).(2)GA3处理后α-葡萄糖苷酶和α-甘露糖苷酶的活性较对照显著下降;POD和β-半乳糖苷酶的活性也略有下降;α-半乳糖苷酶、β-N-乙酰氨基已糖苷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显著提高;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也有一定程度提高.由此推测,外源GA3主要通过调节α-葡萄糖苷酶活性、α-甘露糖苷酶、α-半乳糖苷酶、β-N-乙酰氨基已糖苷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其次是POD、β-半乳糖苷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最终达到节间伸长效果.

    2010年05期 v.30 962-9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9K]
  • 甘氨酸和谷氨酸与钼配施对生菜品质的影响

    高洪波;李敬蕊;章铁军;宫彬彬;李素玲;

    以美国大速不结球生菜为材料,采用水培法研究了单一甘氨酸和谷氨酸分别替代营养液中20%硝态氮处理以及配合施加钼(0.002 mmol·L-1)处理对植株叶片鲜重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1)单一甘氨酸、谷氨酸替代处理培养12~16d,均可显著提高生菜叶片的鲜重和品质,其中甘氨酸对降低叶片硝酸盐含量、提高游离氨基酸和维生素C含量的效果好于谷氨酸,而谷氨酸促进生长和提高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和叶绿素含量的效果好于甘氨酸.(2)甘氨酸与钼配合施用培养8~16 d的叶片鲜重显著高于单独甘氨酸替代处理,而谷氨酸与钼配合施用处理叶片鲜重与单独谷氨酸替代处理无显著差异;钼的配合施用进一步提高了甘氨酸、谷氨酸改善品质的作用效果,其叶片游离氨基酸、可溶性蛋白质、维生素C、可溶性糖和叶绿素含量显著提高,而硝酸盐含量显著降低,但甘氨酸与钼配合施用效果较好.研究表明,甘氨酸、谷氨酸均可作为生菜生长的氮源,并与钼配合施用对提高生菜产量和品质具有协同配合效应,且以甘氨酸与钼配施12 d效果较好.

    2010年05期 v.30 968-9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7K]
  • 亚硒酸钠和硒酸钠对小白菜生长生理特性的影响

    薛瑞玲;梁东丽;吴雄平;段曼莉;付冬冬;

    以小白菜品种秦白2号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亚硒酸钠[Se(IV)]和硒酸钠[Se(VI)]胁迫对小白菜生长生理特性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为土壤硒污染修复及其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Se(IV)≤10.0 mg·kg-1时,小白菜的叶长、叶宽显著下降,而生物量没有受到显著影响;Se(VI)≤1.0 mg·kg-1时,叶长、叶宽、生物量没有显著变化;更高浓度处理时,叶长、叶宽、生物量均随外源Se(IV)和Se(VI)处理浓度的增大而急速下降.Se(IV)≤40.0 mg·kg-1和Se(VI)≤20.0 mg·kg-1处理均对小白菜叶片叶绿素含量无显著影响,但更高浓度外源Se(IV)和Se(VI)却显著抑制了叶绿素合成.低浓度外源Se(IV)和Se(VI)均使小白菜叶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上升,膜质过氧化物(MDA)含量下降,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脯氨酸含量无显著影响;高浓度硒使MDA含量、脯氨酸含量及SOD活性上升,而使GSH-Px活性和CAT活性下降;外源Se(IV)和Se(VI)均使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降低.研究发现,低浓度外源Se(IV)和Se(VI)均提高了小白菜的抗氧化作用,从而促进小白菜叶片叶绿素的合成和生长,高浓度时则相反;低浓度硒的抗氧化作用和高浓度硒的过氧化作用均以Se(VI)大于Se(IV).说明硒酸钠的有效性和毒害作用均大于亚硒酸钠.

    2010年05期 v.30 974-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3K]
  • 增强UV-B辐射和干旱对春小麦光合作用及其生长的影响

    张莉娜;安黎哲;冯虎元;

    在室外盆栽条件下研究了UV-B辐射和土壤干旱对春小麦和尚头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显示:(1)干旱、UV-B辐射、干旱+UV-B(复合)处理均可使叶片类黄酮含量增加,且干旱+UV-B处理增加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UV-B辐射和干旱单独处理均能显著降低叶片光合色素含量,但UV-B辐射的副作用大于干旱,复合处理对光合色素的影响介于UV-B和干旱之间.(2)各处理间的光合速率日均值大小次序为:对照>UV-B+干旱>UV-B>干旱;增强UV-B对净光合速率的抑制作用大于干旱,而UV-B+干旱处理的抑制作用较二者单独处理有所减轻.(3)UV-B辐射和干旱单独处理后总生物量比对照减少15%,且抑制作用为:干旱>UV-B>复合处理;UV-B辐射和干旱胁迫不但影响春小麦的生物量,而且影响小穗特征和产量.研究表明,UV-B辐射和干旱之间存在交互作用,说明一种胁迫可以减缓(轻)另外一种胁迫对春小麦的抑制作用.

    2010年05期 v.30 981-9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0K]
  • 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沙区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研究

    李亮;包耀贤;廖超英;赵志强;唐海滨;

    以荒漠为对照,对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沙区9种人工林0~20 cm和20~40 cm土层的3大类微生物(细菌、放线菌和真菌)及4种酶活性(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和碱性磷酸酶)的生态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各林地三大菌数量级均表现为细菌(106)>放线菌(105)>真菌(103);在0~40 cm垂直剖面内,细菌数在柠条、沙枣和沙棘林地中较多,两白杨林地中放线菌数量最多,真菌数在花棒和柠条林地中较多,微生物总数整体表现为灌木林地多于乔木林地;随土层加深各林地土壤微生物总数量均呈明显减少趋势.(2)在0~40 cm土层中,两白杨林地蔗糖酶活性最高,小美旱林地脲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较高,沙棘和沙枣林地碱性磷酸酶活性较高;土壤酶活性具有明显垂直分异特征,除过氧化氢酶外其余几种酶活性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递减,其中脲酶活性降幅最大.(3)4种土壤酶活性间整体正相关性较好,土壤放线菌数量与其蔗糖酶、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可见,人工乔、灌林地的土壤微生物数量比荒漠地增加,酶活性增强,土壤生物学性质得到改善;不同林地土壤微生物组成、数量、分布和土壤酶活性存在差异.

    2010年05期 v.30 987-9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8K]
  • 矮嵩草草甸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对模拟增温的响应

    刘伟;王长庭;赵建中;许庆民;周立;

    在5个(A~E)直径不同的开顶式增温小室(OTCs)环境条件下,通过连续5年(2002~2006)的野外试验,分析了植物生长季矮嵩草草甸植物群落地上部分生物量、平均高度、盖度对模拟增温的响应.结果表明:(1)开顶式增温小室能够有效改变微气候环境,室内气温比室外增加0.24~3.41℃,其增温幅度与温室面积大小呈显著负相关(r=-0.993 1*).(2)随着试验时间的持续,各温室植物群落地上部分生物量均逐渐升高,第1年以温室B略高(202.01 g/m2),而第5年以温室A最高(414.56 g/m2)且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和对照(P<0.05).(3)植物群落平均高度在同一温室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第5年显著高于其它年份(P<0.05);而不同温室间的植物群落平均高度随着室内温度的增高而逐渐显著增加.(4)植物群落总盖度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至第5年已接近或达到100%;各温室间分盖度之和无显著差异(P>0.05),而其年际间变化差异极显著(P<0.001),2004~2006年分盖度之和均极显著高于2002和2003年,而2003年又显著高于2002年.可见,随着温室气温的逐渐增加,矮嵩草草甸植物群落地上部分生物量、平均高度、盖度均表现为逐渐上升的趋势.

    2010年05期 v.30 995-10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4K]
  • 秦岭南坡不同海拔林分凋落叶分解特征

    何帆;王得祥;雷瑞德;王静;王宇超;刘金虎;

    采用野外放置凋落物分解袋法,对秦岭南坡林区不同海拔华山松(Pinus armandii)、油松(P.tabulaefor-mis)、锐齿栎(Quercus alienavar.acuteserrata)和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凋落叶分解过程中N、P、C、粗脂肪、粗纤维和热值的变化规律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处于不同海拔的同一树种新鲜凋落叶的N、P、C、粗脂肪含量及其热值差异不显著(P>0.05).(2)在一年的分解过程中,凋落叶N、P含量表现出逐渐富集的趋势,其中油松凋落叶N、P富集速度最快,分别达到165.60%和189.94%;凋落叶C、粗脂肪含量和热值、C/N、C/P、粗纤维/N在分解中逐渐下降,粗脂肪释放速率达到50.29%~77.82%.(3)分解一年后,不同海拔同一树种凋落叶N、P、C、C/N、C/P含量仍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但不同海拔凋落叶粗脂肪分解表现出极显著差异(P<0.01),其中差距最大的锐齿栎凋落叶低海拔较高海拔粗脂肪释放率高19.38%;不同海拔华北落叶松和锐齿栎凋落叶粗纤维释放速率差异极显著(P<0.01),而不同海拔油松、华山松凋落叶粗纤维释放无显著差异;处于高低海拔的华北落叶松和锐齿栎凋落叶热值分别为17.12和15.68 kJ·g-1、17.74和13.51 kJ·g-1,表现出极显著差异(P<0.01),油松、华山松凋落叶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研究发现,一年中海拔差异所造成的降水、温度等因素的变化对各树种凋落叶中N、P、C的释放无显著影响,但对凋落叶分解过程中粗脂肪、热值、粗纤维/N的变化影响显著.

    2010年05期 v.30 1004-10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K]
  • 黄龙山油松林和油松+辽东栎混交林物种组成及优势种群动态

    曹旭平;郭其强;张文辉;

    根据黄龙山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林和油松+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混交林共6个群丛中27个典型样地调查资料,分析了松栎林群落物种组成、多样性指数和优势种群动态.结果表明:(1)松栎混交林中灌木层和草本层植物种数均大于油松林,且灌木和草本种类因群落生境不同而有差异.(2)物种多样性分析显示,油松林和松栎混交林中由于生境不同导致灌木层物种多样性差异最大.(3)优势种群分析表明,油松林中阴坡幼苗数量较多,种群最大的为Ⅳ和Ⅴ龄级个体;松栎混交林中油松和辽东栎幼苗充足,到Ⅱ、Ⅲ龄级二者均大量减少,此后油松个体增加而辽东栎减少,说明松栎林发育过程中各层次植物物种相互制约,优势种群之间也存在竞争,且受生境条件影响较大.(4)主成分分析表明,气温、土壤、光照和总郁闭度是主要影响因子.因此,在未来森林抚育中应适当减少优势种群密度,促进异龄化;采取有效措施合理搭配灌木和草本,强化对森林发育有利的因素,提高林分质量.

    2010年05期 v.30 1012-10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7K]
  • 入侵植物黄顶菊与3种牧草竞争效应研究

    马杰;易津;皇甫超河;杨殿林;

    以入侵植物黄顶菊和多年生黑麦草、紫花苜蓿、高丹草3种牧草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取代试验方法观察了不同密度及比例条件下4种植物的竞争表现,为黄顶菊生物替代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在3种牧草中,高丹草对黄顶菊株高控制效果最为明显,并以苗期效果最好,在低密度比例下对黄顶菊抑制率即可达60.00%;而多年生黑麦草和紫花苜蓿的控制效果较差,在低密度比例下对黄顶菊起不到抑制作用.(2)在高丹草低密度替代组合中,黄顶菊单株生物量、分枝数比对照均明显减少,抑制率分别可达91.40%和44.87%;而多年生黑麦草和紫花苜蓿各密度替代组合中,黄顶菊单株生物量、分枝数与对照相同或大于对照.(3)在各个生育时期,除高密度高丹草替代组合外,其他组合中黄顶菊的相对产量值均极显著小于1.0,生长受明显抑制;而在各替代密度下,多年生黑麦草、紫花苜蓿与黄顶菊竞争替代效果均不明显.研究发现,高丹草的替代效果明显优于多年生黑麦草和紫花苜蓿,可以作为生物替代的材料对黄顶菊进行替代控制,且在植株比为1∶3比例下即可实现理想控制效果.

    2010年05期 v.30 1020-10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1K]
  • 假橐吾内生菌分离及其拮抗菌的筛选与鉴定

    颜霞;何晶晶;赵彬;林雁冰;

    从菊科植物假橐吾(Ligulariopsis shichuana Y.L.Chen)中分离得到110株内生真菌和26株内生放线菌,依照形态培养特征对菌株进行初步分类鉴定,采用琼脂块法进行拮抗菌株筛选,并对拮抗性最好的2株内生放线菌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1)经初步鉴定,将分离到的假橐吾内生真菌合并为86种,分为10个属,其中交链孢霉属和丝核菌属占优势(分别为41.9%和16.3%);内生放线菌分为3个属,其中链霉菌属占优势(92.3%).(2)抗菌活性试验表明,有31株内生真菌分别对细菌、植物病原真菌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全部内生放线菌对靶标菌有抗性,其中菌株wz57和wz01拮抗性最强.(3)根据16S rDNA序列比对结果,菌株wz57和wz01与链霉菌属(Strep-tomyces griseoplanus)相似性最高,分别达到99.3%和99.5%,初步归为Streptomyces griseoplanus.

    2010年05期 v.30 1029-10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K]
  • 蒙药沙冬青的化学成分研究

    张兴群;杨晓霞;陈婷;邵志宇;

    从蒙古沙冬青分离得到了7个非生物碱类化合物,通过波谱学方法及与文献对照的方法鉴定为:β-谷甾醇(1)、白藜芦醇(2)、染料木素(3)、芒柄花素(4)、毛异黄酮(5)、maackiain(6)和trifolirhizin(7).其中化合物2、6和7为首次从蒙古沙冬青植物中得到.

    2010年05期 v.30 1035-10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 酸枣叶片不定梢形成及玻璃化的影响因素

    孙清荣;孙洪雁;张力思;周广芳;刘庆忠;

    以酸枣无菌苗叶片为外植体,研究了培养条件对不定梢再生及不定梢玻璃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叶片在加有细胞分裂素TDZ的诱导培养基(培养基Ⅰ)上连续培养,可诱导不定芽形成,但不能进一步发育成不定梢;而在诱导培养基Ⅰ上培养2周后转移到不加TDZ的培养基Ⅱ上,可获得不定芽伸长的不定梢.培养基Ⅱ的基本培养基组成影响不定芽(梢)的玻璃化症状:MS培养基产生玻璃化的不定芽(梢),而WPM培养基产生正常不定芽梢;光培养条件的变化对玻璃化症状的发生没有影响.不定芽(梢)玻璃化的发生可能与培养基中铵或硝酸铵的浓度有关,在不定芽伸长发育阶段,培养基中高浓度的铵导致了玻璃化苗的发生.

    2010年05期 v.30 1039-1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0K]
  • 草莓高效离体叶片再生体系的建立

    王翡;高志红;章镇;乔玉山;王萌;李国平;糜林;

    以草莓明宝(Meiho)和红颊(Benihope)的叶片为外植体,研究了不同基本培养基、暗培养时间、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龄、不同放置方式对其不定芽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品种叶片不定芽离体再生的最佳条件不同.明宝叶片的最佳不定芽再生培养基为MS+2.5 mg/L TDZ+0.1 mg/L IBA+0.1 mg/L 2,4-D,叶片再生的最佳叶龄为30~40 d,再生率可达82.8%;红颊叶片的最佳不定芽再生培养基为MS+2.0 mg/L TDZ+0.1 mg/LIBA+0.1 mg/L 2,4-D,叶片再生的最佳叶龄在10~20 d,再生率可达79.8%.2个品种叶片暗培养14 d可以提高不定芽再生率;叶片正放比反放再生效果好;添加8 mg/L AgNO3和1 000 mg/L活性炭可有效提高再生率.

    2010年05期 v.30 1045-10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 彩色马蹄莲的组织培养

    黄衡宇;李鹂;

    以彩色马蹄莲芽眼为外植体,在添加不同激素配比的MS培养基上进行培养.结果表明:(1)较适宜诱导愈伤组织的激素组合是1.5 mg/L Zt+0.1 mg/L NAA、3.0 mg/L 6-BA+0.1 mg/L NAA或0.5 mg/L 2,4-D+0.1mg/L NAA,出愈率分别为94.12%、100%和86.67%;较适宜诱导不定芽的激素组合是2.0 mg/L 6-BA+0.1 mg/L NAA,芽丛诱导率可达87.3%;芽增殖较适宜的激素组合是2.0 mg/L 6-BA+0.1 mg/L NAA或2.0 mg/L KT+1.0 mg/L NAA,而且在继代培养中,交替使用这两种激素组合,繁殖系数可达4倍以上;生根培养基以1/2 MS+0.3 mg/L NAA+0.2 mg/L IAA较为适宜,生根率达95%以上.(2)彩色马蹄莲小块茎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培养基中的蔗糖浓度,最适宜蔗糖浓度为10%;10 mg/L多效唑和8 mg/L NAA对小块茎的形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分裂素则表现出较强的抑制作用.

    2010年05期 v.30 1050-10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9K]

补白

植物新分布与新记录

研究综述与论坛

  • 淫羊藿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孟宁;孔凯;李师翁;

    淫羊藿属植物是中国传统的药用植物,淫羊藿总黄酮是淫羊藿属植物中的主要活性成分,迄今从国内淫羊藿属13种植物中分离鉴定的黄酮类化合物有106种.药理研究表明,淫羊藿总黄酮具有抑制破骨细胞、促进成骨细胞生长、抗抑郁、增强免疫调节、保护心脑血管系统、抑菌、抗炎、抗病毒、抗氧化、抗衰老、抗肿瘤等多方面的药理活性.本文对国内外有关淫羊藿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与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2010年05期 v.30 1063-10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6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