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植物学报

  • 国槐DNA导入花生D_5代性状遗传变异的分析

    刘风珍,万勇善,于元杰,沈法富

    利用花粉管通道技术将国槐DNA导入花生栽培品种79266,D_2代变异株98D010-7经连续自交,D_5代获得9个株系,61个株行,641个单株,观察D_5代群体内每个单株的开花型、株型、主茎高、第一对侧枝长、分枝数及单株结果数等主要农艺性状的表现型。结果表明:①79266和98D010-7均为连续开花型,D_5代出现了交替开花型变异株,占总株数4.37%,开花型分离株行占16.39%;②79266株型直立,98D010-7株型匍匐,D_5代表现型有直立、匍匐和半匍匐3种类型,分别占34.95%、14.04%和51.09%;表现分离的株行占73.77%;③株高和第一对侧枝长与79266相比显著降低;④单株分枝数与受体平均值相近,只有1个株系分枝数显著少于受体79266,其它8个株系差异不显著;⑤D_5代群体有3个株系的单株结果数显著大于受体79266的单株结果数。

    2003年02期 98-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3k]
  • 盾叶薯蓣根状茎的发育解剖学研究

    曹玉芳,林如,胡正海

    利用石蜡切片法对盾叶薯蓣根状茎进行了发育解剖学研究。盾叶薯蓣的二年生根状茎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周皮、基本组织和散生在基本组织中的维管束。周皮由木栓层、木栓形成层和栓内层组成;基本组织都由薄壁细胞组成;维管束无束中形成层,属于有限维管束,成熟的维管束由厚壁组织细胞形成的维管束鞘包围。根状茎顶端的原分生组织由3~5个鳞片包被。其衍生细胞分化为原表皮、基本分生组织和散生的原形成层束。以后由它们分化为表皮、基本组织和散生的维管束构成的初生结构,根状茎顶端下方的原表皮内存在初生增厚分生组织。初生增厚分生组织细胞不断向内分裂和其衍生细胞的体积增大,是根状茎能迅速增粗的主要原因。

    2003年02期 110-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8k]
  • ABA诱导毛酸浆下胚轴体细胞胚状结构的直接发生

    李卫,张春广,郭光沁,郑国锠

    研究了ABA与2,4-D等植物激素对毛酸浆组织培养的影响。其中,以浓度为1.0mg/L的2,4-D对毛酸浆下胚轴愈伤组织诱导结果最好。在子叶、子叶柄、下胚轴以及胚根四者当中,下胚轴对2,4-D的反应状况最好。结合ABA与2,4-D在MS培养基上能够有效地诱导出高质量的球形胚状结构。经过4周的培养,在2.0mg/L2,4-D和1.0mg/L ABA组合的情况下,球形胚状结构的诱导频率可达96.7%,每块外植体平均能产生6.7个球形胚状结构。球形胚状结构可以至少在5代以内反复发生。进一步讨论了ABA对毛酸浆体细胞胚发生的影响以及体细胞胚发生与环境胁迫的可能关系。

    2003年02期 12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3k]
  • 杉木根际土壤提取物对杉木种子发芽的化感效应

    杜玲,曹光球,林思祖,郑燕萍

    杉木根际土壤经丙酮和乙酸乙酯1∶1混合提取并真空浓缩成浸膏后,用杉木种子发芽试验做生物检测。结果表明:3种浓度处理的杉木根际土壤提取物对杉木种子发芽及芽的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就浓度之间的差异而言,绝对发芽率、绝对发芽势和根长生长均表现为200mg/kg处理的较100mg/kg和50mg/kg处理的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杉木根际土壤提取物对绝对发芽率的最低抑制浓度为34mg/kg,对绝对发芽势及根长的最低抑制浓度分别为58mg/kg和62mg/kg。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对于绝对发芽率而言,200mg/kg处理的与100mg/kg处理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对于绝对发芽势以及根长而言,其200mg/kg处理的与100mg/kg以及50mg/kg处理的相比均达到极显著差异。

    2003年02期 136-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k]
  • 甘青地区四倍体小麦染色体C-带多态性

    窦全文,陈佩度

    对来自甘肃、青海地区的5个圆锥小麦(Triticum turgidum L.)地方品种进行了染色体C-分带研究。结果表明,2AL上的强端带和3BL上的强端带为此类材料所特有的带,区别于其它地方的圆锥小麦地方品种。5个圆锥小麦地方品种C-带在某些染色体上存在一定的多态性,其中黑芒白麦比其它4个品种C-带多态性较高,表明黑芒白麦与其它4个品种之间存在有较大的遗传分化。与普通小麦比较,揭示这5个品种多个染色体与普通小麦AB组染色体带型存在显著多态。

    2003年02期 149-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k]
  • 集合种群模拟模型及其在竞争共存机制与物种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李自珍,惠苍,徐中民

    以荒漠区人工植被的恢复与重建为背景,从宏观尺度研究了集合种群的空间分布新模式,建立了基于Levins集合种群模型的数值模拟方法。对两物种的模拟结果表明:在适当选择参数下,模拟植被区的集合种群可以形成“海藻式”稳定的时空分布结构,在理论上表明相同生态特征的物种在空间生境中可以达成共存。为了达到物种丰富度和生产力最佳,实现持续发展,对多物种集合种群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显示当物种的种数为5时,空间上随机播种的模拟种群覆盖率达到最大,因而可发挥最大的治沙作用。另外,模拟还显示在播种时应采取集聚式的空间播种模式,以使种群具有较高的防沙能力。该结果可为生物防沙治沙领域提供理论依据。

    2003年02期 195-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0k]
  • 书讯

    <正>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程积民研究员等编著的《中国黄土高原植被建设与水土保持》一书于2002年5月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专著是“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重点资助的科技图

    2003年02期 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 吕梁山南端白皮松幼林种群结构的研究

    苏俊霞,孙建华,田震平,张杰,毕润成,李小强,黄磊,崔本义,尉文龙

    在吕梁山南端乔家湾、黑虎沟、郭家洼3个地段分别设置了3个样地,用样方法对白皮松幼林种群进行了调查。共做样方272个。分析了白皮松的群落学特征、径级结构及其密度变化规律;绘制了存活曲线和死亡曲线,从多角度研究了白皮松幼林种群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乔家湾白皮松幼林种群生长最好,基本接近于增长型种群。存活曲线表现为5~7.5cm径级后存活曲线显著下降,该种群的变化趋势接近DeeveyⅠ型。死亡曲线在7.5~10cm径级之间存在一个死亡高峰。黑虎沟和郭家洼的种群属于下降型种群,幼年个体补充不足严重影响着该种群的生存和发展。

    2003年02期 200-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 青海湟水流域植物区系研究

    吴玉虎

    湟水流域位于青海省的东部,约处于北纬35°56′~37°38′,东经100°35′~103°05′。属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海拔1650~4395m,全区面积约16600km~2,属于大陆性气候和高原大陆性气候类型。本区共有野生种子植物83科、400属、1234种。分别占本区所属的青藏高原植物亚区唐古特地区总科数的92.22%、总属数的78.74%、总种数的54.00%。研究表明,湟水流域植物区系特征为:①在唐古特地区中种类相对较丰富;②温带成分占92.80%,以绝对优势确定了本区系为明显的温带性质(属于以北温带成分,特别是欧亚大陆温、寒地带典型成分为优势的,兼具温性、寒温和高寒类型的温带区系性质,或可称为在温带区系中的过渡区系所具有的“复合型”区系特征);③木本类型少,大多数种类为多年生草本植物,缺乏古老和原始类群,一些中国特有种衍生于其广布的亲缘种中,表明本区系具有年轻和衍生的性质;④我国西南高山区系和华北区系对该区系具有双重影响;⑤为青藏高原植物亚区唐古特植物地区同华北植物地区相互过渡的代表区系之一;⑥特有属和特有种少。在中国种子植物区系分区中,本区属于青藏高原植物亚区中的唐古特地区。

    2003年02期 205-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8k]
  • 滇牡丹的多样性和现状评估

    龚洵,潘跃芝,杨志云

    滇牡丹是中国西南的特有植物,在中国植物红皮书中将其定为渐危种而列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本研究从地理分布、生态环境、形态与遗传多样性、繁殖生物学特性、迁地保护结果等方面对滇牡丹的现状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滇牡丹并不渐危:①拥有多样化的生态环境,对生态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②具有形态多样性与遗传多样性;③虽然有性繁殖较困难,但无性繁殖能力强、效率高。

    2003年02期 218-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7k]
  • 两种生态型芦苇胚性悬浮培养物对渗透胁迫的生理响应——Ⅱ.抗氧化酶类活性的变化

    王蔚,崔素霞,杨国仁,张承烈

    渗透胁迫处理下,沙丘芦苇和沼泽芦苇培养细胞的H_2O_2含量变化不大,MDA含量随时间延长而降低。抗氧化酶中,沙丘芦苇的SOD、CAT、POS和APx的活力均显著高于沼泽芦苇,显示出比沼泽芦苇更强的ROS清除能力。胁迫初期(0.5h~1d)沙丘芦苇细胞中主要表现出SOD、CAT活力的提高,胁迫2d后4种酶活力均明显被诱导。两种生态型芦苇的PEG适应性培养物APx及SOD酶活力显著提高,POD活性仅沼泽芦苇中升高。提示SOD、CAT主要参与沙丘芦苇在渗透胁迫下的短期响应,而APx与长期响应有关。

    2003年02期 224-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k]
  • 春小麦叶片质膜氧化还原系统及其对缓慢干旱胁迫的响应

    宫海军,陈坤明,陈国仓,王锁民,张承烈

    研究了抗旱性不同的2个品种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叶片质膜氧化还原系统的部分性质及其在田间缓慢干旱下氧化还原活力的变化。结果显示,2个品种小麦叶片质膜氧化还原活性的最适pH为8.0,最适温度在40℃左右,Mg~(2+)对其活性有刺激作用,Ca~(2+)对其活性没有影响。但这2个品种叶片的质膜氧化还原系统对K~+和Na~+的响应不尽相同:在品种定西24中,K~+刺激作用不太明显,Na~+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在品种8139中,这两种离子都有明显的刺激作用。干旱降低了小麦叶片的水势和水分含量、影响了小麦的生长发育;在缓慢干旱下,小麦叶片质膜氧化还原活力在生长发育的前期上升;在后期,其活性不变或下降,这与前人在实验室内以植物幼苗进行短期而剧烈的模拟干旱下所观察的结果不同。这种差异的原因除了与植物材料不同有关外,主要与胁迫方式及植物的发育阶段有关。

    2003年02期 229-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2k]
  • 重金属镉(Cd)和增强UV-B辐射复合对大豆生长和生理代谢的影响

    强维亚,杨晖,汤红官,冯虎元,安黎哲,王勋陵

    研究了大豆的生长、生物量、抗氧化酶活性和吲哚乙酸(IAA)氧化酶活性在Cd~(2+)、UV-B辐射和二者复合胁迫(Cd+UV-B)下的变化。结果表明,Cd~(2+)和UV-B辐射都抑制大豆生长,并显著抑制根的伸长,二者复合后加强了对根伸长的抑制。UV-B辐射显著增强了POD、SOD活性,Cd~(2+)对POD活性影响不明显,但却拮抗UV-B对POD活性的诱导。SOD活性在各种胁迫下显著增强。虽然Cd~(2+)对叶片类黄酮含量影响不明显,但对UV-B诱导的类黄酮合成有一定影响。IAA氧化酶活性在复合作用下下降,可能是复合胁迫影响大豆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2003年02期 235-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k]
  • 人为扰动对黄帝陵侧柏生理生态学特性的影响

    李方民,王勋陵,岳明,张华平

    对黄陵林区人类活动频繁区和人类活动较少区土壤、侧柏的一些生理指标进行了测定,人类活动频繁区比起活动较少区,侧柏生境的土壤pH值增高不显著,有机质含量、速效磷含量、土壤含水量降低极为显著,土壤呼吸减弱极为显著,土地板结现象严重,从而进一步影响到了侧柏的生长,导致人类活动频繁区侧柏的光合强度、蒸腾强度减弱,气孔导度减小。结果表明:采取有效措施保护黄帝陵环境和古柏已迫在眉睫。

    2003年02期 239-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 根据核糖体DNA ITS序列分析苜蓿属的系统分类

    孙毅,梁爱华,王景雪,D.Z.Skinner

    对苜蓿属28个种和1个草木樨种的核糖体基因的内转录间隔子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的核苷酸序列变异做了分析。黄香草木樨被用作外类群。系统分析产生的进化树与该属传统分类基本一致。本研究提示,黄花苜蓿应与紫花苜蓿列入一种。M.hybrida,M.cancellata和M.prostrata是与栽培苜蓿亲缘关系较近的野生种。研究结果证实先前被称做胡卢巴属的植物种应被归于苜蓿属,而苜蓿属内的Heynianae、Platycarpae和Spiro-carpos等族的分类应予以重新考虑。

    2003年02期 242-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k]
  • trnL内含子及trnL-trnF间隔区序列在木兰科系统发育研究中的应用

    王亚玲,张寿洲,崔铁成

    通过木兰科29个种的trnL基因内含子的525个碱基序列及21个种的trnL-trnF基因间隔区的370个碱基序列测定和分析,构建的严格一致性材建议:①含笑属为相对一致的单系类群;②玉兰亚属的几个种形成一个单系类群,与木兰亚属的几个种无共衍位点;③木莲属为一个相对保守的类群,种间碱基差异很小。碱基位点差异分析表明:含笑和野含笑的trnL基因序列具2个位点的差异,结合形态学特征考虑,不支持David把两个种合并的处理;杂交鹅掌揪的trnL-trnF序列相对鹅掌楸有3个位点的变异和一个简单重复序列的插入;鹅掌楸的trnL-trnF序列与GenBank(AF040679)中已注册的序列有3个位点的差异。两个严格一致性树的CI值高达0.978和0.913,说明trnL内含子和trnL-trnF间隔区序列的平行演化在木兰科这几个属间发生频率非常低,只适于木兰科高等级的(属以上)的系统研究。

    2003年02期 247-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7k]
  • 刚毛柽柳基因组DNA提取和RAPD反应条件探索

    张娟,张道远,尹林克

    沙漠植物由于含有多糖、多酚、单宁等次生物质,要提取出质量高、纯度好的DNA比较困难。本研究以刚毛柽柳(Tamarix hispida)为材料,用高盐低pH法成功地提取出了基因组DNA,所得到的DNA片段均大于23kb,DNA得率为225μg/g干重,A_(260)/A_(280)的比值在1.7~1.9之间,说明高盐低pH法对于含多糖、酚类、单宁等化学物质较多的沙漠植物是行之有效的。研究了RAPD(随机扩增DNA多态性)技术的影响因素,摸索出适合刚毛柽柳的反应体系与扩增条件,可用于刚毛柽柳居群内、居群间遗传多样性及柽柳科其它属种分子生物学的研究。

    2003年02期 253-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2k]
  • 竹类植物民间分类与传统管理

    王慷林,普迎东

    中国各少数民族对植物资源分类、识别、命名和保护的传统知识和实践,对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民族民间对竹类植物的分类、识别、命名、利用和保护,不仅基于竹类植物的经济利用、形态特征、生活形态和生长习性,而且依赖于社会文化价值,强烈的植根于自然和社会文化环境中。此外,民族民间利用和保护竹类植物的实践,是原住民和自然资源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晶,形成了非常合理和有效的可持续利用的生产系统。鉴于前期工作的基础,未来几方面的工作应得到加强:(1)调查:对中国其它偏僻地区原住民社区更多的访谈和野外调查是非常必要的,不要仅局限于种类的分类、识别和分布,而且亦要了解他们文化知识和这一重要资源的用途;(2)保护:自然资源和文化多样性保护计划和项目必须纳入国家项目,并要结合对各个民族类群的特别建议。不同利益集团的介入和合作也是必要的。(3)技术传播:某些现代的管理方法和技术能改进资源利用效率,增加原住民社区收入和促进这些社区福利的改善。(4)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资金的支持:竹类遗传资源的保护对于未来可持续生产是非常重要的,但亦是困难的,这往往是资源多样性、文化多样性,特别是资金激励体制导致推行策略的复杂性。

    2003年02期 257-2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4k]
  • 新疆植物特有种及其分布

    冯缨,严成,尹林克

    以新疆植物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对国内外相关资料进行了全面收集和整理,已初步查明,新疆特有植物共计38科118属268种。研究植物的特有现象,可为深入了解新疆植物区系的性质、特点、起源及演变规律提供资料。

    2003年02期 263-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8k]
  • 杜仲优系有效成分性状稳定性与增长率的研究

    翟金兰,董娟娥,张博勇,王邈,张康健

    采用多项有效成分含量分析方法选择种源区和优良类型。在此基础上选择优树,繁殖无性系,建立无性系测定林,并采用多项有效成分含量和生长量(产量)指标的一、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初选出14个优良无性系,1997年春季布设汉中、杨陵、咸阳3个区域试验点进行区域栽培试验。2001年6月中旬收集材料,对各区试点优良无性系的有效成分进行了测定和模糊综合评判;提出了有效成分性状增长率的概念;分析和计算了优良无性系有效成分的性状稳定性和增长率,筛选出有效成分含量高且性状稳定的优良无性系G_2、X_(11)、L_(45)、L_0、L_1。

    2003年02期 274-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8k]
  • 抗白粉病小偃麦异代换系的细胞学和RAPD鉴定

    王洪刚,李丹丹,刘树兵,高居荣,李兴锋

    利用细胞学和RAPD方法,对从长穗偃麦草与普通小麦复合杂交后代中选育的抗白粉病小麦种质系山农87074-526和山农87074-551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两种质系的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均为2n=42,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PMC MⅠ)染色体构型为2n=21Ⅱ;二者杂交F_1 PMC MⅠ染色体构型亦为2n=21Ⅱ,两种质系分别与小麦中国春的杂种F_1 PMC MⅠ染色体构型均为2n=20Ⅱ+2Ⅰ,说明两种质系为相同的双体异代系。在苗期和成株期两种质系对白粉病15号菌种均表现免疫,其白粉病抗性为显性,并且来自长穗僵麦草,抗白粉病基因位于它们所含的偃麦草染色体上。从8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2个引物OPE13和OPH15能在两种质系中稳定地扩增出长穗偃麦草亲本的特异DNA片段。

    2003年02期 280-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0k]
  • 武夷山毛竹天然林生物量与能量分配规律及其与人工林的比较研究

    何东进,洪伟,吴承祯,蓝斌,黄辉,吴雄生

    以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天然毛竹林为研究对象,应用生物量优化模型对天然毛竹林生物量、能量的分配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毛竹天然林生物量按组分秆、枝、叶、竹蔸、鞭根的分配规律为5585.956、1120.456、387.453、1148.785、2827.099g·m~(-2),所占比例依次为50.46%、10.12%、3.50%、10.38%、25.54%,能量现存量按组分分别为112171.60、21694.0、7532.8、21796.8、52089.3kJ·m~(-2),所占比例依次为51.70%、10.00%、3.47%、10.05%、24.78%;②毛竹天然林生物量按龄级Ⅰ度、Ⅱ度、Ⅲ度、Ⅳ度、Ⅴ度及以上竹的分配规律为2151.845、1799.441、1184.757、1010.021、4923.684g·m~(-2),所占比例依次为19.44%、16.26%、10.70%、9.12%、44.48%。能量现存量按龄级分别为47465.97、40232.99、26502.84、17737.74、102488.8kJ·m~(-2),所占比例依次为20.25%、17.16%、11.30%、7.57%、43.72%。在此基础上,将毛竹天然林与人工林进行了比较分析。且为毛竹林的丰产培育提出了科学依据。

    2003年02期 291-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1k]
  • 高温干旱下两种冷季型草坪草叶片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

    陈燕,郑小林,曾富华,刘晚苟,廖莉媛,刘杰群

    多年生黑麦草和匍匐翦股颖在36℃下,控水处理6d,叶片细胞的超微结构与对照相比发生明显变化,叶绿体肿胀,被膜和片层破损,部分叶绿体变圆并向细胞中央移动,这可能有利于减少对阳光的吸收;线粒体和脂质球体数量增加;匍匐翦股颖的线粒体脊解体,但黑麦草的线粒体只受轻微影响。结果说明,两种草坪草的耐热性都较弱,但多年生黑麦草的耐热性稍强于匍匐翦股颖。

    2003年02期 304-3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6k]
  • 紫斑牡丹休眠地下芽在组织培养条件下的发育研究

    陈怡平,廉永善,王勋陵

    以紫斑牡丹(Paeonia rockii T.Hong et Li J.J.)休眠地下芽为材料,对同一时期打破休眠的地下芽在3种不同培养基上的发育状况、不同时间低温处理后在同一培养基上的发育,以及不同时期休眠地下芽在同一培养条件下的发育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MS+BA 1mg/L+NAA0.5mg/L+2,4-D0.5mg/L最有利于打破休眠的地下芽发育;不同低温处理对休眠地下芽的萌发率及发育速率作用明显不同,其中,720h的低温处理效果最佳;彻底打破休眠的不同时期地下芽在同一培养条件下发育速率基本一致。

    2003年02期 314-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8k]
  • 卡那霉素对地灵愈伤组织诱导和生长的影响

    肖娅萍,胡雅琴,王喆之

    卡那霉素对地灵愈伤组织的诱导和生长均有抑制作用,随着卡那霉素浓度增加,愈伤组织形成的比率降低,质量增加幅度减小。不同的外植体对卡那霉素的敏感度不同,茎的敏感度明显高于叶片。当浓度超过30mg/L时,茎愈伤组织的诱导及生长几乎完全受到抑制。因此,在地灵的遗传转化中,30mg/L是卡那霉素的适宜浓度。

    2003年02期 318-3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6k]
  • “中国期刊方阵”介绍

    <正> “中国期刊方阵”最早是由中央领导同志提出的,在2000年12月18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石宗源署长在全国报刊管理工作会议上做出“改革进取,加强管理,创立品牌,推动我国报刊业的繁荣健康发展”的讲话上,对中央领导同志提出的建设“中国期刊方阵”的问题了详尽的解答。石署长在文中指出,建设“中国期

    2003年02期 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 大黄属3种大黄植物不同部分蒽醌含量的测定与比较

    熊辉岩,张晓峰,王环,潘莉

    采用C_(18)反相柱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分离、外标法定量对大黄属掌叶组唐古特大黄、波叶组波叶大黄、穗序组穗序大黄的根(及根茎)、叶片、叶柄、主茎四部分的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4种游离和结合蒽醌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和比较。结果表明,唐古特大黄中,叶片中的游离蒽醌含量高于其它部分,游离蒽醌总量地上部分远高于地下部分;结合蒽醌则根中最高,蒽醌总量地下部分远高于地上部分。波叶大黄和穗序大黄中,游离和结合蒽醌均为根中最高,穗序大黄蒽醌总量地下部分远高于地上部分,而波叶大黄中,游离蒽醌总量地上部分高于地下部分,结合蒽醌总量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相差不大,地上部分略高于地下部分。

    2003年02期 328-3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 几种染料抑制斜生栅藻生长的毒性效应

    党亚爱,王国栋,辛宝平,杨敏

    运用评价化学品对藻类毒性的标准实验方法,采用直线内插法进行数据处理,分别得到8种常用染料抑制斜生栅藻生长的96h半数效应浓度(96h-EC50),结果表明碱性染料对斜生栅藻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效应,而活性染料对斜生栅藻的急性毒性相对较小;对两种测试参数进行比较,发现作为染料毒性的检测指标,叶绿素a增长率要比细胞数生长量更为敏感,且二者反映染料毒性大小的顺序具有一致性。

    2003年02期 332-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k]
  • 《西北植物学报》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重点期刊奖

    <正> 国家期刊奖是我国期刊界的最高奖,每两年滚动评比一次。第二届国家期刊奖评比活动于2002年12月底完成。设三个等级奖项:即国家期刊奖、国家期刊奖提名奖、国家期刊奖重点期刊奖。国家期刊奖设60名(其中社科类期刊30名,科技类期刊30名),国家期刊奖提名奖设100名(其中社科类期刊50名,科技类期

    2003年02期 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 太白米组织培养的研究

    赵银萍,王喆之,曹晓燕

    太白米地下鳞茎在MS附加不同浓度KT、BA、IAA、NAA、2,4-D的培养基上,可诱导产生愈伤组织,其中在MS附加NAA0.5mg/L、KT0.1mg/L的培养基上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可达65%,且生长快;培养在MS附加2,4-D1.0mg/L、KT0.1mg/L培养基上的鳞茎可经不定根直接发育成新的鳞茎,由此建立了太白米的鳞茎再生体系,鳞茎再生率达2.17倍。

    2003年02期 339-3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2k]
  • 秦岭兰科一新记录属——虎舌兰属

    黎斌,陈彦生

    <正> 虎舌兰属(Epipogium Gmelin ex Borkhausen)隶属于兰科(Orchidaceae)树兰族(Epidendreae),为一寡种属,分布于欧亚大陆、亚洲热带、非洲热带和大洋洲等地区。本属植物有3种,俱为腐生草本。

    2003年02期 342-3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 封面植物介绍——星叶草

    <正> 星叶草(Circaeaster agrestis Maxim.)为一年生小草本,高3~10 cm。叶簇生于茎顶端,楔形,基部渐狭,缘具齿,叶脉二叉状分枝。两性花小,簇生于叶丛中,无花瓣,具2(3)萼片;雄蕊1

    2003年02期 34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k]
  • 植物比较解剖学在中国50年的进展和展望

    胡正海

    系统与进化植物学是当今植物科学中的主流学科之一,植物比较解剖学是该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近50年国内主要期刊统计,我国植物学者重点在种子植物的维管组织结构、叶及其表皮结构、花的结构和发育、种子及种皮特征、分泌组织以及一些原始种子植物等方面开展了比较解剖研究,为一些植物科、属的系统分类提供了解剖学依据。但在研究的植物种类、内容和方法尚存在不足,发表的论文相对较少。根据我国植物种质资源丰富,研究基础较好等特点,认为我国植物比较解剖学发展前景宽广,并对进一步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2003年02期 344-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5k]
  • 植物抗真菌病害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陈鹏,李学俊,李振岐,康振生

    从表达水解酶、植物病程相关蛋白、抗真菌蛋白、病原毒性因子失活蛋白、抗病基因、植保素合成限速酶、植物细胞壁结构修饰分子、植物抗性反应调节基因等角度综述了植物抗真菌病害基因工程的策略,并就各种策略的研究进展、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2003年02期 356-3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5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