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植物学报

研究报告

  • 二氢黄酮还原酶基因的克隆与转基因烟草的获得

    王延秀;张金文;武禄光;

    以蒺藜苜蓿(Medicagotrunctulacv.5160)幼果总RNA为模板,采用RT-PCR技术克隆到二氢黄酮还原酶(DFR)基因的cDNA序列,所获得的cDNA序列全长1018 bp,具有完整的ORF,编码337个氨基酸。Blast分析表明,该片段与GenBank中注册的DFR基因同源性为99.80%。以植物表达载体pBI121为基础,构建了Ca MV35S启动子驱动的DFR基因植物表达载体pBIDFR;采用直接转化法将pBIDFR导入根癌农杆菌EHA105,用该菌株对普通烟草进行遗传转化获得6株转基因植株。

    2010年01期 v.30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2K]
  • 盾叶薯蓣环阿屯醇合酶全长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涂碧梦;陈永勤;杨之帆;

    环阿屯醇合酶(cycloartenol synthase,CAS)是薯蓣皂甙元生物合成途径中的第一个关键酶。以基因组DNA为模板,利用染色体步行和长距离PCR方法首次克隆了盾叶薯蓣CAS全长基因。序列分析比较结果表明,盾叶薯蓣CAS全长基因为7192 bp,由18个外显子和17个内含子组成。外显子总长为2280 bp,编码759个氨基酸,最长的外显子为198 bp,最短的为47 bp;内含子总长4912 bp,最长的内含子为1551 bp,最短的为68 bp。Southern blot杂交分析表明,CAS基因在盾叶薯蓣基因组中为单拷贝。

    2010年01期 v.30 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5K]
  • 繁缕核糖体失活蛋白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郑玉红;赵海光;单宇;周建建;何树兰;

    采用同源克隆结合RACE法,克隆了繁缕核糖体失活蛋白的全长cDNA,命名为q3(GenBank accession GQ870262)。序列分析结果表明,q3的开放阅读框(ORF)长780 bp,编码259个氨基酸。序列G+C含量为41.5%,与大部分Ⅰ型RIP基因相近。q3编码的蛋白质命名为Q3,理论分子量为28.16 kD,pI为9.44,均与Ⅰ型核糖体失活蛋白相近;包含由23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功能结构域分析发现,该蛋白含有3个蛋白激酶磷酸化位点、4个络氨酸蛋白激酶磷酸化位点和7个N-肉豆蔻酰化位点。三级结构预测发现,有35.52%的氨基酸残基参与了α螺旋,24.32%的氨基酸残基组成延伸链,40.15%的氨基酸残基随机缠绕其中。基于繁缕及其近缘种核糖体失活蛋白的氨基酸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其结构与经典分类结果基本一致。

    2010年01期 v.30 14-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5K]
  • 利用Cre/lox重组系统获得无选择标记的SKTI抗虫转基因烟草

    宋洪元;任雪松;司军;李成琼;宋明;雷建军;

    将置于两个同向lox位点之间的Bar基因表达盒与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SKTI基因表达盒融合后获得相应植物表达载体,转化烟草Wisconsin 38后获得对棉铃虫具有明显抗性的SKTI转基因植株。SKTI转基因植株通过叶盘二次转化法导入Cre基因,对再生植株叶盘进行Basta的抗性检测,检测Bar基因的删除情况。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再生植株对应叶盘在含8 mg/L PPT的筛选培养基上无法再生,Bar基因被删除的效率在38%~100%之间。对Bar基因删除区域进行PCR及克隆测序后发现Bar基因表达盒被精确删除。对Bar基因删除植株开花自交获得的分离后代进行NPTⅡ抗性检测,5株NPTⅡ敏感植株分子检测显示均只含有SKTI基因而无Cre基因存在,为无选择标记基因的SKTI转基因植株。

    2010年01期 v.30 2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0K]
  • ‘红巴梨’果皮UFGT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李俊才;李天忠;王志刚;李宝江;

    以‘巴梨’红色芽变品种‘红巴梨’果皮为材料,采用同源克隆技术和RACE结合的方法,克隆了UFGT(UDP-葡萄糖:类黄酮3-O-葡萄糖基转移酶)蛋白的部分cDNA,命名为Pc UFGT。结果表明:该cDNA片段长为1 089 bp,与苹果UFGT基因序列一致性达89%,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85%,含有糖基转移酶的UDPGT、COG1819和MGT等保守域。荧光实时定量PCR分析表明,该基因在‘红巴梨’幼果期表达强度约为‘巴梨’的2倍,而果实成熟期表达强度略低于‘巴梨’;该基因在‘红巴梨’果肉中不表达。

    2010年01期 v.30 30-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8K]
  • 紫芝免疫调节蛋白基因的原核表达与功能分析

    李奇璋;王雪飞;黄蕾;周选围;

    以紫芝(Ganodermasinense)真菌免疫调节蛋白基因(FIP-gsi)为材料,采用原核表达技术进行蛋白表达,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质谱技术(MALDI-MS)鉴定表达的蛋白,通过体外诱导细胞因子表达技术分析细胞因子基因的表达模式,为真菌免疫调节蛋白生物活性及作用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结果表明:紫芝真菌免疫调节蛋白基因(FIP-gsi)可在原核细胞中表达,表达出的重组蛋白FIP-gsi约占大肠杆菌总蛋白的46.1%;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质谱技术鉴定显示表达的蛋白为FIP-gsi,与灵芝(G.lucidum)真菌免疫调节蛋白LZ-8有88.6%的一致性;重组蛋白FIP-gsi能够诱导细胞因子IL(interleukin)-2、IL-4、IFN(interferon)-γ,TNF(tumor necrosis factor)-α,LT(lymphotoxin)及IL-2 R(IL-2 receptor)表达,并且呈现一定的剂量关系。

    2010年01期 v.30 3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3K]
  • 矮秆基因对小麦部分农艺性状的效应

    唐娜;逯芳芳;何蓓如;胡银岗;

    以中国主要麦区的124份小麦品种为材料,利用分子标记和系谱分析相结合,对其按照所含的矮秆基因Rht-B1b、Rht-D1b和Rht8进行分类,结合田间株高、旗叶长、小穗数和穗粒数以及室内苗期根系长度等农艺形状的调查,分析不同矮秆基因对小麦农艺性状的效应。结果显示:(1)参试的124份小麦品种(系)中23份含有Rht-B1b,7份含有Rht-D1b,22份含有Rht8基因,34份同时含有Rht-B1b和Rht8,16份同时含有Rht-D1b和Rht8,可分为6组。(2)Rht-B1b和Rht-D1b在降低株高的同时也缩短了旗叶的长度和苗期叶长,Rht8对株高的影响较弱,对旗叶和苗期叶长的影响也较小;3个矮秆基因对苗期根系长度、小穗数没有显著影响;Rht-D1b和Rht8显著增加穗粒数。研究表明,矮秆基因Rht8对小麦株高以及其他农艺性状的影响均较小,但能够显著增加穗粒数,是小麦矮化育种中比较理想的矮秆基因。

    2010年01期 v.30 4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0K]
  • 美洲黑杨×小叶杨杂种多倍体诱导研究

    高彩云;潘惠新;贾恒;范辉;方炎明;

    用不同浓度秋水仙素处理美洲黑杨(Populus deltoides)与小叶杨(Populus simonii)杂种后代以诱导产生多倍体,并采用流式细胞术(FCM)对初选的多倍体材料进行DNA含量分析。结果表明:小于0.1%秋水仙素浓度处理对诱导多倍体无作用;0.3%及其以上浓度处理对诱导产生多倍体效果较好,但随处理浓度增加秋水仙素对杨树的毒害作用增大,0.5%浓度处理可使顶芽死亡率高达71.43%,且在顶芽死亡的植株中未发现多倍体单株。应用气孔性状对388株扦插苗进行多倍体初选后,采用流式细胞术对初选的5株拟多倍体进行DNA含量分析,鉴定到2株四倍体材料。获得的四倍体材料与二倍体植株在株高和叶绿素含量上差异显著,但在SOD和POD活性上无显著性差异。

    2010年01期 v.30 5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3K]
  • 大花蕙兰四倍体的离体诱导和鉴定

    王木桂;曾瑞珍;谢利;黎扬辉;曾飞燕;杜宝贵;张志胜;

    采用组织培养方法研究了秋水仙素处理对大花蕙兰类原球茎增殖、分化和四倍体诱导的效应。结果表明,秋水仙素处理明显抑制类原球茎的增殖和分化,提高类原球茎褐变率和死亡率;在试验浓度和时间范围内,秋水仙素浓度越高,处理时间越长,抑制作用越强,解除抑制作用所需的继代次数越多。所有秋水仙素处理均能诱导出四倍体,但不同处理的四倍体诱导率不同,当处理浓度为0.05%、时间为5 d时,四倍体诱导率最高,为23.7%。二倍体及其四倍体的气孔保卫细胞长度和气孔密度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四倍体植株比二倍体矮,茎部较粗壮,株型紧凑,叶片颜色浓绿、质地变硬。秋水仙素处理和组织培养相结合是创建大花蕙兰多倍体的有效方法。

    2010年01期 v.30 56-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0K]
  • 同源四倍体青花菜的核型分析

    张红梅;张蜀宁;于旭红;侯喜林;

    以四倍体青花菜为材料,采用常规压片法进行核型分析和有丝分裂观察。结果表明:四倍体青花菜核型公式为2n=4x=36=16m+20sm(4 SAT),其中第3、4、7、8对为中着丝粒染色体,第1、2、5、6、9对为近中着丝粒染色体,第6对染色体具随体;核型类型属于2A型,为基本对称型;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为2n=36=16 M2+20 M1,表明该四倍体青花菜是二倍体加倍得到,为同源四倍体。在部分四倍体根尖中发现非整倍体细胞,其染色体数目变异较大;与二倍体相比,四倍体有丝分裂过程存在双核仁、体细胞配对、染色体桥等异常现象。

    2010年01期 v.30 6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1K]
  • 宁夏枸杞传粉生态学初步研究

    王兵;焦恩宁;秦垦;王俊;

    田间观察检测了宁夏枸杞(Lycium barbarum L.)9个品系的开花物候、开花动态、花粉活力、柱头可授性及其繁育系统,并对花粉萌发、花粉管生长以及访花者的种类和访花行为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宁夏枸杞整个居群有长达5个月的花期,单花的花期仅为3~4 d,花粉活力可保持15 d左右,柱头可授性在72 h左右,雌雄生殖单位在持续时间上有较长的相遇期;花粉数量与胚珠比(P/O)为4 000左右,杂交指数(OCI)介于3或4,繁育系统为异交型,需要传粉者;荧光显微观察表明,参试的3个品系的花粉均能在柱头上萌发,2个有自交不亲和现象,其位置发生在花柱的上半部分和子房内。访花昆虫有17种,分属双翅目、膜翅目和鳞翅目,花的结构和开花式样适合以意大利蜜蜂和食蚜蝇为主的多种昆虫传粉。

    2010年01期 v.30 68-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7K]
  • 埃及白睡莲的胚胎学研究

    代海芳;周庆源;

    对埃及白睡莲的大、小孢子的发生,雌、雄配子体的发育,以及胚和胚乳的发育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埃及白睡莲的花药壁由5层细胞组成,绒毡层细胞具双核,属于分泌型。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时,胞质分裂属于同时型,小孢子四分体呈四面体型。成熟花粉为三细胞类型,花粉粒表面具有环沟。胚珠为倒生型、双珠被、厚珠心,珠孔仅由内珠被形成。大胞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形成三分体,合点端2个细胞退化,珠孔端1个细胞发育为功能性大胞子。成熟雌配子体由4细胞组成,即2助细胞,1卵细胞和1中央细胞。合子的第一次分裂是横向的,形成的基细胞不再分裂,体积增大后成为一个大的胚柄细胞。而顶细胞进行一系列分裂形成胚。在此基础上,还比较了睡莲目不同属的胚胎学特征。

    2010年01期 v.30 78-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8K]
  • 水稻叶色突变体叶绿体发育规律研究

    欧立军;

    从温敏核不育系水稻‘810S’中筛选出一个生长发育正常的淡黄绿叶色自然突变株‘标810S’,其叶绿素含量约为‘810S’的50%,光合速率比野生型高。以‘810S’为对照,对‘标810S’进行叶片形态、叶肉细胞和叶绿体超微结构以及叶绿体蛋白研究。结果显示,‘标810S’的叶长、宽和面积与‘810S’相似;叶肉细胞和叶绿体发育稍迟缓,片层结构减少;叶绿体蛋白约为对照的55%,并初步鉴定出与光合作用相关的差异蛋白点13个,其中4个缺失蛋白,包括1个RuBP大亚基缺失。推测该水稻突变体叶色变浅与叶绿体基粒片层减少有关。

    2010年01期 v.30 85-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3K]
  • 毕氏海蓬子类囊体膜与卵磷脂重组脂质体的耐热性研究

    周峰;华春;陈全战;张边江;

    采用卵磷脂(PC)构建脂质体,然后将毕氏海蓬子类囊体膜蛋白复合物重组到脂质体中。分析不同温度(25℃、35℃、45℃和55℃)处理后蛋白脂质体的电子传递活性、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的变化,以探讨膜脂与膜蛋白在高温胁迫下的交互作用。结果显示:蛋白脂质体光系统Ⅱ(PSⅡ)的放氧活性和光系统Ⅰ(PSⅠ)的耗氧活性随着PC比例的提高而增加,在PC与类囊体膜比例为4∶1(Lipid∶Chl,w/w)时达到最高,同时蛋白脂质体的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也呈上升趋势;在PC与类囊体膜重组比例为4∶1条件下,高温处理后的蛋白脂质体的PSⅡ放氧活性和PSⅠ耗氧活性显著大于未经重组的,其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峰值下降幅度低于未经重组的,且峰位基本没有变化。研究表明,PC可能通过增加结合天线的大小来促进蛋白脂质体对光能的吸收和能量从外周天线到PSⅡ和PSⅠ核心复合物的传递;在脂质体中,PC与类囊体膜的交互作用提高了PSⅡ和PSⅠ在高温胁迫下的光化学效率,增强了PSⅡ和PSⅠ的耐热性。

    2010年01期 99-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K]
  • 八倍体小偃麦和普通小麦旗叶及叶鞘光合日变化比较研究

    魏爱丽;高贵喜;詹海仙;魏迎冬;畅志坚;黄花花;

    以温室大棚中栽培的普通小麦‘中国春’(对照)及八倍体小偃麦‘小偃7430’(染色体组为ABDE1)、‘小偃693’(染色体组为ABDF1)为材料,采用TPS-1光合作用测定系统及FMS-2荧光仪测定了开花期旗叶和叶鞘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日变化,以揭示普通小麦与八倍体小偃麦旗叶及其叶鞘的光合作用差异。结果表明:八倍体小偃麦与普通小麦‘中国春’的旗叶和叶鞘光合作用均有午休现象,净光合速率于上午11:00左右出现高峰,午间下降,下午又呈现上升趋势,且‘小偃693’叶片在上午时上升较快;气孔导度和荧光参数Fv/Fm、Fv/F0、ΦPSⅡ、ETR的变化趋势与净光合速率相似,而NPQ的变化趋势则相反。各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在材料间表现为八倍体小偃麦高于普通小麦‘中国春’,器官间表现为旗叶高于相应叶鞘,而‘小偃693’的叶鞘和‘中国春’叶片的相似。研究发现,八倍体小偃麦旗叶和叶鞘的光合效率优于普通小麦‘中国春’;‘小偃693’的光合效率因其较高的光反应活性表现得尤为突出,其叶鞘的光合能力也不容忽视。

    2010年01期 v.30 104-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2K]
  • 水稻剑叶气孔性状与孕穗期耐冷性的关系研究

    钟克友;唐湘如;胡飞;黎国喜;肖立中;段美洋;

    以人工气候室鉴定的孕穗期耐冷性不同的10个水稻品种为材料,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其剑叶的气孔密度、气孔大小和单位面积气孔周长等性状特点,以探讨水稻剑叶气孔性状与孕穗期耐冷性的关系。结果表明:耐冷性强品种‘培杂软香’、‘天优688’、‘冈优825’的气孔密度和单位叶面积气孔总周长较小,分别为380~410个/mm2和29.8~32.6 cm;耐冷性弱的品种‘粤杂763’气孔密度和单位叶面积气孔总周长较大,分别为618个/mm2和46.9 cm;耐冷性中等的品种‘培杂泰丰’等介于二者之间,分别为460~510个/mm2和35.1~39.3 cm。气孔密度相近时,气孔较大的品种耐冷性较弱;单位叶面积气孔总周长相近时,气孔密度大的品种耐冷性较弱。研究发现,水稻品种剑叶的气孔密度和单位叶面积气孔总周长与其孕穗期耐冷性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可以作为水稻孕穗期耐冷性的鉴定指标。

    2010年01期 104-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5K]
  • 延安公路山辽东栎林优势植物水分适应性及适应类型分析

    崔之鑫;关晋宏;张文辉;杜胜;薛敏;

    以陕西省延安公路山辽东栎林群落为对象,测定林内外不同状态下12种优势植物的水势日进程、自然饱和亏、临界饱和亏等水分利用参数,分析它们在林内和林外孤立木状态下的水分利用多样性和水分平衡策略,以揭示辽东栎群落水分利用多样性在群落持续发育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在林内或林外12种优势植物的水势日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一天内每一时段物种间水势值跨度不同,林内种间水势跨度为0.85~1.93 Mpa,林外种间水势跨度为0.6~1.83Mpa;林内物种间日最低水势(-1.43~-3.05 Mpa)及临界饱和亏(63.12%~92.59%)变幅较大;各优势植物水势日进程与气象因子显著相关。(2)林内外各时段物种间水势跨度不同,14:00和17:00林外物种间水势跨度大于林内;12种植物的水势日变化与林内有显著差异(P<0.05),且在林内和林外环境下水分参数具有相似变化趋势。(3)根据黎明前水势、日最低水势、自然饱和亏、临界饱和亏将辽东栎林内12种优势植物水分利用策略聚类分为4个水分适应类型,每个适应类型具有特殊的水分适应方式。可见,辽东栎群落内12种优势植物的水分利用参数及其对环境适应表现出多样性特点,为该群落持续发育奠定了基础。

    2010年01期 117-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5K]
  • 羊草种子休眠机制及破除方法研究

    何学青;胡小文;王彦荣;

    羊草种子休眠程度深、发芽率低是限制栽培利用的重要因子。采用不同破除羊草种子休眠的方法,测定各处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以探索破除羊草种子休眠的有效途径。结果显示:(1)刺破种皮的裸种子较完整种子的萌发率、吸水速率、生活力分别由对照的6%、63%、0%显著增加到60%、86%、94%。(2)完整羊草种子分别用清水浸种1 d、30%NaOH浸种80 min、清水浸种1 d后用30%NaOH浸种60min其萌发率由6%分别显著提高到36%、60%、84%,而各浓度赤霉素处理完整种子其萌发率较对照均无显著变化。(3)采用清水浸种1 d后用30%NaOH处理60 min,再施加200μg/g GA3综合处理,可使羊草完整种子的发芽率由6%提高到91%,接近其种子生活力94%。研究表明,羊草种子的稃与种皮不影响种子水分的吸收,但影响种子对GA3的吸收、不同程度地阻碍大分子物质的渗入、限制羊草种子内部萌发抑制物的渗出,从而引起种子休眠;分析认为稃和种皮以及种子内部萌发抑制物质是引起羊草种子休眠的主要原因。

    2010年01期 126-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9K]
  • 沙埋对西鄂尔多斯珍稀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出土的影响

    张颖娟;王玉山;

    采用不同沙埋深度(0、1、2、3、5、7、10 cm埋深)处理,对内蒙古西鄂尔多斯4种珍稀植物霸王(Zygophyl-lumxanthoxylum)、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a)、蒙古扁桃(Prunus mongolica)和长叶红砂(Reaumuriatrigyna)种子萌发及幼苗出土情况进行研究,以揭示其种子萌发特性。结果表明:表层沙土(0 cm埋深)的种子几乎不萌发;除霸王外,其他3种植物在不同沙埋深度处理下的种子萌发率差异显著(P<0.05);沙埋对4种珍稀植物的幼苗出土均有显著影响,出苗率随着沙埋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且遵循指数方程。霸王在2 cm沙埋深度的出苗率最高,其他物种在1 cm沙埋深度的出苗率最高。沙埋深度对幼苗生物量的影响不显著。

    2010年01期 132-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K]
  • 施磷水平对接种AM真菌白术植株生长和生理特征的影响

    王东雪;卢彦琦;贺学礼;

    以非灭菌土为生长基质,采用盆栽实验研究了不同施磷水平下接种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对白术生长和生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摩西球囊霉能够与白术形成良好的共生关系,在0~0.4 g P/kg土水平时,接种摩西球囊霉可显著提高白术根系菌根侵染率,并以0.05 g P/kg土水平时侵染率最大,磷水平继续提高则菌根侵染率反而降低;接种摩西球囊霉对白术地下部的影响效果尤为明显,其根长、株高、地下部干重均在0.1 g P/kg水平时达到最大值;适量施磷条件下,接种摩西球囊霉可显著提高植株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有效增强保护酶SOD、POD和CAT活性。研究发现,当施磷量为0.05~0.1 g/kg土时,摩西球囊霉接种效果最佳,对白术的生长最为有利。

    2010年01期 v.30 136-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K]
  • 丛枝菌根真菌对牡丹生长及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

    陈丹明;郭娜;郭绍霞;

    以采自山东省菏泽牡丹园的牡丹‘凤丹’种子为试材,采用盆栽的方法研究了接种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Glomus mosseae、Glomus versiforme和Glomus intraradices对牡丹幼苗生长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AM真菌的侵染率不同,并以G.mosseae的侵染率最高,为48.3%;(2)AM真菌能够促进牡丹幼苗生长,接种G.mosseae的植株干重比对照显著提高了69.5%;(3)AM真菌能够提高牡丹的叶绿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矿质元素(N、P、K)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并对可溶性蛋白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达显著水平。(4)植株总干重与菌根侵染率、硝酸还原酶活性、叶绿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研究发现,G.mosseae是最适宜牡丹接种的优良菌种。

    2010年01期 137-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 4种外生菌根真菌对难溶性磷酸盐的溶解能力

    刘辉;吴小芹;陈丹;

    以红绒盖牛肝菌(Xerocomus chrysenteron)、美味牛肝菌(Boletus edulis)、黄须腹(Rhizopogenluteous)和劣味乳菇(Lactarius insulsus)4种外生菌根真菌为对象,在纯培养条件下比较它们对4种难溶性磷酸盐[Ca3(PO4)2、Ca10(PO4)6(OH)2、FePO4.4 H2O和AlPO4]的溶解能力,以探讨外生菌根真菌对难溶性磷酸盐的溶解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4种外生菌根真菌均能在Ca3(PO4)2为唯一磷源的NBRIP平板上生长,但生长速率明显不同,且红绒盖牛肝菌生长速率最快。(2)4种菌根真菌对4种磷酸盐的溶解能力存在显著差异,红绒盖牛肝菌发酵液可溶性磷含量大多显著高于对照和其他菌根真菌,对磷酸盐的溶解能力最强。(3)4种菌根真菌发酵液可滴定酸度(2.30~46.00 mmol.L-1)和pH(4.57~6.99)与其溶磷量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r=0.991**)和极显著负相关(r=-0.939**)。(4)4种外生菌根真菌均能分泌乙酸、柠檬酸和反丁烯二酸,且它们分泌有机酸总量(14.14~1 537.46 mg.L-1)与其溶磷量呈显著正相关(r=0.998*)。研究发现,4种外生菌根真菌发酵液可滴定酸度、pH和有机酸的种类与含量是影响其溶解Ca3(PO4)2能力的主要因素;红绒盖牛肝菌的溶磷能力较强,具有应用于中国土壤缺磷地区造林的潜力。

    2010年01期 149-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K]
  • 浊漳河水体污染物对蚕豆根尖细胞的遗传毒性研究

    刘瑞祥;任嘉红;秦永燕;刘振宇;常惠丽;

    运用蚕豆根尖细胞微核试验技术对浊漳河南段6个代表性样点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遗传毒性进行了研究,为浊漳河流域水体污染状况的有效监测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1)浊漳河南段各监测断面的水体有机污染物对蚕豆根尖细胞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损伤,表现出细胞微核、断片、染色体桥等多种异常形态,严重时导致细胞坏死和细胞凋亡。(2)6个样点水样处理的蚕豆根尖细胞微核率在21.47‰~64.77‰,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3)各样点水样对蚕豆根尖细胞的遗传损伤程度依次为:王桥>店上>漳泽水库>北寨>黄碾>五阳;在有丝分裂后期,蚕豆根尖中异常细胞最高达70%,且异常细胞比率有随着污染程度增大而升高的趋势。研究表明,蚕豆根尖细胞微核是水质毒理检测的有效指标,其细胞有丝分裂后期异常细胞比率也可作为水质毒理检测的观察指标。

    2010年01期 v.30 150-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5K]
  • 萆薢类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研究

    陈丙銮;周义锋;陈宝儿;杭悦宇;

    应用HPLC方法测定了薯蓣属根状茎组10种1亚种1变种植物23个样本,建立了萆薢类药材总皂苷元粗提物的HPLC指纹图谱。色谱柱为Zorbax Eclipse XDB-C18柱(4.6×2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柱温30℃,检测波长为203 nm。结果表明,用上述条件所建立的指纹图谱共标示出7个共有峰,且可较全面地反映萆薢类药材的皂苷元类成分,为萆薢类药材薯蓣属根状茎组植物鉴别及质量控制提供一种方法。

    2010年01期 v.30 156-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6K]
  • 小花假泽兰精油超临界CO_2提取工艺及其成分和抑菌活性研究

    庄世宏;郝彩琴;冯俊涛;张兴;

    采用正交试验法研究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小花假泽兰精油的提取条件,采用GC-MS法分析测定精油的化学成分,并初步测定精油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超临界CO2萃取小花假泽兰精油的较佳工艺条件为:采用先静态后动态的萃取方式,静态萃取时间20 min,动态萃取条件为萃取温度55℃,萃取压力35 MPa,CO2体积为40mL/g,CO2流速为0.5~1.0 mL/min;从超临界CO2萃取的小花假泽兰精油中鉴定了64种成分,占精油总量的79.80%,主要有萜类、醇类、脂肪酸、酯类、甾体类等;生物测定结果表明,超临界CO2萃取物对小麦赤霉病菌和小麦纹枯病菌菌丝生长的EC50分别为119.55 mg/L和78.27 mg/L。

    2010年01期 v.30 163-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K]
  • 伏毛铁棒锤不同器官生物碱含量动态变化研究

    顾洁;王俊;王鸿;彭励;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宁夏六盘山地区不同海拔、不同月份、野生和人工栽培的伏毛铁棒锤总生物碱含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总生物碱在伏毛铁棒锤各器官中均有分布,其中以块根中含量最高(9.07±0.92 mg/g),叶的含量(3.2±1.7 mg/g)最低。(2)块根中的总生物碱含量随生长发育期的变化而不同,其中:6~11月份块根中总生物碱含量随生长期延长而逐渐升高,10月份块根含量达最高(9.07±0.92 mg/g)。(3)在同一地区,总生物碱含量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加,在海拔高度为2 800 m时块根中含量达到10.04±0.51 mg/g,其他器官中总生物碱的含量变化基本相似。(4)在相同海拔高度下,野生伏毛铁棒锤总生物碱含量略高于人工栽培的,但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表明,人工栽培的伏毛铁棒锤块根可以替代野生种做为药用,且在六盘山区人工种植的块根最佳采收期为10月,在选择人工种植区应考虑选择较高的海拔地区。

    2010年01期 176-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 新疆紫草毛状根总糖及多糖含量分析

    李翠芳;李新仁;王芳;麻浩;贺金华;于月华;

    采用超声提取法,对新疆紫草固体培养毛状根、液体培养毛状根以及2~3年野生根中的总糖和多糖进行了提取测定。结果表明:毛状根中水溶性总糖含量为25.573%,是野生根总糖含量的3.4倍;固体培养的毛状根多糖含量最高,达4.289%,是液体培养毛状根的3.37倍,是野生根的4倍。稳定性试验和重复性试验表明,该研究结果可靠性强,重复性好且稳定。研究发现,新疆紫草毛状根中水溶性总糖和多糖的含量高于野生根。

    2010年01期 v.30 180-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 濒危中药材太白米组织培养及总黄酮含量测定

    赵银萍;高志强;董忠民;

    以太白米(Notholirion bulbuliferum)地下小鳞茎为外植体,通过在MS基本培养基添加不同浓度2,4-D、KT、TDZ和NAA,研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太白米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结果显示,4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不同水平上对愈伤组织诱导有显著作用(2,4-D、TDZ,P<0.01;NAA、KT,P<0.05),诱导愈伤组织的最佳激素组合是0.5 mg.L-12,4-D+0.5 mg.L-1NAA+0.2 mg.L-1KT+0.1 mg.L-1TDZ,愈伤组织在该培养基上继代培养有不定芽分化,如用相同浓度ZT代替KT则分化的不定芽增多。HPLC分析显示野生小鳞茎、愈伤组织和不定芽中总黄酮含量无显著差异,分别为干重的13.3%、11.4%和11.9%。

    2010年01期 181-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 轮叶党参的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研究

    彭金环;于元杰;张美珍;

    以轮叶党参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外植体、激素组合、培养基及光照条件对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叶片是轮叶党参组织培养较为合适的外植体。外植体在添加0.5 mg.L-12,4-D+1.0 mg.L-16-BA+0.5 mg.L-1KT的MS培养基上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可达100%;愈伤组织转移到附加0.75 mg.L-16-BA+0.5 mg.L-1NAA的MS培养基进行继代培养,增殖后的愈伤组织转移到附加0.5 mg.L-16-BA+0.2 mg.L-1NAA的1/2 MS分化培养基进行分化,其分化率达89.4%;将分化出的芽转接到附加0.2 mg.L-1IAA+0.2 mg.L-1NAA的1/2 MS培养基,生根率达92.5%。暗培养诱导出愈伤组织后转到16 h.d-1光照条件下,愈伤组织增殖倍数和分化率显著提高,再生苗健壮,长势强。

    2010年01期 v.30 184-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6K]
  • 热带森林树种多度和丰富度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兰国玉;陈伟;林位夫;谢贵水;

    用巴拿马50 hm2森林动态监测样地内直径≥1 cm的树种资料,分析了该样地树种多度(个体数)和丰富度(物种数)及其方差和变异系数在6个取样尺度(5 m×5 m,10 m×10 m,20 m×20 m,25 m×25 m,50 m×50 m,100 m×100 m)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1)由于多度的可加性,不同取样尺度在样地内树种多度的变化表现出一致性;随取样尺度的增加,多度方差呈线性增加,而变异系数呈线性减小。(2)丰富度随取样尺度的变化较为复杂,随取样尺度的增加,丰富度方差呈非线性变化,在取样尺度为25 m×25 m时方差最大;变异系数随取样尺度的增加而呈线性减小。研究表明,大尺度的多度值可以由小尺度的多度值通过外推法估计,而丰富度却不能,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管理中不能简单地从一个取样尺度的生物丰富度推测另一个取样尺度丰富度。

    2010年01期 v.30 190-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0K]

补白

研究技术与方法

  • 适用于黄麻根部蛋白质组学分析的双向电泳技术

    马洪雨;王占奎;俞阗;杨立明;王显生;麻浩;

    以黄麻品种‘9511’幼苗为试验材料,研究其根部蛋白提取方法的得率及不同的蛋白样品溶解方法、电泳上样量和IPG胶条pH范围对双向电泳图谱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三氯乙酸(TCA)/丙酮沉淀法提取黄麻根部蛋白质,蛋白得率为80 mg/g;蛋白粉末溶解采用两次水化法,裂解液中含有7 mol/L尿素、2 mol/L硫脲、4%CHAPS、65 mmol/L DTT、0.2%载体两性电解质和1 mmol/L PMSF,能够较充分地溶解蛋白质,且制备的样品浓度能够满足双向电泳上样要求;上样量为400μg时得到的图谱分辨率高、蛋白斑点分布均匀、清晰;等电聚焦(Iso-electrofocusing,IEF)采用pH 4~7、17 cm的IPG胶条时所得图谱质量最佳。研究表明,样品的制备及IEF有效除盐对获得理想的2-DE图谱非常关键;取材、染色等细节对2-DE的重复性影响很大。

    2010年01期 v.30 195-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9K]

研究综述与论坛

  • 藻类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研究进展

    吉莉;谢树莲;冯佳;

    藻类植物的cpDNA结构复杂,普遍缺失反向重复序列IR,且存在IR的藻类植物种类的cpDNA也有IR变短退化迹象。藻类植物的cpDNA包含的基因一般比高等植物要多,编码能力更强。藻类植物cpDNA全序列的测定方法主要是Fosmid文库构建,配合使用Long-PCR技术。该文对国内外有关藻类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结构、叶绿体编码基因、叶绿体基因组在藻类系统发育中的应用以及藻类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的提取和序列测定方法等进行综述,为藻类植物的系统发育和叶绿体起源以及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010年01期 v.30 208-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0K]

植物新类群与新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