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植物学报

研究报告

  • 桦树松萝的石蜡切片方法改良及形态学研究

    苏印泉;彭锋;黎斌;孙润仓;中泽庆久;

    以传统石蜡切片方法为基础,在固定、软化、包埋、染色等具体方法上进行了适合松萝属植物特点的改良。结果表明:采用改良制片方法获得了染色清晰、组织完整的桦树松萝切片。桦树松萝地衣体横切面结构从外到内依次划分为皮层、藻层、髓层和中轴;皮层是由横向分裂的菌丝交织成类似于高等植物的假厚壁组织,藻层由大量共生藻的藻细胞和菌丝所组成;髓层由疏松的菌丝体组成;中轴由致密的菌丝体组成。

    2007年05期 7-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K]
  • 羊草光合作用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郝亚琦;刘公社;王丽娟;时珍;王益权;

    在构建了羊草叶片cDNA文库的基础上,利用M13载体通用引物筛选其亚文库,挑选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将测序结果在NCBI基因库中进行比对,得到一个Rubisco大亚基基因全长序列和Rubisco小亚基基因部分序列,并对其核苷酸及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Rubisco大亚基基因长度为1 796 bp,与禾本科大麦、小麦、野雀麦、粗山羊草、旱麦草、异形花草、黑麦等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达98%以上;羊草的Rubisco小亚基基因部分序列含有一个开放阅读框,其长度为186 bp,编码61个氨基酸,与禾本科的小麦、大麦、燕麦、黑麦以及扁穗雀麦Rubisco小亚基基因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3%、93%、91%、91%、92%。羊草Rubisco基因的克隆与分析有利于进一步研究其光合作用效率。

    2007年05期 4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5K]
  • 西瓜八氢番茄红素合成酶基因片段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康保珊;赵文恩;

    以西瓜品种ZXG00152为材料,提取瓜瓤总RNA,进行反转录,依据植物八氢番茄红素合成酶(PSY)的氨基酸保守序列设计引物,以cDNA第一链为模板,扩增得到长约750 bp的cDNA片段。将该片段克隆到pMD19-T载体,测序结果表明该基因片段长748 bp,编码249个氨基酸,Blast搜索结果表明,由该片段推导出的氨基酸序列与其它植物的八氢番茄红素合成酶有较高的同源性,其中与甜瓜的一致性达到97.8%。该片段已在GenBank中登录(登录号:DQ494214)。

    2007年05期 5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6K]
  • 小麦遗传转化受体系统建立的研究

    吕晓依;王竹林;奚亚军;任鹏;刘曙东;

    选用‘小偃22’和‘宁春16’小麦品种的成熟胚和幼胚进行培养,研究不同种类的胚和培养因子对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幼胚和成熟胚的愈伤组织诱导率无明显差异,但较高浓度的2,4-D有利于成熟胚的诱导,而幼胚培养时2,4-D浓度的影响效果因品种而异;两种外植体分化率的高低与KT/IAA的配比均有密切关系,但高浓度的激素水平不利于成熟胚的分化;诱导培养基中低浓度的2,4-D有利于所诱导的愈伤组织的分化。同时,在诱导培养基中添加低浓度的KT能显著提高两品种成熟胚愈伤组织的分化率;各种培养基处理与品种间都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小偃22’成熟胚培养的最佳培养基组合为MSD+3.0 mg/L 2,4-D和MSD+0.5 mg/LIAA+1.0 mg/L KT,幼胚培养为MSD+4.0 mg/L 2,4-D和MSD+0.5 mg/L IAA+1.0 mg/L KT;‘宁春16’成熟胚培养为MSD+4.0 mg/L 2,4-D和MSD+1.0 mg/L IAA+1.0 mg/L KT,幼胚培养时为MSD+1.0 mg/L 2,4-D和MSD+2.0 mg/L IAA+2.0 mg/L KT。

    2007年05期 60-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 草莓高频离体再生体系的研究

    朱海生;潘东明;林义章;张志忠;温庆放;

    以6个草莓品种为试材,研究了影响草莓不定芽再生的各种因素,建立离体叶片高效再生系统。结果表明,外植体基因型、激素种类及配比、叶龄等是影响草莓再生的主要因子,其中‘鬼露甘’叶片最佳芽诱导培养基为MS+2.0 mg/L 6-BA+0.1 mg/L IBA,‘嫜姬’叶片愈伤组织的诱导以MS+3 mg/L 6-BA+0.2 mg/L 2,4-D较好,而且1周左右的暗培养可以防止外植体的褐化。芽伸长的最适培养基为MS+0.5 mg/L 6-BA+0.5 mg/L IBA,生根的最适培养基为MS+0.2 mg/L IBA,试管苗移栽后成活率为87%。

    2007年05期 67-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3K]
  • 反义trxs基因导入对小麦籽粒脱支酶活性的影响

    任江萍;王振云;王新国;尹钧;

    以转反义硫氧还蛋白基因株系01TY34-73-9及其对照品种‘豫麦34’为材料,运用PCR检测和酶活性测定的方法,对转基因株系遗传稳定性以及转基因与对照种子中脱支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显示:(1)外源基因已经稳定遗传至后代;(2)转基因种子在不同成熟时期和不同萌发过程中的脱支酶活性与对照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平均降低10.3%,但仅花后25 d到收获后5 d脱支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其中最低值出现在花后30 d,平均比对照下降了12.0%;(3)在花后30 d和后熟5 d萌发过程中,转基因种子脱支酶活性始终低于对照,平均下降6.2%和22.2%。表明反义trxs基因的导入干扰了小麦trxh基因的表达,使trxh转录量减少,小麦籽粒中脱支酶的活性受抑。

    2007年05期 7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 枸杞子提取液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张自萍;黄文波;廖国玲;王玉炯;

    用Folin-Ciocalteu法、DPPH法和Fenton法分别对脱脂及未脱脂枸杞子的水和50%、80%、95%乙醇提取液的抗氧化活性进行测定。结果显示:3种方法所得结果具有一致的规律,相同提取条件下,未脱脂枸杞子的抗氧化活性大于脱脂枸杞子;随着乙醇浓度增大,枸杞子提取液的抗氧化活性逐渐减小,即水>50%乙醇>80%乙醇>95%乙醇枸杞子提取液。表明枸杞子中水溶性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高于脂溶性提取物;不同提取液抗氧化能力的差异说明枸杞子的抗氧化能力是枸杞子中水溶性和脂溶性多种成分协同作用的结果。

    2007年05期 9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 白杨派树种雌蕊柱头可授性及其检测方法的研究

    李艳华;康向阳;

    以银腺杨、毛新杨和银毛杨为材料,采用定期授粉观察以及联苯胺-过氧化氢染色等方法,对白杨派树种雌蕊柱头可授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温室水培条件下,白杨树种雌蕊柱头的可授期一般在1~3 d内,其中毛新杨雌蕊柱头可授期比银腺杨和银毛杨相对短些.但3个树种进入最佳授粉时期时的柱头开裂角度约为180°,此时柱头发亮且表面有大量分泌物存在;在适宜授粉时期内,用联苯胺-过氧化氢染色后柱头变蓝,并有气泡产生。在育种实践中,可根据柱头形态以及联苯胺-过氧化氢染色后柱头颜色变化和气泡产生情况及时判别有关白杨派树种最佳授粉时期。

    2007年05期 864-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6K]
  • 桤木插穗不定根发生与发育的解剖学观察

    吕梅;方炎明;尹增芳;

    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法对桤木插穗进行解剖观察,研究茎的次生结构及不定根的起源和发生发育过程,探讨影响不定根发生的因素。结果表明:桤木茎的次生构造从外至内由周皮、皮层和次生维管组织3部分组成。皮孔有2种类型。不定根的发育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1)维管形成层与髓射线交叉处的细胞活动,产生具有典型分生组织特点的薄壁细胞团;(2)薄壁细胞不断分裂,形成不定根原基发端细胞;(3)分裂分化形成的不定根沿着韧皮射线向皮层延伸;(4)随着不定根内部的维管系统的发育,不定根从皮孔或下切口伸出。

    2007年05期 871-8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7K]
  • 中国野葡萄新基因cDNA全长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赵伟;徐伟荣;徐炎;贺明阳;王跃进;

    根据对中国野生葡萄华东葡萄株系白河-35-1在白粉病诱导下构建的cDNA文库中获得的1条EST序列设计特异引物,以总RNA逆转录产物为模板,进行SMART-RACE扩增。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所获的序列进行开放阅读框、序列同源性分析,并预测了蛋白质的理化性质、信号肽、酶与非酶分析、亚细胞定位以及蛋白质二级结构。结果表明,获得的中国野生葡萄新基因的全长序列为854 bp,其开放阅读框为585 bp,5′非编码区为107 bp,3′非编码区为162 bp;同源性比对表明该新基因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拟南芥RNA结合蛋白和水稻推定的半乳糖基转移酶的同源性分别为55%和63%,第8~82位氨基酸序列与RNA识别基序相类似,是一个典型的结构功能域;推导该基因表达产物为相对分子质量为21 801.27、等电点为6.86的不稳定蛋白,定位于细胞核,不包含信号肽,二级结构主要是无规则卷曲。

    2007年05期 878-8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1K]
  • AGPase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对烟草的转化

    姚庆荣;郭运玲;孔华;郭安平;张金文;

    将大肠杆菌BL21的AGPase基因定向连接在受体质粒pCAMBIA2301载体上,从而构建植物表达载体,转化烟草获得了转基因植株。经GUS组织化学染色、PCR、Southern blot以及RT-PCR鉴定证实,该基因已导入烟草基因组中。淀粉含量测定结果显示,转基因植株比非转基因植株淀粉含量平均增加了13.1%,由此验证了该载体构建的成功与可用性,为下一阶段用该载体转化木薯主栽品种提高块根淀粉含量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007年05期 885-8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3K]
  • 小麦CEN/TFL1-like cDNA克隆及其编码序列分析

    齐亚飞;瞿小青;闫晓华;张美祥;范三红;

    以水稻、金鱼草、拟南芥CEN/TFL1蛋白质序列为参考,以小麦中CEN/TFL1基因同源EST片段为依据设计特异引物,利用RT-PCR从普通小麦‘中国春’幼穗总RNA中扩增出549 bp的特异片段。测序结果表明,该片段包含了完整的ORF,编码产物为典型的CEN/TFL1-like蛋白家族成员。序列比对表明,该基因编码产物与黑麦草LpTFL1、水稻FDR2和FDR1以及玉米ZmTFL1亲缘关系最近,分别具有96.5%、96.0%、93.6%和95.4%的相似性;与哺乳动物Rattus norveqicus磷脂酰乙醇胺结合蛋白(PEBP)具有38.9%相似性。空间结构预测表明,该蛋白具有PEBP家族成员的典型三维结构。

    2007年05期 892-8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5K]
  • RLM-RACE法扩增獐茅液泡膜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5′-cDNA末端序列

    王景艳;张高华;苏乔;安利佳;刘兆普;

    根据已获得的盐生植物獐茅(Aeluropus littoralisvar.sinensisDebeaux)液泡膜Na+/H+逆向转运蛋白(Na+/H+antiporter)基因部分cDNA片段,设计2条特异引物(GSP1、GSP2),采用RLM-RACE(RNA ligase-medi-ated rapid amplification of 5′and 3′cDNA ends)法获得了其5-′cDNA末端序列,并找出了转录起始位点。该片段长816 bp,与芦苇液泡膜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序列同源性最高达91%,与拟南芥、盐角草、水稻、大麦、小麦的同源性分别为81%、82%、86%、87%和81%,为该基因全长的克隆及启动子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与其它测定基因转录起始位点的方法相比,RLM-RACE方法更快捷、简便、准确。

    2007年05期 903-9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8K]
  • 基于DNA非编码区序列探讨罗布麻的分类问题(英文)

    张卫明;彭雪梅;陆长梅;王蔓丽;顾龚平;

    通过测定中国产罗布红麻、大叶白麻和白麻的ITSt、rnL内含子和trnL-F非编码区序列,并与其它相关植物的相应序列比较,探讨“罗布麻”的系统分类。结果显示:罗布红麻、大叶白麻和白麻3种植物的ITS序列完全一致,而与罗布麻属加拿大麻的ITS序列相差较大;在trnL内含子和trnL-F非编码区,大叶白麻和白麻的完全一致,与罗布红麻之间仅有3个位点的变异,而加拿大麻与美国茶叶花在这3个位点却和白麻属的完全一致等。以上结果显示在ITSt、rnL内含子和trnL-F非编码区,白麻属和罗布麻属之间没有本质区别,罗布红麻与大叶白麻和白麻之间的亲缘关系可能较罗布红麻与罗布麻属内其它物种间的亲缘关系更近。遗传距离与系统树的分析结果进一步支持以上推论。建议撤销白麻属,将大叶白麻和白麻合并到罗布麻属。

    2007年05期 931-9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K]
  • 白芥自交亲和性分析

    范惠玲;孙万仓;武军艳;朱惠霞;燕妮;

    对不同来源的8份白芥材料,采用人工自交法分析其自交亲和性。结果显示:白芥的自交亲和性存在较大幅度的变异,自交亲和指数在0.01~4.10之间,8份参试材料中,自交亲和指数小于1的材料有3个,自交亲和指数大于1的材料有5个。表明白芥中存在自交亲和材料,白芥自交亲和性变异不仅存在于材料间,而且也存在于同一材料内不同个体间。按自交亲和指数的高低,可将参试材料分为3种类型:高自交亲和类型(自交亲和指数大于3.00,如民乐洪水芥麻、04(X)等)、自交亲和类型(自交亲和指数为1.00~2.99)、自交不亲和类型(自交亲和指数0.00~1.00)。

    2007年05期 938-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 不同绿豆品种生育后期叶片衰老的研究

    高小丽;高金锋;冯佰利;柴岩;贾志宽;

    以夏播绿豆品种‘冀绿2号’和‘泰来’为材料,研究其开花至成熟期间主茎开花节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酶促防御系统的保护酶SOD、CAT、POD活性和MDA积累量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两品种各功能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SOD、CAT活性均在其开花15 d后逐渐下降,但POD活性和MDA含量随着叶片的衰老而升高。虽然两品种叶片衰老的总体变化趋势一致,但衰老进程存在着显著差异。与‘泰来’绿豆相比,‘冀绿2号’各功能叶片衰老过程中SOD、CAT活性下降较慢,叶片功能期持续时间长,生育后期仍能保持相对较高的净光合速率,籽粒产量显著高于‘泰来’绿豆。综合分析表明,在绿豆开花结荚期间,有效控制或延缓开花节叶片的衰老进程,维持叶片生理功能,对籽粒产量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2007年05期 947-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 小芸木胚发育过程中脱水耐性的变化(英文)

    张晓艳;殷寿华;邵玉涛;

    对热带植物小芸木的种子和胚在整个发育阶段的形态学特征、含水量、萌发率和电导率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小芸木种子在发育过程中形态学特征、电导率、萌发率和胚的脱水耐性有明显的变化;(2)在55~80 d种子鲜重和干重逐渐增加,随后又稍微降低,整个发育过程未经历明显的成熟脱水阶段;种子萌发率从55~85 d逐渐达到最大,随后又稍微降低;(3)胚的脱水耐性从55~90 d逐渐增加,于85~90 d达到最大,在95~103 d时又有所下降。表明小芸木胚的最大脱水耐性的获得时间与种子干物质积累达到最大的时间一致。

    2007年05期 954-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4K]
  • Ca~(2+)对根际低氧胁迫下黄瓜幼苗生长和叶片荧光特性的影响

    王旭;郭世荣;李军;段九菊;贾永霞;

    采用营养液栽培,以根际低氧耐性不同的2个黄瓜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Ca2+对根际低氧胁迫下黄瓜幼苗生长和叶片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根际低氧胁迫下,黄瓜植株根长、根表面积和根尖数减少,但根径有所增大;叶片干重、鲜重和叶面积显著减小,提高营养液钙浓度可使植株叶片干、鲜重和叶面积得到部分恢复。(2)根际低氧胁迫下,叶片光合色素含量降低,提高营养液钙浓度对色素含量无明显影响。(3)根际低氧胁迫下,常钙和高钙处理黄瓜叶片Fv/Fm与通气常钙(CK)无显著差异,但低氧缺钙处理的Fv/Fm显著降低;与通气常钙相比,根际低氧胁迫处理的光化学猝灭(qP)减小、非光化学猝灭(qN)增大、光合功能相对限制值(L(PFD))升高,提高营养液钙浓度可使qP和qN恢复至近对照水平,而使L(PFD)低于对照,且‘绿霸春四号’黄瓜品种表现得更为突出;根际低氧胁迫下,光化学速率(Prate)减小,天线热耗散速率(Drate)都随钙浓度升高而降低。总之,根际低氧胁迫下黄瓜幼苗生长被显著抑制,PSⅡ反应中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提高钙浓度可使PSII反应中心恢复至接近甚至高于通气对照的水平,从而有效缓解根际低氧胁迫对黄瓜幼苗造成的伤害。

    2007年05期 962-9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3K]
  • 干旱胁迫下小麦叶片的电阻抗图谱参数与生理参数的关系

    刘晓红;王国栋;张钢;

    通过盆栽实验,在适宜水分、中度干旱和严重干旱水分条件下,分别测定了3个不同抗旱类型的7个小麦品种叶片的电阻和电抗以及保护酶活性、MDA含量、细胞膜相对透性、脯氨酸和含水量等生理参数,并拟合了胞外电阻、胞内电阻、驰豫时间以及驰豫时间的分布系数等电阻抗图谱参数,分析了叶片的电阻抗图谱参数与生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受到水分胁迫后,小麦叶片的CAT、POD活性较适宜水分条件下降低,MDA含量、细胞膜相对透性和脯氨酸含量增加,含水量减小;胞外电阻、胞内电阻、驰豫时间以及驰豫时间的分布系数在品种间差异均极显著(P<0.01),而仅胞内电阻在水分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在适宜水分条件下,胞外电阻与细胞膜透性有显著负相关,驰豫时间与丙二醛、含水量之间有显著正相关,而在严重干旱条件下,驰豫时间分布系数与丙二醛含量之间有显著正相关,胞内电阻与含水量之间有显著负相关。可见,胞内电阻和驰豫时间分布系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小麦叶片受水分胁迫的程度。

    2007年05期 970-9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9K]
  • 伤害及诱导子对喜树幼苗中喜树碱含量的影响

    牧文;刘文哲;

    通过伤害处理和外施诱导子——水杨酸(SA)、茉莉酸甲酯(MeJa)和乙烯利(Ethrel)以及伤害和诱导子复合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喜树中喜树碱(camptothein,CPT)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4种单独诱导处理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喜树碱的合成,其中水杨酸处理和机械伤害诱导效果最明显,较对照组的喜树碱含量分别提高了47.7%和27.2%,而机械伤害和诱导子复合处理均产生拮抗作用,喜树碱含量降低;(2)诱导作用受诱导剂浓度的影响,SA、MeJa和Ethrel的适宜质量浓度分别为50~100 mg.L-1、5~10 mg.L-1和5~10 mg.L-1。

    2007年05期 977-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 冬青卫矛的大环生物碱分离鉴定及其杀虫活性研究

    张启东;王明安;姬志勤;胡兆农;

    用柱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从卫矛科卫矛属植物冬青卫矛(Euonymus japonicusThunb.)的根皮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到4个β-二氢沉香呋喃大环生物碱,它们的结构经核磁共振波谱分析和熔点测定鉴定为卫矛羰碱(evonine)(A),1-脱乙酰-1-苯甲酰卫矛羰碱(B),ebenifoline E-IV(C)和mayteine(D)。生物活性追踪试验表明,化合物A、B、C、D对粘虫(Mythimna separata)幼虫的毒力LC50分别为23.23、5.44、5.25和4.66 mg.mL-1。

    2007年05期 983-9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 半干旱区湿地—干草原群落交错带边缘效应研究

    张克斌;刘云芳;李瑞;

    以宁夏盐池四儿滩湿地为例,于2005年和2006年7~8月份沿湿地—干草原生境梯度按东、东北、西、西北4条样线进行实地植被调查,并采用TWINSPAN数量分类和植物群落结构指数计量研究湿地—干草原交错带边缘效应。结果表明:(1)四儿滩湿地生态系统植物群落分为沼泽植被、草甸植被、干草原植被3个类型。(2)四儿滩湿地植物群落结构指数除群落均匀度指数外,生态优势度、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均是交错带最大,其次是旱生带,湿生带最小。(3)四儿滩湿地—干草原交错带不同方向群落结构差异较大,各项植物群落结构指数均是东北样线最大,西北样线最小。造成不同样线间边缘效应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人为干扰程度和地形抬升程度不同。

    2007年05期 989-9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 阿拉善荒漠区土壤因子与白沙蒿人工种群生长的主成分分析

    马斌;周志宇;张丽莉;高文星;

    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了阿拉善荒漠区白沙蒿飞播区土壤因子和白沙蒿生长状况,阐明了土壤性质的主要限制性因子和群落生长最主要的状况指标。结果表明:(1)各个土壤因子中,6月的土壤含水量是各土壤性质中最重要的因子,贡献率达到63.6%。土壤的分形维数也对土壤性质有重要作用,贡献率为8.8%。土壤中N、P、K含量的贡献率分别为5.4%、3.5%、3.5%,也是不容忽视的影响因子。(2)地上生物量最能反映植株的生长状况,其贡献率达到60.1%,而且和几种最主要的土壤因子都有极高的相关性。(3)对土壤因子的第一和第二主成分的排序结果显示,不同白沙蒿种群密度分为3个类型,而种群密度在2.1株/m2时,种群生长状况最佳。

    2007年05期 995-9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 子午岭马栏林区主要森林群落的稳定性分析

    安丽娟;朱志红;王孝安;郭华;

    选用构成群落稳定性指标体系的10项相关指标,采用Godron稳定性测定方法、主成分分析法以及Shan-non-Weiner物种多样性指数研究了子午岭马栏林区主要森林群落的稳定性状况及其与环境和群落生态特征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群落物种的总体多样性是白桦林>天然油松林>辽东栎林;而群落稳定性则表现为辽东栎林>天然油松林>白桦林;(2)各群落中影响主成分的主要因素均包含物种多样性因子和生活史阶段因子。表明物种多样性指数虽然是群落稳定性的重要影响因子,但由于存在其它因子的相互作用,不能单纯以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判断某具体群落的稳定性,必须在此基础上结合群落优势种群的年龄结构才能比较真实地评价群落的稳定性状态。

    2007年05期 1000-10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2K]
  • 河西走廊植物群落特征及其与气候的关系初探

    陈宏彬;苏培玺;严巧娣;蒲训;

    对河西走廊荒漠植物的群落类型、盖度、密度、重要值、地上生物量等进行了调查,收集整理各区域的气候资料,对它们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1)物种种类组成、总密度与海拔、经度呈正相关,与纬度呈负相关,在走廊的东南→西北方向上呈递减趋势。(2)在活动积温(>10℃)>3 200℃的荒漠地区,灌木(包括半灌木)在群落中占有绝对优势,其重要值可达到100;当活动积温在3 000℃左右时,群落往往是一些过渡类型,或以草本为优势种、以半灌木或灌木为伴生种,或以半灌木为优势种、以多年生草本为伴生种。(3)在年降水量110 mm以上的荒漠地区,植物群落生活型主要为半灌木或多年生草本;在年降水量110 mm以下的地区,生活型主要为小灌木或一年生草本;在年降水量小于50 mm的极端干旱地区,只有在雨季时有一年生草本生长。表明荒漠生态系统植被稀疏,生物量小,对气候因子,特别是降水变化敏感,对其保育显得尤为重要。

    2007年05期 1008-10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5K]
  • 中国堇菜属美丽堇菜亚属(堇菜科)植物分类学修订

    周劲松;邢福武;

    对中国堇菜属美丽堇菜亚属植物进行了系统学修订,确认中国堇菜属美丽堇菜亚属植物共有6种,列出分种检索表,对《中国植物志》51卷中未记载的3种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对塔城堇菜、深紫堇菜及隐距堇菜进行了绘图。

    2007年05期 1017-10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K]

补白

研究简报

  • 苦参组培快繁技术体系的初步研究

    程广有;唐晓杰;

    采用正交实验设计(L934)用MS、White和改良MS培养基,分别加入不同质量浓度的玉米素(ZT)、6-苄基氨基腺嘌呤(6-BA)、异戊烯基腺嘌呤(2-ip)进行苦参组培快繁技术体系研究。结果表明,以苦参种子萌发的幼苗为外植体效果较好。3种基本培养基对诱导芽增殖效果差异不显著;在基本培养基中分别加入6-BA、2-ip和ZT诱导芽增殖,但3种细胞分裂素之间差异不显著。培养基中含2 mg/L 6-BA(或ZT或2ip)增殖效果最好,其次是3mg/L的细胞分裂素;以改良MS+2 mg/L 6-BA是苦参较好的增殖培养基;组培苗在1/2 MS+1.5 mg/L IBA培养基上根诱导效果最好(98%),移栽到珍珠岩+蛭石基质(1∶1)中成活率最高(96%)。

    2007年05期 174-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 长梗苦草雄花结构的环境扫描电镜观察

    俞斐;李树美;沈显生;

    用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沉水植物长梗苦草(Vallisneria longipedunculata)的雄花结构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显示,长梗苦草雄花具3枚花被,2枚雄蕊是由3枚雄蕊中的1枚退化而来的,退化雄蕊清晰可见;花药4室,发育过程中通过药室顶端开裂,以及花药室基部的细胞收缩,将花粉粒都推到花药室的裂口处进行发育,成熟花粉粒直接外露;长梗苦草的花粉粒直径约50μm,壁薄,表面几乎没有纹饰,未发现萌发孔或萌发沟,这些是对特殊生境和传粉方式的适应。

    2007年05期 1022-10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2K]
  • 臭椿种子萌发最适条件研究

    郑健;郭守华;宋瑜;郑勇奇;杨晓燕;苑林;

    采用不同浓度赤霉素(GA3)处理臭椿种子,在不同温度及不同光照条件下,研究了GA3、温度及光照对臭椿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40 mg.L-1的GA3质量浓度、30℃温度以及自然光暗交替处理为臭椿种子萌发的最适条件,臭椿属于喜高温型种子。

    2007年05期 1030-10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 猫儿屎和三叶木通种子油中脂肪酸成分的GC-MS分析

    白成科;

    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木通科植物猫儿屎和三叶木通种子的脂溶性成分,甲酯化处理后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离和鉴定其组成和含量。从猫儿屎种子油中鉴定出9种脂肪酸,占检出物总质量分数的94.67%(其中饱和脂肪酸占12.63%,不饱和脂肪酸占82.04%),主要成分为9-十六烯酸(47.22%)、9-油酸(27.13%)、棕榈酸(10.75%)、亚油酸(7.47%)和硬脂酸(1.61%)。从三叶木通种子油中鉴定出10种脂肪酸,占检出物总质量分数的99.75%(其中饱和脂肪酸占23.39%,不饱和脂肪酸占76.36%),主要成分为11-油酸(47.63%)、亚油酸(27.05%)、棕榈酸(20.14%)、16-甲基-十七烷酸(3.03%)和8-油酸(1.07%)。结果表明,猫儿屎和三叶木通种子油中脂肪酸含量丰富,在食用、医疗保健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潜力和综合开发前景。

    2007年05期 1035-10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研究综述与论坛

  • 骨碎补属植物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蒋金和;张云梅;王利勤;陈业高;

    骨碎补属植物的一些种常当作中药骨碎补药用。为了明确骨碎补属植物与中药骨碎补主流产品槲蕨的差异,在此对骨碎补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与中国药典收载中药骨碎补的唯一来源植物槲蕨进行比较。开展国产骨碎补属植物的研究,对发现新的药用活性成分及资源保护有重要意义。

    2007年05期 1039-10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K]
  • 染色体显微切割技术及其在植物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王黎明;朱玉丽;李兴锋;刘树兵;王洪刚;

    染色体微切割与微克隆技术首先在动物和人类上得到应用,随着PCR技术的发展,该技术在植物遗传与进化研究等方面也得到了较为广泛应用。本文就植物染色体显微切割和微克隆技术的原理、主要操作规程以及在植物中应用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综述。

    2007年05期 1047-1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碳通量特征及其控制因子

    赵亮;古松;徐世晓;赵新全;李英年;

    青藏高原特殊的气候变化特征,在区域生态系统碳动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青藏高原不同生态系统CO2通量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和控制途径进行综述,以明确青藏高原植草地生态系统的碳源汇状况及时空变化特征,为全球变化的研究提供依据。

    2007年05期 1054-10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 水分胁迫积累的ABA诱导抗氧化防护系统的信号级联

    胡秀丽;刘瑞侠;毛训甲;

    水分胁迫是限制植物生长发育的主要胁迫因子之一。植物通过感受刺激,产生和传递信号、启动多种防御机制对水分胁迫做出响应和适应。脱落酸(ABA)作为一种重要的植物体内胁迫激素,参与了许多这样的反应。研究表明,ABA增强植物水分胁迫的忍耐力与ABA诱导的抗氧化剂防护系统有关;且细胞溶质Ca2+([Ca2+]i)、活性氧(ROS)等许多第二信使参与了ABA诱导的信号转导过程。本文就这些信号分子在水分胁迫积累的内源ABA诱导的抗氧化剂防护系统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2007年05期 1061-10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6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