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植物学报

研究报告

  • 小麦叶绿体信号识别颗粒54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王淑娟;郭军;段迎辉;于秀梅;康振生;

    根据LWSRC336(GenBank登录号为EV254029)的cDNA序列设计引物,从受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f.sp.tritici)诱导的小麦幼叶中提取总RNA,采用RACE与RT-PCR相结合的技术对该基因克隆.测序结果表明,扩增片段长度为1 725 bp,其中包含一个编码481个氨基酸的开放阅读框,与水稻的叶绿体信号识别颗粒54蛋白高度同源.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在受条锈菌诱导下,在亲和组合中表达趋势明显下调,而在非亲合组合中的表达在24 h之前呈下降趋势,到24 h最低,在72 h又恢复到正常水平,随后又下降.推测条锈菌侵染小麦后,影响了叶绿体蛋白的运输,进而影响了小麦的光合作用.

    2008年08期 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0K]
  • 甜菜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营养生长期末端氧化酶和ATP酶活性比较分析

    贺学勤;田自华;

    以甜菜胞质雄性不育系212A、2033A、2034A及其相应保持系212B、2033B、2034B为材料,对营养生长期4个阶段叶片的细胞色素氧化酶(C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以及ATP酶的活性进行分析比较,以探讨甜菜胞质雄性不育与能量代谢的关系.结果显示:(1)在甜菜营养生长期的4个阶段,不育系的COD活性均显著低于其保持系,表明不育系的呼吸强度和产生的能量均低于其保持系;(2)不育系ATP酶活性低于保持系,但差异不显著,且不育系和保持系的ATP酶活性随生长进程变化平缓,说明在营养生长期二者对能量的消耗接近;(3)POD和CAT的活性在营养生长期总体为不育系显著高于其保持系,说明不育系体内H2O2含量增加.研究认为,营养生长期能量亏缺是甜菜胞质雄性不育的主要原因之一.

    2008年08期 120-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 不同倍性不结球白菜营养品质及同工酶比较研究

    张振超;张蜀宁;戴忠良;潘跃平;毛忠良;王建华;

    对二倍体、同源四倍体不结球白菜主要营养品质及叶片和花蕾EST、POD、SOD同工酶谱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同源四倍体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有机酸、干物质和纤维素含量分别比二倍体增加16.65%、14.08%、18.18%、15.81%、15.82%和60.00%,差异极显著.(2)叶片中,二倍体EST谱带比同源四倍体多1条;花蕾中二倍体比四倍体多2条谱带;而POD和SOD在谱带条数上没有差异,只是四倍体的谱带亮度较二倍体强,表明其表达量较高,说明它们的酶种类相似但剂量不同.

    2008年08期 131-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5K]
  • 增强UV-B对矮牵牛花瓣中生理生化物质变化的影响

    张晋豫;邱宗波;王勋陵;岳明;

    比较研究了普通光照(CK)和增强UV-B处理条件下,粉红色矮牵牛(Petunia hybrida)花瓣中花色素苷、辅色素、丙二醛和还原糖的含量以及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UV-B照射处理组花瓣中花色素苷、辅色素和还原糖含量均高于对照(CK),PAL活性增强,叶面积、叶宽和周长均小于对照组,MDA含量则低于对照组.综合分析表明,粉红色矮牵牛承受增强UV-B处理有一个阈值,大致为960.5 kJ?m-2;并且花色素苷和辅色素的作用不同,花色素苷以抗氧化为主,而辅色素以对UV-B的屏蔽作用为主.

    2008年08期 143-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4K]
  • 荔枝LcVSP1基因5′调控序列的克隆及功能初步鉴定

    钟廷琼;李辉亮;田维敏;彭世清;

    利用Genome Walker法获得了荔枝营养贮藏蛋白质Lc VSP1基因的5′调控序列,构建了含有该序列的植物表达载体并转化烟草,通过PCR和GUS染色对转化植株进行了鉴定.序列分析表明,Lc VSP1基因的5′调控序列中除含有真核生物典型的核心启动子区域和保守的TATA box序列外,还发现了一些与真核生物启动子中相似的顺式调控元件.对获得的转基因植株的GUS染色发现,在转基因植株的茎、叶柄和主叶脉呈现蓝色,表明Lc VSP1的5′调控序列可以启动GUS基因的表达,具有启动子的活性,并具有组织特异性.

    2008年08期 1507-15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9K]
  • 低分子量麦谷蛋白基因XYGluD3-LMWGS1原核表达增溶体系的探索

    刘曾甄;刘缙;郭蔼光;

    为研究SUMO标签增溶体系和小麦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功能,利用SUMO标签构建XYGluD3-LM-WGS基因原核表达可溶性增强的系统,采用PCR方法从已有质粒XYGluD3-LMWGS1/pGEM-Teasy中克隆到该基因不含上游启动子片段XYGluD3-LMWGS1-no Promoter 798 bp(简称LnoP),构建原核表达载体LnoP/pGEX-4T-1,并借助已有质粒SUMO1/pET-41a(+)构建原核表达载体LnoP-SUMO1/pET-41a(+)与LnoP-SUMO1-N2/pET-41a(+)以及LnoP-SUMO1/pET-32a(+),分别诱导表达融合蛋白分析其可溶性,结果显示;(1)融合蛋白GST-LnoP、GST-SUMO1-LnoP、SUMO1-LnoP和Trx-SUMO1-LnoP表达成功;(2)电泳和Western blot分析显示,GST-LnoP和GST-SUMO1-LnoP的可溶蛋白表达均为电泳不可见,SUMO1-LnoP与Trx-SUMO1-LnoP有微量可溶表达.结果表明,试验首次实现人的SUMO1标签在麦谷蛋白低分子量亚基中的融合表达;尽管人的SUMO1做为融合标签对于增加低分子量麦谷蛋白D位点亚基可溶性的作用并未达到预期效果,但研究结果为SUMO标签增溶体系的建立和小麦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2008年08期 1513-1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8K]
  • 油菜AP2/ERF-B4类转录因子克隆及表达载体的构建

    庄静;熊爱生;乔玉山;章镇;姚泉洪;

    利用油菜UniGene数据库,以拟南芥转录因子保守序列为探针,通过电子克隆方法分离得到一个UniGene库Bna.17538,进一步序列拼接得到一个油菜AP2/ERF-B4亚族的转录因子BnaERFB4-1,长度为672 bp,并进行了相关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BnaERFB4-1是亲水性蛋白,蛋白质三级结构与拟南芥RAP2.6L非常相似,蛋白质无序化程度大于拟南芥RAP2.6L.设计引物通过PCR和RT-PCR方法分别从甘蓝型油菜沪油15幼苗的DNA和cDNA中分离了BnaERFB4-1基因,命名为BnaERFB4-1-Hy15.序列测定和分析显示,来源于沪油15的BnaERFB4-1-Hy15基因与电子克隆的基因序列差异很小,有3个氨基酸位点不同,存在一个内含子.将BnaERFB4-1-Hy15基因通过BamHⅠ和SacⅠ酶切后分别插入酵母表达载体YK3302和植物双元表达载体pYF1404的相应位置,构建了BnaERFB4-1-Hy15基因的酵母体内结合和植物转化载体,为深入研究该基因在油菜抗逆调控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2008年08期 1521-15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8K]
  • 拟鹅观草St基因组ISSR特异标记的建立

    曾子贤;杨足君;胡利君;刘成;李光蓉;任正隆;

    以拟鹅观草(Pseudoroegneria spicata)、中间偃麦草(Thinopyrum intermedium)、长穗偃麦草(Th.elonga-tum)、二倍体簇毛麦(Dasypyrum villosum)、澳冰草(Australopyrum retrofractum)等10份小麦族物种为材料,对100条ISSR引物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引物811可以在拟鹅观草(GenBank登录号为EU368859)和中间偃麦草中扩增出一条长441 bp的特异DNA片段命名为St441,而其它供试物种均未扩出.经序列比对、软件分析结合原位杂交结果认为St441为一类新的低拷贝重复序列.利用ISSR引物811对10份不同居群的中间偃麦草、20份披碱草属物种、4份小麦-偃麦草部分双二倍体、6份小麦-茸毛偃麦草后代和12份小麦对照进行扩增,结果发现除对照小麦外均能扩增出St441;进而对小麦-中间偃麦草两套附加系进行扩增,将St441初步定位于包括第四同源群在内的8条St染色体上.同时,发现只含有整条St染色体和St染色体片段的材料能扩增出St441,而仅有Js染色体的材料未扩增出St441.因此,该标记St441可以作为检测不同背景下St染色质的分子标记.

    2008年08期 1533-1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7K]
  • 油茶脱水素样蛋白的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及其生理功能预测

    胡孝义;谭晓风;田晓明;刘巧;罗茜;谢鹏;曾艳玲;

    以油茶EST文库为基础,采用5-′RACE技术,分离克隆了一个脱水素样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GenBank接受号EU856537),同源分析表明其编码的208 aa的小分子蛋白(id号ACF72673)属于SK2型脱水素,命名为CoDHN2.CoDHN2的肽链内2个类K-片段间富含苏氨酸,有别于脱水素一般性结构特点,并且同油茶种子中另一类脱水素一样也具有一个十分保守的基序(EDDGQAGRRKK),这可能有利于脱水素的磷酸化和亚细胞定位;采用多种方法预测其二级结构,表明CoDHN2为内在性无规则蛋白,但其中远离C端的一个类K-片段可形成两亲性α-螺旋.CoDHN2含有较多的组氨酸残基以及良好的可溶性,推测它可结合金属离子从而减少活性氧的来源并清除活性氧,并在生理脱水时充当缓冲液.结合其它物种脱水素的研究进展,认为CoDHN2极有可能在油茶油脂合成高峰期同正在发育的脂体结合而保护脂体免受活性氧危害,这为油茶种子细胞的脂体发育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方向.

    2008年08期 1541-1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6K]
  • 转反义trxs基因小麦株系01TY18遗传分析及抗穗发芽特性

    任江萍;郭建军;王新国;李磊;尹钧;

    以豫麦18为受体导入反义trxs基因获得的株系01TY18(T0)为材料,运用PCR、实时荧光RT-PCR以及离体整穗发芽的方法,对反义trxs基因在转基因小麦中的遗传稳定性、基因表达和抗穗发芽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8个T1代转基因株系中有6个株系目的基因检测呈阳性,且在以后的世代中能够稳定遗传并呈典型的孟德尔单基因3∶1分离规律;反义trxs基因在6个转基因株系中能够正常表达且表现出显著的抗穗发芽特性.与非转基因对照相比,转基因株系穗粒发芽率和穗发芽度平均分别降低62%(P<0.01)和50.8%(P<0.01).

    2008年08期 1549-15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 小麦-大麦异代换系的创制及鉴定研究

    刘淑会;陈新宏;李璋;闫正禄;蔡振虎;

    利用"缺体回交法"以小大麦二体异附加系WBA9816作父本与阿勃缺体小麦杂交,创制小大麦异代换系.F1再用该异附加系回交,回交后代通过细胞学鉴定,筛选2n=43的双单体植株套袋自交,从自交后代群体培育出WBS02126;用原位杂交GISH和染色体C-分带技术鉴定表明,WBS02126为2D/2H异代换系;田间试验结果显示,WBS02126生长发育良好,育性基本正常,表现弱春性,叶片宽厚上挺,叶色淡绿,棒状穗,小穗排列紧密,长芒,早熟,综合抗病性好.

    2008年08期 1554-1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1K]
  • 利用染色体加倍技术创建油菜非整倍体

    杨桂娟;姜淑慧;忻如颖;王建飞;管荣展;杨清;

    采用秋水仙素染色体加倍技术,获得了纯合黑籽甘蓝型油菜品系NJ230(Brassica napus)的染色体加倍材料(2n=76).对加倍材料连续自交3代,观察加倍材料后代染色体数目及性状变异,结果表明:(1)加倍材料当代(D1)植株矮化;(2)加倍材料自交1代群体(D2)呈现雄性不育、种子颜色等性状变异;(3)加倍材料自交2代后(D3、D4),多数植株染色体数为2n≤38;(4)获得了1个2n=32的黄籽非整倍体系.本实验为油菜非整倍体创建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

    2008年08期 1559-15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5K]
  • 部分百里香属植物分子系统学研究

    权俊萍;何树兰;彭峰;郑玉红;夏冰;

    采用ITS序列分析和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中国野生百里香(5个种2个变种)及国外百里香(2个种)共计20份材料进行了属内种间及种下水平的系统发育和亲缘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ITS序列的系统发育树能较好地说明百里香属种间亲缘关系,地椒、地椒亚洲变种、百里香和Thymus serpyllum共同聚为一组,Bootstrap支持率为96%,表现为较近的亲缘关系;(2)基于ITS序列的系统发育树和ISSR多态性标记的聚类分析均将地椒怀远居群和地椒展毛变种兴凯居群聚为单独的一组,表现出与其它供试材料间较为明显的遗传差异;(3)ISSR遗传多态性分析将地椒、地椒亚洲变种和百里香很好的聚类;种下居群间的聚类则体现了与地理分布之间一定的相关性.将本实验结果与野外考查及形态学比较相结合,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地椒、地椒亚洲变种和百里香三者之间属于近缘种,并与国外的T.serpyllum种间有很近的亲缘关系;支持《黑龙江植物志》将地椒展毛变种兴凯居群列为单独的一个种;地椒怀远居群在遗传背景及分布生境上有很大的特殊性,对其在百里香属植物中的系统地位仍需进一步研究确定.

    2008年08期 1566-15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8K]
  • 灯盏花种质资源群体表型多样性研究

    杨生超;徐绍忠;文国松;刘有贵;萧凤回;

    以采集自云南和贵州的21份灯盏花种质资源为材料,观测了它们的群体表型性状特征,并分析了这些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灯盏花种质资源的表型质量性状在居群内外均有丰富变异,不同质量性状的频率不同,并以多叶型的植株、绿色的茎、疏的茎毛、倒披针型的基生叶、全缘叶、锐尖的叶尖、花色淡紫和黄色的管状花冠口等为代表性表型性状.居群内各数量性状间以单株基生叶数和单株分枝数变异系数较高(均超过50%),而花序直径变异系数最低(18.14%);居群间各表型性状以株高和单序管状花数变异系数较高(52.98%和41.98%),而单株基生叶数和基生叶长变异系数较低(<20%).地理类群间表型分化系数为26.58%,地理类群内表型分化系数为73.42%.灯盏花性状表型多样性指数以株高最高(2.243),以单株分枝数和单株基生叶数较低(1.723和1.874),总体平均表型多样性指数为2.028;不同地理类群的表型多样性指数为1.589~1.890,并以楚雄地区最高,曲靖地区最低.研究发现,灯盏花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质量和数量性状变异,多数性状的地理类群内变异大于地理类群间,且表型多样性指数相对较高,对其地理类群内变异的保护和利用对灯盏花育种具有重要的意义.

    2008年08期 1573-1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5K]
  • 罗布麻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

    马艳;闵义;陈小文;董学会;

    以罗布麻(Apocynum venetum L.)当年的成熟种子和5周龄的幼苗叶片为外植体,研究了不同激素组合、暗培养对愈伤组织及植株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幼苗作外植体诱导愈伤的最佳培养基为添加1.0 mg/L 6-BA+0.2 mg/L IBA的MS培养基;继代培养中1.0 mg/L 6-BA与0.2 mg/L IBA组合愈伤致密而生长迅速,长时间培养硬化的愈伤组织可用添加0.5 mg/L 6-BA和0.1 mg/L IBA培养基和初期暗培养获得大量质地疏松、增殖迅速的愈伤组织;再生苗诱导以0.5 mg/L 6-BA+0.2 mg/L IBA组合为佳;1/2MS附加NAA 0.6 mg/L为适宜的生根培养基,初步建立了罗布麻离体再生体系.

    2008年08期 1580-15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7K]
  • 红豆草根瘤侵染细胞核在细胞凋亡中的超微结构变化

    韩善华;

    用透射电镜观察红豆草根瘤侵染细胞核在细胞凋亡过程中的超微结构,以探讨红豆草根瘤侵染细胞核在发育过程中的超微结构变化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结果表明,红豆草根瘤侵染细胞核的超微结构随细胞发育程度不同而不同.在幼龄侵染细胞中,细胞核体积较大,近似圆形.在即将成熟和成熟的侵染细胞中,细胞核膜有内陷现象,其核仁常具有核仁泡和核仁联合体.在早期凋亡的侵染细胞中,细胞核体积减小,形状变得不规则,核膜出现大量内陷,在其表面形成许多大的突起和深的沟槽,有时还有内质网、线粒体、小液泡和细菌等位于核膜的内陷处,而且核仁也开始裂解.在后期凋亡的侵染细胞中,除细菌解体外,还出现核仁消失,核膜破裂,核质外流,并在细胞质中形成一些电子密度很高,无一定形状的团块状物质.

    2008年08期 1586-15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5K]
  • 烟草腺毛发育过程中叶绿体形态学研究

    张华;翁梦苓;梁志敏;冀浩;崔红;

    应用荧光显微技术和电镜技术,对不同发育时期烟草叶面腺毛的叶绿素荧光和叶绿体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在腺毛发育初期,腺头细胞叶绿素荧光明显,叶绿体类囊体结构清晰;随着腺头细胞的分裂和生长,叶绿素荧光逐渐增强,叶绿体数目逐渐增多,类囊体发达,嗜锇颗粒产生;在腺毛发育成熟以后,叶绿素荧光减弱,类囊体膜降解,嗜锇颗粒增多;随着腺毛的分泌活动增强,叶绿体完全降解,磷脂双层膜消失,嗜锇颗粒扩散到细胞质中,并最终聚集在细胞质膜附近.

    2008年08期 1592-15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2K]
  • 细辛蕨配子体发育的研究

    李勇;杨建芬;贾媛;檀龙云;刘保东;

    利用光学显微镜详细观察和记录了细辛蕨[Boniniella ikenoi(Makino)Hayata]配子体发育过程,为细辛蕨属(BoniniellaHay.)的系统学研究积累基础资料.结果表明:孢子单裂缝,赤道面观半圆形,极面观椭圆形;接种7 d左右孢子萌发,14~20 d形成4~7个细胞的丝状体,丝状体阶段容易受到真菌的侵染;70 d左右,配子体发育成熟,多为雌雄同株,原叶体细胞中叶绿体的分布因光强的不同而改变.并对细辛蕨配子体各发育阶段的系统学意义、抗逆性及光诱导叶绿体运动的生理学机制进行了讨论.

    2008年08期 1596-16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9K]
  • 兔眼越桔花粉的超微结构和营养成分与其育性关系研究

    沈玉英;

    运用透射电镜观察5个兔眼越桔品种的花粉结构并分别测定分析了花粉的营养成分,以探讨兔眼越桔花粉育性与其超微花粉结构和营养成分的关系.结果表明,兔眼越桔花粉结构中,内膜系统清晰可见,发育程度因品种而异.开花前的花粉细胞核仁较大,蛋白质合成旺盛.对花粉超微结构与营养成分间关系的比较分析表明:花粉细胞的全糖和脯氨酸含量与花粉发芽率呈正相关,兔眼越桔花粉壁的厚度、花粉细胞的蛋白质含量与花粉的萌发率无相关性,而内质网发育程度与蛋白质含量呈正相关趋势.推测兔眼越桔花粉细胞的全糖和脯氨酸含量对兔眼越桔花粉的发育及其育性具有密切的关系.

    2008年08期 1601-16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3K]
  • 甘薯近缘种染色体核型及花粉粒超微结构分析

    曹清河;马代夫;张安;

    利用压片法和花粉粒扫描电镜法对甘薯近缘种Ipomoea hederacea Jacq.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核型及其分类地位进行分析和界定,以明确甘薯近缘种的细胞遗传学信息及其在甘薯属中的进化程度.染色体计数结果表明,此近缘种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30,属于二倍体种.核型分析结果显示,此物种染色体长度分布在4.19~8.83μm,核型公式为2n=2x=30=26m(2SAT)+4sm(2SAT).花粉粒超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其外壁结构属于较为原始的物种.

    2008年08期 1610-16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4K]
  • 大豆雄性不育系与其保持系不同器官蛋白质比较

    曾维英;杨守萍;喻德跃;盖钧镒;

    采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对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NJCMS2A及其保持系NJCMS2B的种子、叶片和花药等不同器官蛋白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不育系NJCMS2A与其保持系NJCMS2B的花药2-DE图谱间存在较多差异表达蛋白点,种子2-DE图谱间仅有少量差异表达蛋白点,而叶片2-DE图谱间基本没有差异表达蛋白点.结果表明,不育基因表达具有时空性和器官特异性,与育性有关的蛋白主要在花药中表达.

    2008年08期 1619-16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5K]
  • NaCl胁迫下玉米幼苗中一氧化氮与茉莉酸积累的关系

    李杰;陈康;唐静;赵方贵;刘新;

    以三叶一心期的玉米幼苗为材料,研究了NaCl胁迫下玉米幼苗根尖和叶片中一氧化氮(NO)和茉莉酸(JA)积累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NaCl胁迫下玉米幼苗根尖和叶片中NO和JA的含量均增加,且NO积累的时间早于JA;根尖中脂氧合酶(LOX)活性逐渐降低,而叶片中LOX活性显著升高.硝普钠(SNP,NO供体)处理使幼苗的JA含量和LOX活性亦增加;用NO清除剂cPTIO及NO合成的抑制剂L-NAME、NaN3处理幼苗时,可抑制NaCl胁迫诱导的JA积累以及叶片中LOX活性的增加.可见,玉米幼苗在盐胁迫下爆发的NO可能通过调控LOX活性来调节其JA的积累.

    2008年08期 1629-16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8K]
  • He-Ne激光对增强UV-B辐射小麦叶片显微结构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李永锋;韩榕;

    采用低剂量(5 mW·mm-2)He-Ne激光辐照经增强UV-B辐射处理(10.08 kJ·m-2·d-1)后的晋麦47号小麦幼苗,用常规石蜡切片法,观察各处理组小麦幼苗叶片组织显微结构特征;同时对幼苗光合特性、水分利用及色素含量状况进行测定分析.结果显示:(1)与对照(CK)相比,UV-B辐射处理(B)与复合处理(BL)的表皮细胞及腺毛排列致密,气孔稀疏、缩小且下陷;叶肉组织细胞均明显加厚,细胞略小且排列紧密,维管束相对面积减小,BL的以上性状均介于CK与B之间.(2)B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均显著降低.与B相比,BL气孔导度及光合速率偏高,蒸腾速率差异不明显.就水分利用率而言,L最大,略高于CK,B组最小,略低于BL,各组间差异显著.(3)增强UV-B辐射可使小麦幼苗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经He-Ne激光辐照处理后可以使叶绿素含量得到一定程度恢复性升高,并且Chla变化的幅度大于Chlb.结果表明:低剂量He-Ne激光辐照能够对小麦幼苗组织显微结构以及光合器官的UV-B辐射损伤起到促进修复的作用.

    2008年08期 1643-1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3K]
  • 铅与盐胁迫对喜盐鸢尾生长及生理抗性的影响

    韩玉林;

    采用液体培养研究Pb、NaCl单因子及复合胁迫对喜盐鸢尾(Iris halophilaPall.)的生长和生理变化的影响以及Pb在鸢尾植株不同部位的积累.结果显示,培养8 d后,随着Pb+NaCl复合浓度的增加,喜盐鸢尾地上部和地下部干重下降;当Pb处理浓度提高,喜盐鸢尾地上部和地下部Pb含量显著增加,在5 mmol?L-1Pb+50mmol?L-1NaCl胁迫下,地上部Pb含量达到1 534μg?g-1,达到超富集植物的标准,但植株干重下降不显著;NaCl对Pb的吸收有一定促进作用.Pb、NaCl单因子或复合胁迫均增加了对喜盐鸢尾幼苗的伤害,在100 mmol?L-1NaCl及Pb和NaCl复合胁迫下,MDA含量和Pro含量显著增加,在10 mmol?L-1Pb、100 mmol?L-1NaCl及Pb和NaCl复合胁迫下SOD活性显著提高.结果表明,喜盐鸢尾具有一定的耐Pb和NaCl胁迫的能力,并对Pb具有潜在的超富集能力,是一种可用于修复Pb污染环境的Pb潜在超富集植物.

    2008年08期 1649-16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 外源腐胺对根际低氧胁迫下黄瓜幼苗多胺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贾永霞;郭世荣;李娟;孙锦;黄保健;

    采用营养液栽培,研究了外源腐胺(Put)对根际低氧胁迫下黄瓜幼苗体内多胺含量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结果显示,低氧胁迫显著刺激了黄瓜幼苗体内活性氧(ROS)和内源多胺含量的增加,提高了抗氧化酶活性;外源Put进一步提高了低氧胁迫下黄瓜幼苗体内多胺的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降低了ROS含量,从而缓解了低氧胁迫的伤害作用;Put合成抑制剂D-精氨酸(D-Arg)不仅显著抑制黄瓜幼苗体内多胺的合成,而且抑制抗氧化酶活性,同时ROS大量积累,进一步抑制黄瓜幼苗的生长;而外源Put可缓解D-Arg的抑制作用;Put转化抑制剂甲基乙二醛-双(脒基腙)(MGBG)和Put降解抑制剂氨基胍(AG)的混合施用造成游离态Put的过量积累,以及亚精胺(Spd)、精胺(Spm)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显著降低,造成ROS大量积累,进一步加重了低氧胁迫对植株的伤害.结果表明,低氧胁迫下外源Put可提高黄瓜幼苗体内游离态Put含量,促进游离态Put向Spd和Spm转化,Spd、Spm含量的增加以及(free-Spd+free-Spm)/free-Put比值的升高有利于提高植株抗氧化酶活性,增强清除ROS的能力,降低膜脂过氧化的伤害,从而增强植株的低氧胁迫耐性.

    2008年08期 1654-16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3K]
  • 糜子根系与旗叶协同衰老的生理生化机理研究

    代惠萍;冯佰利;贾根良;张社奇;鱼欢;

    以榆糜3号糜子为试验材料,测定了拔节至成熟期糜子根系与旗叶生长指标、保护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等变化,初步分析了其根系与旗叶协同衰老的生理生化机制.结果表明:从拔节期到成熟期,糜子根系活性、表面积和干物质重,旗叶绿叶面积和干物质重,以及根系与旗叶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并均在拔节后34~41 d(籽粒灌浆前期~中期)达到最大值;根系与旗叶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逐渐降低,而丙二醛(MDA)含量却持续大幅度上升;糜子旗叶的保护酶(SOD、CAT、POD)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始终极显著高于同期根系,而其MDA含量却始终极显著低于同期根系.研究发现,在糜子生育后期,其光合产物分配中心转移,造成根系和旗叶中光合产物亏缺;同时其旗叶和根系中保护酶活性逐渐降低,清除活性氧的能力减弱,引起细胞内活性氧积累和膜氧化伤害逐渐加重,最终导致植株逐渐衰老;在植株衰老过程中,根系与叶片衰老密切相关,并且根系抗氧化酶的活性相对较弱.

    2008年08期 1663-1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3K]
  • 黄顶菊茎叶浸提液对白菜和水稻幼苗化感作用的初步研究

    张风娟;徐兴友;陈凤敏;郭艾英;龙茹;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黄顶菊茎叶浸提液对白菜和水稻幼苗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黄顶菊茎叶浸提液显著地抑制了白菜和水稻幼苗的根长和苗高,降低了白菜和水稻的根系活力,提高了丙二醛含量,并且增大了受体细胞膜透性,使细胞内含物外渗,导致电导率值增高;同时,黄顶菊茎叶浸提液对白菜和水稻的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导致受体对外界不良环境的抵抗力降低.由此可见黄顶菊通过影响植物体内的一系列生理过程,降低植物对环境的抗胁迫能力,使受体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到抑制,从而表现出强烈的化感作用.综合各项指标可以看出,白菜较水稻对黄顶菊化感作用较敏感.

    2008年08期 1669-16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3K]
  • 西双版纳雾凉季低温对3种热带植物光合作用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姜艳娟;

    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条件下测定了3种热带经济植物灯台树(Alstonia scholaris)、瓜拉那(Paullinia cu-pana)和海巴戟(Morinda citrifolia)雨季和雾凉季的光合作用、叶绿素荧光、抗氧化酶活性及膜脂过氧化等指标变化.结果表明:雨季灯台树、海巴戟和瓜拉那的最大净光合速率(Amax)分别为18.9、23.2和11.7μmol?m-2?s-1.雾凉季3种植物的Amax、气孔导度、羧化效率和光系统Ⅱ的最大光化学效率都比雨季显著降低,并以灯台树降低的幅度最小;3种植物的非光化学焠灭(NPQ)在雾凉季比雨季都升高,其中灯台树的NPQ上升的幅度最大.雾凉季低温还导致了3种植物的抗氧化酶(CAT、SOD、APX、POD和GR)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都升高,并以灯台树抗氧化酶的活性更强或上升幅度最大,而MDA含量增加幅度最小.研究发现,与灯台树相比,海巴戟和瓜拉那对西双版纳雾凉季低温很敏感,雾凉季时其光合系统都受到一定程度的伤害,需要采取适当的防寒措施以缓解低温伤害.

    2008年08期 1675-16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4K]
  • 杭州湾湿地不同演替阶段优势物种光合生理生态特性

    吴统贵;吴明;萧江华;

    采用LI-6400光合作用系统测定了杭州湾滨海湿地不同演替阶段6种优势植物-包括早期植物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和糙叶苔草(Carex scabrifolia)、中期植物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和柽柳(Tamarixchinensis)、后期植物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和旱柳(Salix matsudana)的光合作用光响应曲线(LRC)和CO2响应曲线(A/Ci),并拟合得出多个光合生理指标.结果表明,6种优势植物LRC净光合速率(Pn)大小顺序为海三棱藨草>糙叶苔草>芦苇>柽柳>白茅>旱柳,且早期植物显著大于后期植物(P<0.05);光补偿点(LCP)、光饱和点(LSP)、最大净光合速率(Amax)、和暗呼吸速率(Rd)变化与Pn相同,也表现出演替早期植物>中期植物>后期植物;而表观量子效率(AQY)则表现出相反趋势.由A/Ci曲线可以发现,演替早期优势植物较后期植物具有更低的CO2羧化效率(CCE)和相对较高的CO2补偿点(CCP).可见群落演替与各阶段优势植物的光合生理特征密切相关.

    2008年08期 1683-1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8K]
  • 介质供氮水平对10种禾草幼苗生长及氮效率的影响

    苏日古嘎;马万里;孙铁军;刘素军;

    以10种常用禾草幼苗为材料,通过霍格兰溶液培养法观测了不同供氮水平下禾草的生长及氮效率特性,比较不同禾草的耐介质低氮特征差异.结果表明:介质低氮环境对草地雀麦的株高、根长、根体积、叶面积、地上和地下生物量,以及无芒雀麦的株高、根体积和根长的影响较小;不同介质供氮水平下,草地雀麦能维持相对较高的叶绿素含量,无芒雀麦与苇状羊茅具有较强的氮素吸收和同化能力,从而使草地雀麦、无芒雀麦与苇状羊茅表现出相对较强的耐介质低氮特性.可见,不同禾草草种幼苗对介质供氮水平变化反应存在明显差异,据此可筛选耐介质低氮的禾草草种资源.

    2008年08期 1689-16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 中国山茶科33个植物名称的后选模式指定

    林祁;秘树青;李红丽;杨世雄;杨志荣;

    在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PE)的山茶科植物模式标本中,根据《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维也纳法规)规则9.4和37注释1,发现有33个中国山茶科植物名称的模式为合模式.遵照规则8.1、9.9和9.10,以及辅则9A.2和9A.3,对这33个名称做出后选模式指定.

    2008年08期 1695-17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K]

补白

研究综述与论坛

  • 植物MAP激酶级联途径研究进展

    张腾国;刘玉冰;夏小慧;

    MAP激酶(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级联途径可以将不同的细胞膜感受器与细胞应答联系起来,响应各种生物以及非生物胁迫,在植物激素信号以及细胞分裂和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有效地传递各种特异信号,MAP激酶级联相互交叉形成复杂的信号传递网络.近年来,随着功能获得型突变体、功能缺失型突变体的获得以及其它一些新技术的应用,进一步阐明了MAP激酶级联途径在信号传导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本文主要对植物MAPK级联途径在信号传导过程中交叉串通以及复杂性的最新研究结果进行综述.

    2008年08期 1704-17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0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