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植物学报

  • 限制性酶切片段的TA法直接克隆与测序(英文)

    胡银岗,MEREDITH Carter,MICHAEL G K Jones

    报道了一种粘性末端的限制性酶切片段的直接克隆和测序的方法.对限制性酶切片段的粘性末端先用T4DNA聚合酶处理,变为平末端,然后用TaqTMDNA聚合酶在其3′末端加上A腺苷,即可利用T/A克隆载体进行直接克隆测序.利用这种简单而快速的方法,对2个RFLP探针Psr680的限制性酶切片段 1.65kb和0.65kb 进行了测序,表明这种方法可以替代利用相应载体进行相应酶切等处理的粘性末端连接克隆测序的方法.

    2003年06期 1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k]
  • 青海嵩草属(莎草科)的修订

    张树仁

    根据最新的研究结果修订了青海嵩草属植物的分类,确认了14种3亚种.通过对大量标本和文献的研究,澄清了 青海植物志 嵩草属中存在的分类学问题.门源嵩草、窄果嵩草、玉树嵩草和藏北嵩草等4种,分别归并在岷山嵩草、喜马拉雅嵩草、线叶嵩草和赤箭嵩草中;其中门源嵩草和玉树嵩草为新异名.青海产的嵩草和矮生嵩草,应该为二蕊嵩草和高原嵩草.短轴嵩草的学名更正为K.vidua.弧形嵩草在青海没有分布,文献中的记载可能为囊状嵩草的错误鉴定.此外,青海的嵩草属增加了2个类群,匍茎嵩草和夏河嵩草.

    2003年06期 19-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k]
  • 岷江上游流域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张文辉,卢涛,周建云,康永祥,马克明,刘国华

    岷江上游流域在地理位置上位于青藏高原、四川盆地两个自然地理区域的过渡地带;其在植被分区上属于泛北极植物区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横断山脉地区的一部分.区内共有种子植物169科,726属,2162种.其中大科、大属在区系组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该区种子植物区系包含有15种分布区类型及其14个变型,其中泛热带分布、北温带分布、旧世界温带分布、东亚分布等成分占有重要地位.其种子植物区系的主要特征为:地理过渡特征明显,区系成分新老并存;区系地理成分复杂,以北温带成分为主;沿海拔梯度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差异显著.在该区未来的生态建设中,应充分利用其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保护现有物种,并充分利用当地具有特殊抗性的珍贵物种资源和遗传资源.

    2003年06期 28-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 子午岭植被演替过程中土壤剖面有机质与持水性能变化

    周印东,吴金水,赵世伟,郭胜利,路鹏

    研究表明,自然植被正向演替对土壤剖面有机质积累有显著促进作用,表现为:由弃耕地、草地、灌木、乔灌群聚到乔木的植被演替过程中,0~25cm土层有机质含量逐步增加,且演替初期的增加速度较快,而后增加速度相对变缓.植被演替过程中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植物凋落物归还量的变化.在同一时间测定的土壤剖面水分含量以及0~5cm土层田间持水量、容重、总孔度等与土壤持水性能相关的指标都与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或显著相关,表明随剖面有机质的积累,土壤持水性能得到改善.

    2003年06期 3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 秦岭太白红杉群落种间关系的数量分析

    王孝安,郭华,肖娅萍

    应用2×2列联表的Fisher精确检验,研究了太白红杉群落中44种植物 共946个种对 的种间关系.结果有33个种对正关联,12个种对负关联 P<0.05或P<0.01 .另外,用Pearson积矩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刻划了种对间的数量变化关系.Pearson相关系数显示有31个种对呈显著正协变,5个种对呈显著负协变;Spearman秩相关系数显示有30个种对呈显著正协变,5个种对呈显著负协变,并分别计算出了其相关系数.研究结果表明,太白红杉群落种间关系较为简单,但草本层物种间连接相对较为复杂,灌木层次之.乔木层中,太白红杉和巴山冷杉呈显著的负协变效应.

    2003年06期 4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 陕西不同地区栓皮栎种群增长模拟与预测预报的研究

    韩照祥,张文辉,山仑

    时间序列分析可以通过差分、周期的方法,对植物种群的增长进行模拟与预测.在陕西的秦岭、汉中、黄龙地区选择林相整齐、有代表性的地段作为标准地,设置样方40个,对各样方内的林木进行每木检尺,通过优势木解析的方法,测得栓皮栎种群胸径的实际生长量,运用起伏型时间序列分析,建立了栓皮栎种群个体年龄与胸径生长的时间序列模型,四个模型所得的各个样地栓皮栎胸径生长的模拟值与实际值进行比较,其模拟平均误差都在1.5%以内,平均精度达到97.8%,模拟效果较好.经检验,该模型预测胸径的生长量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和精度高等优点,从而丰富和发展了种群增长模拟与预测预报的方法.

    2003年06期 5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 中国谷子主产区谷子近缘种狗尾草的遗传多样性

    阎洪波,黎裕,王天宇,石云素,宋燕春,马峙英,周世良

    用同工酶淀粉凝胶电泳技术分析了在中国北方谷子主产区采集与收集的谷子、谷子近缘野生种青狗尾草 包括谷莠子 和金狗尾草的代表群体.分析了12种等位酶 AAT、ADH、AMP、DIA、GDH、IDH、MDH、ME、PGD、GPI、PGM、SKD 的21个等位酶位点的数据.结果表明:青狗尾草同其它以自花授粉为主的一年生植物相比表现更高的遗传变异性.AAT-3、PGD、PGM在所有供试材料中均表现单态,而在金狗尾草中缺失 沉默 IDH-1.不同地理来源的青狗尾草同谷子的亲缘关系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且青狗尾草间的遗传差异同地理区域相关.本研究结果支持把谷子和青狗尾草划为一个种的观点.

    2003年06期 6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 水分胁迫下春小麦根系吸水功能效率的研究

    刘洪升,李凤民

    对水分胁迫下不同根系大小的春小麦籽粒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相对生长速度和根系功能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实验分为3个水分处理和3个根系大小处理,3个水分处理分别是土壤含水量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80%~90% H ,50%~60% M 和30%~40% L .根系大小的处理是 1 大根系处理 B , 2 中根系处理 M 和 3 小根系处理 S .实验结果表明,在中度和重度干旱条件下小根系处理 MS和LS 的作物具有较高的WEUg、WUEdm、相对生长速度、根系功能效率和籽粒产量;在高水分处理中,上述参数的数值在大根系处理中相对较高.根呼吸耗C量在作物的整个生育期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尽管根呼吸耗C比例随作物的生长而呈同步增加的趋势,但实际耗C量却呈逐步下降的趋势,同一时期作物的根呼吸速率与土壤含水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说明适当降低土壤含水量可以有效地减少根呼吸耗C量,有利于提高作物的存活率.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春小麦的根功能效率尚未达到最高值,作物产量仍有潜力可挖,通过适时补灌和减少同化物向根系分配的比例和根系对同化产物的消耗量来达到提高春小麦籽粒产量的方法是可行的,但不是长久之计.

    2003年06期 82-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 黄土丘陵区不同立地条件下沙棘光合生理日变化特征比较

    徐炳成,山仑,黄瑾

    在自然状态下测定了不同立地条件下沙棘光合生理生态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沙棘光合速率日变化基本为双峰曲线,均有不同程度的 午休 现象,山地沙棘出现在14:00左右,而川地出现在12:00前后,两峰值出现的时间因立地条件和水分条件而变化,山地沙棘雨后峰值出现时间推迟,但 午休 时间未变,这可能是沙棘适应川地、山地不同环境条件的结果.蒸腾速率日变化也呈双峰曲线,最低点与光合 午休 点重合,水分利用效率基本为 V 字型,以光合 午休 点为转折点.对大气因子日变化的同步测定表明,川地气温日均值较高,相对湿度较低,因而在干旱季节里川地沙棘更可能较山地沙棘受到大气干旱影响.山地较高的相对湿度有利于缓解土壤干旱对沙棘光合的影响,在水分利用上趋向于效率的提高.

    2003年06期 89-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 渗透胁迫对绿豆叶圆片叶绿素荧光的影响(英文)

    杨甲定,赵哈林,张铜会

    绿豆叶圆片用0、-0.3、-0.6、-1.2、-1.8、-2.4MPa等6个渗透梯度处理24h后,其叶绿素荧光的反应表明:光系统 的潜在量子产量 Fv/Fm 和电子传递受体 QA 的库容 poolsize 均随胁迫强度的增大而减小,但QA库容的下降明显比Fv/Fm的下降缓和.结合原初荧光Fo和最大荧光Fm的变化,分析认为本实验中渗透胁迫并未导致明显的光系统 反应中心的失活或破坏.造成光系统 潜在量子效率降低的原因主要是通过光系统 反应中心到QA的电子传递受到阻抑.

    2003年06期 9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 旱农区春小麦根系生长冗余与碳平衡关系的研究

    许宝泉,张荣,张大勇,孙国钧

    利用McCree 1986 测定整株植物碳平衡的方法,研究了半干旱区3个春小麦品种的籽实产量、根量、根冠比与碳平衡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开花期地方品种和尚头较之现代品种有更大的根量和根冠比.同一品种不同水分条件下根和茎叶CO2交换率 CER 波动幅度与水分条件正相关;在相同水分条件下不同品种间,品种和尚头波动幅度最大,品种定西-24次之,品种陇春-8139最小.从根和茎叶呼吸及日净碳获得量随水分供给条件的变化来看,品种和尚头和品种定西-24与品种陇春-8139相比在资源获取器官上存在着生长冗余,而且这种冗余也表现在生理代谢上,随水分条件的改善而增加.说明大根系品种在根系上存在着冗余,减少根系冗余可望成为半干旱区小麦高产育种的一条有效途径.

    2003年06期 98-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 笋瓜光合特性研究

    陈年来,陶永红

    对 无杈早 笋瓜品种光合特性的研究表明:笋瓜单个真叶旺盛光合时期约4周,在展叶后7~35d;壮龄叶片在陆地自然条件下具有明显的光合 午休 现象; 无杈早 笋瓜壮龄叶片的光合适宜温度在24℃左右,CO2补偿点与CO2饱和点分别为16.2和1395μL·L-1,光补偿点与饱和点分别为40.3和1196μmolCO2·m-2·s-1;幼龄叶片的可利用光强范围与羧化效率明显小于壮龄叶片.着果能够明显增强笋瓜植株座果节位及邻近叶片的光合能力.

    2003年06期 116-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 一些裸子植物鲜叶提取物清除自由基的活性研究

    陆瑞利,胡丰林,何云核

    用二苯基苦基苯肼自由基酶标仪法,对常见的60余种裸子植物鲜叶的自由基清除活性进行了比较,发现不同科属、不同树种鲜叶的80%甲醇提取物的自由基清除活性有很大差异,其中罗汉松科罗汉松属树木鲜叶在浓度为0.5mg/mL,于37℃下孵育20min时的自由基清除率平均可达55.9%,而柏科侧柏属平均仅为7.1%;罗汉松、孔雀柏、小叶罗汉松、湿地松、杉木和刺柏等鲜叶有很强的自由基清除活性,它们的自由基清除率分别可达61.1%、58.4%、57.6%、57.1%、51.8%和50.4%,表明这些树种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2003年06期 12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 胡杨、灰叶胡杨种子营养化学成分的研究

    周正立,于军,李志军,马琳,何良荣

    对不同居群的胡杨、灰叶胡杨种子营养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胡杨种子中可溶性糖、粗蛋白质、脂肪、淀粉的含量分别为9~12g·kg-1、38~44g·kg-1、21~62g·kg-1、1.9~2.3g·kg-1;灰叶胡杨种子中可溶性糖、粗蛋白质、脂肪、淀粉的含量分别为9~10g·kg-1、38~48g·kg-1、14~41g·kg-1、2.3~2.5g·kg-1.胡杨、灰叶胡杨不同居群种子中大量元素含量均以N最高,分别为6.0~6.9g·kg-1、6.3~7.6g·kg-1;微量元素含量排序一致,依次为Fe>Zn>Cu>Mn>Pb>Ni>Cd.统计分析表明,不同居群种子中可溶性糖、粗蛋白、粗脂肪、N、P、K、Ca、Mg的含量均呈现极显著差异;而淀粉与微量元素含量除一些差异不显著外,其余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2003年06期 127-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 Narciclasine与植物激素的相互作用研究

    毕玉蓉,张立新,郭进魁,黄荫成,容拱兴

    主要研究了天然生物活性物质Narciclasine NCS 与植物激素的相互作用.发现NCS对于IAA刺激小麦胚芽鞘伸长过程、GA3对大麦胚乳中α-淀粉酶诱导作用及6-BA对离体萝卜子叶光下增大以及转绿过程的促进作用,均显示出一定的抑制作用,而且其抑制强度均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对于不同的生理过程,NCS表现出不同的抑制强度,其中对离体萝卜子叶光下转绿过程的抑制作用较强.对于离体子叶的光下增大和转绿过程,不同植物激素的表现不同,6-BA和GA3对离体子叶增大及光下转绿具有促进作用;ABA和NCS则显示出一定的抑制作用.

    2003年06期 867-8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7k]
  • 秦巴山地栓皮栎所在群落主要乔木树种种间联结性的研究

    李登武,刘国彬,张文辉,卢志军

    应用方差比率法,并通过2×2列联表χ2检验法及利用Jaccard指数测定法研究了秦岭北坡和巴山北坡栓皮栎所在群落主要乔木树种的种间联结性.结果表明: 1 两地栓皮栎所在群落主要乔木种群间在总体上呈显著正关联; 2 2×2列联表的χ2检验共有9 7为秦岭北坡的种对数,下同 个种对为显著正关联,1 25 个种对为显著负关联; 3 Jaccard指数标量出了两地栓皮栎所在群落中种对间的联结程度和相伴随出现的机率,两地栓皮栎所在群落中多数乔木种群间的联结性不显著且联结程度较低; 4 种对间的正关联,主要是由于它们具有相近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对生境具有相似的生态适应性所致,种对间的负关联主要是由于物种间的空间排斥,适应不同的微环境的结果; 5 两地栓皮栎所在的群落处于演替的不稳定阶段.

    2003年06期 901-9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 秦岭山茱萸立地因子主分量分析及立地条件类型分类研究

    钱拴提,孙德祥,韩东锋,董建辉,问建军,杨途熙

    以山茱萸主产区林分样地的地貌、土壤肥力以及群体生长因子为变量,采用打分求和方法和主分量分析方法对山茱萸立地条件类型分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主分量分析法与打分求和法相比,以主分量分析法划分的类型与实际吻合更好;山茱萸立地条件类型的分化趋势主要受控于土壤肥力因子和地貌因子.在满足土壤肥力和地貌条件之外,山茱萸更适合于在石砾含量中等的轻壤土上生长.

    2003年06期 916-9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 山西锦鸡儿根瘤菌资源分布与生态学研究

    牛西午,史清亮,张强,周怀平,程宾,杨治平

    研究了山西锦鸡儿根瘤菌资源分布、菌种形态特征、理化特性及其生态学适应性与生态效应.结果表明,山西锦鸡儿根瘤菌资源分布广,结瘤率高,根瘤大,固氮周期长,耐盐碱,用高效抗逆菌株接种,明显促进植株的生长发育,可增加干重28.9%~79.5%.

    2003年06期 921-9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 普通小麦与野生二粒小麦A、B基因组的遗传进化关系的SSR分析

    时津霞,乔永利,马雅琴,吉万全,何蓓如,翁跃进

    以29份普通小麦、野生二粒小麦及野生二粒小麦与节节麦杂交的双二倍体为材料,选取A、B染色体组特异的SSR引物,通过微卫星多态性检测方法探讨上述两物种之间A、B染色体组的遗传进化关系.经NTSYS系统软件UPGMA聚类分析表明,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18时可以将普通小麦与野生二粒小麦大致分为两大类群,说明野生二粒小麦的A、B染色体组在进化过程中其遗传物质发生了较大变化,但同时野生二粒小麦的D25与D13与普通小麦分为一组,尤其是D13与新疆的红冬麦遗传距离较近,也证明了其两物种间有一定的同源性,并对这些遗传物质分化发生的机制及SSR引物的保守性进行了讨论.

    2003年06期 933-9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 亚硫酸盐引起小麦幼苗细胞膜透性等改变的机制研究

    杜青平,孟紫强,袁保红,王茜

    研究亚硫酸盐胁迫后,小麦幼苗叶内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和过氧化物酶 POD 活性、游离脯氨酸含量和质膜透性变化等各项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从指标的敏感性来看,亚硫酸盐引起小麦幼苗的抗氧化酶活性、游离脯氨酸含量变化、质膜透性改变的反应敏感性依次降低;从时间进程来看,亚硫酸盐首先引起抗氧化酶活性改变,然后引起游离脯氨酸的积累,最后导致细胞质膜透性增加,并存在一定的时间-效应和剂量-效应的相关性.

    2003年06期 938-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 黄土高原不同立地条件下人工刺槐林土壤水分变化规律研究

    郝文芳,韩蕊莲,单长卷,梁宗锁

    对黄土高原不同立地类型、年生长季中不同生长时期的11龄人工刺槐林地土壤含水量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尽管黄土高原土壤水分属于亏缺型,但不同立地条件之间,在年生长季中,从生长初期到生长末期,人工刺槐林地土壤含水量是有差异的,其含水量从大到小为:半阴坡>半阳坡>阳坡.不同土层深度之间,0~40cm、40~100cm、100~220cm三个土层土壤含水量容易受立地条件、年生长时期的影响.在年生长季中,从生长初期到生长末期,各立地类型除0~40cm土层土壤含水量有回升外,其它土层土壤含水量都有所下降,而并未得到补偿.年生长季内,不同生长时期,土壤含水量变化的速度不同,生长初期和生长旺季的规律相似,但速度出现负的最大和正的最大所在的土层深度不同,速度递增和递减所在的土层深度也不同,生长末期速度均为正值,表层最大,随土层深度的加深,速度递减,但到460~600cm处速度略有增加.

    2003年06期 964-9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 刈割时间、刈割强度与施肥处理对燕麦补偿的影响

    陈红,王海洋,杜国桢

    刈割强度、刈割时间和施肥状况对燕麦的补偿有明显影响作用.在不施肥条件下,分蘖期轻度刈割有利于植物的补偿作用,拔节期重度刈割以及重复刈割影响植物生长.施肥可以提高受适度刈割损害植物的补偿程度.无论施肥与否,燕麦都没有发生明显的超补偿现象.但在施肥条件下,留茬高度8cm的刈割处理使燕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植物的生产力,尤其是秆叶的干重.

    2003年06期 969-9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 叶子花的组织培养与微繁技术研究

    李师翁,范小峰,田兴旺,王毅民

    叶子花茎尖、茎段接种在MS附加不同浓度组合的6-BA、IAA、IBA、NAA培养基上可诱导茎尖及腋芽的生长而获得无性系芽,无性系芽茎尖和茎段在MS附加6-BA0.5mg/L、NAA0.05mg/L进行继代培养,一般不形成丛生芽,以茎尖生长和腋芽萌生增殖,增殖系数为2.73;高度大于3cm的增殖芽在1/2MS附加IAA1mg/L、IBA1mg/L、NAA0.2mg/L培养基上生根率为80.5%,生根苗用 二步法 移栽成活率在97%以上.无性系芽的幼叶、茎段在MS附加6-BA和NAA、2,4-D培养基上能高频产生愈伤组织,但愈伤组织在所试验的所有培养基上均无不定芽或胚状体的分化.

    2003年06期 992-9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 化学物质打破葡萄休眠的应用效果初报

    田莉莉,方金豹,顾红,陈锦永

    分别以露地栽培的 森田尼无核 、 早熟红无核 和大棚栽培的 乍娜 、 藤稔 为试验材料,对多种化学物质打破休眠的效应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大棚中应用H2CN2破眠效果显著,可提早萌芽9~12d,提早开花10~12d,提早成熟14d.CaCN2 石灰氮 、TDZ、GA3、6-BA和KNO3等药剂均显示出不同程度的破眠效应.

    2003年06期 997-10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 小麦14+15谷蛋白亚基基因的RAPD分析

    刘艳华,王洪刚,刘树兵,高居荣

    利用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 BAS 对山农9021中的14+15亚基基因进行RAPD分析,从85个引物中筛选出引物OPF07,可在含有14+15亚基基因的单株中稳定地扩增出特异DNA带,将其命名为OPF071275,它与14+15优质亚基基因的遗传距离为8.58±0.821cM,该标记经多次重复表现稳定,可以作为14+15亚基基因的一个分子标记.

    2003年06期 1001-10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 不同红掌品种的叶片、叶柄和茎段愈伤组织的诱导及植株再生

    兰芹英,仇玉萍,张远辉,殷寿华

    红掌幼嫩叶片表面灭菌的最佳方法是:0.01%KMnO410min,0.05%链霉素、0.05%制菌霉素和0.05%头孢唑林钠各灭菌20min,然后用75%乙醇30s和HgCl22min,污染率为零。Anthurriumadraeanum"Rosetta"和A.adraeanum"Oilcloth-flower"愈伤组织诱导率和芽分化率显著高于A.adraeanum"Atlanta",A.adraeanum"Fantasia",A.adraeanum"Afrikanerin"。不同品种茎段、叶柄、叶片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和芽分化率有明显差异,大多数品种是幼茎段>叶柄>叶片。幼苗移栽在草煤或血竭渣基质中,成活率可达97%。

    2003年06期 1006-10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 氮、钾营养对烤烟产量、产值和优质烟叶比例的影响

    祖艳群,林克惠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氮素和钾素对烤烟产量、产值及优质烟叶(中上等烟叶)比例的影响,结果表明:(1)烤烟产量与施钾肥量具有显著正相关,并与施氮肥量有关;(2)产值与施氮肥量呈显著二次曲线相关性;(3)中上等烟比例与施肥比例(N/K)呈显著负相关,与施钾量、烟叶含钾量、土壤供钾能力有关。试验区烤烟优质、适产,要求施氮量(N)105~112.8kg/hm2,施钾量(K)217.95~261.45kg/hm2,施肥比例(N/K比)0.40~0.48(N∶K=1∶2.1~2.50或N∶K2O=1∶2.5~3.0)。

    2003年06期 1010-1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 甘草属2种植物的核型研究

    孔红,陈荃,焦成谨,温凤萍,马骥

    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了豆科(Leguminosae)甘草属(Glycyrrhiza)2种荒漠植物的染色体,研究结果表明,黄甘草(G.eurycarpaP.C.Li)、腺荚甘草(G.korshinskiiG.Grig)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均为2n=16,核型公式2n=2x=16=16m,属于Stebbins核型的"1A"型。

    2003年06期 1014-10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 低温下的植物光抑制机理

    段伟,李新国,孟庆伟,赵世杰

    低温是影响许多植物的产量和地理分布的一个主要环境因素。如果低温与光照交互作用,则对植物的伤害会更大。本文论述了低温对植物伤害的原初反应,例如低温对膜的伤害、低温对两个光系统和卡尔文循环中某些酶类的影响,并讨论了植物体内的冷敏感组分以及提高植物防御低温光抑制能力的途径。

    2003年06期 1017-1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 植物花色呈现的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机制及其基因工程改良

    赵昶灵,郭维明,陈俊愉

    文章综述了植物花色基因工程改良的前提、策略和特殊性。植物主要花色色素类黄酮、类胡萝卜素的合成途径和相关酶的基因表达已基本研究清楚,关键酶的基因已被克隆。花色的基因工程改良遵循一般植物基因工程规律,而且是系统工程,要求花器官特异性启动子,基本策略为抑制关键酶的基因表达、导入调节基因或新的外源基因。花色基因工程可能成为获得雄性不育的方式之一,应与传统育种技术有机结合,当然也存在安全性问题。

    2003年06期 1024-10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7k]
  • 抗除草剂转基因植物的杂草化类型与机理探讨

    金银根,吴进才,Yong Woong Krown

    抗除草剂转基因植物(herbicide-resistantgenetically-modifiedplant(HRGMP))已在全世界广为种植。由于种内、种间抗性基因的转移、互渗和某些转基因植物类型自身具有较强的杂草性,转基因植物的田间试验和商业化种植都存在着产生新的杂草类型,甚至超级杂草的风险。即形成:(1)逸生型杂草,(2)衰退型杂草,(3)超级杂草,对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

    2003年06期 1036-1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 利用转基因植物生产药用蛋白研究进展

    高书颖,郭蔼光,金伟波,范三红

    简要评述了国内外利用转基因植物生产药用蛋白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以及转基因植物生产药用蛋白的基本方法、应用研究等。尽管目前植物作为药用蛋白的生物反应器受到诸多因素限制,优点与问题并存,但利用转基因植物生产药用蛋白是植物基因工程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势。

    2003年06期 1044-10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 湿地碳循环过程与计算机模拟研究

    张文菊,童成立,赵世伟,吴金水

    湿地是地球4大陆地生态系统之一,全球湿地碳储量(450PgC)约占陆地生态圈总碳量的20%。湿地生态系统因兼有"碳源"与"碳汇"的双重角色,其碳循环对大气全球碳收支以及与之有关的全球气候变化可能有重要影响。本文概述了湿地生态系统变化与碳排放的关系、湿地碳循环基本过程及其主要影响因子和湿地碳循环计算机模拟研究进展,提出了拟进一步研究的重要问题。

    2003年06期 1049-1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 植物根系提水作用研究述评

    李唯,倪郁,胡自治,李胜

    根系提水作用是植物在干旱生境下,通过根系将深层湿润土壤中的水分提升至浅层干燥土壤中的一种生理过程,不同植物具有不同的根系提水强度。这一研究的基本方式是分根法,而时域反射仪(TDR)法和中子水分仪法则是近年来较受重视的测定方法,并逐步由室内测定向大田测定过渡。研究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五个方面,其中在根系提水作用与植物蒸腾作用、浅层土壤营养的有效性以及与植物遗传性的关系等方面,研究结果较为一致,但在提水的数量和发生提水作用时土壤水分状况等方面,研究结果不尽相同;对植物光合、呼吸等其他代谢的影响以及室内测定结果与大田条件一致性等问题的研究,报道较少,特别是作用机理的研究。因此,深入这方面的研究对于进一步提高植物水分利用率,促进旱地节水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003年06期 1056-1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 中国西北内陆盐渍化防治与可持续农业的研究(英文)

    贾恢先

    中国西北内陆分布着广袤的盐渍土是影响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盐渍成因多样、盐渍程度强烈、盐分组成复杂、雨水淋盐微弱、表聚作用显著、次生盐渍普遍和单纯用水无法把盐排走等特点,因而相对治理难度比沿海地区更大。作者通过20多年的研究,采用生物防治为主的办法,通过引种盐地先锋植物、应用生物排盐、增大绿色覆盖、防止盐分表聚、培肥地力等措施,使土地能有效地脱盐。同时坚持对植物抗盐机理和盐地资源植物开发利用的研究,使内陆盐渍生物防治建立在理论和应用的基础上。并根据改善西部生态环境,调整种植结构,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提出了培植"盐地草产业"、"盐地药产业"的模式,使内陆盐渍区的可持续农业能释放出巨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03年06期 1063-10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k]
  •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的研究进展

    翟丙年,郑险峰,杨岩荣,李生秀

    述评了近几年国内外在植物激素与植物体内信使的传递、植物激素与基因诱导和表达、植物生长物质的复合使用、新型植物生长物质的开发及植物激素对提高植物抗逆性的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植物生长物质的发展趋势。

    2003年06期 1069-10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