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植物学报

  • 类叶升麻毛茛科次生木质部管状分子的研究

    张阿娟;任毅;田先华;张小卉;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毛茛科类叶升麻(Actaea asiatica Hara)根和根状茎次生木质部中的管状分子进行观察,发现其管状分子类型丰富,主要有:管胞、管胞状导管、纤维导管和典型的导管分子,其中管胞、管胞状导管和纤维导管为在该类群中首次报道;在导管分子中,存在着梯状穿孔板、网状穿孔板、混合型穿孔板和单穿孔板,其中网状穿孔板和混合型穿孔板为在该类群中的首次报道;对其导管分子上的侧壁穿孔板、多穿孔板和纹孔膜残余也进行了描述。根据类叶升麻次生木质部中多变的管状分子类型,认为以往积累的有关毛茛科植物管状分子类型及导管穿孔板类型是不全面的,因此以该性状为参考作出的有关某一个类群的原始性和进化性的推论也是不可靠的。同时探讨了不同类型管状分子在类叶升麻不同器官的分布与其生理功能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同时将该植物作为毛茛科的代表类群,与其它基部类群植物导管分子进行了比较。

    2005年12期 7-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6K]
  • 葡萄抗病无核胚挽救育种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郭海江;王跃进;张剑侠;潘学军;唐冬梅;田莉莉;

    以欧洲葡萄无核品种为母本,中国野生葡萄双优,欧山杂种北醉及8个欧洲葡萄品种为父本共进行了16个组合的杂交,通过胚挽救技术获得胚挽救苗55个株系。利用无核基因特异引物GSLP1、抗黑痘病和抗炭疽病基因RAPD标记对杂种株系进行分子检测,杂种中检测出拥有无核基因RAPD标记的22株、拥有抗黑痘病基因RAPD标记的16株、拥有抗炭疽病基因RAPD标记的9株。在这些胚挽救杂种苗中,同时拥有无核、抗黑痘病、抗炭疽病基因RAPD标记的胚挽救苗4株,同时拥有无核和抗黑痘病基因RAPD标记的胚挽救苗9株,同时拥有无核、抗炭疽病基因RAPD标记的胚挽救苗1株。

    2005年12期 39-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6K]
  • 利用马铃薯晚疫病菌粗毒素离体筛选马铃薯抗晚疫病无性系

    程智慧;邢宇俊;

    以3个马铃薯品种叶片外植体的愈伤组织为材料、马铃薯晚疫病病菌培养粗毒素为筛选压力进行马铃薯抗晚疫病细胞变异无性系筛选。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叶片、愈伤组织对毒素有不同的忍耐力。“费乌瑞它”最大忍耐的粗毒素浓度为40%,“东农303”、“早大白”则为50%。马铃薯晚疫病病原菌粗毒素对愈伤组织的诱导、生长、不定芽的分化及再生苗生根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且浓度越大,抑制作用越强。筛选结果抗性鉴定表明,经过粗毒素筛选的细胞无性系及其再生植株对高浓度租毒素的抗性能力显著高于对照。

    2005年12期 4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3K]
  • 真菌源激发子对采后葡萄果皮抗性产生的诱导

    关文强;李宁;段双科;

    利用细胞壁提取法从葡萄采后致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e(Fr.)Keissl中提取出激发子。在采前一周用激发子处理葡萄,研究激发子诱导葡萄采后抗病效果。结果表明:葡萄经激发子处理后,果皮内与抗病有关的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显著增强,酚类物质和木质素含量也显著提高,贮藏期自然发病率和发病指数降低,其中以125μg·mL-1处理效果最好,果实发病率和发病指数比对照降低500%左右。

    2005年12期 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3K]
  • 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效应的比较研究

    高翔;雷玲;董剑;张改生;

    采用SDS-PAGE方法,通过对5个亲本间杂交获得的F2群体每一单株的F3籽粒样本及其亲本进行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组成分析,并对每一F2单株上F3籽粒群体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与其籽粒蛋白质含量、SDS-沉降值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比较黄淮麦区出现频率较高的7个亚基或亚基对的品质效应.结果表明: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不同群体间籽粒的蛋白质含量和SDS-沉降值基本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优质亚基表现为:1、7+8、14+15和5+10亚基.因此,黄淮麦区小麦育种应加强对这些优质亚基的引入和利用,特别是对14+15和5+10亚基的引入和利用.

    2005年12期 8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 子午岭天然林与人工林群落特征比较研究

    李裕元;郑纪勇;邵明安;

    采用标准样地调查法对比研究了黄土高原子午岭地区人工刺槐林、人工油松林与天然林山杨林、白桦林与辽东栎林的群落特征.结果表明,人工林与天然演替森林山杨林与白桦林均具有较丰富的物种组成,为62种左右,而天然顶极森林辽东栎林的物种数量则相对较少,为48种.人工林与天然林空间层次分化明显,而且还有一定数量的层间藤本植物.从群落结构的空间格局来看,人工油松林与天然林乔木层与灌木层发育较好,但人工刺槐林的草本层发育较好.人工林的植物多样性主要体现在草本层,而天然林乔木层与灌木层也具有相对较高的多样性.以天然辽东栎林为参照,群落物种组成相似性的比较结果表明,人工刺槐林与天然林的相似性较低,其相似性指数Is为19.4,而人工油松林与天然林的相似性则较高,Is值为43.4,甚至高于天然白桦林33.3与山杨林42.9.因此,相比较而言,油松比刺槐更适合作为黄土高原子午岭地区的人工造林树种.

    2005年12期 91-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7K]
  • 中条山中段植物群落优势种群的种间关系研究

    牛莉芹;上官铁梁;程占红;

    选取中条山中段植物群落的24个优势种,采用2×2列联表的χ2检验、Ochiai关联度指数、Pearson相关和Spearman秩相关分析进行种间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在所有种对中,呈极显著和显著相关的种对数所占比率较低,大部分种对呈负联结趋势;2χ2检验只有与Ochiai关联度指数结合,结论才比较合理;3Spearman秩相关分析灵敏度较高,优于Pearson相关分析;424个优势种可划分为5个生态种组,同一生态种组内,各种间具有较强的正联结,表明其资源利用方式和生态要求相似,而不同组间联结较为松散.槲栎、槲树、榛子、连翘等呈独立分布.

    2005年12期 109-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 陕西天华山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区系研究

    王诚吉;李登武;党坤良;

    根据调查和参考有关文献,对陕西天华山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区系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种类丰富,本区共有苔藓植物46科95属180种包括种下类群,其中苔类植物14科18属37种,藓类植物32科77属143种;优势科为青藓科、提灯藓科、丛藓科、羽藓科、真藓科、绢藓科和灰藓科,优势属为提灯藓属、真藓属、青藓属、光萼苔属、绢藓属、灰藓属、凤尾藓属、丛本藓属、缩叶藓属、羽藓属和仙鹤藓属;地理成分复杂、多样,区系联系广泛;种的地理成分统计分析表明,温带成分占绝对优势,热带成分也占有一定比例,反映了本区苔藓植物区系的热带亲缘性;东亚成分也占有重要地位,有42种,其中中国-日本分布有15种;中国特有种有16种,中国特有分布中以西南区系成分为主.本区苔藓植物区系隶属于华中地区,但兼有多种成分,体现本区苔藓植物区系的南北过渡特征.

    2005年12期 116-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 低温弱光对辣椒幼苗抗氧化酶活性与质膜透性的影响

    郁继华;张国斌;冯致;李霞;

    以辣椒CapsicumannuumL.幼苗为材料,研究了辣椒幼苗叶片中活性氧清除系统对低温弱光的响应.结果表明:随着低温弱光胁迫程度和时间的增加,辣椒幼苗叶片中POD活性提高,但SOD和CAT活性下降,MDA含量增加,细胞膜透性增大;就温度而言,临界低温15℃/8℃比偏低温19℃/12℃对植株的影响更为显著;在偏低温19℃/12℃下,弱光90μmol·m-2·s-1使POD活性上升更大,而SOD和CAT活性的下降、MDA含量的增加和细胞膜透性的增大更小,而在临界低温15℃/8℃下则相反;陇椒2号耐低温弱光能力强,各项指标均优于七寸红.

    2005年12期 12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 青藏高原几种高寒植物的抗寒生理特性

    韩发;岳向国;师生波;吴兵;李以康;

    研究了青藏高原高寒地区3种多年生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植物叶组织的可溶性糖、脯氨酸和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及其生理特性.结果表明:矮嵩草Kobresiahumilis、垂穗披碱草Elymusnutans和黑褐苔草Carexatro-fusca叶中的可溶性糖含量随着生长期的进程而增加;脯氨酸含量的变化因植物种类的不同而表现各异,其中在各生长期,垂穗披碱草的脯氨酸含量均高于矮嵩草和黑褐苔草,并在草盛中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3种高寒植物叶片中的丙二醛MDA含量随着生长季和气温的变化而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3种植物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表现出随生长期和气温变化而改变的趋势,但黑褐苔草的2种膜保护酶活性最高,垂穗披碱草的次之,矮嵩草最低.可见,在不同生长季,这3种高寒植物的抗寒生理反应或低温适应方式可能是多途径的,其中在抗寒物质代谢、膜脂过氧化能力和抗氧化酶系统等方面,有生理反应的共同规律和各自特有的生理抗寒特性,其适应性与抗逆性有所不同,这种差异和生理特性可能与高寒植物的遗传特性和极端高寒低温环境胁迫有关.

    2005年12期 146-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 甜仁山杏优株幼果抗寒性研究

    张睿;魏安智;杨恒;杨途熙;撒文清;杨向纳;

    以2个优选的甜仁山杏的幼果为试材,以生产中主栽大扁杏品种优一和野生山杏山苦1、山苦2为对照,通过冷冻处理,以胚褐变率、电导率和MDA值为指标,研究了甜仁山杏优株的抗寒性.结果表明,供试2个优选的甜仁山杏品系胚褐变率低,半致死温度LT50较对照低0.51~0.94℃,供试5个品系抗寒性的顺序依次为山甜1>山甜2>山苦1、山苦2>优一.

    2005年12期 154-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 西宁和海北麻花艽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日变化比较

    王学英;师生波;吴兵;

    以青藏高原药用植物麻花艽为材料,研究了西宁和海北两个地区麻花艽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日变化进程.结果表明:在中午太阳辐射较强时两地麻花艽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均下降,下午随日间光强的减弱逐渐上升,形成双峰曲线;海北麻花艽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及其日变幅均低于西宁.随日间光强的增加麻花艽叶片的PS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的潜在活性Fv/Fo下降,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则上升,黄昏各参数都恢复到接近早晨的水平,表明未发生光合机构的破坏;一天中海北麻花艽叶片的Pn、Fv/Fm、Fv/Fo均低于西宁,表明随海拔的升高、光强的增加,海北麻花艽热耗散增多,午间光抑制加重.

    2005年12期 158-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 不同海拔火绒草光合特性的研究

    何涛;吴学明;王学仁;张改娜;贾敬芬;

    对生长于青藏高原东北部3个不同海拔地区2300、2700和3800m的火绒草叶片的光合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随着海拔的升高,叶绿素含量有降低的趋势,而叶绿素a/b比值及类胡萝卜素相对含量呈上升趋势.与海拔2300m处的相比,生长于海拔3800m处的火绒草的净光合速率、表观量子效率和光补偿点较低,但光饱和点较高.研究表明,火绒草在光合特性上的变化是对逆境的一种适应,是青藏高原特殊生态条件长期胁迫的结果.

    2005年12期 163-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 节节草化学成分的研究

    王小雄;贾忠建;

    应用柱层析、薄层层析及重结晶等方法,从木贼科问荆属植物节节草Equisetumramosissimum的全草中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经现代波谱技术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分别为:5α,6α-环氧-β-紫罗兰酮-3-O-β-D-葡萄糖甙1、loliolide2、环阿尔屯烷-2430-烯-3β-醇3、环阿尔屯烷-2223-烯-3β-醇4、麦角甾-6,22-二烯-3β,5α,8α-三醇5、木栓醇6、芹菜素7、芫花素8、芫花素-5-O-β-D-葡萄糖甙9、芹菜素-5-O-β-D-葡萄糖甙10、木犀草素11、槲皮素-3-O-β-D-葡萄糖甙12、山奈酚-3-O-β-D-葡萄糖甙13、山奈酚-3-O-β-D-葡萄糖-7-O-β-D-葡萄糖甙14、腺嘌呤核苷15、β-谷甾醇16和β-胡萝卜甙17.其中化合物1~5、15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2005年12期 168-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 黑刺菝葜根提取物的抑菌活性研究

    张存莉;朱玮;王冬梅;展颖转;

    以常见6种细菌和5种真菌为供试菌,采用滤纸片水平扩散法,对黑刺菝葜根的4种溶剂提取物和剩余水相大孔吸附树脂5种乙醇梯度洗脱物共9种提取物进行了室内抗菌生物活性测试,并对其主要的化学成分—常规的抗菌活性物质黄酮和甾体皂苷类化合物进行了定量测定.结果表明:黑刺菝葜根剩余水相大孔吸附树脂100%乙醇的洗脱物表现出极强的广谱性抗菌活性,80%乙醇的洗脱物对绿木霉、大肠杆菌显示出极强抑菌力;黑刺菝葜根的石油醚提取物、乙酸乙酯提取物和正丁醇提取物均对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显示较强的抗性;根的石油醚提取物和乙酸乙酯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蜡状芽孢杆菌和巨大芽孢杆菌等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根中所含的常规抑菌活性成分黄酮的含量为2.83%;甾体皂苷元的含量为4.55%.

    2005年12期 173-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 中国黄耆属植物一些种类的订正

    常朝阳;徐朗然;吴振海;黎斌;

    在对中国黄耆属植物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一些不同时期发表的类群存在同物异名现象.对这些类群进行了归并,将AstragalusdulanensisY.H.Wu作为A.variabilisBunge的新异名,A.heqingensisLiouf.和A.mongutensisLipsky作为A.kuschakewicziB.FedtschexO.Fedtsch的新异名,A.zhaolingicusK.T.Fu作为A.galactitesPall.的新异名,A.xiqingshanicusY.H.Wu作为A.minshanensisK.T.Fu的新异名,A.transiliensisGontsch.var.microphyllusS.B.Ho作为A.ochriasBunge的新异名.

    2005年12期 177-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 犁头尖属及其近缘属植物天南星科的花粉形态(英文)

    李爱花;沈云光;管开云;王仲朗;

    利用扫描电镜对犁头尖属(Typhonium Schott)及其近缘属共18种植物的花粉进行研究,其中,8种为首次报道,11种为我国特有。结果表明:天南星族4属植物的花粉形态基本一致,即球形,无萌发孔,无覆盖层,具刺。但各个种在花粉粒大小、刺长、刺的形状、刺的密度、刺基部直径和刺间纹饰方面差别较大,可以作为种的区别特征之一。花粉形态特征支持天南星族为本科最进化类群的观点。花粉粒刺间具颗粒为半夏属(Pinellia Tenore)植物花粉的显著特征。花粉形态特征不支持将单籽犁头尖(T. calcicolum C.Y.Wu ex H.Li et al.)和昆明犁头尖(T.kunmingense H.Li)合并。西南犁头尖(T.ometense H.Li)的花粉粒非常小,认为是较进化的种。犁头尖属内种间的花粉形 态差异较大,甚至大于属间的差异,或许该属的系统分类需要作较大的变动,这与Susanne利用cpDNA片段的所得结果基本一致。

    2005年12期 2371-2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1K]
  • 梅花南京红须F3′H全长基于gDNA的TAIL-PCR法克隆(英文)

    赵昶灵;郭维明;杨清;陈俊愉;

    根据从基因组DNA扩增到的梅花‘南京红须’类黄酮3'-羟化酶基因片段(469 bp)没计3条嵌套的特异性引物,与6条短的随机简并引物组成的引物库分别用热不对称交错PCR法从‘南京红须’基因组DNA扩增该片段的5'和3'旁侧序列。获得的5'和3'旁侧序列分别长1443 bp和1200 bp。将两个旁侧序列在469 bp片段的基础上拼接得到‘南京红须’全长为2 144 bp的类黄酮3'-羟化酶基因,被命名为pmhxF3'H。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与11条正式发表的、已递交到GenBank的类黄酮3'-羟化酶基因的cDNA序列在总体上有52.21%的一致性.具有3个内含子,其启动子含有1个“AGGA盒”、1个“GC盒”和3个“TATA盒”。这是首次用热不对称交错PCR法从木本植物的基因组DNA克隆到类黄酮3'-羟化酶基因。本研究将为梅花花色的分子生物学机理探索、花色的基因工程改良提供参考。

    2005年12期 2378-2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7K]
  • 转基因泡桐shiva-1基因遗传与表达分析

    杜涛;郭剑华;张海州;侯明生;黄小毛;周宁一;林木兰;

    在分别获得转基因泡桐自交F1代、杂交F1代的基础上,利用PCR检测所获得的转基因后代群体。结果表明,外源基因在自交子代中分离比例为3:1;杂交子代中分离比例为1:1,符合孟德尔单基因遗传。所获得的无性繁殖子代均能够利用PCR检测到抗菌肽shiva-1基因的存在。RT-PCR证明随机挑选的转基因泡桐子代中shiva-1基因能够转录产生mRNA。

    2005年12期 2386-23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2K]
  • hrpZ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表达与活性检测

    丁玲;孟小林;徐进平;王健;鲁伟;

    PCR扩增hrpZ基因片段,克隆到pGEM-T载体中,经EmR Ⅰ/Xho Ⅰ酶切、连接将hrpZ基因插入大肠杆菌表达载体pET32b(+)硫氧还蛋白下游,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hrpZ,再将其转化至E.coli BL21(DE3)中,经筛选得到阳性克隆子,IPTG诱导表达HrpZ蛋白。SDS-PAGE显示,目的蛋白在重组菌株中得到了可溶性高效表达。该重组蛋白分子量为55.8 kD,与理论值大小相符。采用叶片穿刺法,融合蛋白具有诱导烟草过敏反应的生物功能。

    2005年12期 2391-2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7K]
  • 对生玉米离体培养再生体系的建立

    崔广荣;刘正;张子学;张从宇;

    以对生玉米的雌、雄幼穗为外植体,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激素及其组合对愈伤组织诱导、再分化苗和试管苗生根的影响,建立了对生玉米离体培养再生体系。结果表明:长度为15-17 mm的雌、雄幼穗能够诱导出质量较好的愈伤组织,但只有来自于雄幼穗的愈伤组织才能再生成苗。适合愈伤组织诱导的培养基为Ms+1.5-2.0 mg·L-12,4-D+0.5 mg·L-16-BA+0.5 mg·L-1 NAA+500 mg·L-1脯氨酸+1000 mg·L-1水解酪蛋白+30 g·L-1蔗糖;适合愈伤组织再分化培养基为MS+1.5-2.0 mg·L-1 6-BA+0.1 mg·L-1 NAA+500 mg·L-1水解酪蛋白+30 g·L-1 蔗糖;适合试管苗生根培养基为1/2 MS+0.25-0.5 mg·L-1 IBA+20 g·L-1蔗糖。

    2005年12期 2413-24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7K]
  • 玉米杂交种及其亲本基因组胞嘧啶甲基化水平研究

    仪治本;孙毅;牛天堂;梁小红;刘龙龙;闫敏;赵威军;

    摘要:基因组DNA甲基化对基因表达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本研究采用MSAP方法,对2个玉米杂交种及其相应亲本DNA 5'-CCG G位点胞嘧啶的甲基化水平进行分析,比较了2个玉米杂交种与其相应亲本的甲基化类型与差异。研究发现,2个玉米杂交种Mo17×Suwan 5和Suwan 1×太3221的F1代的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ASP)比率分别为39.1%和40.1%,均略低于其相应的双亲(39.8%和39.7%、44.6%和43.2%)。2个杂交种的全甲基化(双链CmCGG)率分别为24.4%和23.3%,而其相应亲本Mo17、Suwan 5、Suwan 1和太3221分别为17.1%,24.4%、24.6%和21.6%。4个玉米亲本的MASP比率变化范围为39.7%-44.6%,平均为41.8%。全甲基化比率为17.1%-24.6%,平均为21.9%。杂交种与其相应亲本比较有4种类型的变化:A型,F1与其亲本甲基化横式相同;B型,去甲基化1C型,超甲基化;D型,次甲基化。杂交种F1代DNA的甲基化模式与其双亲比较,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与调整。F1代基因组的杂合性与基因组DNA甲基化模式的重新调整有关。

    2005年12期 2420-2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2K]
  • 利用SSR标记鉴定番茄种质资源

    王日升;李杨瑞;黄伟雄;杨丽涛;

    采用SSR技术,从32对番茄引物中筛选出9对多态性较高的引物,分析了24份番茄种质材料的遗传多态性。9对引物共检测到64条带,其中在每个位点上检测到3-12条带,平均为7.1条。供试材料间遗传距离介于0.031-0.437之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198。UPGMA分类结果将24份材料分为抗病毒材料和易感病毒材料两大类,每大类进一步又分为小果型和中大果型两亚类。归类有较明显的遗传类型的趋同性.而与来源地没有相关性。

    2005年12期 2426-24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6K]
  • 樱桃品种资源间遗传差异的RAPD分析

    王彩虹;田义轲;赵静;戴洪义;王东;

    以来自欧洲甜樱桃(Prunus avium)和中国樱桃(Prunus pseudocerasus)的11份品种资源为试材,用34个随机引物对这些种质间的RAPD多态性进行了分析。除了S1090外,几乎所有的引物均能将欧洲甜樱桃品种和中国樱桃品种厌分开来。用11个能在甜樱桃品种间表现多态性的引物所产生的101个位点进行相似系数的计算和聚类分析,结果将供试种质划分为两大组群:中国樱桃组群和甜樱桃组群,其中甜樱桃组群又可分为两个亚组。这一研究结果对了解这些种质的遗传差异程度,从而有目的地拓宽育种材料的遗传背景和在育种过程中创造出较大幅度 的遗传变异有重要意义。

    2005年12期 2431-2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6K]
  • 梭梭同工酶遗传多态性初步研究

    钱增强;李珊;朱新军;王丽;赵桂仿;

    采用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采自新疆阜康绿洲荒漠过渡带的40个梭梭个体的同工酶遗传多态性进行了初步研究.从24个酶系统中筛选,得到了14个酶系统可用于该植物的遗传变异分析.共检测出30个位点、54个等位基因,其中18个位点表现出多态性.在物种水平上,多态位点比率为60%,而平均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1.8.本研究的方法和结果将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2005年12期 2436-24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2K]
  • 不同迁移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集合种群竞争模式及其模拟

    梁仁君;林振山;陈玲玲;

    种群竞争是影响生态系统演化的重要生态过程之一.本文是在徐彩琳和Tilman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将竞争系数引入集合种群动力模式,建立了集合种群之间竞争的数学模型,并对5-集合种群的竞争动态进行了计算机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种群竞争排除与共存受迁移扩散能力和竞争能力影响很大,排除原理在理论上是存在的,在广域集合种群和实际中物种是竞争共存的,共存的条件是其竞争能力与扩散能力呈非线性负相关关系,竞争的结果使物种的强弱序列发生变化.

    2005年12期 2457-24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2K]
  • 半根和全根干旱对嘎拉苹果组培苗渗透调节物质积累的影响

    赵军营;李绍华;代占武;范培格;

    以1年生苹果组培苗为试验材料,用改良的Hoagland营养液加20%聚乙二醇6000进行半根渗透胁迫HRS处理,与全根渗透胁迫WRS和只加营养液的对照CK进行比较,研究了根系不均匀供水条件下植株的叶片水势、脯氨酸、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淀粉等几种有机溶质,以及Na+、K+、Mg2+、Ca2+、Cl-、SO2-4、NO-3等无机离子的含量变化特点.结果表明,HRS与CK之间叶片的日出前水势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WRS.叶片的日出前水势与叶片中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之间呈负相关关系,与淀粉含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与Na+、K+、Mg2+、Ca2+、Cl-、SO2-4之间没有相关关系,表明干旱胁迫后苹果幼苗叶片中脯氨酸等有机溶质参与渗透调节作用,无机离子的作用较小.HRS叶片中有机溶质没有大量积累,表明HRS植株整体的水分供应状况良好.

    2005年12期 2484-24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 云南松根际pH与不同磷水平下云南松幼苗根际pH变化

    戴开结;沈有信;周文君;邓云;李扬苹;付洁;

    通过滇中红壤区域现实林分中不同林龄云南松根际与非根际土的pH分析和不同磷处理水平下培养的云南松幼苗根际pH的测定,探讨了云南松根际pH以及不同磷水平下云南松幼苗根际pH变化.结果表明,低磷环境下云南松根际土和非根际土的pH值在3.49~3.79之间;云南松根际土pH明显低于非根际土,二者之间的差异极显著,但在不同林龄组间差异不明显;云南松幼苗能使根系周围pH下降,随着供磷水平的降低,云南松幼苗根系使根际pH降低的能力加强.本试验对云南松的研究结果与对其它一些树种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结果有所不同,根际酸化是云南松适应低磷环境的有效反应之一.

    2005年12期 2490-24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 Na_2CO_3胁迫下星星草幼苗叶绿体GST活性变化及其与相关指标的关系

    孙国荣;王建波;曹文钟;杜坤;张彪;

    通过对不同浓度Na2CO3胁迫下星星草幼苗培养基质和叶片渗透势、叶片相对电导率、叶绿体谷胱甘肽转移酶GST活性和O-·2产生速率的研究,以探讨星星草幼苗叶绿体GST活性在Na2CO3胁迫下的变化规律及其在抗Na2CO3胁迫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在0~0.4%Na2CO3胁迫范围内,随着其浓度的增加星星草幼苗叶绿体GST活性增强,Na2CO3胁迫浓度继续增加则GST活性急剧减弱.星星草幼苗叶绿体GST活性随培养基质渗透势、叶片渗透势和叶片相对电导率以及叶绿体O-·2产生速率的变化趋势相似.叶绿体GST活性和Na2CO3胁迫浓度以及叶片渗透势之间、叶绿体GST活性和O-·2产生速率以及叶片渗透势之间、叶绿体GST活性和培养基质渗透势以及叶片渗透势之间、叶绿体GST活性和O-·2产生速率以及叶片相对电导率之间相关关系显著.说明叶绿体GST在星星草幼苗抵抗低强度浓度Na2CO3胁迫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005年12期 2495-25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 6-BA和PP_(333)对郁金香切花的保鲜研究

    文颖强;刘雅莉;王荣花;许勇泉;

    用3种不同保鲜液对郁金香品种摩力的切花保鲜效果及其花瓣中蛋白质、丙二醛含量及膜相对透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保鲜液均能维持切花瓶插期间较高的保水能力,增大花径,使花茎挺直、延长花朵每天开放时间和盛开期天数.进一步试验表明,在切花瓶插期间,6-BA和PP333减缓花瓣中蛋白质的降解速度,降低花瓣膜相对透性和丙二醛上升的幅度,从而延长切花瓶插寿命.

    2005年12期 2535-2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 黄连木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研究

    袁冬梅;杨玲娟;闫世才;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中药黄连木叶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了提取物的化学成分,从中鉴定出99个化合物,主要含有多种长链脂肪烃、棕榈酸及芳樟醇等多种萜类化合物.初步分析了所含成分的药效.结果显示,黄连木叶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2005年12期 2539-25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 鄂西香茶菜中挥发油成分分析

    田光辉;李宝林;王伟;王稠雯;弓科峰;

    采用水蒸汽蒸馏法分别从鄂西香茶菜的叶、花和果实中提取挥发油,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其挥发油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结构鉴定,运用气相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从鄂西香茶菜的3种挥发油中共鉴定出39种成分,分别从叶、花及果实中鉴定出18、19和23种成分,其中只有6种成分在这3个部位都被鉴出,3种不同部位得到的挥发油成分差异较大.它们的挥发油中主要成分为单萜、倍半萜和二萜类化合物.

    2005年12期 2543-2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 锦鸡儿属10种植物茎叶有效成分的系统预试

    王俊儒;丁利;张义英;常朝阳;李宗伟;

    利用圆形滤纸层析法和试管法,对采自中国西北地区锦鸡儿属10种植物茎部和叶部的有效成分类型进行了系统预试.试验结果表明所有待测样品中均含有酯类、内酯、强心苷、黄酮及苷类、甾体及萜类化合物和酚性成分.各植物样品中几乎不含生物碱,其它类型化学成分则因植物种类和植物部位的不同而有差异.

    2005年12期 2549-25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 miRNA在植物发育与环境适应性中的作用

    杨存义;沈宏;刘灵;严小龙;

    植物miRNA是广泛分布于植物基因组的非编码小分子RNA,是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一类负调控因子,主要通过指导靶基因的切割或降低靶基因的翻译从转录后水平上来抑制植物基因表达,从而影响植物形态发生、发育过程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本文综述了植物miRNA形成、作用机理、功能等方面研究的最新进展,总结了现有miRNA研究方法的优缺点,提出了miRNA在植物适应养分和元素毒害胁迫过程中的调节作用,拓宽了该领域研究的思路.

    2005年12期 2553-25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8K]
  • 被子植物胚乳自主发生的分子机理研究进展

    周云;姚家玲;旷乐;刘传虎;

    双受精是被子植物的一个有效的进化策略,增加了胚和种苗成活的机会,其中胚乳在胚以及种子发育中至关重要.然而极少数进行无融合生殖的被子植物,它们的胚乳可以在假受精或不受精的情况下克服基因组印记效应的影响且正常发育.拟南芥胚乳自主发生突变体及相关基因的克隆,使人们可以研究和比较自然和突变植物胚乳自主发生的分子机制.本文着重介绍基因组印记对有性生殖和无融合生殖植物胚乳发育的影响,分析和讨论近年来发现的有关胚乳自主发生的基因如MEA,FIS2,FIE,MSI1和PHE1及其可能的作用机理.

    2005年12期 2562-2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 药用植物染色体加倍的研究进展

    武振华;牛炳韬;王新宇;

    多倍体药用植物因器官巨大,产量高,具有重要的药用和经济价值而倍受人们的关注.本文着重介绍了当前药用植物染色体加倍所采用的方法、诱变剂类型以及其它一些影响植物染色体加倍的因素.此外,还介绍了多倍体药用植物的特征、鉴定方法以及近些年来药用植物染色体加倍所取得的最新成果.

    2005年12期 2569-25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 植物数量性状变异的分子基础与QTL克隆研究进展

    杜春芳;李朋波;李润植;

    探讨数量性状变异规律以便对其进行遗传操纵一直是植物遗传学的一个重要领域.DNA分子标记和QTL作图技术的发展以及拟南芥和水稻全基因组测序的完成极大地促进了植物数量性状分子基础的研究.现已克隆了拟南芥ED1、水稻Hd1、玉米Tb1、番茄fw2.2和Brix9-2-5等控制目标数量性状的基因.数量性状表型变异不仅源于多个数量性状基因QTL的分离,而且还受到内外环境的修饰.QTL等位基因变异与孟德尔基因变异具有类似的分子基础,即基因表达或蛋白质功能发生改变.通过分析已克隆的植物QTL的变异特征及分子基础,讨论了植物QTL克隆技术策略,并对QTL研究所面临的挑战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2005年12期 2575-2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 《西北植物学报》2005年总目次

    2005年12期 2581-260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3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