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植物学报

  • 叶绿素缺乏油菜突变体的LHCⅡ多肽组成、蛋白含量与cab基因转录研究

    张年辉,杜林方,赵云,林宏辉,梁厚果

    与野生型油菜相比 ,叶绿素缺乏油菜突变体 Cr35 2 9L HC 多肽组成并未发生改变 ,但其含量却都明显降低 .RNA印迹及点杂交结果都显示出 Cr35 2 9cab基因的转录增加 .这些结果表明 :该叶绿素缺乏突变体仅影响L HC 多肽的蛋白含量 ;并未影响其组成 ;突变体 L HC 蛋白量的减少并非 cab基因转录降低所致 .可见转录水平的调节仅对 L HC 在类囊体膜上的积累起有限作用 ;cab核编码基因转录活性的维持和质体信号的产生并不要求有结构完整的叶绿体的存在

    2004年03期 128-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 玉米温光敏雄性不育系的选育策略(英文)

    李维平,张文莉,田中民,黄森,赵文明

    为了选育新类型玉米雄性核不育系 ,提出了为玉米核不育性添加温光敏感性的设想和选择与鉴定相结合的策略 ,同时应用分期播种的方法为作物提供不同的生长和发育的环境条件 ,以鉴定玉米雄穗的育性变化和对不同环境条件温光的反应 .研究结果表明 ,春播环境下可鉴定和选择玉米的不育性 ,夏播环境下可鉴定和选择其温光敏感性 .针对玉米核不育性难以找到保持系的特性 ,结合两种播期选择两种性状 .但春播环境下选择的不育性群体难以通过选择单株来保持其不育性 ,为记录性群体选择 .通过从春播入选的杂合不育性优良株系群体转移到其对应的夏播温光敏感性入选的同一优良群体中进行优良单株选择 ,能逐渐使不育性和温光敏感性相结合而选育出纯合温光敏不育系 .这种新的选择程序主要包括应用分期播种法、记录性选择法和春夏两季交叉式选择法 ,使含有不育基因的可育株系逐步累积不育基因并增加了温光敏感性而育成玉米温光敏不育系

    2004年03期 132-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k]
  • 寒区不同海拔橘黄罂粟叶片结构特征的比较研究

    戴怡龄,安黎哲,陈拓,徐世健

    橘黄罂粟 Papaver croceum L db. 采自乌鲁木齐河源区海拔 36 0 0 m、2 5 0 0 m两种海拔高度 ,采用 PEG和Epon- 812两次包埋方法 ,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叶片剖面结构进行了观察 .结果显示 :橘黄罂粟叶片既具有中生植物又兼有旱生和湿生植物的部分结构特征 ,其叶片厚度、表皮细胞外壁角质层表面、外角质层蜡质分泌物的有无、表皮细胞形状、气孔密度、气孔大小、维管束形态组成、CTR值、叶肉细胞叶绿体含量等性状特征 ,在不同生境的橘黄罂粟间呈现出明显差异 ;而表皮毛状附属器等性状则差异较小 .数值分析叶结构各类性状以及不同性状状态的组合 ,显示出橘黄罂粟个体形态的多样性与生境的海拔高度相关 ,并以形态结构上的变化来适应寒区高山环境

    2004年03期 139-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k]
  • 石菖蒲与马蹄莲幼苗结构的比较解剖学研究

    苏新华,何桂梅,孙克莲,毕冬玲,汪矛

    菖蒲属的分类和系统地位近两个世纪以来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 .以菖蒲属的石菖蒲及马蹄莲属的马蹄莲为代表进行幼苗的比较解剖学研究 ,从幼苗结构的视角为菖蒲属独特的分类及系统地位提供证据 .研究发现石菖蒲幼苗的子叶节区下部为较原始的 工 字形中始式的单中柱 ,而马蹄莲为散生中柱 ;石菖蒲根的维管柱为 2 - 8原型星状中柱 ,马蹄莲为 2 - 5原型星状中柱 .石菖蒲根的内皮层细胞壁为马蹄形五面加厚 ;而马蹄莲为凯氏带四面加厚 .石菖蒲细胞内的晶体为柱状晶 ,而马蹄莲为针晶 .此外在子叶吸器的结构和其它贮藏物等方面也存在差异 .据此认为菖蒲属应从天南星科中分出并单独成科 ;同时支持菖蒲属位于单子叶植物基部较孤立的系统地位

    2004年03期 148-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 花花柴脱盐能力及脱盐结构研究

    贾磊,安黎哲

    通过定位测试和电镜观察等方法 ,研究了花花柴的脱盐能力及脱盐结构 ,证实花花柴有极强的脱盐能力 ,生长第一年能使土壤全盐降低 5 2 %~ 5 6 % ,第二年降低 80 %左右 ,使 0~ 4 0 cm土壤含盐量降到 1%以下 ,基本达到复耕水平 .其脱盐机理与它结构上有泌盐腺、泌盐孔、特殊的表皮收集细胞和活跃的离子跨膜运输等密切相关 .可以认为 ,花花柴是改良内陆盐渍环境优良的先锋植物

    2004年03期 154-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 不同强度人为干扰对马尾松地上部分生物量及生产力的影响

    林思祖,杨梅,曹子林,刘洪波,陈艳

    采用平均标准木法及分层切割法研究了不同干扰强度对马尾松林地上部分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影响 ,并对 3个林分蓄积量、各器官相对比例进行了比较分析 .结果表明 ,马尾松林分地上部分总生物量、各器官生物量及净生产力均随干扰强度的减轻而增加 ,轻度干扰有利于林分生物量和蓄积量的积累及生产力的提高

    2004年03期 160-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 影响祁连山区域地貌-水文系统各地理要素的主成分分析

    王万雄,李自珍,常宗强

    祁连山区域地貌复杂 ,从而引起水文系统以及生态系统的复杂性 .水文系统是引起生态系统复杂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影响祁连山区域地貌 -水文系统的 9个重要地理要素 :即流域盆地的总高度、流域的海拔高度、流域周长、河道总长度、河道总数、平均分叉率、河谷最大坡度 度 、河源数以及流域面积进行了综合分析 ,将其归为 3类 ,即流域盆地的规模 ,流域侵蚀状况和流域河系形态 .在此基础上 ,认为若要在以后对影响祁连山区域地貌 -水文系统地理要素进行分析时 ,可以直接选取流域面积 ,流域盆地出口的海拔高度和河道分叉率作为 3类地理要素的代表 ,进行区域地貌 -水文系统分析 ,从而能够降低分析问题的疑难程度与复杂性

    2004年03期 177-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 物种生态位构建理论与双点位基因模型应用

    韩晓卓,李自珍,惠苍,岳东霞

    物种生态位构建与其进化关系的研究属于生态位理论的新进展 .本文就生态位构建理论做出全面的介绍 ,分别论述了该理论中最基本的定义 什么是生态位构建 ,其进化意义 对双点位种群基因模型的分析结果 及生态位构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主要结果有 :1物种的生态位构建机制 ,从进化尺度上具体描述了其通过新陈代谢、活动和选择来确定自身的生态位 包括部分的创建 ,毁灭 ;2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具有进化方向异向性 ,生态位构建可能导致进化惯量与进化动量不同的变化规律 ;3生态位构建能导致有害的等位基因的修复 ,能支持或消除稳定的多态现象 ,引起不平衡等 .据此 ,提出对未来工作的 3点展望 :1由于人类的生态位构建除了所有物种都具有的特性外 ,文化是其重要的进化源 ,因此可将该理论应用到人类社会学科中探讨人类的发展进程 ;2最初提出生态位构建是基于种群水平的 ,也可将其作用机制放大或缩小至各种不同的尺度研究具体问题 ;3由于生态位构建中两种进化方向的异向性 ,所以在现实的生态环境中特别突出人工选择的作用 ,可为品种选育和人工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

    2004年03期 202-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 高寒湿地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保护及生态恢复对策

    李自珍,韩晓卓,李文龙,杜国祯

    以物种组成较为复杂的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玛曲县高寒湿地为背景 ,从恢复生态学角度 ,系统地探讨了影响湿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变化的主要因素 ,从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尺度研究了典型样区植物群落中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的恢复机理与过程 ,以及生境异质性对其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在导致湿地植被退化的人类干扰诸因素中 ,超载放牧是主要因素 .该地区超载量高达 2 4 % ;其次 ,气候变化对湿地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也有较大影响 .典型样区的恢复试验结果表明 :实行围栏轮牧、控制载畜量、鼠虫害防治和建植人工草地等人工综合措施 ,能使样区植被得以卓有成效的恢复与保护 .其中 ,黄河滩地的植物群落中 ,物种丰富度从 2 3种 / m2 上升到 2 9种 / m2 ;Shannon多样性指数从 3.82上升到 4 .6 2 ;草场生产力 地上生物量 从 72 9.2 g/ m2 上升到 935 .38g/ m2 .阳坡和阴坡样地植被也有类同的恢复效果 .在以上三类样地中 ,以滩地的生态恢复效果最为显著 .据此 ,我们提出了相应的湿地物种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恢复对策 ,即 :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协调人类活动与物种多样性保护的关系、严格控制载畜量、发展人工草地等主要措施与建设

    2004年03期 363-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 2003年《西北植物学报》被4种国际检索系统列为源期刊

    朱诚

    2004年03期 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k]
  • 集合种群空间混沌的模拟研究以及Allee效应、拥挤效应与捕食效应对空间模式的影响(英文)

    惠苍

    集合种群的空间模式研究是当今生态学的核心问题之一 .本研究利用常微分动力系统以及基于网格模型的元胞自动机模型对 Allee效应、拥挤效应以及捕食作用集合种群的空间分布模式做了全面的模拟研究 .Allee效应描述当种群水平低于某一阈值时会发生由生殖成功几率下降造成的种群负增长率 ,而拥挤效应是指当种群密度过高时引起的个体性为异常从而达到调节种群增长率的作用 .文章组建了 3个空间确定性模型 :局部作用模型 CIM 、距离敏感模型 DSM 和集合种群捕食模型 MMP .局部作用模型显示在一维生境中空斑块形成金字塔状 ,二维模型显示出明显的动态拟周期性以及由空间混沌所形成的异质性 .距离敏感模型可导致由迁移个体中密度制约强度决定的集合种群大小复杂动态与种群密度的双峰分布 .这些结果说明动态行为的复杂性 ,不仅可用于表征研究物种的特性 ,而且可以表明该物种的续存能力与灭绝风险 .集合种群捕食模型是概率转换空间模型 ,利用该模型得出了依赖于模型参数和生境尺度的自组织种群概率空间分布模式 .模拟的结果表明 ,系统的内在机制和这种自组织模式导致捕食者形成集团型不明显的 捕食小组 或 杀手小组 ,并具有较高扩散力 ,但却包括侵占率低、灭绝率高的特点 .而使猎物种群形成高集团性、高侵?

    2004年03期 370-3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7k]
  • 沙坡头地区人工林植物的水分生态位适宜度与种间共存机制分析(英文)

    李文龙,施维林,王刚,韩晓卓,李自珍

    以沙坡头地区人工固沙植物为研究对象 ,扩展了 Hutchinson提出的 n维超体积生态位概念 ,定义固沙植物种的水分生态位适宜度是该种的最适水分生态位与现实水分资源位之间的贴近度 .水分生态位适宜度的大小表示植物对土壤水分的利用程度 .根据几何平行度方法建立了新的数学模型 .实例计算结果表明 ,利用新模型计算结果比常用的百分比相似性公式计算的结果有较合理的数值分布 ;实验条件下的合理营林密度为 5 0 0 0株 /hm2 ,营林方式为柠条与油蒿均匀混播 ,此种情况下水分生态位适宜度最高 ,相应林木覆盖率最大 .在试验条件下 ,油蒿和柠条纯林的水分生态位适宜度平均值低于混播下的值 .关于不同种植密度下水分生态位适宜度的变化规律 ,呈现随密度增加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由于油蒿是浅根系植物 ,利用土壤上层水分 ;柠条是深根系植物 ,利用土壤下层水分 ;二者适当混播后可使土壤水分合理分配和充分利用 ,因此混播下具有较高的水分适宜度值 ,而且实验条件下能够实现稳定共存 ,达到较好的防风固沙效果

    2004年03期 384-3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7k]
  • 中国湿地物种多样性与生境面积关系及其生态学机理的模拟研究

    张锋,李自珍,惠苍

    生物群落中的物种多样性是群落生态学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 .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物种多样性和生境面积的常数次幂成比例 ,这说明它们的对数数量级呈线性正相关 .我们研究了中国境内 1 5块湿地的高等植物和 32块湿地鸟类多样性 ,发现它们分别和湿地面积在对数尺度上呈线性正相关 ,进一步支持了种数与面积的幂指数关系 .我们还借助计算机模拟系统地讨论了产生这种简单规律的生态学机理 ,包括中性理论、集合种群动态和物种分布的自相似性 .中性理论假设了群落中物种的个体之间只有竞争关系 ,忽略了其它的种间关系 .集合种群动态理论考虑的是由多个亚群落构成的集合群落 ,在研究种数和面积关系时也忽略了种间关系 ,所以也是中性的 .尽管物种分布的自相似性可导致这种面积幂指数关系 ,但在自然界中自相似性也可能不成立

    2004年03期 392-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 玛曲高寒草甸湿地植物构成及其集合种群群落的多样性维持机理(英文)

    李自珍,惠苍

    高寒草甸及湿地是青藏高原上最为重要的生态系统 ,它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江河源头的蓄水量 ,也关系到我国中部和东部广大地区的工农业及人民生活用水 ,因此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与湿地的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对青藏高原东北缘黄河源头地区甘南藏族自治州的玛曲县高寒草甸及湿地进行调查 ,揭示了该地区的植被生物多样性情况与组成结构 ,利用解析层次方法分析了高寒草甸及湿地的退化原因及恢复手段 ,同时还从集合种群竞争原理出发对该地区植被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机理进行了讨论 .结果显示出两个现存的主要矛盾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高寒草甸质量提高方面存在矛盾 ;在地区发展与高寒草甸质量提高方面也存在矛盾 .前者表明为了提高物种多样性 ,必须存在一定干扰 ,包括人为干扰与自然生态系统干扰 ,这些干扰会在高寒草甸中形成一定数量的空斑块 ,这些空斑块为先锋种的繁殖提供了暂时的场所从而使多样性得到提高与维持 .但由于先锋种普遍为杂草类而非优良牧草 ,因此这种多样性维持只能以牺牲草甸质量为代价 .第二个矛盾说明为了提高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 ,必然会增加人为干扰 ,而这些干扰会首先对优良牧草造成不利 ,从而使杂草比例增加并进一步抑制牧场质量从而限制地区以畜牧业为主的经济发展

    2004年03期 397-4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k]
  • 半干旱黄土高原地区地膜覆盖和底墒对春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杜延军,李自珍,李凤民

    在年均降水量为 4 1 5 m m的半干旱地区黄绵土旱地上 ,以春小麦为供试作物进行大田实验 ,研究不同底墒 包括低底墒、中底墒和高底墒 下 ,地膜覆盖 包括不覆膜、播种后覆膜 30 d、覆膜 6 0 d和覆膜 1 2 0 d即全程覆膜 进程对作物生产的影响 .结果表明 ,增加底墒和合理的覆膜进程均会显著增加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但底墒不同 ,其最佳覆膜进程不同 :在低底墒时 ,覆膜处理反而使产量低于不覆膜处理 ;在中底墒时 ,覆膜 30 d产量最高 ,随着覆膜时间延长 ,产量呈下降趋势 ,甚至全程覆膜产量低于不覆膜处理 ;高底墒以覆膜 6 0 d产量最高 .综合作物生长和产量 ,全程覆膜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在同种覆膜处理下 ,随着底墒的增加 ,根生物量、地上干物质、叶面积及产量也增加显著 ,高底墒覆膜 6 0 d处理的产量在所有处理中为最高

    2004年03期 404-4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 有限灌溉条件下冬小麦水分亏缺的灵敏度分析

    杜延军,李自珍

    水分亏缺是干旱、半干旱区作物生产的最主要限制因子 .在我国西北半干旱区 ,随着集水生态农业的发展 ,实施在作物生育期对其进行关键性的有限灌溉 ,这就使得更多的土地具有种植价值了 .用一个度量作物不同生长阶段水分亏缺的灵敏度指标值λi 来确定灌溉关键期 .对一个给定的作物 ,在不同的生长阶段 ,λi 的值是不同的 ,λi的值越大 ,生长阶段对水分越灵敏 ,水分亏缺对产量造成的危害越大 ,从而越需要保持水分平衡 .在西北半干旱区甘肃省定西农业试验站 ,经过两年冬小麦种植试验 ,建立了冬小麦产量 -耗水量 Jensen模型 ,该模型表明拔节期以后 ,λi 值明显增大 ,至抽穗期达最大 ,这说明从拔节期开始 ,该地冬小麦进入灌溉关键期 ,抽穗期是灌溉的最关键时期 .一个理论方法应用到有限灌溉试验田 ,确定了灌溉水减少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结果表明在作物生育期 ,一些水分减少是可能的 .用 Nairizi和 Rydzewski的方法计算出的 λi 值确定出的最大允许水分亏缺是不合理的高 ,它们计算 λi 值的方法在半干旱区是不适用的 ,用我们建立的模型计算出的最大允许水分亏缺比较合理 ,在效益成本比为1 .5时 ,冬小麦允许的水分亏缺是 1 2 .4 % ,这与大田试验较为接近

    2004年03期 412-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 封面植物介绍——太白红杉

    黎斌

    2004年03期 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 湿地植物生长模型的改进及其动态的计算机模拟分析

    曲颖,李自珍,李文龙

    湿地植被的恢复与人工调控是恢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建立湿地大型植物生长的控制模型 ,能为此提供一种理论模式 .在湿地植物群落中 ,植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较为复杂 ,在植物生长的不同阶段显现为互利、竞争或相互独立 .基于此我们对 Shukla提出的湿地植物生长模型进行了改进 ,建立了一种能够反映种间复杂作用机制 包括互利与竞争 的新模型 .以植物的生物量为描述变量 ,用统计方法确定了模型参数 ,对实例进行了计算机模拟与数值分析 ,并研究了植物生长系统的稳定性 .结果表明 :1新模型能有效地描述湿地植物种间互利或竞争作用 ,优于只考虑种间竞争作用的 Shukla模型 ;2对植物生长过程的计算机模拟结果和图像显示 ,在较低生物量水平上 ,种间显现互利关系 ;在较高生物量水平上 ,种间发生竞争作用 ,竞争的结局为一种植物占优势 ,而另一种植物趋于灭亡 ,这些与实际观测结果是一致的 ;3对系统进行了稳定性分析 ;4根据数值模拟结果 ,提出了湿地恢复的人工调控对策与建议

    2004年03期 418-4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 稀有保护植物猬实简介

    李智选

    2004年03期 4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 施肥对高寒草甸植物多样性和经济类群的影响

    陈亚明,李自珍,杜国祯

    以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甘南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 ,研究了施肥对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经济类群的影响 .2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沿着施肥水平增加的梯度上 ,高寒草甸物种丰富度、Sim pson指数、Shannon- Wiener指数和 Pielou均匀度指数均显著降低 .当施肥水平达到 12 0 g· m- 2 时 ,以不施肥为对照 ,在施肥的第 2年和第 3年 ,0 .2 5 m2面积种丰富度分别下降 15 .16 %和 73.93% ;Simpson指数降低 4 .6 8%和 34.75 % ;Shannon- Wiener指数下降 13.14 %和 5 5 .39% ;Pielou均匀度指数降低 8.6 2 %和 2 4 .6 1% .不同经济类群对施肥的响应不同 .禾草类地上生物量随施肥量的提高而增加 ,莎草类、豆科、杂类草和毒草地上生物量则随施肥量的提高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以不施肥为对照 ,在 12 0 g· m- 2施肥水平下 ,地上生物量禾草类增加 5 74 .81% ,莎草类、豆科、杂类草和毒草分别减少 95 .4 1%、93.99%、6 2 .83%和 84 .0 6 % 施肥后 2年平均值 .当施肥水平达到 6 0 g· m- 2时 ,豆科在群落地上生物量的比例比不施肥下降 80 .94 % 14 .98% :2 .92 % ,从维持草地营养品质考虑 ,高寒草甸施肥量不应超过 6 0 g·m- 2水平 .以上结果为高寒草地的管理提供了定量依据

    2004年03期 424-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 斑块生境中具有捕食风险的动力系统模型及其数值模拟研究

    李自珍,高猛,徐彩琳

    从生物的捕食系统出发 ,提出了一种斑块生境中具有异质捕食风险的新机制 ,并构造了一个动力系统模型 .在此模型之上 ,首先研究了扩散对系统稳定性的作用 ,并对系统进行了计算机模拟 .研究发现 :具有不同捕食风险的斑块生境之间的扩散 无论是只有食饵的扩散 ,还是食饵和捕食者共同的扩散 对整个捕食系统所起的作用主要取决于扩散的速率——只有在适中的扩散速率下系统才会稳定 ,如果扩散速率过快 ,则引起系统的强烈振荡 .当只有食饵发生扩散时 ,参数 f的值越小 f代表高捕食风险生境斑块体积占整个系统体积的比例 ,系统越稳定 .在捕食者与食饵同时扩散的时候 ,只有适中或较小的参数 f才可以实现系统的长期稳定 .其次研究了系统中种群空间平均平衡密度随扩散速率增加的变化趋势 .模拟结果表明 :系统中食饵种群的空间平均平衡密度随扩散速率增加而减小 ;捕食者种群平衡密度的变化趋势则取决于系统斑块之间的扩散形式 :只有食饵发生扩散时 ,捕食者种群的空间平衡密度先保持不变 ,然后缓慢下降 ;捕食者与食饵同时扩散的时候 ,捕食者种群平衡密度呈上升趋势 .上述结论是由空间异质的捕食风险所决定的 ,也就是一种下行控制力所限制的结果 .综合以上两个结论 ,认为斑块之间的扩散形式决定了扩散对系统动态的?

    2004年03期 430-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 高寒草地生态经济系统价值流、畜群结构、最优控制管理及可持续发展

    岳东霞,惠苍

    高寒草地是中国西部青藏高原地区重要的生态系统 ,该系统直接和该地区少数民族的民生相联系 .由于长期过度放牧 ,该系统已经开始严重退化 ,而单纯的保护将会与当地畜牧业发展发生冲突 .为了能深入地认识高寒草地牧业生态经济系统存在的经济规律 ,本研究以甘南合作藏族自治州畜牧业经济为对象 ,首先从生态经济学角度以货币为计量标度 ,定量分析了一个以草地牧业为主的高寒牧区生态经济复合系统中单位面积上能流过程和价值流过程 ,解释该生态经济系统的耦合关系 .然后利用线性规划方法 ,对该系统中的关键问题 ,即畜群结构进行优化分析并提出优化方案 .最后利用最优控制方法 ,对放牧及刈割强度进行分析 ,提出合理的放牧强度模式 ,使高寒草地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达到最佳平衡 .利用这 3种方法建立起高寒草地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监督和管理模式 ,用价值流分析明确系统的价值走向和倍增效应 ,用线性规划使畜牧业的种内和品种结构达到最优化并使其经济效益最大 ,利用最优控制方法使畜牧业生产和草地保护有机结合 ,形成既保护高寒生态系统又改良并发展当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2004年03期 437-4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 人工固沙林生态系统健康的模糊综合评价及实例分析

    李文龙,王刚,李自珍

    以沙坡头地区人工固沙植被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不同营林密度和种植方式下植被恢复动态 ,采用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方法 ,从各样区的土壤水分有效利用、植被生长状况与其防风固沙效果等方面 ,对其生态系统健康进行了多层次的综合评价 .主要结果表明 :诸样区中 ,实验条件下油蒿或柠条单播时以密度为 2 5 0 0株 /hm2 的样区较为健康 ;2种植物均匀混播时密度为 5 0 0 0株 /hm2的样区最健康 ,其相应的林木覆盖率也最大 ,且能实现植物种间的稳定共存 . 2种植被混播下的健康状况优于单播 .以上两种营林密度和方式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有关评价结果为沙区人工固沙林的营林提供了定量依据

    2004年03期 443-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 半干旱区春小麦生长系统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与产量预测

    徐彩琳,李自珍

    以半干旱区春小麦生长系统为研究对象 ,探讨了作物生长系统中水分、土壤养分等生态因子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春小麦产量形成机制 ,应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建立了半干旱区春小麦生长系统的产量随环境因子变化的神经网络模型 ,并与传统的 CTM模型进行了比较 .模拟结果表明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可适用于半干旱区春小麦生长系统产量随环境因子变化规律描述 ,且优于传统模型 ,从而为春小麦产量预测提供了新的途径 ,也为作物生态系统的人工调控提供了新的模式与定量依据

    2004年03期 449-4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 甘肃省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发展趋势研究

    岳东霞,李自珍,惠苍

    生态足迹方法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程度的生物物理评价方法 .该方法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考虑人类及其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通过跟踪区域能源与资源消费 ,将它们转化为这种物质流所必需的各种生物生产土地的面积 生物物理指标 ,给出一个核算全球、国家、地区以及家庭和个人对自然资本利用的简明框架 .该方法通过测算人类的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之间的差距 ,定量地判断区域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的范围之内 ,给评价对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利用生态足迹分析法对甘肃省 11年来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实证研究 ,并预测了未来 10 a甘肃省的可持续发展趋势 .结果表明 1991~ 2 0 0 1年甘肃省人均生态足迹由 1.0 0 9hm2 增加到 1.36 9hm2 ,而人均生态承载力则由 1.348hm2逐年减少到 0 .994 hm2 ,表明生态足迹 即生态承载力需求 与生态承载力供给呈反向发展趋势 .1998年甘肃省出现生态赤字 ,2 0 0 1年人均生态赤字已达 0 .375 hm2 .预测甘肃省 2 0 10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为 2 .6 5 hm2 左右 ,人均生态承载力为 1.0 6 hm2 左右 ,生态赤字加剧 ,说明甘肃省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的考验 .最后 ,分析了生态足迹法的不足之处 ,并提出完善和修正生态足迹模型的建议

    2004年03期 454-4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k]
  • 甘肃省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分析

    赵晟,李自珍

    能值理论是研究生态经济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新理论 ,它以太阳能值为统一尺度 ,解决了不同类型能量之间无法进行核算的问题 ,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能量分析理论方法 .应用能值理论 ,对甘肃省生态经济系统进行了能值分析 ,并对甘肃省总的能值用量、能值货币比率、能值自给率、人均能值用量、能值密度等一系列能值指标进行了定量研究 ,为甘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与建议

    2004年03期 464-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 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多目标分析数学模型

    赵有益,李自珍

    通过分析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目标 ,考虑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承载力和公平性约束条件 ,运用多目标决策理论建立了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多目标分析数学模型 ,描述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目标的实现、构成及其在整个持续利用过程中的基本特性 ,为促进流域内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定量分析依据

    2004年03期 471-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 《西北植物学报》建立优秀论文奖励基金

    2004年03期 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 数珠珊瑚(商陆科)的花器官发生(英文)

    郑宏春,路安民,胡正海

    对数珠珊瑚的花器官发生和子房的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 .结果表明 : 1 数珠珊瑚花被呈 2 / 5螺旋状发生 ,远轴侧的 1枚先发生 ,其次为近轴侧的 1枚发生 ,最后侧方的 2枚花被几乎同时发生 ,第 3枚花被在靠近第 1枚的位置发生 ,第 2枚和第 3枚之间有 1个空隙 ; 2 4枚雄蕊是同时发生的 ; 3 心皮发生于分生组织的远轴侧 ,心皮原基形成后 ,向上向轴生长 ,在子房成熟前在近轴侧非正中位形成 1个孔 ,该孔为心皮最终愈合前的残迹 ,到子房成熟时 ,因子房的生长孔被挤压缩小 ,在进一步的生长过程中愈合 .子房由 1枚心皮构成 ; 4 从子房发育过程的切片看 ,该植物的胚珠是在子房发生后不久发生的 ,子房上的圆孔形成时 ,从近轴侧的分生组织发生胚珠原基 ,由胚珠原基分化出珠被与珠心

    2004年03期 476-4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1k]
  • 几种松科植物基因组总DNA的提取

    胡雅琴,肖娅萍,王孝安,白晓波,傅志军

    采用 CTAB法和蛋白酶 K法 ,提取校园内几种松科植物新梢、种子及幼叶的总 DNA,经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无降解发生 .利用 PCR- SSCP初步分析了这几种针叶树的叶绿体 m at K基因 ,结果表明 :提取的总 DNA可以进行 PCR- SSCP分析

    2004年03期 523-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 两种除草剂对狼毒和棘豆组织结构及膜代谢的影响

    徐世健,安黎哲,刘艳红,樊胜岳

    研究了自然状况下 2种草原毒草狼毒 Stellera chamaejasme 和棘豆 Oxytropis ochrocephala 在除草剂 灭狼毒 和 灭棘豆 作用下组织结构和膜代谢的变化 .在适当剂量的药剂处理下 ,两种除草剂分别对细胞膜系统产生影响 ,使膜脂过氧化生成 MDA;细胞外渗液的电导率增大 . 灭狼毒 和 灭棘豆 都可以使狼毒和棘豆叶片栅栏组织排列呈疏松变化趋势 ,细胞间隙增大 ,叶肉细胞结构破坏 ,形成大的空腔 ;保卫细胞萎缩 ,气孔下腔增大 .这表明 ,这两种除草剂在各自作用的植物体内部即能破坏植物细胞的膜结构 ,引起原生质电解液外漏 ,导致细胞失水 ,同时还影响植物的运输机能 ,进而影响植物的结构 ,最终导致植物的死亡

    2004年03期 527-5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 干旱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指标、模型及应用

    陆凡,李自珍

    采用生态系统健康的理论与方法分析干旱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研究以沙坡头地区荒漠景观为背景 ,着重探讨干旱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 .研究结果表明 :单种时 ,以密度为 2 5 0 0株 / hm2的油蒿样地最为健康 ;混种时 ,以样地 5最为健康 ,其密度为 5 0 0 0株 / hm2 ,覆盖率亦最大 .该结果说明适当的种植密度和方式是一种值得提倡的经营管理模式

    2004年03期 538-5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 区域生态系统风险管理的EVR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石洪华,李自珍,李维德

    系统探讨了生态风险的成因、内涵 ;结合当前国际上流行的 Va R风险管理模型 ,在生态风险理论有关研究的基础上 ,建立了一类新颖而实用的区域生态系统风险管理模型 - EVR.并对模型的特点、性质、建模思想、参数选取的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工作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最后 ,以干旱风险为例 ,对 EVR模型进行了应用研究

    2004年03期 542-5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 生态风险分析在农田肥力评价中的应用

    李维德,李自珍,石洪华

    生态风险分析属于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本文探讨了生态风险的内涵 ,定义了生态系统的风险 :生态系统的风险是其生态因子所导致的不良事件发生的概率及其后果的严重程度 .研究了农田生态系统产生的生态风险——土壤肥力退化风险 ,将生态风险的理论引进农田生态系统的风险评价中 ,建立了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构建了土壤肥力风险评价的实用数学模型 ,给出了一种度量土壤肥力风险的简单、合理的科学方法 ,并就具体实例进行了分析研究 .计算结果表明 ,在评价地区所选的 2 4个样区中 ,生态风险很大者占样区总数的 12 .5 % ,生态风险较大的占 33.3% ,生态风险一般的占 37.5 % ,风险较小的占 16 .7% .其中风险很大和较大的一些样区 ,应是所论样区中土壤改良治理的重点样区 .就各样区不同土壤肥力因子存在的风险也给出了定量结果 .以上风险分析结果 ,为土壤肥力风险评价和土壤改良治理提供了定量依据

    2004年03期 546-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 集合种群的理论框架与应用研究进展

    惠苍,李自珍,韩晓卓,张锋

    集合种群的研究是当今国际生态学的重要前沿与热点 .随着全球范围的生境破坏和破碎化 ,集合种群的研究方法已成为数学生态学、理论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的重要手段 .由于其迅速的发展 ,集合种群的概念与理论得到迅速扩展与丰富 .为了能总观集合种群进展的全局并开展进一步的工作 ,首先对集合种群的已有概念、理论和模型做了全面的分析和总结 ;其次对集合种群的发展和概念进行了探讨 ,以集合种群模型的中心框架 :L evins的斑块占据模型为基础 ,展开对其它原理、效应和机制的探讨 ;主要包括了 L evins原理 ,即当生境遭到破坏时 ,空斑块比例在集合种群灭绝前保持不变 ,然后还分析了 Allee效应 集合种群的 Allee效应主要是由于建群困难和扩散损失造成的 ;第三 ,分析了援救效应 :迁入个体可以降低斑块中现有局域种群的灭绝风险 ,援救效应会增强集合种群的生存力 ,使空斑块比例下降 .第四 ,探讨了两竞争集合种群的共存机制 ,即竞争 -侵占妥协 ,其共存机制为空间生境中物种共存提供了有力的理论解释 .最后 ,对集合种群群落中的灭绝债务进行了讨论 ,并给出了 2种最为主要的集合种群空间模拟方法

    2004年03期 551-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