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植物学报

  • 通辽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及其染色体行为研究

    王君;康向阳;李代丽;景艳春;张正海;

    在温室水培条件下对通辽杨(Populus simoniiCarr.×P.nigraL.‘Tongliao’)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进程及其染色体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通辽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与其雄花芽/花序外部特征和花药颜色有着密切关系,前期Ⅰ作为减数分裂过程中最关键而复杂的一个阶段,大约占整个减数分裂进程90%的时间;中期Ⅰ存在单价体,后期Ⅰ有落后染色体出现,表现出较强的遗传杂合性,而且中期Ⅱ平行纺锤体的出现与天然花粉中大花粉的存在之间可能有着一定的联系;(2)在通辽杨减数分裂过程中核仁数目存在1~8个的动态变化,这种现象可能与杨属植物古多倍性起源有关,并推测通辽杨染色体组内至少存在8对带有次缢痕的染色体;(3)在同一个花芽,同一个小花,乃至同一个花药中,往往能同时观察到5~9个不同的分裂相,这种减数分裂不同步性是通辽杨适应环境的一种进化表现,对其种群繁殖具有重要意义。

    2006年11期 4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0K]
  • 美洲商陆抗真菌蛋白转化烟草的研究和抗病性检测

    刘爽;杨爱国;赵琦;赵玉锦;张世煌;

    本研究为美洲商陆抗病毒蛋白(PaAFP)基因首次对植物遗传转化的研究,转入烟草中研究此蛋白对烟草立枯病的抗性。从美洲商陆叶片中获得美洲商陆抗真菌蛋白前体蛋白基因cDNA序列,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1300-PaAFP,通过三亲杂交法将其导入根癌农杆菌LBA4404受体菌,转染烟草获得了大量再生转基因植株。PCR、Southern杂交、RT-PCR以及Tris-Tricine-SDS-PAGE检测结果表明目的基因已经整合到烟草基因组中,并且已经得到转译。转基因植株苗期抗立枯病试验表明,转基因烟草植株对立枯丝核菌表现出了抗性。

    2006年11期 54-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8K]
  • TaNHX_2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在拟南芥中的功能分析

    俞嘉宁;原江锋;杨建雄;赵咏梅;王喆之;张志琪;

    将TaNHX2基因重组于质粒pBIN438的CaMV 35S启动子下游,构建含TaNHX2基因的植物双元表达载体pBIN438-TaNHX2。采用根癌农杆菌介导的真空渗透法转化拟南芥,得到T0代转基因拟南芥种子。经含Kan的平板筛选及PCR鉴定,获得54株阳性植株,选取生长一致的转基因阳性植株进行耐盐、耐旱分析,结果表明TaNHX2能够提高转基因植株的耐盐性和耐旱性。

    2006年11期 60-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3K]
  • 不同倍性黄瓜遗传差异的AFLP分析

    张晓青;陈劲枫;雷春;陈龙正;钱春桃;刁卫平;

    采用AFLP(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技术对黄瓜(Cucumis sativusL.)品种‘津绿4号’的单倍体、二倍体和四倍体进行基因组DNA多态性比较。结果表明:(1)从35对引物扩增获得2 188条60~500 bp的条带,多态性位点仅有20个,占0.92%,其中22对引物组合扩增的不同倍性材料的AFLP指纹没有明显差异;(2)在多态性位点表现中,以二倍体的条带存在,单倍体和(或)四倍体的条带丢失为主,在四倍体中扩增出1条特异带;(3)与相应的二倍体相比,单倍体和四倍体有特异片段的消失和增加。

    2006年11期 7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6K]
  • 梨远缘花粉原位萌发及生长特性

    吴巨友;张绍铃;蒋大华;吴俊;刘连妹;

    应用荧光标记方法对梨远缘花粉在‘丰水’和‘噢嗄二十世纪’柱头上萌发及花粉管生长特性进行观察,结果表明:(1)梨远缘花粉均能在柱头上萌发,但其萌发率不同,授粉后24 h,在‘丰水’柱头上‘红叶桃’花粉萌发率最高,达62.8%,而‘盖县大李’花粉萌发率仅为12.0%,各种远缘花粉在‘丰水’柱头萌发率均高于‘噢嗄二十世纪’柱头。(2)各种远缘花粉管在梨柱头或花柱内生长情况也有差异,‘红叶桃’等核果类花粉管在梨柱头上均表现为扭曲、盘绕等现象,不能穿过柱头;‘红星’和‘红富士’花粉管虽然有少量穿过柱头,但不能进一步在花柱内生长,表现为扭曲变形、先端膨大等不亲和性现象。因此,梨与远缘果树杂交不亲和在柱头上就已发生,这与梨自交不亲和反应发生在花柱内的现象不同。

    2006年11期 2197-2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8K]
  • 丹参雄性不育系Sh-B的鉴定与花粉发育过程的解剖学研究

    舒志明;梁宗锁;孙群;张兴悟;付亮亮;

    在显微水平上对新发现的丹参雄性不育系Sh-B花药发育过程进行了解剖学观察,并对其花粉活力和结实率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根据花器官及花药的形态、大小以及花丝的长度,可以将Sh-B不育株分为3个不育类型,即Sh-B1、Sh-B2和Sh-B3。这3种不育类型均属于雄性不育,其花丝不到正常可育株的1/2,花药干瘪而瘦小,内无花粉粒或花粉无活力;其根、茎、叶以及种子形态结构与正常可育植株基本相似。产生雄性不育的主要原因有:花粉囊药室内壁纤维层加厚,影响花药壁开裂;小孢子母细胞周围不产生胼胝质或产生的胼胝质很少;绒毡层细胞延迟解体;花粉粒畸形。在其花药发育的小孢子母细胞时期、四分体形成前期、单核期、双核期均可能产生雄性不育的小孢子或花粉粒。

    2006年11期 2202-2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1K]
  • 铁筷子(毛茛科)营养器官的结构及其系统学意义

    刘萍;宋磊;任毅;田先华;张小卉;

    应用解剖学方法,对铁筷子(Helleborus thibetanusFranch.)(毛茛科)营养器官的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铁筷子根的初生结构观察到三原型、四原型和六原型。营养器官中的维管束在横切面上木质部中的导管分子不呈“V”字形排列;根状茎的次生结构由外向内为表皮、皮层和维管柱,髓射线发达。茎的初生结构中多个维管束排列成环状,维管束鞘分化不明显,节部为单隙三迹,叶迹分别来自于3条维管束或同一条维管束。叶为两面叶,表皮细胞不规则;气孔器只分布于下表皮,为毛茛科典型的无规则型气孔。从铁筷子营养器官的解剖学特点来看,与毛茛科其它植物基本相同,但在营养器官中维管束木质部不呈“V”字形、维管束鞘分化不明显、节部具单叶隙等特征上与其它毛茛科植物不同。

    2006年11期 2208-2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3K]
  • 春黄菊族6属植物种子的微形态特征

    孙会忠;贺学礼;陈彦生;

    应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春黄菊族6属10种的种子微形态特征进行了比较观察。结果表明:10种种子在种子形态、表面纹饰、脐处的喙状突起、种子端的衣领状环等方面都表现出丰富的多样性,例如茼蒿的穴状和芫荽菊的细胞状纹饰等,具有明显的属级水平上的分类特征;在系和种级水平上,微形态特征虽有相似性,但仍具有一定的分类学价值,如龙蒿系圆头蒿的沟壑状纹饰和猪毛蒿系猪毛蒿的搓板状纹饰等。说明春黄菊族植物丰富的种子微形态特征在其系统分类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研究结果支持栉叶蒿属、紊蒿属、茼蒿属独立成属的观点。

    2006年11期 2214-2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8K]
  • 盐胁迫对扁桃光合特性和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

    克热木·伊力;侯江涛;买合木提;王丽娜;

    温室条件下,分别用浓度为150、300、350 mmol/L的NaCl和Na2SO4处理‘石头扁桃’和‘桃扁桃’实生苗植株,处理10 d后分别测定其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细胞间隙CO2浓度,并观察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变化。研究发现:(1)盐胁迫下,‘石头扁桃’和‘桃扁桃’chl a、chl b均在低浓度盐区含量最高,而在高浓度盐区含量最低,Na2SO4处理区chl a、chl b含量均低于NaCl处理区;(2)‘石头扁桃’和‘桃扁桃’叶片净光合速率随盐浓度的增加而下降,‘石头扁桃’下降的幅度较大;(3)‘桃扁桃’叶片细胞间隙CO2浓度随盐浓度的增加而升高,但‘石头扁桃’叶片细胞间隙的CO2浓度变化没有稳定的规律;(4)2个品种的叶片气孔导度均随盐浓度的增加而降低;(5)盐胁迫后,叶绿体基粒、基质片层扭曲,类囊体肿胀;随盐浓度的增加,形变加剧,叶绿体由椭圆形肿胀成圆形,叶绿体膜解体,且‘石头扁桃’叶绿体对盐胁迫比较敏感。综合分析发现,2种盐胁迫对植物造成伤害的机理不同,‘石头扁桃’的耐盐能力较差。

    2006年11期 2220-2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8K]
  • 小麦黄化突变体叶绿体超微结构研究

    曹莉;王辉;孙道杰;闵东红;李学军;冯毅;

    利用透射电镜对小麦自然黄化突变体及其突变亲本(西农1718)叶片细胞叶绿体的数目、形态及超微结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1)3种不同黄化程度突变体的叶绿体分布、数目、形状及大小与突变亲本无明显差异;(2)突变体叶绿素含量为野生型58%的黄绿植株与其突变亲本叶绿体超微结构无明显差异,基质类囊体与基粒类囊体高度分化,基粒数目以及基粒片层数目较多;(3)突变体金黄和绿黄植株的叶绿素含量分别为野生型的17%、24%,其叶绿体超微结构与突变亲本明显不同,突变体的叶绿体发育存在明显缺陷,其中突变体金黄植株的叶绿体内无基粒、基质片层清晰可见,有淀粉粒,嗜锇颗粒较多,而突变体绿黄植株的叶绿体内有基粒,但明显少于突变亲本,且基粒片层较少,基质类囊体较发达。结果表明该黄化突变体叶绿体超微结构的改变,是由于叶绿素含量降低造成,推测,该黄化突变是由于叶绿素合成受阻导致的。

    2006年11期 2227-2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9K]
  • 不同状态银杏愈伤组织蛋白质电泳分析及电镜观察

    陈颖;曹福亮;甘习华;

    通过对同一来源3种银杏愈伤组织中蛋白质、黄酮含量测定,蛋白质SDS-PAGE电泳分析,细胞超微结构观察等研究银杏不同状态愈伤组织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银杏的这3种愈伤组织代表愈伤组织细胞生长的3个阶段。绿色愈伤组织处于分生组织状态,细胞生长旺盛,蛋白质较多,蛋白质条带宽,细胞内物质丰富,但黄酮的含量并不是最高;微黄色愈伤组织细胞处于初生代谢向次生代谢转化的阶段,蛋白质含量开始减少,45.7、38.4、33.4kD的蛋白质开始减少,核膜不完整,淀粉含量较高,其黄酮含量高于绿色愈伤,属次生代谢的阶段;褐色愈伤组织蛋白质含量很低,条带数减少,有5条蛋白质条带消失,且黄酮的含量最低,细胞结构发生质壁分离现象,内含物解体,细胞核解体,是衰亡的主要特征。微黄色愈伤组织是获取高黄酮含量的最好材料。

    2006年11期 2239-2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8K]
  • 温敏核不育水稻穗颈节间的SSH特异表达

    肖辉海;贺安娜;刘俊飞;

    ‘长选3S’是由‘培矮64S’通过辐射诱变选育出的长穗颈温敏核不育水稻,以‘长选3S’二核花粉期穗颈节间作为目标群体,‘培矮64S’二核花粉期穗颈节间作为对照群体,进行抑制差减杂交,用经过‘培矮64S’cDNA差减的‘长选3S’cDNA构建了一个含有大约130个独立克隆的差减文库;采用差减前的‘培矮64S’cDNA和‘长选3S’cDNA以及正向/反向差减杂交后的cDNA为模板标记探针,对随机挑取的96个重组质粒进行差示筛选,获得了20个阳性候选克隆。从这些阳性候选克隆中随机挑取了8个进行Northern blot分析,证实其中1个候选克隆代表了在‘长选3S’穗颈节间中特异表达的基因,序列分析和同源性比较表明它与信号传导有关。这一在‘长选3S’穗颈节间特异表达的cDNA片段有助于进一步揭示其穗颈节间伸长的分子机制,并为水稻不育系的遗传改良提供有用的素材。

    2006年11期 2257-2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2K]
  • “文坊”V1.0管理软件获国家版权局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

    南红梅;

    2006年11期 2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 短季棉早熟性的遗传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研究

    范术丽;喻树迅;原日红;宋美珍;

    以熟期不同的9个棉花品种为亲本,按部分双列杂交配制46个组合的F1、F2,在3个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研究了7个早熟相关性状的遗传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结果表明:短季棉7个早熟相关性状的遗传均以加性效应为主,同时存在着显性效应,对于播种-现蕾、播种-开花和现蕾-开花还存在着上位性效应;短季棉各早熟性状的遗传效应与环境互作显著。生育期、播种-开花的狭义遗传率均较高,分别为66.1%和49.1%,且与环境互作效应较小,而果枝始节和播种-现蕾的遗传率最低,分别为19.8%和18.8%,且与环境互作达到极显著水平,现蕾-开花、开花-吐絮和株高这3个性状的遗传率及其与环境互作居中。由此说明:早熟性的遗传受环境影响较大,在生态条件差异较大的育种地点,以果枝始节和播种-现蕾作为早熟性指标进行异地选择是不可靠的,而以生育期、开花期为早熟性选择指标是比较可行的。

    2006年11期 2270-2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9K]
  • 小麦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研究

    曹新有;李春莲;余玲;任慧莉;陈耀锋;

    以2个小麦品种成熟胚为外植体进行离体培养,研究了不同预处理、不同2,4-D浓度及与KT组合、不同蔗糖浓度等因素对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4℃低温预处理可提高愈伤组织的出愈率及再生苗率,2个材料的出愈率及再生苗率均达到90%和30%以上;在不同预处理条件下,2,4-D浓度对出愈率及再生苗率的影响与基因型有关,2,4-D浓度为1~2 mg/L更有利于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附加KT能缓解高浓度2,4-D对再生苗率的抑制作用,而对于在1、2 mg/L 2,4-D的培养基中附加KT则不表现这种作用;蔗糖浓度则在30 g/L条件下更有利于愈伤组织诱导。因此通过4℃低温预处理,在MS基本培养基中附加1~2mg/L 2,4-D及30 g/L蔗糖亦可促进小麦成熟胚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分化。

    2006年11期 2276-22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4K]
  • NaCl胁迫下黄瓜幼苗体内K~+、Na~+和Cl~-分布及吸收特性的研究

    王素平;郭世荣;周国贤;贾永霞;

    采用营养液水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NaCl胁迫对黄瓜幼苗不同器官K+、Na+和Cl-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NaCl胁迫下黄瓜植株体内K+含量下降,Na+和Cl-含量升高,变化幅度随NaCl浓度的增加而增大;NaCl处理4 d后,各器官中K+含量下降幅度剧增,叶片中Na+和Cl-含量快速升高;3种离子在器官间呈区域化分布,Na+主要积累在根和茎部,K+和Cl-主要积累在茎部,而且K+的含量下降幅度由根向叶递减。在低浓度NaCl胁迫或高浓度NaCl短期胁迫下,黄瓜植株对K+的吸收选择性以及向地上部运输的选择性提高,离子区域化分布的能力增强,有利于避免离子代谢紊乱,减轻NaCl胁迫的伤害。可见,离子在器官水平的区域化分布是黄瓜植株耐盐性的重要机理之一。

    2006年11期 2281-22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K]
  • NaCl胁迫对菊芋幼苗生长及其离子吸收运输的影响

    吴成龙;周春霖;尹金来;刘兆普;徐阳春;沈其荣;

    在温室采用砂培试验,比较研究了NaCl胁迫对2个菊芋(Helianthus tuberosusL.)品种‘南芋8号’(Ht 1,耐盐性较强)和‘南芋1号’(Ht 2,耐盐性较弱)幼苗生长及其离子吸收运输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低浓度NaCl处理(255、0 mmol.L-1)促进了Ht 1根干物质积累和根冠比增加,有利于其养分吸收;较高浓度NaCl处理(1002、00 mmol.L-1)均显著降低2个品种的总干物质重以及叶片、茎、根干物质重,且Ht 2降幅较Ht 1大;(2)NaCl处理对菊芋幼苗根部相对含水量(RWC)没有显著影响,但对叶片和茎部RWC的影响较大,而且高浓度盐胁迫(200 mmol.L-1)下,耐盐品种Ht 1较Ht 2叶片能够保持较高的RWC;(3)NaCl处理下,Ht 1比Ht 2根部对K+的选择性较强,且由根部吸收的大量Na+和Cl-在运输过程中被区域化在茎部,因而向代谢活性较高的叶片运输量相对较少,这是Ht 1耐盐能力较强的一个重要原因。

    2006年11期 2289-2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8K]
  • 5-氨基乙酰丙酸对秋冬季大棚西瓜叶片光合作用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康琅;程云;汪良驹;

    以秋冬季塑料大棚中盆栽西瓜幼苗为材料,研究了50~200 mg/L 5-氨基乙酰丙酸(ALA)处理对低温弱光条件下西瓜植株光合特性、碳水化合物积累、抗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ALA处理显著提高了西瓜幼苗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ALA处理还显著提高了叶片SOD和POD等抗氧化酶活性,但对CAT及APX活性影响不大,暗示ALA处理可能主要通过提高植株SOD和POD活性来促进西瓜幼苗活性氧代谢,从而保护细胞光合性能。处理后30 d分析表明,ALA处理植株干物质重量比对照高出42%~54%,淀粉含量增加62.2%~207.0%,可溶性糖含量也增加32.0%~87.1%。以上结果说明,ALA处理可以增强低温弱光条件下西瓜幼苗抗氧化系统活性,促进光合作用与光合产物积累,并促进植株生长。

    2006年11期 2297-23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K]
  • 氯离子在土壤水分与作物生长关系研究中的指示作用

    孙慧敏;王益权;刘军;鲁晓玲;

    以小麦为试材,采用盆栽试验和氯离子指示技术,研究了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小麦在苗期对氯离子的吸收与累积特性和同期土壤中氯离子迁移特征。结果表明:(1)氯离子在小麦体内的累积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密切,小麦苗期根系中氯离子累积量决定于根系与氯离子的接触几率,在植物地上部分的分配依赖于蒸腾强度;(2)在土壤含水量较低条件下,氯离子在根部累积明显,向地上部分移动不强,而在高含水量(18%)情况下,向地上部移动累积较为明显,氯离子在植物体中累积与分配关系很好地指示了土壤水分条件与植物生长之间关系;(3)在生长发育期间,当土壤含水量低于18%时小麦根系以伸长主动觅水,满足蒸腾需要为主;高于18%时,土壤水分移动以补偿根际蒸腾为主,土壤水分强烈的液态迁移存在着明显的临界含水量,可以用土壤剖面上氯离子含量的变化过程确定小麦根系水分利用的有效土层深度,以便准确地计算水分生产效率。因此,氯离子作为指示元素,在研究旱地土壤水分条件、水分移动能力等与作物生长的关系方面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2006年11期 2302-23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 不同植物对高寒草场主要杂草箭叶橐吾的化感作用

    张红;马瑞君;王乃亮;李刚;

    用13科31种植物地上部分的水浸液(0.05 g DW.mL-1)对高寒草场主要杂草箭叶橐吾(Ligularia sagi-tata)和同域牧草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进行种子萌发实验,旨在筛选能够抑制箭叶橐吾的植物种类。结果表明:有23种供体材料对箭叶橐吾种子萌发具较强抑制作用,并降低了萌发指数(M<-0.50);有9种供体植物显著抑制箭叶橐吾,同时对牧草的伤害较少甚至有促进作用。综合比较对2种植物的综合化感效应指数(M)差异,毛茛(Ranunculus japonicus)、高乌头(Aconitum sinomontanum)、五爪金龙(Ipomoea cairica)、露蕊乌头(Aconitumgymnandrum)和乳白香青(Anaphalis lactea)作用效果显著(其M差值分别是:-0.87、-0.82、-0.71、-0.68和-0.62),这5种植物有望开发新型植物源除草剂。

    2006年11期 2307-23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K]
  • 浑善达克沙地黄柳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特性的研究

    崔秀萍;刘果厚;贺晓;

    在实验室通过模拟野外自然条件,研究了土壤水分、沙埋厚度和温度对黄柳种子发芽与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黄柳种子对水分条件很敏感,发芽的适宜土壤含水量为3%~20%,低于3%或高于20%发芽都会受到抑制;(2)种子萌发需要沙土覆盖,适宜覆沙厚度为0.1~0.4 cm,此条件下第5天种子发芽率达80%以上;但当沙埋厚度超过0.6 cm时,种子出苗就会受到抑制;当沙埋厚度超过1.2 cm时,将不能出苗;(3)种子发芽的适宜温度为15~35℃,当温度高于45℃时种子将不能萌发并最终死亡;(4)幼苗的耐热性较强,40℃处理下幼苗出现热害症状,并且热害症状发展缓慢,60℃处理下90 min后幼苗干枯死亡;(5)种子的寿命为120 d左右。

    2006年11期 2312-2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K]
  • 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8种沙生灌木生长季末期的光合生理特性

    李清河;刘建锋;张景波;江泽平;

    以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的甘蒙柽柳、沙木蓼、霸王、沙冬青、花棒、白刺、梭梭和柠条8种沙生灌木为材料,对沙生灌木生长季末期的光合生理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8种沙生灌木秋季的气孔导度日变化有明显的峰谷;气孔导度日均值最大的为梭梭(0.71 mol.m-2.s-1),最小的为柠条(0.08 mol.m-2.s-1);(2)8种沙生灌木秋季的光合速率日变化均呈现单峰曲线,影响光合速率变化的因素以非气孔限制因素为主;光合速率峰值出现时间以柠条最早(11:30),甘蒙柽柳和沙木蓼最晚(15:30);光合速率日均值最大的为沙木蓼(7.99μmol.m-2.s-1),最小的为柠条(3.40μmol.m-2.s-1);(3)蒸腾速率的日变化除梭梭和柠条呈现单峰曲线外,其余6种灌木呈现出准双峰曲线或双峰曲线;蒸腾速率日均值最大的为梭梭(4.42 mmol.m-2.s-1),最小的为柠条(0.47mmol.m-2.s-1);气孔运动因素对蒸腾作用的影响占据优势;(4)8种沙生灌木的光合水分利用效率在白昼普遍高于早晚,且以柠条的光合水分利用效率日均值最大(7.18μmol.mmol-1),梭梭最小(1.23μmol.mmol-1);蒸腾速率日均值高的沙生灌木光合水分利用效率日均值低,反之亦然。

    2006年11期 2318-23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 荒漠草原牧草净生产力的遥感估算及其可行性研究

    张杰;张强;郭铌;孙冰;

    应用2005年5~10月份EOS/MODIS资料,采用光能利用率估算方法,对中国西北荒漠绿洲区甘肃省安西县荒漠草原区的月净第一生产力、年净第一生产力进行估算,并结合地面观测,分析了不同牧草类型NPP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安西县荒漠草原区2005年牧草生长期内NPP的变化基本是6、7月份最大,其它月份较小,5~6月份是牧草叶面积变化比较大的时期,也是NPP变化比较显著的时期;荒漠牧草对光的利用能力和对CO2同化能力有很大差异,白刺、红砂、黑果枸杞是荒漠草场净生产力相对比较大的牧草类型;荒漠牧草区年净第一生产力的空间分布有很大的差异,禁牧区牧草的年NPP相对非禁牧区的NPP较大,这一结论与地面观测结果相一致,NPP估算值平均误差为12.6%。

    2006年11期 2324-23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3K]
  • 子午岭林区白桦-辽东栎混交林光合生理生态特征研究

    秦娟;刘勇;上官周平;

    对黄土高原子午岭次生林区白桦林、辽东栎林和白桦-辽东栎混交林3种林分的土壤物理特性和叶片光合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白桦-辽东栎混交林地的土壤水分明显改善,其土壤容重最小、土壤孔隙度最大,且均优于纯林,即混交林地有深层次的土壤水分可供利用,并改善了土壤的物理结构;(2)辽东栎林的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最大,其次为白桦-辽东栎混交林,水分利用率(WUE)为混交林白桦>混交林辽东栎>辽东栎林>白桦林;(3)混交林中白桦、辽东栎的Fv/Fm和Fv/Fo值均较大,与纯林差异不显著;白桦林和辽东栎林的qP和NPQ值均大于混交林。

    2006年11期 2331-2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3K]
  • 民勤连古城自然保护区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特征分析

    李昌龙;王继和;孙坤;李爱德;李得禄;

    通过物种多样性指数、林地承载力以及土壤水分等指标对民勤连古城自然保护区荒漠群落的结构和物种多样性以及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群落的优势层片为灌木层,其物种组成和结构比较稳定,受环境变化的影响较小,而草本层为不稳定层片;(2)荒漠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偏低,生态优势度较高,群落的生态功能主要由优势种群或建群种群实施,在无外界干扰情况下,优势种群或建群种群的稳定性可以揭示群落的稳定性;(3)土壤水分是影响群落结构的主导因子,而降水是土壤水分的主要来源,对群落结构具有显著影响。土壤异质性对群落结构同样具有显著影响,是第二主导因子,其物种多样性指数为黏性土壤>灰棕荒漠土>风沙土;(4)群落物种多样性与其林地承载力无一定规律的相关性,灌木层片中,二者呈对数相关(y=64.787ln(x)+214.04,R2=0.829,P<0.01),能够比较科学地揭示物种多样性与林地承载力之间的关系,而草本层中二者呈幂指数相关(y=0.3198e6.1654x,R2=0.6999,P<0.01),反映了林地承载力受环境因子变化的影响。

    2006年11期 2338-2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 马边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王强;何兴金;周颂东;薛恒钢;邓小燕;唐自慧;

    马边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马边县境内。在野外考察及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对保护区内种子植物区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保护区内有种子植物120科,446属,1 240种,其中裸子植物5科,11属,27种;被子植物115科,435属,1 213种。保护区区系成分较复杂,古老区系成分和滇藏高原成分较多。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有11个,具有较强的热带性质,泛热带(热带广布,Pantropic)型34科,占总科数的40.96%,属的分布区类型有15个,以温带区系成分为主,共264属,占总数属的64.71%。相似性系数计算结果显示,其与美姑大风顶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亲缘关系十分密切,区系组成相当一致,应该属于同一古老区系演化而成。

    2006年11期 2345-23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 SCI收录扩展期刊(农学)信息

    宋亚珍;南红梅;

    2006年11期 2350+2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 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地理研究

    徐成东;陆树刚;

    通过野外调查和资料整理分析,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有蕨类植物48科,118属,446种(包括变种和变型)。优势科为鳞毛蕨科、水龙骨科和蹄盖蕨科,优势属为耳蕨属、蹄盖蕨属、鳞毛蕨属和卷柏属。区系分析结果表明:该蕨类区系是亚热带性质的区系;热带亚洲成分随着海拔的升高,比例逐渐降低,而中国-喜马拉雅成分随着海拔的升高逐渐增加;地理成分的东西坡差异不明显;该蕨类区系与喜马拉雅地区和热带亚洲的关系较密切,而与日本的关系较疏远;该蕨类区系具有较丰富的中国特有成分;哀牢山明显处于滇西北、滇东南这两大中国特有多样性中心之间,成为联系的纽带。

    2006年11期 2351-2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K]
  • 秦岭毛茛属植物(毛茛科)的分类学研究

    赵亮;田先华;任毅;

    记载了产于秦岭的毛茛属植物共11种,4变种,其中含秦岭分布新记录4种、3变种,它们是:美丽毛茛、丽江毛茛(变种)、毛果毛茛(变种)、丝叶毛茛(变种)、褐鞘毛茛、愚毛茛、匍枝毛茛;另外,收录了《秦岭植物志》遗漏的另外2种,即太白山毛茛和细长喙毛茛。经研究认为,《秦岭植物志》原记载的小毛茛Ranunculus ternatusThunb.在秦岭无分布。给出了秦岭毛茛属植物分种(变种)检索表;对每一种及种下等级的产地及分布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2006年11期 2360-2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 保墒灌溉对渠灌类型区冬小麦产量构成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张保军;袁彦云;徐福利;汪有科;吴普特;

    以传统耕作栽培方式为对照,研究了5种保墒灌溉栽培方式下冬小麦产量构成的差异,并对冬小麦灌浆期旗叶叶绿素含量、MDA含量、SOD含量、水分利用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不同保墒灌溉栽培方式对冬小麦均有增产作用,平均增产13.46%,穗长平均增加7.15%,不孕小穗数平均降低21.78%,结实小穗平均增加11.42%,穗粒数平均增加10.82%,千粒重平均增加11.05%。保墒灌溉栽培方式的冬小麦灌浆期旗叶叶绿素含量降低减缓,MDA含量降低、SOD含量增高,水分利用效率平均提高24.03%。结果表明,以免耕留茬方式增产幅度最大,水分利用效率最高。

    2006年11期 2367-23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K]
  • 甘蓝花药培养胚状体诱导形成影响因子研究

    张恩慧;欧承刚;许忠民;程永安;

    用甘蓝F1、F2和自交系S33个世代6种基因型材料进行甘蓝花药培养诱导胚状体形成影响因子研究。结果显示:(1)高浓度蔗糖对甘蓝胚状体形成具有显著的诱导作用,6%蔗糖浓度是甘蓝花药培养的最适浓度,其胚状体的诱导率最高达12.2%;(2)材料基因型是影响花药培养的主要因素,F2和F1代材料胚状体诱导效果好,且胚状体诱导率F2代(F2P192和F2P194)18.9%比F1代(F1S17和F1S13)17.1%较高,但差异不显著,自交系S3代材料很难诱导出胚状体;(3)B5培养基比MS培养基更适合甘蓝花药胚状体的诱导培养。结果表明,甘蓝F2代是其花药诱导培养胚状体的最佳基因型材料,B5+2.0 mg/L 2,4-D+2.0 mg/L KT+6%Suc是甘蓝花药诱导培养胚状体的最适培养基。

    2006年11期 2372-2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7K]
  • 栽培唐古特大黄蒽醌含量的季节动态变化

    车国冬;李玉林;王凌云;周国英;索有瑞;陈桂琛;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3、4年生生长季节内不同月份的青海栽培唐古特大黄中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等5种蒽醌类化合物的含量。结果表明,3年、4年生大黄总蒽醌含量在5~6月份生长初期增加,并于6月初达到最大值,6~9月份生长旺盛期间明显降低,10月份又略有回升;3年和4年生大黄总蒽醌含量分别在0.8%~2.5%和1.3%~2.1%范围内波动。

    2006年11期 2378-23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 酶法提取杜仲叶中绿原酸工艺研究

    宋宏新;戴瑜;

    采用纤维素酶法提取杜仲叶中的主要药效成分———苯丙素类的绿原酸(CHA),通过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和方差分析确定了纤维素酶法提取杜仲叶中绿原酸的最佳操作条件。结果表明,加入550 U/g纤维素酶0.50%,pH 4.5,温度40℃,提取率最高可达到51.84 mg/g。

    2006年11期 2383-2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 植物质膜H~+-ATPase的研究进展

    杨颖丽;杨宁;安黎哲;张立新;

    质膜H+-ATPase参与植物细胞的物质跨膜转运、细胞的伸长生长、气孔的开闭以及植物对环境胁迫的响应等生理过程,是植物生命活动的“主宰酶”。其活性调节涉及激素、环境因子等多种因素,可发生在转录、翻译和酶分子等多级水平。因此,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质膜H+-ATPase活性的调节对生理活动起重要作用。本文就植物质膜H+-ATPase的结构特征、生理功能、活性变化及其调节机理等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进一步揭示该酶的生理功能及其调节机理与植物生命活动过程的关系。

    2006年11期 2388-2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K]
  • 双元Ti载体的发展

    王峰;黄璐圆;

    双元Ti载体是目前植物基因工程中最重要的植物转化载体。近年来双元Ti载体得到迅速的发展,新的载体不断出现。新发展的双元Ti载体结构优化,适用范围广,易于基因克隆操作,同时提高了植物转化的效率,更便于进行植物基因功能的研究。本文介绍了构建高容量载体、多基因载体、定点整合载体所采用的新策略。

    2006年11期 2397-24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 高等植物K~+吸收转运蛋白及其分子调节

    鲁黎明;杨铁钊;

    K+在植物的生命活动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植物对K+的吸收,可分为高亲和吸收与低亲和吸收。在分子水平上,高亲和吸收主要由KUP/HAK/KT及HKT家族的K+转运蛋白来承担;而Shaker、KCO等家族的K+通道蛋白,则主要在植物的低亲和吸收中发挥重要作用。AKT1、HAK5及其在植物中的同源基因在高等植物K+吸收转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KUP/HAK/KT家族基因的调节,主要是转录水平的调节,而K+通道蛋白的调节则可能主要是一种翻译后调节。植物的蛋白激酶通过磷酸化K+通道蛋白来调节通道的活性,从而改变K+的吸收特性。本文综述了高等植物K+吸收运转及调节的分子机制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并对研究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2006年11期 2402-24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1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