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植物学报

研究报告

  • 花生NAC类新基因AhNAC1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邵凤霞;柳展基;魏丽奇;曹敏;毕玉平;

    NAC转录因子是近些年来新发现的植物特有的转录调控因子,其N端含有高度保守的NAC结构域,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器官建成、逆境胁迫以及作物的品质改良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构建优质出口型大花生‘鲁花14’开花后20~60d不同发育时期的种子混合cDNA文库,克隆到一个花生NAC类基因AhNAC1(GenBank登录号为EU669863)。序列分析表明,AhNAC1基因的cDNA序列长度为1453bp,其开放阅读框长度为912bp,编码303个氨基酸,预测其分子量为34.1kD,等电点为7.6。通过与其它植物的NAC转录因子的蛋白序列比对,发现AhNAC1蛋白属于ATAF亚族,可能在植物种子发育及逆境反应中起作用。此花生NAC类基因属首次报道。

    2008年10期 1929-19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8K]
  • 不结球白菜热激蛋白基因克隆及表达

    郑佳秋;侯喜林;陈晓峰;

    从不结球白菜‘暑绿’中克隆到一个受热激诱导的小分子量热激蛋白(sHSP)基因,命名为BcHSP(DDBJ登录号为AB367955),该基因核苷酸序列全长722bp,编码157个氨基酸,与芜菁、芥蓝、拟南芥等有90%以上的相似性。实时定量检测表明,不结球白菜BcHSP转录表达受热激诱导,以叶片中表达量最高,BcHSP在不结球白菜叶片中表达特征说明它可能与植物叶片的耐热性关系更为密切。

    2008年10期 1935-1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6K]
  • 基于ITS序列分析豹子花属与5种百合的亲缘关系

    崔光芬;吴丽芳;吴学尉;张艺萍;王继华;

    以滇蜀豹子花和多斑豹子花为材料,采用PCR直接测序法测定其ITS序列,结合GenBank中其它3种豹子花和5种百合的ITS序列,构建了这10种植物的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1)10种植物的ITS序列长度在625bp~627bp之间,总G+C含量在60.38%~61.12%之间,5.8S的G+C含量除大理百合为45.4%外,其余9种植物为55.01%或54.60%,说明ITS序列在进化上保守性较强,同属不同种甚至不同属间的长度差异不明显;(2)NJ、MP、ME聚类树的分支趋势一致,都是豹子花属植物先聚在一起再和5种百合相聚,滇西豹子花和豹子花在3种聚类树中都以99%以上的支持率聚成一支,说明这2个种的亲缘关系最近;(3)在10种植物中,形态相似且分布海拔和区域重叠的种类先相聚,说明这些物种的亲缘关系密切。

    2008年10期 1941-19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1K]
  • 兼性无融合生殖龙须草SSR引物开发及杂交后代的检测

    刘丽;张金智;梅丽;胡春根;姚家玲;

    以来自中国5个省份12个居群的龙须草为材料,通过锚定PCR开发复合SSR引物、数据库检索和近缘物种SSR引物的引用等3种方法开发龙须草的SSR引物。结果显示:在锚定PCR开发复合SSR位点所设计的33对引物中筛选到有效扩增引物13对,表现多态性的引物有6对;利用基因特异序列法得到多态性引物3个;所用18条同源物种引物中有83%的SSR引物在供试的12个龙须草居群中都有清晰的SSR条带,其中56%的引物表现出多态性。3种方法在龙须草12个居群中共筛选得到了19对多态性引物,多态性比率约为73%。利用筛选得到的SSR多态性引物对来自2个居群的杂交F1代进行检测,鉴别出只有母本带型的无融合生殖后代和具有双亲带型的杂交后代,在子代中还出现偏父本带型、亲本缺失带型和变异带型等,证明所开发的SSR引物可以揭示龙须草生殖方式的复杂性,适用于龙须草遗传分析及亲缘关系鉴定。

    2008年10期 1947-1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4K]
  • 苹果属山荆子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陈曦;汤庚国;郑玉红;王雷宏;

    采用RAPD分子标记对东北、华北地区山荆子8个天然居群的137株个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研究,10个引物共得到72个扩增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63个。多态位点百分率为87.50%,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6021,Nei’s基因多样性(H)为0.3386,Shannon信息指数(I)为0.4961,表明山荆子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基因流(Nm)为1.7353,说明山荆子各居群间存在一定的基因交流。居群间基因分化系数(Gst)值为0.2237,说明虽然山荆子居群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居群内,但各居群间也存在着较高的遗传分化。

    2008年10期 1954-19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9K]
  • 小偃麦衍生品系CH7086抗白粉基因的遗传及SSR分析

    詹海仙;畅志坚;刘惠民;张晓军;董春林;

    CH7086是兼抗白粉病、条锈病的小麦新品系,衍生于来自十倍体长穗偃麦草的八倍体小偃麦与普通小麦的杂种后代。温室接种鉴定结果显示,CH7086对白粉病菌系E09、E21、E26均表现为免疫,且其抗性来自长穗偃麦草。抗性遗传分析表明CH7086的白粉病抗性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暂定名为MlCH86。应用分离群体分组法(BSA)对从CH5241×CH7086的F2中随机选取的95个单株进行微卫星标记检测,发现位于2BL、2DL上的SSR位点Xbarc159在双亲和抗、感池间有特异性,并与抗性基因MlCH86连锁,其遗传距离为10.8cM。用中国春第2部分同源群的缺体-四体系和双端体系进行验证,进一步将MlCH86定位在2BL上。用白粉病菌系E21、E26接种鉴定表明,MlCH86的抗性反应明显不同于2BL上已命名的抗性基因Pm6、Pm33。根据抗性基因的来源、染色体位置及抗性反应,初步推断存在于CH7086的抗性基因来自长穗偃麦草,它不同于已有的抗白粉病基因,可能是一个新基因。

    2008年10期 1960-19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K]
  • 杨树染色中心数目及其与倍性水平关系研究

    王君;康向阳;李代丽;

    以‘哲引3号杨’(Populus pseudo-simonii×P.nigra var.lica)ב北京杨’(P.×beijingensis)杂种二倍体,以及该杂交组合经秋水仙碱诱导胚囊染色体加倍获得的三倍体为材料,对其细胞间期核染色中心数目及其与倍性水平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群体植株幼叶细胞间期核属于复杂染色中心型,杨属植物的进化等级属于分化较旺盛阶段;同倍性植株间期核内染色中心数目存在动态变化,其中大部分细胞核处于代谢的中间状态,只有少量细胞处于极端的活跃状态,染色中心数目变化呈近似正态分布;染色中心数目与植株的倍性水平间存在正相关。通过对间期核内染色中心数目计数可以初步判断植株倍性水平,从而为杨树多倍体鉴定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

    2008年10期 1967-1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5K]
  • 紫苏属植物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分析

    张旭;吴卫;郑有良;袁正洪;

    通过对26份紫苏属材料进行染色体数目的观察,并对其1种(包括紫苏和白苏)及2变种材料各一份进行核型分析。结果显示,紫苏属植物染色体数均为2n=40,其核型公式分别为紫苏[P.frutescens(L.)Britton var.frutescens(zi-su)]2n=40=20m(2SAT)+10sm+10st;野生紫苏[P.frutescens var.purpurascens(Hayata)H.W.Li]2n=40=18m+14sm(2SAT)+8st;回回苏[P.frutescensvar.crispa(Benth.)Deane ex Bailey]2n=40=10m(2SAT)+14sm+16st;白苏[P.frutescens(L.)Britton var.frutescens(bai-su)]2n=40=24m+12sm(2SAT)+4st。结果表明,紫苏属不同原(变)种植物的染色体数目相同,但在核型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其染色体核型为首次报道。

    2008年10期 1972-19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0K]
  • 基于种皮形态和叶绿体trnL-F对菘蓝属(十字花科)的系统学位置研究

    孙稚颖;郑纪庆;李法曾;

    利用种皮微形态观察与叶绿体DNA的trnL内含子和trnL-F基因间隔区序列测定分析相结合,对十字花科菘蓝属植物及其相关属种的系统学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原属独行菜族的菘蓝属植物,其种皮特征与原属鸟头荠族的舟果荠属植物相似,同属一类型,而与独行菜族的模式属独行菜属植物、大蒜芥族的模式属大蒜芥属植物以及鸟头荠族的模式属鸟头荠属植物种皮微形态差异显著;在基于叶绿体DNA的trnL内含子和trnL-F基因间隔区序列所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菘蓝属植物与舟果荠属植物距离最近,而与独行菜属、大蒜芥属、鸟头荠属植物具有一定的间隔,结合形态特征,本研究认为,菘蓝属与舟果荠属植物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而不是同族的独行菜属植物。

    2008年10期 1978-1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8K]
  • 大花萱草‘金娃娃’雌雄蕊发育进程及其与花蕾长度的相关性研究

    崔贵梅;杨丽莉;孙毅;张彦芹;

    采用石蜡切片法对大花萱草‘金娃娃’(Hemerocallis hybridus cv.‘Stella de oro’)不同花蕾长度时雌雄蕊的形态及其发育时期进行观察,以探讨花蕾长度与雌雄蕊发育进程的相关性。结果显示:(1)‘金娃娃’雄蕊发育正常,小孢子发生及雄配子体的发育过程与常见单子叶植物类似,成熟花粉属二胞型;雌蕊子房具多胚珠,但各胚珠中雌配子体发育进程不同步,出现大量无胚囊或胚囊内核发育紊乱、解体的现象而导致雌配子体发育不正常,大田结实率不到5%且种子干瘪不能发芽。(2)‘金娃娃’花蕾长度与花粉发育时期具有相关性,为花蕾长度作为组织培养外植体取材外形标准提供了植物胚胎学依据。

    2008年10期 1983-19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6K]
  • 4种北极被子植物叶片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研究

    王雪英;赵琦;焦雨歆;

    以采自北极的4种被子植物(高山发草Deschampsia alpina、无茎蝇子草Silene acaulis、仙女木Dryas octo-petala、极柳Salix polaris)为材料,利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了它们叶片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结果显示:(1)高山发草和无茎蝇子草的叶片为等面叶,仙女木和极柳为两面叶,无茎蝇子草和极柳叶肉中含有异细胞;(2)4种植物的细胞超微结构均具有叶绿体紧贴细胞壁分布、叶绿体基质中含有淀粉粒、线粒体紧密地围绕在叶绿体周围的特征,而且高山发草和无茎蝇子草的类囊体出现膨胀,无茎蝇子草和仙女木的细胞基质有大量囊泡,极柳叶绿体内膜附近存在周质网。研究表明,北极植物叶片的结构特点与南极植物和高山植物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北极植物叶片的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特征更有利于其适应北极的极端环境。

    2008年10期 1989-19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1K]
  • pH对马铃薯‘转心乌’块茎花色苷颜色变化及降解速率的影响(英文)

    赵昶灵;董志渊;陈疏影;刘福翠;郭华春;

    用分光光度法在体外研究了不同pH条件下马铃薯‘转心乌’块茎花色苷颜色呈现和降解速率的变化,以探讨马铃薯‘转心乌’块茎颜色呈现的机理。结果显示:在pH2.0时,该花色苷呈现最强烈的红色。随着pH从0增加到13.0,该花色苷在可见光区的最大吸收波长(λvis max)依次出现红移、蓝移,然后消失,在可见光区的最大吸收波长处的吸光值(Aλvis max)呈现为一条单峰曲线,峰值在pH2.0处。当原始pH值被恢复到2.0后,如果原始pH小于或等于5.0,花色苷的红色均被恢复得更浓烈,λvis max不同程度地趋向537nm,Aλvis max增加;如果原始pH大于或等于6.0,花色苷的红色根本不能被恢复,λvis max几乎不变,Aλvis max仍然维持低水平。在15℃、黑暗中,该花色苷在pH0~5.0条件下均随时间推移而降解,在pH2.0时的降解速度最慢;当pH小于或等于3.0时,该花色苷总体上降解缓慢,而且降解过程基本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研究表明,‘转心乌’块茎花色苷在可见光区的吸收光谱和在15℃、黑暗中的降解速度均具pH依赖性。

    2008年10期 1997-20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0K]
  • 扁蓿豆遗传多样性的等位酶研究

    曹喆;谷安琳;赵来喜;刘昊;戎郁萍;

    利用垂直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SDS-PAGE)对24份扁蓿豆种质材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扁蓿豆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4种等位酶共确定了6个等位酶位点,多态性百分率76%,平均每位点的等位基因的有效数目为1.492,平均预期杂合值为0.321;居群总遗传多样度为0.321,居群内的遗传多样性为0.273,居群内的遗传变异为81.9%,基因流(Nm)为1.4,居群间有一定的基因流动。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4个扁蓿豆天然居群可分为5大类,地理条件相似的居群优先聚为一类。

    2008年10期 2005-20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 香果树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中4种同工酶的研究

    熊丹;陈发菊;梁宏伟;王玉兵;李晓玲;

    用非变性聚丙烯凝胶电泳技术对香果树体细胞胚胎发生及形态建成过程中过氧化物酶(POD)、酯酶(EST)、淀粉酶(AMY)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4种同工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香果树体细胞胚胎发生及形态建成过程中,POD、EST、AMY和SOD活性变化与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及体细胞胚的发生发育密切相关。非胚性愈伤组织和胚性愈伤组织酶谱差异明显,胚性愈伤组织中EST和AMY同工酶酶带多且活性高,非胚性愈伤组织中缺乏EST和AMY同工酶表达,AMY同工酶可作为胚性细胞分化和发育的重要标志。香果树体细胞胚形态建成过程中,球形胚时期的AMY、POD、EST同工酶活性最强,表明这一时期生理代谢旺盛,是体细胞胚形态建成的关键时期;POD、AMY和SOD3种同工酶的酶谱及表达强弱在形态建成的不同时期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可作为香果树体细胞胚发生发育特定时期的参考标记。

    2008年10期 2011-20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5K]
  • 赤霉素和烯效唑对东北红豆杉紫杉醇代谢的影响

    陈小文;董学会;段留生;

    以一年生东北红豆杉扦插苗为材料,采用Hoagland营养液添加赤霉素及其合成抑制剂烯效唑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处理对东北红豆杉紫杉醇(taxol)及其前体巴卡亭Ⅲ(baccatinⅢ)与10-去乙酰基巴卡亭Ⅲ(10-DAB)含量变化的影响,同时比较了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酶(SOD)活性变化,分析了紫杉醇合成旁路途径物质及抑制剂对紫杉醇代谢的作用效应。结果表明,不同浓度赤霉素(GA3)和烯效唑(S3307)处理对东北红豆杉POD、SOD及PAL活性的影响不显著;但整个处理过程中叶片中紫杉醇含量均为对照的1.28~6.44倍,茎中紫杉醇、baccatinⅢ及叶片中10-DAB含量在第6天均高于相应对照;赤霉素与烯效唑对紫杉醇及其前体合成的作用途径存在一致性。

    2008年10期 2017-2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8K]
  • 采后枸杞鲜果褐变与其活性氧代谢的关系

    赵建华;李浩霞;安巍;石志刚;王亚军;

    以采后‘宁杞3号’枸杞鲜果为试材,研究其在(4±1)℃和(10±1)℃贮藏过程中果实褐变与活性氧代谢的关系。结果表明:枸杞果实褐变指数在两种贮藏温度下的贮藏初期(0~10d)增加幅度均较小(分别为17.6%和5.1%),(10±1)℃下的果实从第15天显著增大(64.1%),而(4±1)℃下从第20天显著增大(67.9%)。(4±1)℃贮藏果实的超氧歧化酶(SOD)活性和还原型抗坏血酸(AsA)含量在采后贮藏的前10d增大,之后降低,贮藏后期又增大;超氧阴离子(O2.-)产量在采后0~5d降低,而后逐渐增大;过氧化氢(H2O2)和丙二醛(MDA)含量在采后0~5d增大,之后前者降低又缓慢升高。与(10±1)℃贮藏果实相比,(4±1)℃下贮藏果实O2.-产量显著降低,H2O2含量在贮藏第5天和第25天也显著降低,MDA含量在贮藏5~20d显著降低;SOD活性在贮藏5~10d显著提高,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AsA含量明显提高;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在贮藏15~25d显著下降,总酚含量在贮藏5~20d显著增加。研究发现,枸杞果实褐变可能是细胞活性氧代谢失调,使PPO与酚类物质接触,导致酚类物质氧化的结果;(4±1)℃低温贮藏能通过调整鲜果活性氧代谢来有效延缓褐变进程。

    2008年10期 2023-20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8K]
  • 外源NO提高小麦幼苗抗旱性的生理机制

    赵翔;王棚涛;闻玉;张骁;

    以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豫麦49’为材料,采用50μmol·L-1SNP(NO供体)处理自然干旱和PEG模拟干旱下的小麦幼苗,分析外源NO对水分胁迫下小麦幼苗相对含水量、光合速率、细胞膜透性以及茎叶中关键性离子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自然干旱10d后,对照组幼苗几乎全部枯死,而50μmol·L-1SNP处理幼苗并未发生枯死,其幼苗在旱后复水2d后能完全恢复正常生长;在25%PEG-6000模拟干旱条件下,50μmol·L-1SNP处理也能明显改善受胁迫小麦幼苗长势。50μmol·L-1SNP处理使模拟干旱胁迫下小麦叶片的相对含水量显著提高15.98%,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分别显著提高47.11%和42.86%,而胞间CO2浓度(Ci)显著降低了8.19%;也使小麦组织浸出液电导率显著降低30%,茎叶的K+含量显著增加24.55%(P<0.01)。研究发现,外源NO既可通过降低小麦幼苗叶片蒸腾来维持较高的叶片相对含水量,缓解因干旱缺水对植株的伤害;又可增加K+在茎叶中积累,减轻干旱胁迫对小麦幼苗细胞膜伤害,维持干旱胁迫下小麦幼苗较高的光合速率,以确保植株正常生长和有机物质积累。

    2008年10期 2028-20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0K]
  • 外源色氨酸对海水胁迫下长春花幼苗生长及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刘冲;刘玲;刘兆普;王景艳;

    以长春花[Catharanthus roseus(L.)G.Don]为材料采用温室盆栽法,研究了不同浓度色氨酸对不同浓度海水处理14d后长春花幼苗生长及吲哚生物总碱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1)20%海水中加入不同浓度的色氨酸,长春花幼苗生长受到显著抑制,而丙二醛(MDA)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色氨酸脱羧酶(TDC)活性、吲哚生物总碱含量均显著增加;(2)40%海水中加入不同浓度的色氨酸,TDC活性、吲哚生物总碱含量也得到显著提高,但幼苗生长受到严重伤害,生物产量显著降低,吲哚生物总碱的产量太低。研究表明,外源色氨酸能显著提高海水胁迫下长春花吲哚生物总碱的含量,而且用20%的海水中加入500mg/L的色氨酸最有利于生物碱的积累。

    2008年10期 2035-20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1K]
  • 外源抗坏血酸对姜离体叶片光抑制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黄金丽;王绍辉;张振贤;

    以莱芜生姜(Zingiber of ficinale Rosc.)离体叶片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抗坏血酸(AsA)对强光照射下姜离体叶片光抑制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强光条件下,姜离体叶片的Fv/Fm、qP和qN随强光照射时间增加呈下降趋势。在照光10~30min,较低浓度AsA(10、50、100mmol·L-1)处理的Fv/Fm高于CK和150mmol·L-1AsA处理。10mmol·L-1AsA处理的叶片qP值始终高于对照,所有AsA处理qN都高于对照。AsA处理叶片的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和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活性高于对照。强光照射30min时,10、50、100mmol·L-1AsA处理的过氧化物酶(POD)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高于对照和高浓度的AsA处理(150mmol·L-1),尤以10mmol·L-1AsA处理最佳,Fv/Fm和qP分别比对照高7.22%、15.88%,qN和抗氧化酶活性也维持较高水平。研究表明外源AsA对强光引起的姜叶片光抑制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2008年10期 2041-20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8K]
  • 盐胁迫对两种淫羊藿属植物生长及各器官总黄酮含量的影响(英文)

    陈光登;黎云祥;张浩;陈蕉;蔡凌云;

    采用不同浓度NaCl(0、100、200、300和500mmol/L)的Hoagland’s培养液处理两种淫羊藿属植物——淫羊藿、箭叶淫羊藿幼苗,处理30d后分别测定其株高、叶表面积、干物质生物量以及根、茎、叶的总黄酮含量,以明确淫羊藿属两种药用植物的抗盐特性。结果显示:(1)盐胁迫对淫羊藿和箭叶淫羊藿的生长均有影响,随着NaCl处理浓度的增加,淫羊藿、箭叶淫羊藿的株高和叶表面积均逐渐显著减小;各器官干物质生物量逐渐降低,但淫羊藿的干物质下降量较小(不显著),且同一处理下淫羊藿的生物量明显小于箭叶淫羊藿。(2)随着NaCl胁迫浓度的增加,除淫羊藿茎的总黄酮含量一直呈下降趋势外,淫羊藿根、叶和箭叶淫羊藿根、茎、叶均呈现在低浓度范围内总黄酮含量增加,且箭叶淫羊藿的含量高于淫羊藿;而在高浓度盐胁迫下,其总黄酮含量均呈下降的趋势,且淫羊藿的含量高于箭叶淫羊藿。研究表明,淫羊藿的抗盐性明显高于箭叶淫羊藿,适于高盐土壤环境种植,但在低盐环境条件下,种植箭叶淫羊藿可显著提高总黄酮产量并提高经济效益。

    2008年10期 2047-2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1K]
  • 鸡冠花幼苗热胁迫耐性与其SOD之间的关联

    魏玉香;李永红;谷茂;刘晓辉;

    为探讨鸡冠花热胁迫耐性与其SOD之间的关联,选用耐热品种Variety-Centrury Green 10叶期幼苗为试材,用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DDTC)进行48h预处理,之后在45℃人工培养箱中进行热胁迫处理,观察其外观形态。结果表明,20mmol/LDDTC预处理显著抑制叶片SOD活性,明显减弱鸡冠花的热胁迫耐性,表现为幼苗热胁迫耐受时间显著缩短,弯颈、死亡率明显提高。在自然状态下,叶片中有1种MnSOD、1种Cu/ZnSOD和3种FeSOD;迁移率大小依次为Cu/ZnSOD>FeSOD>MnSOD;谱带强弱依次为FeSOD>Cu/ZnSOD>MnSOD。经热胁迫处理后,各种SOD同工酶条带亮度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强-减弱的变化趋势,并诱导产生了1条新的Cu/Zn-SOD条带,与此同时MnSOD条带最先消失。由此推测,鸡冠花品种间耐热性差异与其SOD活性相关,与胁迫强度相对应,同时也与Cu/ZnSOD2的诱导产生相关联。

    2008年10期 2055-2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2K]
  • 氮肥基追比对抗虫杂交棉叶片衰老和产量的影响

    马宗斌;房卫平;谢德意;李伶俐;朱伟;

    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3种氮肥基追比(2∶1、1∶1和1∶2)对抗虫杂交棉‘豫杂35’的叶片衰老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基追比为1∶2处理的棉花植株在盛蕾期和开花期的叶片SOD、POD活性和叶绿素、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相对较低,MDA含量较高;但在盛铃期之后,其叶片SOD、POD活性和叶绿素、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却相对较高,MDA含量较低。氮肥基追比为1∶2处理的皮棉产量分别比1∶1和2∶1处理显著增加3.66%和7.33%。研究发现,在本实验条件下,合适的氮肥基追比(1∶2)能保持生育后期棉花叶片活性氧代谢相对协调,延缓棉花叶片的衰老进程,从而显著提高棉花产量。

    2008年10期 2062-20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 ‘神马’菊花花芽分化与内源多胺的关系

    杨丽;杨际双;

    用薄层层析-荧光法测定菊花‘神马’花芽分化期间顶芽和叶片中多胺的动态变化,分析了菊花花芽分化与多胺的关系。结果表明,花芽分化起始期顶芽中的腐胺(Put)含量急剧下降,此后在低水平上波动;叶片内Put则于总苞鳞片分化初期大幅上升,其后各阶段处于较低的水平。顶芽中精胺(Spm)与亚精胺(Spd)含量呈平行波动上升趋势,顶芽中Spm在小花原基分化初期直到花冠分化中期处于优势地位,而顶芽中Spd并无明显变化。顶芽、叶片中的Spm变化趋势相反,顶芽中Spm、Spd的含量变化趋势十分相似,但叶片中却呈交替性变化。结果显示,菊花花芽分化过程中,Put含量的降低有利于启动菊花花芽分化,后期Spm的增加有利于小花的分化,叶片可能向顶芽提供Spm,顶芽和叶片中的Spd与小花原基分化有密切关系。

    2008年10期 2067-2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1K]
  • PEG模拟干旱胁迫对糜子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贾根良;代惠萍;冯佰利;张社奇;张嵩午;

    以‘榆糜1号’和‘榆糜3号’为试验材料,采用PEG模拟水分胁迫方法,研究了干旱胁迫对糜子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1)2品种幼苗叶片的细胞电解质外渗率、叶片的MDA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均在胁迫2d后逐渐上升,但保护酶SOD和POD的活性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2品种幼苗在不同强度PEG胁迫下总体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各胁迫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2)2品种在相同处理下差异显著(P<0.05),其中,10%~30%PEG胁迫8d时,‘榆糜3号’比‘榆糜1号’的细胞电解质外渗率、叶片的MDA含量增加幅度小,而游离脯氨酸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增加幅度较大,但保护酶SOD和POD的活性下降幅度较小,说明相同渗透胁迫下‘榆糜1号’比‘榆糜3号’叶片的细胞膜透性增加幅度大,但渗透调节物质增加较少,细胞膜系统受干旱伤害会更大,其抗旱性相对较弱。综合各项生理指标的分析认为,‘榆糜3号’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

    2008年10期 2073-20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1K]
  • 青藏高原高寒灌丛植被对长期放牧强度试验的响应特征(英文)

    周华坤;赵新全;汪诗平;赵亮;徐世晓;

    在青藏高原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对金露梅高寒灌丛草场植被开展了长期不同放牧强度试验,分别在短期(4年)、中期(11年)和长期(18年)放牧阶段研究不同放牧干扰强度对草地植物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地上生物量和草场质量的影响。研究表明,在不同放牧阶段,随着放牧强度增加植物群落的高度和盖度都降低。在中期放牧干扰阶段,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随着放牧强度增加呈现典型的单峰曲线模式;在长期放牧干扰阶段,随着放牧强度增加,占优势地位的灌木和禾草被典型杂类草替代,其中的重度放牧干扰简化了高寒灌丛植被群落结构,减少了地上现存生物量,特别是可食优良牧草生物量。植被对放牧的响应除了与放牧强度和放牧时间阶段密切相关外,还与该地区水热条件的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针对长期放牧干扰的反应特性可将金露梅灌丛草场中植物划分为增加型、敏感型、忍耐型和无反应型4种类型。除了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外,其它一些特征参数并不支持著名的中度干扰假说。本研究发现,长期重度放牧促进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退化,适度放牧有利于高寒灌丛草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牧草利用;"取半留半"的放牧原则在青藏高原草场放牧管理实践中值得推荐,它将有利于防止草场退化,提高牧草利用率和维持较高的生物多样性。

    2008年10期 2080-2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7K]
  • 4种湿地植物光合作用特性的比较研究

    李林锋;

    以4种湿地植物鸢尾、菖蒲、水葱和千屈菜为材料,在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处理单元中,采用便携式LI-6400光合作用测定仪在晴朗天气下测定了各材料成熟叶片净光合速率(Pn)以及光合有效辐射(PAR)、气孔导度(Gs)、细胞间CO2浓度(Ci)、叶温(Tl))、叶周围气温(Ta)和蒸腾速率(Tr),以探讨其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结果表明:(1)4种湿地植物叶片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均呈不对称的双峰曲线,光合"午休"现象明显,它们的净光合速率日均值表现为水葱>菖蒲>鸢尾>千屈菜,但种间差异不显著。(2)Gs、PAR、Ci和Tr与湿地植物Pn的日变化有着极显著或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Gs、PAR、Ci是影响鸢尾Pn的主要因子,影响大小的顺序为Gs>PAR>Ci;Gs和Tr是影响菖蒲和千屈菜Pn的主要因子,影响大小的顺序为Gs>Tr;而Gs是影响水葱Pn的主要因子。(3)4种湿地植物Pn-PFD响应曲线及Pn-CO2响应曲线都具有相似的二次方程曲线变化规律;光补偿点表现为千屈菜>水葱>鸢尾>菖蒲,光饱和点表现为水葱>菖蒲>千屈菜>鸢尾;CO2补偿点表现为水葱>鸢尾>菖蒲>千屈菜,CO2饱和点表现为菖蒲>千屈菜>鸢尾>水葱。(4)4种湿地植物的表观量子效率为0.0198~0.0383mol·mol-1,羧化效率为0.0426~0.0648mol·m-2.s-1。研究发现,4种湿地植物在给定条件下的日平均净光合速率、光能利用效率和CO2同化能力无显著差异,且气孔限制是产生光合"午休"的主要原因;影响它们光合速率的主要生理生态因子各不相同,但气孔导度均为主要因子。

    2008年10期 2094-2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9K]
  • 九叶青花椒遗传多样性的形态与分子鉴定

    邓洪平;徐洁;陈锋;宋琴芝;

    以九叶青花椒为研究材料,以花椒和竹叶花椒为研究对照,采用Anderson设计的"杂种指数"、"形象化散点图"等形态鉴定方法,结合RAPD分子标记技术及聚类分析等手段,从表观形态到分子水平对其遗传多样性来源、现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1)九叶青花椒是花椒和竹叶花椒长期渗入杂交,经多年的世代积累形成的具有复杂遗传多样性的杂交复合体。(2)在九叶青花椒杂交复合体形成过程中,竹叶花椒对其遗传多样性的贡献大于花椒。(3)九叶青花椒已具有相对独立且稳定的形态特征,形成了不同于花椒及竹叶花椒的分类群,将其定义为变种是科学可行的。研究结果为该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

    2008年10期 2103-2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4K]
  • 塔里木荒漠优势树种气体交换特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

    于军;王海珍;周正立;李志军;韩路;

    在自然条件下对塔里木荒漠区优势树种——胡杨、灰叶胡杨的气体交换特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6~9月生长季,胡杨和灰叶胡杨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除8月)日进程均为单峰曲线,胞间CO2浓度(Ci)呈"V"字型曲线,Pn的峰值出现在12:00,Tr峰值明显滞后于Pn。生长季内胡杨各月份的Pn、水分利用率(WUE)、光能利用率(LUE)均高于灰叶胡杨,而Tr低于灰叶胡杨,气孔导度(Gs)相近。(2)气体交换与环境因子的统计分析表明,光量子通量密度(PPFD)是决定胡杨和灰叶胡杨Pn和Tr的主要环境因子,其次为气温(Tair)。(3)灰叶胡杨对PPFD、Tair、空气相对湿度(RH)的敏感性强于胡杨,通过高蒸腾耗水、低WUE来减轻高温干旱的伤害;胡杨通过主动调节Gs来控制蒸腾失水、提高光合效率,以较高的WUE和LUE适应日益干旱的荒漠环境,表现出较强的生态适应性。

    2008年10期 2110-2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1K]
  • 石河子地区不同生境梭梭种群数量动态分析

    宋于洋;刘长青;赵自玉;

    对新疆石河子莫索湾地区阳坡、阴坡、坡脊、坡谷4个生境条件下的梭梭种群动态、大小结构等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并编制静态生命表分析存活曲线和死亡曲线。结果表明,石河子地区的梭梭种群基本属于进展型或稳定型,幼龄个体多,中老龄个体少。不同生境的种群密度存在差异,其中坡谷种群密度最大;不同坡向种群生命表显示,种群在Ⅰ、Ⅱ径级时死亡率较高,随着年龄增加,死亡率逐渐降低,Ⅴ、Ⅵ径级由于生理衰老死亡率上升;种群期望寿命在Ⅰ、Ⅱ径级较高,随着年龄增加,期望寿命逐渐下降;不同坡向的梭梭种群的存活曲线均接近于DeeveyⅢ型。在石河子莫索湾地区,梭梭种群应以保护为主,适当抚育为辅,从而促进群落持续发育。

    2008年10期 2118-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8K]
  • 海南岛新生代种子植物区系科的多样性分析

    金建华;沈如江;廖文波;

    根据化石及现代植物资料,海南岛第三纪种子植物有53科,其中古近纪已出现48科,新近纪降至25科,第四纪晚期有89科,现代增加至233科。区系地理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海南岛古近纪时,泛热带科占当时科总数的45.8%,热带-亚热带科占8.3%,亚热带-温带科占31.3%,其中出现了很多海南岛现代植物区系的表征科,如冬青科、壳斗科、金缕梅科、樟科、桃金娘科、罗汉松科、棕榈科、红树科、梧桐科和松科等,基本形成了现代海南岛植物区系的雏形。新近纪时由于全球气候变冷,本区植物区系组成大幅度减少,热带性质也明显减弱,其中泛热带分布的科仅占当时海南岛植物区系全部科的32.0%,热带-亚热带分布的科占12.0%,而亚热带-温带分布的科所占比例有所升高,达36.0%。第四纪晚期至现代,随着气候逐渐回暖,本区植物区系的热带性质逐渐加强。第四纪晚期泛热带科占当时科总数的49.4%,热带-亚热带科占12.4%,亚热带-温带科占19.1%,区系特征逐渐接近现代。现代海南种子植物区系中,泛热带分布科占科总数48.1%,热带-亚热带科占18.9%,亚热带-温带科占15.9%。总体上,海南岛第三纪早期的古近纪、第四纪晚期一直到现代均以泛热带分布的科占优势,而第三纪晚期的新近纪本区植物区系的热带性质较弱。整体上反映出海南岛新生代种子植物区系的演变特征与古近纪以来全球气候的变化有密切的联系。

    2008年10期 2125-2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补白

研究简报

  • 红叶加拿大紫荆离体快繁技术研究

    师校欣;高仪;杜国强;马宝焜;邢宝;何淑娟;

    研究了基本培养基、生长调节剂配比、培养条件等对加拿大紫荆继代增殖的影响及不定根诱导和驯化移栽技术。结果表明:加拿大紫荆继代增殖宜选用DKW或WPM基本培养基附加40.0g/L的白砂糖;生长素NAA较IBA、IAA更适于继代培养;间隔1~2代使用1.0mg/LTDZ取代1.0~2.0mg/LBA可明显提高繁殖系数和出苗量。27.5℃左右的温度有利于继代增殖,30℃高温、20℃低温及接种后黑暗培养均不适于生长。在1/2MS或1/2DKW附加1.0mg/LIAA及25.0g/L白砂糖的生根培养基上,生根率达80%,温室驯化移栽成活率达89%,可满足快繁要求。

    2008年10期 2132-2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0K]
  • 12种中国葱属植物的核型分析

    张宇澄;何兴金;王强;邓小燕;高云东;

    采用细胞压片法,对采自中国西部的12种葱属植物的根尖有丝分裂中期进行了观察,其中天蓝韭(A.cya-neum)、梭沙韭(A.forrestii)、昌都韭(A.changduense)、西川韭(A.xichuanense)、野黄韭(A.rude)、野葱(A.chry-santhum)和真籽韭(A.eusperma)等7种植物的核型为首次报道。供试类群中,峨眉韭(A.omeiense)和多星韭(A.wallichii)的染色体基数分别为11和7,其余类群的染色体基数均为8。观察发现,随体杂合和多倍性现象在供试类群中很普遍。分析推测:(1)随体和倍性的变异在葱属某些类群的进化中可能起重要作用,随体的类型在葱属具有重要的分类意义;(2)多倍化和地下走茎的无性繁殖方式可能是天蓝韭(A.cyaneum)的进化策略;(3)西川韭(A.xichuanense)、野黄韭(A.rude)和野葱(A.chrysanthum)有密切的亲缘关系;(4)真籽韭(A.eusperma)与多籽组在核型上有密切的亲缘关系。

    2008年10期 2138-2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0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