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植物学报

研究报告

  • 沙拐枣属植物同化枝和子叶的解剖学研究

    齐月;潘伯荣;

    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对相同生境下的戈壁沙拐枣、柴达木沙拐枣和英吉沙沙拐枣的子叶,及中国特有种柴达木沙拐枣、塔里木沙拐枣、阿拉善沙拐枣和英吉沙沙拐枣同化枝的横切面解剖结构进行观察研究。结果显示:(1)3种沙拐枣子叶均为全栅等面叶;表皮为单层细胞,上下表皮均分布气孔,栅栏组织以内为一圈连续排列的维管束鞘细胞;中脉和小叶脉排列近似M型,包埋于薄壁细胞中。(2)塔里木沙拐枣同化枝的保护组织、栅栏组织较发达,英吉沙沙拐枣同化枝机械组织和输导组织较为发达,阿拉善沙拐枣同化枝的栅栏组织较为发达,相比较柴达木沙拐枣同化枝的保护组织、机械组织和输导组织最不发达。(3)柴达木沙拐枣和英吉沙沙拐枣中子叶与同化枝的横切面各组织分布相似,主要差异为横切面形状、维管束排列方式和机械组织发达程度。研究表明,子叶与同化枝的解剖结构是该属植物在干旱环境下长期适应的结果,解剖结构的差异体现了种间、器官间对相同环境的不同适应策略。

    2010年03期 90-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9K]
  • 棉花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基因克隆及原核表达

    倪志勇;王娟;吕萌;李波;白岩;范玲;

    本研究从棉花中克隆了一个4CL基因,命名为Gh4CL2(GenBank登录号为FJ848870)。研究结果表明:Gh4CL2基因cDNA全长2332bp,具有一个1725bp的开放阅读框,5′非编码区为64bp,3′非编码区为543bp,编码574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约为62.106kD,等电点为5.94。氨基酸同源性分析发现,Gh4CL2与来自白杨、大豆和紫草的4CL一致性较高。进一步研究Gh4CL2基因的功能,构建了该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pET-28a-4CL2,经酶切鉴定后转化到大肠杆菌BL21(DE3)中。SDS-PAGE分析表明,最佳诱导表达条件为0.5mmol/LIPTG在37℃下诱导4h,重组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出现。

    2010年03期 v.30 429-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8K]
  • 烟草FIE和MSI1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高雅;许红亮;李雅轩;胡英考;

    采用电子克隆与实验克隆结合的方法获得了烟草胚乳发育相关基因NTFIE和NTMSI1的cDNA序列,序列号分别为EU375458和EU375459。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这两个cDNA序列均含有完整的开放读码框,分别编码370和424个氨基酸,含有保守的WD基序。氨基酸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物种之间FIE和MSI1基因编码氨基酸序列同源性都较高。组织表达分析结果表明,这两个基因均具有一定程度的组织表达特异性,NTFIEcDNA基因在花中的表达量最多,但在根和茎中未检测到表达,而NTMSI1cDNA基因只在离体培养的细胞和根中特异性表达。

    2010年03期 v.30 437-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9K]
  • 苦荞黄烷酮3-羟化酶基因F3H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张华玲;黄元射;杨春贤;吴觐宇;陆俊;张启堂;

    为提高黄酮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活性,增加苦荞黄酮类化合物的合成量,根据已知植物的F3H基因同源序列,采用RT-PCR和RACE结合的方法,克隆了苦荞黄酮代谢途径中关键酶基因F3H,命名为FtF3H(GenBank登录号:FJ456858)。序列分析结果表明,FtF3H基因长1369bp,编码367个氨基酸,该氨基酸序列及其cDNA序列与葡萄、牵牛F3H等的同源性约80%。二级结构预测表明,随机卷曲是FtF3H蛋白最大量的结构元件,而α-螺旋和β-片层则散布于整个蛋白质中;三维结构建模预测FtF3H蛋白具有铁离子结合位点及2-O-酮戊二酸结合位点等F3H蛋白典型结构。

    2010年03期 v.30 447-4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2K]
  • 不同花色菊花品种花色素结构基因的表达特性

    陈素梅;朱喜荣;陈发棣;罗火林;吕国胜;房伟民;章镇;

    对红色、黄色、粉紫色和白色菊花品种不同开放度的花序舌状花中CHS、CHI、DFR、F3H、F3′H和3GT基因的表达量进行了相对定量分析。结果表显示:6个基因的表达因不同花色、不同发育阶段而异。‘钟山红鹰’(红色)中各基因的表达量均较高,且均在Ⅱ(松蕾期)或Ⅲ(半开期)期达到峰值,其中DFR、3GT基因的表达量远高于其他花色品种。‘金陵娇黄’(黄色)中CHS、CHI基因表达量较高,且Ⅰ(紧蕾期)、Ⅱ期表达量高于Ⅲ、Ⅳ(盛开期)期;3GT、DFR基因表达量分别高或低于‘金陵笑靥’(粉紫色)品种中相应基因的表达量,但均比红色品种低;F3H在4个品种中表达量最低,F3′H表达量接近或略低于红色或粉紫色品种,且各阶段表达水平较稳定。‘金陵笑靥’中DFR表达量仅次于‘钟山红鹰’,3GT和CHS表达量低于红色与黄色品种。‘钟山雪桂’(白色)中各基因仅有微量表达,除F3H外各基因的表达量明显低于其他花色品种。研究表明,花色素结构基因DFR、3GT是菊花花色素合成的关键基因,DFR很可能是限速关键基因,一定表达水平的CHS、CHI也是菊花花色素合成所必须的,F3H基因与花色素合成不存在直接相关。

    2010年03期 v.30 453-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1K]
  • 异形胞分化蓝细菌dnaA温度敏感型突变体的构建

    魏新元;丑敏霞;闻盼盼;

    以能分化异形胞的蓝细菌(Anabaenasp.PCC7120)为材料,采用重组PCR在体外对控制DNA复制起始的dnaA基因进行定点突变后克隆到整合质粒中,再通过三亲本杂交将整合质粒转移到Anabaena PCC7120中,以分离和筛选温度敏感型突变体。结果成功获得Anabaena PCC 7120 dnaA高温敏感性突变体。研究表明,利用重组PCR技术可在体外实现对Anabaena PCC 7120的dnaA的定点突变,并可通过同源重组双交换成功实行整合质粒中突变基因对野生型基因的置换,使突变基因插入到细胞染色体中,进而成功构建温度敏感型突变菌株。

    2010年03期 v.30 459-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4K]
  • groESL启动子提高集胞藻6803外源egfp基因表达效率的研究

    郭正红;魏兰珍;王全喜;

    利用聚球藻7942中热激蛋白基因groESL的启动子(PgroESL)驱动外源egfp基因在集胞藻6803(Syn-echocystis sp.PCC6803)中的表达,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技术研究不同温度条件下该外源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42℃诱导30min后,PgroESL启动子能显著提高转基因藻Pg中外源egfp基因的表达,使外源基因的表达量比正常温度条件下提高3.4倍。研究表明,聚球藻7942中groESL操纵子的启动子区域是一类可以受温度诱导的强启动子,能够显著提高宿主细胞中外源基因的表达效率。

    2010年03期 v.30 466-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9K]
  • 玉米开花期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兰进好;

    利用玉米强优势组合(Mo17×黄早四)自交衍生的191个F2单株构建了由SSR和AFLP标记组成的分子连锁图谱,用F2进一步自交产生的184个F2∶3家系调查散粉期、吐丝期和开花-吐丝间隔期(ASI)的表型值,采用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法和相应的作图软件QTLmapper/V2.0,在两个生长环境下定位了与散粉期、吐丝期和ASI相关的QTL数目分别为13、7和5个,检测到3对控制散粉期、17对控制吐丝期和5对控制ASI的上位性效应位点;同时发现了与环境存在显著互作的3个散粉期、3个吐丝期和2个ASI单位点标记区域以及1对散粉期、3对吐丝期和2对ASI上位性效应区域。对玉米散粉期、吐丝期和ASI遗传基础中遗传因素相对作用大小分析表明,加性效应、部分显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是玉米开花期相关性状的重要遗传基础。

    2010年03期 v.30 471-4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6K]
  • 粳稻糙米钙含量QTL分析

    孙正海;萧凤回;曾亚文;杨树明;杜娟;普晓英;汪禄祥;

    以‘十和田’为轮回亲本,‘丽粳2号’为供体,培育出糙米钙含量近等基因系下的重组近交系261个BC5F6株系,采用BSA法从遍布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600对SSR引物中筛选到1个与糙米钙含量有关联的SSR标记RM5536。进一步据其在水稻染色体上的位置,结合PCR找到了与糙米钙含量有关的3个SSR标记(RM5794、RM5362和RM12178)。用MAPMAKER/EXP3.0软件做出了这4个标记的连锁群,最后采用混合线性模型找到了糙米钙含量QTL位点。QTL分析结果显示:该位点位于1号染色体引物RM12178和RM5362之间,贡献率为9.62%,为新发现的糙米钙含量QTL位点,暂命名为qBRCA-1。并发现与糙米锶含量有关的QTL位点,其位于标记RM5362和RM5794之间,贡献率为3.93%。同时本试验首次从分子水平上验证了偏相关比简单相关更准确解释元素间的相关性。

    2010年03期 v.30 481-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K]
  • 纪伊潮菊离体保存及其遗传稳定性分析

    兰伟;陈发棣;

    通过在基本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配比的蔗糖和矮壮素(CCC)对纪伊潮菊(Chrysanthemum shiwogiku var. kinokuniense)离体保存的影响进行研究,并对保存材料再生后代的遗传稳定性进行分子标记鉴定与分析。结果表明:在(23±2)℃、2000~3000lx光照强度、12h/d的光照培养条件下,MS+0.5mg·L-1BA+0.1mg·L-1NAA+琼脂6.5g·L-1培养基中添加30g·L-1蔗糖和1500~2000mg·L-1的CCC能够保存试管苗12个月,存活率为92.86%~96.43%,且恢复生长后试管苗长势良好,其再生后代的形态特征、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ISSR分子标记扩增图谱与对照株无差异。

    2010年03期 v.30 487-4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3K]
  • 黄淮南片冬麦区主导品种春化基因及冬春性分析

    赵虹;胡卫国;詹克慧;王西成;马东钦;王辉;

    以1950~2007年黄淮南片冬麦区的127个主导小麦品种为材料,利用第5同源群的春化基因分子标记对其进行了春化基因检测,并分析了小麦品种的春化基因与其冬春性的对应关系及黄淮南片冬麦区8次品种更换中春化基因与品种冬春性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参试品种中没有品种携带显性Vrn-A1基因,7个品种含有Vrn-B1基因(5.5%),2个品种含有Vrn-B1+Vrn-D1基因(1.6%),56个品种含有Vrn-D1基因(44.1%)。春化基因类型与品种冬春特性基本相符,春化基因控制着小麦品种的冬春特性。主导品种含春化显性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与冬春性变化规律存在较大差异,与传统方法相比,仅用春化基因来确定品种冬春性存在一定的不完善之处。采用春化基因分子标记与传统的冬春性鉴定方法相结合来认识品种冬春性、预测品种的抗寒性对黄淮南片冬麦区的小麦品种利用更具有指导意义。

    2010年03期 v.30 495-5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8K]
  • 部分两用桃品种(系)指纹图谱的建立

    李雪莲;王尚德;刘佳棽;兰彦平;康向阳;

    以近亲个体‘顺10-16’、‘青北10-7’和‘贺春’为材料建立了两用桃AFLP研究体系,从64对引物组合中筛选出了E-AAT/M-ACT、E-AAT/M-CTG、E-ACA/M-CTG和E-ACA/M-CTT等4个多态性好、分辨率高的引物组合;应用该体系对‘锦春’等23个两用桃品种(系)进行AFLP分析,结果共扩增出127条带,其中多态性带62条,多态性百分率48.8%,以其中特异性较高的23个多态性条带构建了这23个两用桃品系的指纹图谱,为两用桃品种鉴定及保护奠定了基础。

    2010年03期 v.30 505-5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4K]
  • 大豆子叶衰老的细胞学观察

    石洪凌;马超颖;陈超;宁晓宁;

    以萌发后不同时期的大豆子叶为材料,通过普通光镜和荧光显微镜观察,分析了不同时期子叶细胞的结构变化及子叶细胞内蛋白质和淀粉含量的组织化学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种子萌发时期的延长,子叶细胞内的蛋白质和淀粉含量逐渐减少,在子叶衰老过程中,细胞内蛋白质首先消耗殆尽,淀粉的消耗速度较蛋白质慢;大豆子叶细胞在萌发后第18天时出现典型的植物编程性死亡的形态学特征,子叶细胞内营养物质的消耗诱发子叶细胞发生细胞凋亡。

    2010年03期 v.30 519-5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9K]
  • 22种假瘤蕨属植物孢子纹饰超微特征

    邵文;商清春;陆树刚;

    利用扫描电镜对假瘤蕨属2系、5亚系22种植物的孢子纹饰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该属孢子为单裂缝、两侧对称,极面观为椭圆形,赤道面观为肾形。表面纹饰具有6种类型:光滑、粗糙、颗粒、棒状、疣状和瘤状纹饰以及它们之间的过渡类型。研究表明,孢子纹饰特征可以用来区分该属中的近缘种,但不能用以界定假瘤蕨属的属下分类——系和亚系。

    2010年03期 v.30 524-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7K]
  • 甘薯属10种植物花粉形态扫描电镜观察

    曹清河;张安;李强;李秀英;王欣;王路;马代夫;

    对用于育种研究的甘薯属(Ipomoea)10种植物花粉形态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研究,以补充该属植物花粉形态学信息。结果表明,甘薯属植物花粉粒的形状均为近球形,体积较大;花粉萌发孔多为散孔,少数萌发孔不明显;表面纹饰有3种:刺状类型、网状带刺类型和网状类型。根据花粉粒大小、刺的长短、萌发孔特征和表面纹饰类型等可以把这10种植物区分开来,同时发现I.wri ghtii与已有报道存在较大差异。

    2010年03期 v.30 530-5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8K]
  • 黄山安徽小檗一些分类学性状的变异式样研究

    李新华;

    在安徽黄山以安徽小檗(Berberis anhweiensis Ahrendt)为例,对中国小檗属重要分类学性状的变异式样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25株安徽小檗各10个果序中,每个果序的果实数目为3~18个,平均为10.12±3.26个,不同植株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成熟果实形状为椭圆形或长圆形,并未见到原始文献描述的倒卵形。在总计2529个果实中,果实内种子数为1~2个,其中含2粒种子与含1粒种子的果实数分别为1575个和954个。各果序中含2粒种子果实及含1粒种子果实所占的比例均为0~100%,平均值分别为55.96%±22.94%和40.04%±22.94%,差异极显著(P<0.01)。在25株安徽小檗各2个1年生枝条上,共有427个叶刺,其中单刺所占的比例为76.35%,并且都位于枝条的顶端,2叉刺占5.39%,3叉刺占18.27%,3种类型叶刺在数目上差异极显著(P<0.01)。

    2010年03期 v.30 535-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0K]
  • 濒危莲瓣兰杂交育种及原生地种子萌发的研究

    李海峰;赵志莲;张海珠;李明;刘光明;

    以莲瓣兰‘大雪素’(Cymbidium tortisepalum‘Daxuesu’)和‘剑阳蝶’(Cymbidium tortisepalum‘Jianyang-die’)为亲本,研究莲瓣兰种间杂交育种、杂交种子在原生地播种共生萌发及植株形态发生过程,为莲瓣兰杂交育种新品种选育及杂交种子原生地播种种苗快速繁殖奠定基础。结果表明,莲瓣兰种间杂交结实率在90.0%~93.3%之间,杂交亲和性较强;莲瓣兰杂交种子在原生地播种6~12月后,能被萌发菌侵染、种胚突破种皮形成类原球茎,种子在原生地播种容易萌发;类原球茎转绿成根状茎、根状茎伸长成丛生型根状茎、丛生型根状茎顶端分生组织分化出原球茎、原球茎分化出叶和根、根状茎逐渐退化完成植株再生过程极其缓慢,需要4~6年的时间。

    2010年03期 v.30 541-5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4K]
  • 两种菊属植物对渐进与非渐进盐胁迫的响应

    管志勇;陈发棣;唐娟;陈素梅;王颖;

    以两种菊属野生植物‘菊花脑’(Dendranthema nankingense)和‘乙立寒菊’(D.indicum var. maruyama-num)幼苗为材料,通过Hogland营养液水培试验研究了120和180mmol·LNaCl的渐进和非渐进胁迫处理对幼苗叶片受害程度及植株生物量、根系活力、叶片叶绿素含量、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以探讨它们对盐冲击的生理响应规律。结果显示:(1)在两种浓度盐胁迫下,两种菊属植物的整株鲜重、根系活力、叶片叶绿素含量大多显著下降,而同期的叶片丙二醛(MDA)含量、相对电导率显著增加;渐进盐胁迫下材料受害程度均轻于非渐进胁迫;盐胁迫浓度越大,各指标变化幅度越大,且两种胁迫方式下各指标的差异亦越大;(2)‘菊花脑’对盐胁迫敏感,而‘乙立寒菊’对盐胁迫的耐性较强;相同盐胁迫浓度下,非渐进胁迫与渐进胁迫间的差异在盐敏感材料上表现较明显。研究表明,两种菊属植物均存在盐冲击现象,并以耐盐性弱的材料表现更加突出,且高盐胁迫下植物所受的冲击伤害更明显。

    2010年03期 v.30 546-5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7K]
  • 不同光照度下水蕨配子体叶绿素荧光特性的研究

    戴锡玲;张莹;姜楠;王全喜;

    以模式植物水蕨的两性配子体和雄配子体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光照度下蕨类植物配子体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差异,探讨水蕨配子体光系统Ⅱ(PSⅡ)对不同光照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同一光照度条件下,水蕨两性配子体的实际光化学效率(ФPSⅡ)和潜在光化学效率(Fv/Fm)均高于雄配子体,但无显著差异,此时两者间的光化学猝灭系数(qP)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值也无显著差异;在4000lx光照条件下,两性配子体PSⅡ驱动的电子传递速率(ETRPSⅡ)显著高于雄配子体。随着光照度的增加,水蕨两性配子体的ФPSⅡ、ETRPSⅡ和qP值逐渐增加,且在4000lx光照下显著增加,但Fv/Fm和qN值无显著变化;而雄配子体的ФPSⅡ、ETRPSⅡ、Fv/Fm、qP和qN值均呈先增后减趋势,但各光照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研究发现,水蕨两性配子体PSⅡ的活性相对比雄配子体高;两性配子体和雄配子体的光保护能力相似;光照度对水蕨雄配子体的光合能力没有显著影响,而4000lx的光照度对水蕨两性配子体的生长最有利。

    2010年03期 v.30 552-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 羌活光合作用日变化及其与生理生态因子的关系

    陈铁柱;蒋舜媛;孙辉;周毅;马小军;

    以大田引种栽培的羌活植株为材料,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原位测定自然条件下生长的羌活孕蕾期叶片的光合速率光响应、净光合速率及生理生态因子日变化,并通过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探讨净光合速率与生理生态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羌活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其净光合速率具有典型的"午休"现象,并主要由非气孔限制因素造成;(2)影响羌活叶片Pn日变化的主要决定生理因子是Gs,主要限制因子是胞间CO2浓度(Ci);主要决定生态因子是空气相对湿度(RH),限制因子是气温(Ta);Gs是影响净光合速率最重要的生理生态因子。研究发现,羌活有较强的适应弱光环境的能力,属于阳性耐荫植物,宜选择海拔和荫蔽度均较高的环境进行引种驯化栽培,以利于其生长和存活。

    2010年03期 v.30 557-5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9K]
  • 1-MCP对室温贮藏下不同成熟度猕猴桃的生理效应

    唐燕;杜光源;马书尚;张继澍;

    以适期采收(成熟度Ⅰ)和晚采收(成熟度Ⅱ)的‘海沃德’猕猴桃果实为材料,研究0.5μL.L-11-甲基环丙烯(1-MCP)处理对室温贮藏(20℃)条件下两种果实的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1-甲基环丙烯(1-MCP)处理能有效延缓贮藏期间两种成熟度果实的硬度、可滴定酸含量、维生素C含量的下降,显著降低二者的乙烯释放速率和呼吸强度及其峰值,提高果实的POD、CAT和SOD活性。与成熟度Ⅰ相比,成熟度Ⅱ果实的硬度下降较快,且丙二醛含量和呼吸速率却明显较高,呼吸速率和乙烯释放量高峰时间相对提前。研究表明,在相同的贮藏条件下,晚采收的‘海沃德’猕猴桃果实成熟衰老进程明显快于适期采收果实,贮藏效果较差;1-MCP能够明显延长猕猴桃果实的贮藏时间,表现出显著的保鲜效果。

    2010年03期 v.30 564-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1K]
  • 反枝苋水浸提液与挥发油对黄瓜根尖的影响

    刘爽;张红;马丹炜;李书娟;李杉;刘锋;彭强;

    采用悬空气法研究了在入侵植物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 L.)水浸提液和挥发油作用下,黄瓜根缘细胞活性、根冠果胶甲基酯酶(PME)、根尖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以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反枝苋水浸提液对黄瓜根的生长无显著性影响而挥发油显著抑制黄瓜根的生长,且随浓度增大抑制作用显著增强。PME活性随着水浸提液浓度的增大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而随着挥发油浓度的升高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水浸提液和挥发油均降低了对根缘细胞的存活率,这种抑制作用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随着处理液浓度增大,黄瓜根尖中MDA含量、CAT活性整体表现为增加,SOD活性先升高后降低,POD活性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反枝苋挥发油的化感效应大于水浸提液的化感效应。

    2010年03期 v.30 569-5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6K]
  • 入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对土壤水分变化的生态学响应

    葛结林;何家庆;孙晓方;陈谦;

    以盆栽的入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为材料,在100%(CK)、80%(W80)、60%(W60)和40%(W40)土壤田间持水量条件下,研究了该植物的生长、生物量分配和光合生理特征,以探讨其入侵机制。结果表明:(1)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生长速率、株高、叶面积(叶长、叶宽)等均随土壤含水量的降低而下降;总生物量及根、茎、叶各器官生物量积累均随土壤含水量的减少而呈不同程度降低,根生物量比、叶生物量比和根冠比则表现出逐渐增大趋势,并在W40处理下达到最大;克隆生长在W40处理下受到严重抑制,表现为无克隆分株和二级根茎,分枝强度低、根茎直径小等特征。(2)随着土壤含水量减少,植株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总量逐渐下降,叶绿素a/b比值却升高,同期的净光合速率、最大净光合速率、光饱和点下降,而光补偿点却上升,其光适应范围逐渐变小。研究发现,加拿大一枝黄花具有较强的抗旱性和耐旱性,但重度干旱仍严重影响其正常生长,其适宜的水分生态位是中偏湿的土壤环境;其通过一系列形态和生理上的可塑性变化来适应和占据各种异质性生境,表型可塑性可能是其成功入侵的重要机制。

    2010年03期 v.30 575-5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1K]
  • 鄂尔多斯沙地不同退牧年限植物群落多样性及变异性研究

    刘硕;贺康宁;王晓江;

    根据内蒙古鄂尔多斯退牧还草工程近30年的12个样地植被数据,将其按植被盖度分为半流动沙地(退牧5~10年)、半固定沙地(退牧15~20年)和固定沙地(退牧25~30年),以空间代替时间顺序采用α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以及β变异性Sorenson指数的方法,分析了退牧年限与沙地植被群落多样性和变异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退牧20年为群落敏感期,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在退牧30年间变化趋势相近,均匀度Pielou指数变化幅度较大,退牧15年物种分布最均匀,退牧20年时均匀度最小且随退牧年限先上升后下降;(2)草本层在退牧5~10年中Shannon-Wiener指数(0.99)和Pielou均匀度指数(1.25)较高,退牧15~20年后草本层逐渐被灌木半灌木层替代;(3)退牧5~20年的半流动与半固定沙地群落变异性大,退牧20~30年群落变异性相对较小;退牧5~20年,当地优势种油蒿(Artemisia ordosica)种群和羊柴(Hedysaru mlaeve)种群变异系数相近约为1.2,退牧30年左右油蒿变异系数是羊柴2倍多且油蒿种群发展较快。研究表明,退牧5~10年敏感期需禁牧管理,退牧15年灌木丛多样性和优势性较稳定宜采取轻度放牧管理,退牧30年左右,油蒿种群与羊柴种群种间竞争加剧,且前者有替代后者的趋势,管理时应注意防止群落组成结构单一化。

    2010年03期 v.30 586-5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K]
  • 新疆灌木植物地理成分分析

    梁雪琼;周华荣;黄世光;

    新疆灌木植物共416种(包括20个变种),隶属于109属,35科。对新疆灌木区系科、属的组成和地理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新疆灌木植物地理成分多样,区系性质以温带为主。在科级水平上,除去世界分布科,温带分布科占80%。在属级水平上,北温带分布、旧世界温带分布和温带亚洲分布共有54属,占新疆灌木植物非世界属的56.25%;植物区系的种类趋向于集中在有限的少数科内,单种属和寡种属居多,区系的优势现象比较明显;在属的水平上,北温带成分和地中海成分占优势,分别占总属数的37.5%和23.96%,无中国特有成分,表明新疆灌木植物区系与本地区所处的北温带和古地中海地理位置是一致的。

    2010年03期 v.30 593-6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K]
  • 粗糙肉齿菌子实体化学成分研究

    麻兵继;申进文;余海尤;周航;赵旭;阮元;吴婷婷;

    利用硅胶柱层析、RP-8层析及Sephadex LH-20分离的方法,从高等真菌粗糙肉齿菌(Sarcodon scabrosus)干燥子实体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了8个化合物,经现代光谱技术鉴定分别为苯甲酸(1)、麦角甾-5,7,22-三烯-3β-醇(2)、2′,3′-二乙酰基-3,4,5′,6′,4″-五羟基-对联三苯(3)和1-乙基-β-D-吡喃葡萄糖苷(4)、对羟基苯甲酸(5)、丁二酸(6)、腺嘌呤(7)、腺嘌呤核苷(8)。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粗糙肉齿菌中获得。

    2010年03期 v.30 601-6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 苦杏仁精油对粘虫的触杀活性研究

    马玉花;赵忠;江志利;魏丽萍;郭婵娟;张兴;

    以粘虫4龄幼虫为对象,采用"点滴法"研究了山杏种仁两种苦杏仁精油(含HCN和去HCN)对粘虫的触杀活性及其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处理后48h,5~100μL/mL浓度处理的试虫死亡率均在51.67%以上,40和100μL/mL浓度处理的粘虫死亡率分别达到了95%(含HCN)/98.33%(去HCN)和100%,48h时含HCN与除去HCN两种苦杏仁精油对粘虫的触杀致死中浓分别为5.10和4.69μL/mL;苦杏仁精油对粘虫的化蛹期以及羽化期提前1~3d,并有一定数量的畸形蛹出现,部分试虫虽能正常化蛹并羽化,但其蛹以及成虫虫体均较对照小,且羽化后蛾体萎缩,活动力降低,因展翅困难而死。可见,两种苦杏仁精油对粘虫具有很强的触杀活性,且去HCN的苦杏仁精油对粘虫的活性高于含HCN的苦杏仁精油,其对粘虫生长发育抑制活性主要表现化蛹期以及羽化期提前,苦杏仁精油有望发展为植物性杀虫剂。

    2010年03期 v.30 604-6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1K]
  • 马齿苋多糖提取物对翅果油树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杜贞;穆楠;武银玉;闫桂琴;

    采用传统热浸提工艺,从马齿苋植株中提取多糖。以B1培养基为基础,通过添加0.15g/L的抗褐变剂Vc及不同浓度的马齿苋多糖,研究了其对翅果油树愈伤组织培养的抗褐变作用。结果显示:(1)马齿苋多糖对愈伤组织培养中的褐变有一定缓解作用。(2)经筛选,得到0.19g/L为最适的多糖添加物浓度,子叶愈伤组织产生生物量最多,抗褐变效果与Vc的作用相似,愈伤组织生命周期也明显缩短。

    2010年03期 v.30 610-6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7K]
  • 矮丛蓝莓叶片的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

    韩婷婷;孙周平;

    以矮丛蓝莓‘Blomidon’品种的试管苗叶片为外植体,研究不同培养基、激素、转接时间以及转接方式对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WPM1/2为适宜的培养基;添加0.5mg·L-1CPPU+1.0mg·L-1ZT+0.5mg·L-1TDZ和0.5mg·L-1CPPU+0.5mg·L-1ZT+1.0mg·L-1TDZ诱导愈伤率较高达100%;ZT、CPPU与生长素IAA、IBA的配比诱导愈伤率效果不佳;添加ZT诱导的愈伤组织适合20d后转接,CPPU诱导的愈伤组织适合50d后转接;转接方式均以固体培养为宜。矮丛蓝莓‘Blomidon’最适宜培养基为WPM1/2+0.5mg·L-1CPPU+1.0mg·L-1ZT+0.5mg·L-1TDZ,其诱导愈伤组织50d后转接平均分化芽数最多达10.26个。

    2010年03期 v.30 615-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K]

植物新分布与新记录

补白

研究综述与论坛

  • 植物与病原菌互作的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张彩霞;李壮;陈莹;田义;张利益;丛佩华;

    深入认识植物与病原菌的识别方式、亲和性或非亲和性的互作模式,对于揭示植物-病原菌互作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蛋白质组学方法研究病原菌侵染植物过程,分析相关的基因和蛋白,有助于从分子水平上探究植物-病原菌相互作用机制。本文概述了植物-病原菌的互作机制,系统介绍了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方法在植物-病原真菌、植物-病原细菌两类互作系统中的应用,分析了植物与病原菌互作过程中可能涉及的差异表达功能蛋白,并对当前蛋白质组学技术在植物与病原菌互作研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探讨。

    2010年03期 v.30 626-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4K]
  • 植物对重金属锌耐性机理的研究进展

    龚红梅;沈野;

    Zn是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同时也是一种常见的有毒重金属元素。由于长期的环境选择和适应进化,植物相应对Zn2+产生了耐性,可减轻或避免Zn2+的毒害。植物对锌耐性机制有:菌根和细胞膜对Zn2+吸收的阻止和控制,其中控制Zn2+的细胞膜跨膜转运器主要有(ZIP)类、阳离子扩散促进器(CDF)类和B-typeATPase(HMA)类;金属硫蛋白(MTs)、植物螯合素(PCs)和有机酸等Zn2+螯合物质的体内螯合解毒;体内区室化分隔以及通过抗氧化系统和渗透调节物质的代谢调节等。本文从生理和分子水平上综述了植物对Zn2+耐性机理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重点领域,为该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资料和借鉴。

    2010年03期 v.30 633-6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9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