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植物学报

  • 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任毅教授简介

    2002年04期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 甘、青两省春小麦遗传多样性演变

    沈裕琥,王海庆,杨天育,张怀刚,黄相国

    对甘、青两省自 2 0世纪 40年代以来生产上曾大面积应用的 2 0 0多个春小麦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1 9个形态性状、5个农艺性状和 2个品质性状都存在着广泛的遗传多样性。虽然育成品种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总体上大于地方品种 ,但是从 2 0世纪 60年代开展春小麦杂交育种工作之后 ,育成品种形态性状、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遗传多样性呈下降趋势。评价育种对小麦遗传多样性的影响 ,不能只将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的遗传多样性作一简单比较就得出结论 ,而是应该在遗传多样性演变的动态过程中去研究。

    2002年04期 7-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 西部植物化学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简介

    2002年04期 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 Nation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Phytochemistry(West)

    2002年04期 9-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 SSR标记用于玉米自交系遗传变异与优势类群划分的研究(英文)

    刘杰,刘公社,朱至清,陈刚

    采用 SSR和杂种优势聚类方法分析我国 1 5个玉米骨干自交系的遗传变异 ,并初步进行了杂种优势类群划分。从 62个 SSR引物中筛选出的 40对有效引物对 1 5个玉米自交系进行了分析 ,共检测到 1 88个等位基因变异 ,每个 SSR座位的等位基因数 2~ 9个 ,平均为 4.7个。 SSR位点的多态信息含量 PIC值平均为 0 .675 ,分布范围在 0 .360~ 0 .85 1之间。根据SSR数据对供试材料进行遗传相似性分析 ,Nei氏相似性系数分布在 0 .5 74~ 0 .777之间。 1 0对多态性高的 SSR引物可有效区分 1 5个自交系。应用 SSR聚类分析的结果与系谱关系相一致 ,与杂种优势聚类法相比较 ,SSR方法具有效率高、结果可靠、可标准化的特点。对 SSR方法在玉米育种实践上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2002年04期 17-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k]
  • 半野生大豆种质资源SSR位点遗传多样性分析

    海林,王克晶,杨凯

    利用 1 2对 SSR引物对 67份半野生大豆种质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的检测分析。结果表明 ,1 2个位点共检测到 1 84个等位基因变异 ,平均每个位点等位基因数目为 1 5.41个。平均多态性信息量、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 0 .849、0 .70 6、0 .1 1 8。根据 SSR分析结果 ,按欧式距离将 67份半野生大豆种质聚类并划分为 5个组群

    2002年04期 27-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 外源DNA导入小麦的RAPD验证及遗传分析

    郑红军,于元杰,尹承佾,张力思,李勃

    将外源 DNA特别是牛胸腺 DNA转移给普通小麦 ,对在其后代中选育出的矮杆变异体进行了 RAPD分子验证及其遗传学分析研究 ,获得了 3个主要结果 :1对变异体 D111、受体81 45 2 7、供体矮孟牛 型进行的 RAPD验证中 ,通过 1 37个引物由 5个引物检测出了 DNA的多态性 ,表明矮秆变异体 D111的出现可能是供体的片段 DNA进入了受体并得到稳定遗传 ;2对变异体 D0 11、D14 53、受体 81 45 2 7、供体牛胸腺 DNA进行的 RAPD验证中 ,在供试的 1 80个引物中 ,变异体、受体扩增产物的带型绝大多数一致而与供体则完全不一致 ,其中有很少引物对变异体和受体扩增产物的带型表现不同 ,还有个别引物对变异体扩增产物的带型与供体的个别带一致。由此说明亲缘关系极远的牛胸腺 DNA导入受体引起的变异更为广泛和复杂 ;3 3个矮秆变异体的遗传分析表明 ,控制其株高的基因位于核基因组 ,在杂种后代中表现了明显降低株高的作用 ,其杂种后代的某些农艺性状也表现良好 ,因此 ,利用它们进行杂交育种或在杂种优势的利用上 ,都将是有较好应用价值前途的新矮源

    2002年04期 34-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 小黑麦×小滨麦三属杂种F_1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发育的细胞学特点研究

    李兴锋,王洪刚

    用压片法对八倍体小黑麦和八倍体小滨麦杂种 F1 的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发育进行了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 :小黑麦 /小滨麦 F1 PMC MI染色体平均构型为 1 3.1 7 +2 0 .82 +0 .37 +0 .0 2 ,与其理论构型基本一致。在三属杂种 F1 减数分裂后期 可观察到较高频率的落后染色体 ;四分体时期的子细胞普遍具有微核 ;所形成的小孢子有部分能进行正常的有丝分裂 ,产生成熟的花粉 ,其成熟花粉的可育率为 44.1 %。在三属杂种 F1 的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发育过程中 ,还观察到了一些特殊的细胞学现象 :在同一个细胞中的染色质活动不同步 ,小孢子发生对称的有丝分裂 ,四分体不能正常形成 ,以及小孢子无丝分裂等现象

    2002年04期 42-46+3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 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对加工品质影响的效应分析

    高翔,李硕碧

    分析了 2 50份小麦材料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 (HMW- GS)组成以及其中 66份材料的加工品质及面条制作品质。回归分析表明 :HMW- GS与 1 0种加工品质性状均有显著的线性关系。不同亚基对综合品质效应的得分大小依次为 :Glu- Al,1 >2 * >null;Glu- Bl,1 4 +1 5>7+8>1 7+1 8>>7+9;Glu- Dl,5+1 0 >>2 +1 2 >4+1 2。不同基因位点对品质的贡献大小顺序为 :Glu- Dl>Glu- Al>Glu- Bl。首次提出了 HMW- GS综合品质评分系统

    2002年04期 47-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 银杏套细胞发育的解剖学研究

    吉成均,安尼瓦尔·买买提,方精云

    银杏套细胞起源于近雌配子体表面的颈卵器母细胞周围细胞。中央细胞形成时 ,套细胞呈明显的一层 ,围绕颈卵器紧密排列 ,随着颈卵器的发育 ,套细胞体积逐渐增大 ,细胞质变浓厚 ,细胞质中脂滴增多 ,套细胞和中央细胞的接触壁开始出现局部加厚。在颈卵器发育的泡沫化阶段 ,套细胞和中央细胞的接触壁不均匀加厚较为显著 ,在较薄的区域可见胞间连丝。受精前 ,套细胞中液泡增多 ,脂滴迅速减少 ,造淀粉体增多 ,套细胞与卵细胞的接触壁的不均匀加厚非常明显 ,精核进入颈卵器以后 ,卵细胞与套细胞的接触壁和卵细胞的质膜之间形成一个薄厚不均的间隔层。受精卵分裂时 ,受精卵细胞与套细胞接触壁的凹陷处可见许多小泡和内质网 ,游离核期时 ,套细胞内出现大量小液泡 ,细胞内含物迅速消失 ,套细胞外形变长。胚胎长出颈卵器后 ,套细胞逐渐解体消失

    2002年04期 56-61+307-3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2k]
  • 华山新麦草胚和胚乳的发育研究

    王丽,赵桂仿

    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法 ,观察了华山新麦草胚和胚乳的发育过程。结果表明 :华山新麦草胚和胚乳的发育过程与一般禾本科植物基本相同。胚胎发生属紫宛型 ,顶细胞和基细胞都参与胚体的形成。胚胎发育经过二细胞原胚、多细胞原胚、球形原胚、梨形原胚、分化胚和成熟胚阶段。成熟胚具有胚根、胚芽、盾片、胚芽鞘、胚根鞘、外胚叶等典型禾本科植物成熟胚的结构。胚乳发育类型为核型 ,包括游离核阶段、细胞化阶段和生长成熟阶段。待大量游离核形成之后才形成细胞壁 ,紧贴胚囊的一层胚乳细胞最后形成种子的糊粉层 ,其余的胚乳细胞最后充满淀粉粒。其特点为 :1有双球形原胚的现象 ;2反足细胞解体较早 ;3胚乳游离核时期和细胞时期胚乳细胞核的核仁多数

    2002年04期 62-66+310-3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 花椒珠心胚的超微结构及珠心细胞ATP酶的细胞化学定位

    蔡雪,孙德兰,邢树平

    应用透射电镜对花椒 (X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珠心胚原始细胞、多细胞原胚和此时期的珠心细胞及其 ATP酶的分布进行了详细的观察。珠心胚原始细胞具厚的细胞壁 ,明显分为电子致密的外层和电子透明的内层 ,无胞间连丝。大的核中未见核仁。细胞质富含细胞器。多细胞原胚的壁比原始细胞的薄 ,电子透明 ,均质 ,具胞间连丝。核体积增大 ,核仁1至 2个。细胞质中细胞器的数量明显增加。珠孔端的珠心细胞比胚性细胞体积大 ,细胞液泡化程度高 ,细胞质稀薄而呈现衰退趋势。ATP酶分布于液泡膜及液泡液中。与胚性细胞相接触的最内层珠心细胞胞质降解 ,核严重变形 ,最终细胞解体 ,此时无 ATP酶活性反应

    2002年04期 67-71+312-3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k]
  • 绞股蓝营养器官的结构及其人参皂甙的组织化学定位研究

    林如,曹玉芳,胡正海

    绞股蓝是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根系由不定根组成 ,根的初生结构木质部为 2~ 4原型 ,次生结构中栓内层较厚。攀缘茎 ,具 5棱 ,周围纤维连成一环 ,幼茎的维管束排成两圈 ,外圈 5个 ,内圈 4或 5个 ;老茎圆柱形 ,周围纤维呈不连续环状 ,维管束具次生木质部和次生韧皮部 ,排成一圈。掌状复叶互生 ,小叶 5~ 7片 ,背腹型 ;叶柄具 5束维管束 ,进入小叶时分为 7~ 9束。茎和叶的初生维管束为双韧维管束。组织化学实验表明 ,绞股蓝人参皂甙主要分布在营养器官的同化组织及韧皮部薄壁细胞中 ,厚角组织、表皮及周皮的栓内层也有少量分布

    2002年04期 72-76+314-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 藜科植物轴器官的结构多样性初探

    杨培君

    植物在长期发展与进化过程中形成了拥有不同形态结构和生殖能力的有机体 ,形成了从细胞、组织、器官到物种个体形态结构的多样性。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藜科 2 3属 ,42种植物根、茎基和茎轴器官的比较解剖表明 ,轴器官的结构式样包括 :基本结构式样、皮层维管束、同心环状排列的附加维管束、螺旋状排列的附加维管束、内涵韧皮部 5种结构式样及过渡类型 ;附加维管束间的结合组织的类型可分为厚壁木质化型、径向厚壁型和薄壁型 3种式样及过渡类型。研究表明藜科植物轴器官在解剖学上表现出结构的多样性。从器官结构多样性的研究层面上可折射出其分类群的物种基因组成和表达的多样性。这种结构多样性是植物在进化中环境和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达到与其生存环境和谐的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的多样性 ,也应属生物多样性的范畴

    2002年04期 77-87+316-3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0k]
  • 虎刺花外蜜腺的发育解剖学研究

    滕红梅,胡正海

    应用扫描电镜、石蜡制片及组织化学技术对虎刺花外蜜腺的形态、结构及发育过程中结构及多糖变化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 ,虎刺花外蜜腺位于杯状花序外的总苞顶部 5枚椭圆形裂端上 ,属于总苞上的蜜腺 ,由分泌表皮、产蜜组织和主要由韧皮部筛管组成的维管束构成。虎刺花外蜜腺起源于总苞裂片顶端表面的 4~ 5层原始细胞。根据蜜腺结构特点及多糖变化分析 ,原蜜汁的贮存及多糖的降解主要在产蜜组织细胞中进行 ,而分泌表皮细胞则是原蜜汁的加工及蜜汁的合成与分泌的主要场所

    2002年04期 88-92+320-3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k]
  • 沙柳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日动态变化的初步研究

    黄振英,董学军,蒋高明,袁文平

    沙柳是毛乌素沙地流动沙丘和固定沙丘上广泛分布的重要固沙植物。叶片的光合速率呈现出不规则的日动态变化 ,在 1 0 :0 0~ 1 1 :0 0及 1 4 :0 0出现光合午休现象。蒸腾速率呈现出单峰型的日动态变化 ,蒸腾在午后 1 5:0 0达到最大。水分利用效率在早晨 9:0 0后保持在 2~ 2 .5μmol CO2 · mmol-1 H2 O左右。叶片水分亏缺也表现出规律性的变化。从早晨开始 ,叶片水分亏缺逐渐增大 ,在 1 8:0 0达到最大值。比较生长季节的不同时期环境因子的变化情况表明 ,春末的光照强度和气温比夏末高 ,但土壤水分含量则相反。沙柳在春末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分别是夏末的 79%和 72 .4% ,表明水分亏缺是影响沙柳生长发育的主要限制因素。沙柳在不同季节对水分的不同利用特点是对环境胁迫的弹性适应

    2002年04期 93-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 土壤温度与气温对紫花雪山报春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的影响

    苏文华,张光飞

    在气候箱中研究了土壤温度、气温对高山草本植物紫花雪山报春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的影响。结果显示 :1 0℃~ 2 5℃土壤温度范围内 ,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及气孔导度和胞间CO2 浓度随土壤温度的变化为“单峰”曲线。“峰”值及其位置受气温影响。在 1 0℃~ 35℃气温范围内 ,净光合速率随气温的变化曲线为“单峰”型 ,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 CO2 浓度随气温升高既有增加又有减少 ,增加或是减少及变化速率与土壤温度有关。土壤温度和气温对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都有影响 ,各因子对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的影响受到另一因子的促进或制约。其中一因子处于不利状态 ,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都将受到严重损害。土壤温度和气温分别为 2 0℃和 2 5℃时 ,紫花雪山报春叶片净光合速率最大 ,为 1 4 .67μmol CO2 · m-2 · s-1 。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范围是土壤温度 1 5℃~ 2 0℃ ,气温 2 0℃~ 2 5℃。经相关系数分析表明 :在不同气温条件下 ,土壤温度变化时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与气孔导度、胞间 CO2 浓度的相关性不同 ;在不同土壤温度条件下 ,气温变化时它们之间的相关性也不同。不同气温下土壤温度影响光合作用、蒸腾作用或不同土壤温度下气温影响光合作用、蒸腾作用的生理机制不完全相同

    2002年04期 100-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土壤容重对玉米根系生长的影响

    刘晚苟,山仑,邓西平

    用玉米作为实验材料进行分根实验。种子根平分在装有土娄土的分隔的白铁皮桶中。土壤容重分 4种处理 :低容重 (两边容重都为 1 .2 0 g· cm-3 )、中容重 (两边容重都为1 .33g· cm-3 )、高容重 (两边容重都为 1 .45g· cm-3 )和混合容重 (一边为 1 .2 0 g· cm-3 ,另一边为 1 .45g· cm-3 )。土壤水分控制在高基质势 (- 0 .1 7MPa)和低基质势 (- 0 .86MPa) 2个水平。结果表明 :当植株生长在高紧实土壤或土壤基质势从 - 0 .1 7MPa降到 - 0 .86 MPa时 ,根长和根干重都显著降低 ;紧实土壤使根长降低的同时还使根的直径增大。然而 ,当植株生长在混合容重土壤中时 ,处在低容重土壤中的根系生长得到加强 ,补偿甚至超补偿高容重土壤中根系生长的不足

    2002年04期 107-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 低温弱光对黄瓜和菠菜类囊体跨膜质子梯度的影响

    陈启林,山仑,程智慧

    以典型冷敏性植物黄瓜和典型抗冷性植物菠菜为材料 ,研究了 5℃ 1 0 0μmol pho-tons· m-2 · s-1 低温弱光处理对 2种植物的活体和离体叶绿体类囊体耦联度的影响。结果显示 ,与 5℃黑暗处理相比 ,5℃下弱光 (1 0 0 μmol photons·m-2· s-1 )分别照射黄瓜和菠菜的叶片和离体叶绿体悬浮液 ,都使叶绿体毫秒延迟发光慢相强度以及类囊体耦联度显著降低。表明无论是冷敏性作物黄瓜 ,还是抗冷性植物菠菜 ,低温弱光处理叶片和离体叶绿体悬浮液 ,均可导致类囊体跨膜质子梯度显著降低

    2002年04期 115-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 大豆作物响应增强UV-B辐射的品种差异

    冯虎元,安黎哲,陈拓,强维亚,徐世健,张满效,王勋陵

    田间条件下模拟 2 0 %平流层臭氧层衰减 ,紫外线 (UV- B,2 80~ 31 5nm)辐射增强 ,研究了 UV- B对 2个大豆 (Glycine max (L.) Merr.)品种黑豆和晋豆生长、光合作用和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 ,晋豆比黑豆对 UV- B有较强的抗性或不敏感 ,表现为增强的UV- B辐射显著抑制黑豆的生长和株高 ,叶、茎、根和总生物量以及株高全部降低 ,而晋豆仅茎重和株高降低 ;晋豆的色素含量 (叶绿素 a,b、类胡萝卜素和类黄酮 )不受 UV- B辐射影响 ;在 UV- B辐射下黑豆的净光合作用、气孔导度、胞间 CO2 浓度和蒸腾作用以及水分利用效率明显下降 ,而晋豆只有气孔导度和蒸腾作用减少。这可能与晋豆本身含有较高的类黄酮及较多的表皮毛和遗传特性有关。用叶片稳定碳同位素组成 (δ1 3 C值 )的分析也证明晋豆对 UV- B辐射不敏感。由此看来 ,大豆品种对 UV- B辐射的反应差异可以通过 δ1 3 C值来判定

    2002年04期 121-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 不同含水量的豌豆种子萌发时物质动员及代谢研究

    杨红,王锁民

    不同含水量的豌豆种子在饱和水蒸气中保持 7d过程中 ,含水量低于萌动临界含水量时 ,子叶中贮藏蛋白质和淀粉的动员不能启动 ;含水量达到或超过萌动临界含水量 ,贮藏物质的动员被启动。豌豆种子萌动后 ,子叶中蛋白质和淀粉的动员程度与种子含水量呈正相关 ;前 3 d物质动员的程度比后 4 d强烈得多。因此 ,含水量是豌豆种子萌发时物质动员的启动因子和调节因子。同时 ,豌豆种子的含水量直接影响胚轴的生长状况

    2002年04期 127-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 夜间低温对两种热带树苗叶片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蔡志全,曹坤芳,冯玉龙,冯志立

    3d的夜间低温 (4℃ )处理和恢复 3d后 ,对人工模拟林下光环境的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层树种藤黄 (Garcinia hanburyi)和上层树种团花 (Anthocephalus chinensis)幼苗叶片中O-·2 、H2 O2 、保护酶 (SOD,CAT,APX)活性和膜脂过氧化产物 MDA的变化过程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表明 ,随着低温时间的延长 ,2种幼苗叶片 H2 O2 、MDA含量和 O-·2 产生速率上升 ,藤黄的保护酶活性也上升 ,但团花的保护酶 (SOD、CAT)活性在第 2天有所下降。低温消除后 ,藤黄的活性氧和 MDA含量有所减少 ,团花变化不明显。这表明 ,热带上层树种团花和中层树种藤黄是以不同的方式响应低温 ,上层树种比中层树种受低温的伤害重

    2002年04期 135-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 水分胁迫对小麦幼苗及悬浮培养细胞中诱导蛋白表达的影响

    俞嘉宁,张林生,高俊凤

    丰抗 8号小麦幼苗及成熟胚诱导的悬浮培养细胞在水分胁迫 (- 1 .0 MPa PEG60 0 0 )下 ,可溶性蛋白含量与蛋白组分变化有差异 ;幼苗可溶性蛋白含量高于对照 ,并随生长的延长呈降低趋势 ;悬浮培养细胞可溶性蛋白含量低于对照 ,且略有上升 ;复水后均可恢复到对照水平。 SDS- PAGE电泳及薄层扫描分析结果表明 ,幼苗受水分胁迫诱导 ,出现 44.2 k D蛋白亚基 ,该蛋白亚基含量可随胁迫时间延长上升 ,复水后消失 ;在正常条件下悬浮培养细胞中含有44.2 k D蛋白亚基表达 ,轻度胁迫处理时 ,该蛋白亚基含量上升 ,对悬浮培养细胞进行水分胁迫 ,该蛋白则表现下降趋势 ,复水后又可上升

    2002年04期 141-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 利用醇溶蛋白和同工酶鉴别小麦亲本三系及杂种种子的研究

    李玉红,郭蔼光,杨天章

    用改良的酸性电泳方法对 L 型杂种小麦及亲本三系的种子醇溶蛋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用醇溶蛋白的酸性电泳可鉴别出杂种与父本及常规种之间的差异 ,而不能鉴别出不育系及相应保持系之间的明显差异。用酯酶、过氧化物酶、ATP酶的同工酶对供试材料幼苗做进一步检测 ,发现只有 ATP酶同工酶能将 L型不育系及相应保持系鉴别出来。单用同工酶法或醇溶蛋白电泳法都不能将 L型杂种及亲本三系完全区分开

    2002年04期 147-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 甲哌鎓对棉花幼苗侧根发生的诱导效应和机理研究

    段留生,张一,唐祚舜,何钟佩,翟志席

    以陆地棉 (Gossypium hirsutum L.)中棉所 1 6和中棉所 2 9号为试验材料 ,用垂直板培养法试验结果表明 :40 0 mg· L-1 甲哌钅翁 (DPC)浸种处理显著促进棉花侧根发生 ,侧根原基发生量、发育速度和发生区长度都显著增加。去除侧根后 ,DPC增加侧根原基发生量和发育速度。在低温逆境情况下 ,DPC显著促进侧根发生 ,对增加抗低温能力有利。DPC处理提高了幼苗主根中部生长素、玉米素及其核苷含量 ,可能是诱导侧根发生的内在原因。

    2002年04期 153-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 碱性普鲁兰酶产生菌选育和发酵条件的研究

    马晓军,张晓君,王锐,陈拓,杨玲,冯清平

    从儿童食品中分离筛选到 1株产碱性普鲁兰酶活性较高的菌株 ,编号为 SX- 1 2 ,初步鉴定为芽孢杆菌 Bacillussp.。研究了 SX- 1 2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最佳条件。其原生质体经紫外线诱变处理 ,选育出产碱性普鲁兰酶的高产菌株 SX- 1 2 C67,酶活由出发菌株的 2 .42 U/m L提高到 6.87U/m L ,提高了约 1 .8倍。在此基础上对产酶条件进行了优化 ,优化后的最佳发酵培养基为 :可溶性淀粉 3% ,蛋白胨 1 .0 % ,酵母膏 0 .5% ,K2 HPO40 .2 % ,Mg SO4.7H2 O0 .0 5% ,Mn Cl2 0 .0 0 0 1 % ,最适 p H9.5,最适温度 40℃。初步研究了酶的部分性质 ,酶反应的最适p H、温度分别为 1 0 .0~ 1 0 .5和 55℃。在 55℃反应条件下 ,酶在 p H6.0~ 1 1 .0的范围内都具有一定的活性。 Ca2 +、Mn2 +、Mg2 +等离子是酶的激活剂 ,Zn2 +、Hg2 +等离子是抑制剂

    2002年04期 159-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 施钾量与AM真菌接种效应的关系

    李登武,贺学礼,余仲东

    以非灭菌土壤为生长基础 ,通过烤烟盆栽试验研究了施钾量与菌根侵染及接种生物效应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 ,施用钾肥能显著提高 AM真菌对烤烟的侵染率 ;不施钾肥菌根侵染率最低 ,AM真菌对烤烟生长影响较小 ,低中等施钾量 (0 .375~ 1 .1 2 5g K2 O/ kg土 )显著促进了 AM真菌的侵染 ,改善了宿主钾营养 ,增加植株生长量 ;过高施钾量 (1 .5 g K2 O/ kg土 )抑制 AM的侵染 ,使烟株干物重及其含钾量有所下降

    2002年04期 165-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 几个树种枝叶水浸液处理杉木6年后其生物量及分配

    曹光球,林思祖,吴淑芳,黄世国,俞新妥,何宗明

    分别用杉木、木荷、丝栗栲、马尾松枝叶不同浓度水浸液处理杉木 6年后测定其各器官的生物量及其分配。结果表明丝栗栲、马尾松、木荷水浸液处理杉木 6年后 ,各器官的生物量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随着浓度加大其促进作用增强 ,在低浓度时有利于皮、枝和枯枝落叶生物量分配率 ,高浓度时有利于叶、根、干的生物量分配率 ;杉木水浸液处理杉木 6年后 ,各器官生物量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随着浓度加大其抑制作用增强 ,在低浓度时有利于叶、皮、根、枝和干等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率 ,高浓度时有利于枯枝落叶生物量分配率

    2002年04期 170-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 刈割对多年生黑麦草分蘖与叶片生长动态及生产力的影响

    于应文,蒋文兰,徐震,冉繁军

    对不同刈割强度和时间下 ,混播草地中多年生黑麦草净分蘖数和叶片生长季节动态及其年积累和年产量进行了 2年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叶片净生长与净分蘖数季节动态具有相互弥补的特点。刈割不利于多年生黑麦草的分蘖 ,所有刈割处理均不存在分蘖的“超补偿生长”效应 ;净分蘖数随刈割次数的增加而降低 ;高频刈割对分蘖的抑制效应逐年加强 ,低频刈割对分蘖的抑制效应逐年减弱。叶片生长对刈割处理的超补偿效应显著 ;刈割能刺激多年生黑麦草叶片的生长 ,提高年净生产力 ,维持混播草地中黑麦草的组分 ,增强黑麦草的竞争能力。刈割对多年生黑麦草年净生产力的提高主要是通过刺激其叶片的生长来实现的。叶片净生长与净分蘖数的年积累存在显著负相关 (R=- 0 .893,P<0 .0 5)

    2002年04期 176-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 秦美猕猴桃叶片最佳再生系统的建立

    樊军锋,李玲,韩一凡,李嘉瑞

    利用正交等试验 ,系统开展了秦美猕猴桃叶片再生系统建立研究 ,确定了秦美猕猴桃叶片不定芽诱导最佳培养基及激素配比为 MS+6- BA 6 mg/L +NAA 0 .1 mg/L,不定芽诱导生根最佳培养基及激素配比为 1 /2 MS+NAA0 .0 1 mg/L+IBA0 .5mg/L+GA1 mg/L。该实验结果为通过叶盘法开展农杆菌介导的猕猴桃遗传转化奠定了良好基础

    2002年04期 183-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 鹅观草属的地理分布

    蔡联炳

    鹅观草属是禾本科小麦族中的最大的属 ,现知全世界有 4组、2 0系、1 2 6种 ,分布于北半球的温带和寒带 ;中国有 4组、1 8系、79种 ,主要分布于西北、西南、华北和东北 ,是鹅观草属植物种类最为集中的区域 ;尤其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唐古特地区又是我国鹅观草属分布相对密集之地 ,有 3组、1 2系、30种 ,而且其间不同等级、不同演化水平的类群均有分布 ,该地可能就是该属的现代分布中心。同时 ,唐古特地区多汇聚有鹅观草属不同等级的原始类群和与原始类群很近缘的短柄草属植物 ,其中最原始的大柄鹅观草特产于该区 ,而该区缺乏的是高级的大颖组类群 ,故推测唐古特地区可能又是该属的起源地 ,起源时间大约在青藏高原明显增高、气候转凉的晚第三纪初的中新世。鹅观草属起源后 ,在中国境内地质活动比较剧烈的地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分化 ,但只有少数适应性较强的类群大概以 3条路径扩展到国外 ,并向东到达北美的巴芬岛 ,向西延伸到大西洋滨岸 ,向北进入寒冻的北极地区

    2002年04期 189-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 秦岭种子植物区系中的热带地理成分研究

    张秦伟

    对秦岭种子植物区系中的热带地理成分进行了研究 ,本区的热带地理成分共包括泛热带成分、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间断成分、旧世界热带成分、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成分、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成分及热带亚洲成分等 6种类型 ,共 2 83属 ,648种 ,属数和种数分别占秦岭种子植物总属数及总种数的 30 .2 7%、1 8.80 % ,它们是秦岭植物区系组成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各类地理成分中 ,秦岭植物区系与泛热带成分联系最为密切 ,从热带地理成分的类型、分布以及在秦岭植被组成中的作用来分析 ,本区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温带性质 ,热带区系成分仅处于从属地位 ,多分布于低海拔地段或秦岭南坡 ,但本区植物区系的起源则带有强烈的热带渊源。而各类热带成分内部均有一定数量的属或分布至亚热带 ,或分布到北温带 ,又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秦岭植物区系的过渡性特点

    2002年04期 200-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 甘肃平凉太统—崆峒山自然保护区植被和种子植物区系的研究

    张耀甲,王有元,陈道军,张永泽

    据初步统计 ,甘肃平凉太统—崆峒山自然保护区有维管植物 1 0 3科 ,377属 ,750种 ,其中种子植物 90科 356属 71 3种 (含变种 )。研究分析和讨论了太统—崆峒山地区主要植被类型、分布规律以及种子植物区系 ;其种子植物区系特征是 :种类组成比较丰富 ,地理成分复杂 ,联系广泛 ,以温带成分占绝对优势 ,是典型的北温带性质 ;该地区也是多种植物区系的交汇地 ,但以华北成分为主 ,植物区系隶属于泛北极植物区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华北地区、黄土高原亚地区

    2002年04期 217-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研究

    邵秋玲,解小丁,李法曾

    对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植物区系进行了研究分析 ,该区系具有以下特点 :组成植物区系成分的种类比较少 ,计有 43科、1 2 3属、1 93种 ;温带性质明显 ,温带分布型属占总属数的 54.7% ;植物成分以草本植物为主 ,自然分布的木本植物只有草麻黄 (Ephedra sini-ca)、柳 (Salix matsudana)、杞柳 (S.integra)、柽柳 (Tamarix chinensis)、单叶蔓荆 (Vitex trifo-lia var.simplicifolia)等少数几种 ;植物成分中盐生植物种类比较丰富 ,计有 73种 ,占总种数的 37.8% ;植物成分中湿生、水生植物种类丰富 ,计有 92种 ,占总种数的 47.7% ,属于比较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

    2002年04期 227-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 蜜环菌的化学成分

    张嘉,杨延旗,淡海,高锦明

    蜜环菌 Armillariella mellea(Vahl.ex Fr.) Karst是一种与传统中药天麻 (Gastrodiaelata Blume)共生的药用真菌。从蜜环菌子实体中分离并鉴定了 3个化合物 ,利用波谱 (MS、NMR和 IR)和化学方法分别鉴定为 1个新 C- 1 8植物鞘氨醇型神经酰胺 (2 S,3S,4R) - 2 - (十六碳酰氨基 ) -十八碳烷 - 1 ,3,4-三醇 (1 ) ,2个已知甾醇麦角甾醇过氧化物 (ergosterolperoxide)及 ergosta- 5,7- dien- 3β- ol。这 2个甾醇系从该属真菌中首次发现

    2002年04期 228-2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 麦红吸浆虫中脂肪酸的气相色谱分析

    黄森,仵均祥,苏丽

    建立了一种测定麦红吸浆虫中脂肪酸的微量气相色谱分析方法 ,该方法具有称样量小、操作简单、灵敏度高、重现性好等特点。称样量仅为 3~ 5 mg,各脂肪酸 RSD均小于5.7%。用湿法研磨麦红吸浆虫以破碎细胞和提取脂肪 ,水浴浓缩提取液后进行甲脂化反应 ,上清液用于气相色谱分析。检出了十种脂肪酸 ,主要脂肪酸有豆蔻酸、棕榈酸、棕榈油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不同产地的红吸浆虫样品中 C1 6∶ 0 、C1 7∶ 1 、C1 8∶ 0 、C1 8∶ 2 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存在明显差异。

    2002年04期 233-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 钙处理对红富士苹果酶促褐变的影响

    高敏,张继澍

    渗钙处理能够明显保持红富士苹果的硬度 ,且褐变度明显低于对照。渗钙对酶促褐变的抑制作用是通过影响 PPO活性和 LOX活性起作用的。果实褐变的早期发动与 LOX活性相关密切 ,后期褐变则主要是 PPO起作用

    2002年04期 237-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 TDZ诱导甘露子茎段高频再生

    李卫,董文,赵东利,郭光沁,郑国锠

    以茎段为外植体 ,经 TDZ诱导后 ,建立了甘露子的高频再生体系。其中以附加 1 .0mg/ L TDZ的效果最好 ,经过 8周的培养平均每个外植体可以获得 37.5个不定芽。在 MS培养基上生根以后 ,经过炼苗的再生植株可有效地定植于土壤中。组织学观察表明再生植株多数是通过器官发生途径获得的 ,也有少数是通过体胚途径发生的

    2002年04期 241-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 陕西实生板栗居群遗传多样性研究

    秦岭,刘德兵,范崇辉

    利用超薄平板聚丙烯酰胺等电聚焦技术对陕西板栗 4个实生居群、8个酶系统的 2 0个位点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 :4个居群中以宝鸡居群遗传多样性最高 ,其 P为 80 .0 % ,Ho、He分别为 0 .478和 0 .343。4个居群的居群遗传分化度 Gst为 6.2 % ,平均总遗传多样性为 0 .3372 ,总遗传多样性的 93.8%属于居群内的遗传变异。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以秦岭为界可以分为秦岭以南与秦岭以北 2个略有差异的板栗自然亚分布区

    2002年04期 250-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 多根乌头的药用资源研究

    张继,杨永利,姚键,白贞芳,刘成霞,谢海辉,魏孝义

    对多根乌头的生物学特性 ,有效成分的鉴别、分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报道 ,从多根乌头中首次分得 1 2 -表 -欧乌碱 ,其中准噶尔乌头碱、新乌碱、1 2 -表 -欧乌碱含量较高 ,为多根乌头药用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2002年04期 251-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 秦岭植物园野生常绿阔叶木本植物

    沈茂才,吴振海,黎斌

    研究了秦岭植物园的野生常绿阔叶木本植物 ,报道了该区域有野生常绿阔叶木本植物 1 0科 1 1属 1 4种 ,其中有 1科、2属、3种为秦岭北坡新记录

    2002年04期 258-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 甘肃3种卫矛科植物种子蛋白质的氨基酸含量研究

    阎世才,田王宣,王鸿

    对甘肃生长的栓翅卫矛 (Euonymus phellomanus Loes.)、小卫矛 (EuonymusnanoidesLoes.et Rehd.)和粉背南蛇藤 (Celastrus hypoleucus Warb.)等 3种卫矛科植物种子提油后的粕粉进行了氨基酸测定。结果表明这 3种植物种子中氨基酸种类齐全 ,尤其对人体新陈代谢有重要作用的精氨酸含量较高。说明该类植物种子不但营养丰富 ,而且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2002年04期 259-2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 植物无融合生殖鉴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马三梅,王永飞,叶秀粦,赵南先,梁承邺

    由于利用无融合生殖途径可以固定杂种优势 ,从而改良现有植物的育种策略 ,因此对无融合生殖的研究已成为生物学科的新生长点。为了利用植物的无融合生殖 ,首先必须建立、发展和完善一套简单、准确的鉴定体系。目前有关植物无融合生殖的鉴定的方法 ,主要可以分为 5大类型 :(1 )形态学观察法 ;(2 )显微观察法 ;(3)生化鉴定法 ;(4)分子生物学的方法 ;(5)其它方法。主要对以上 5类方法的各种鉴定方法进行了介绍 ,对几种已被证实有效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 ,并就今后的改进方向进行了探讨。

    2002年04期 261-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 植物LYCs的特性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梁燕,王鸣,陈杭,陈大明

    植物番茄红素环化酶 (L YC)是将线性番茄红素分子转化为具环类胡萝卜素的关键酶。本文从番茄红素环化酶 c DNA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底物特异性以及作用特点等方面 ,阐述了两种重要的番茄红素环化酶即 β-环化酶和 ε-环化酶的异同 ,并对这两种酶的作用特点、对植物具环类胡萝卜素种类及总量的调节作用以及与其它环化酶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讨论。

    2002年04期 273-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 种子盐溶球蛋白的结构特征

    阮禹松,赵文明

    种子球蛋白一直是人类食物的主要来源。随着对种子球蛋白药理作用认识的不断深入 ,近年来研究重点已从单纯的序列转向结构的研究。种子球蛋白二级结构 (如α-螺旋和β-折叠 )存在较大程度的相似性 ,具有较大的保守性且与蛋白质的特殊功能关系密切 ;而三级结构之间差异明显 ,属易变异区 ,主要与蛋白质的一般功能相关

    2002年04期 279-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 UV-B辐射增强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及植物的相关适应性研究

    周党卫,韩发,滕中华,朱文琰,师生波

    综述了 UV- B辐射增强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植物对光破坏的响应与适应性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许多研究表明 UV- B辐射增强对植物具有破坏作用且能引起植物光抑制、光氧化和光损伤 ,植物依靠自身修复系统而对其破坏又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2002年04期 280-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 转基因植物在农业上的应用

    张林生,俞嘉宁,曹让,赵文明

    生物技术为培育高产、高抗、多抗、优良的农作物新品种提供了科学的手段。在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基础上 ,植物转基因技术应用日益扩大 ,随着大量的不同来源、不同功能的基因被转入植物 ,一批抗虫、抗病、耐除草剂、抗逆和高产优质的农作物新品种相继培育成功 ,为农业走上可持续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2002年04期 291-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 植物基因转化技术在苹果遗传改良中的应用

    秦玲,王永熙,李明,韩礼星,黄贞光,赵改荣

    近年来 ,苹果基因转化技术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从转化体系、选择标记、报告基因及目的基因的遗传学行为等方面综述了苹果遗传转化研究发展现状 ,着重论述了其在苹果遗传改良中的应用。并对植物基因转化技术在苹果上的应用前景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讨论。

    2002年04期 298-3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 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及其基因的研究进展

    林红波,刘云英,李维琪

    主要介绍了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 (HMW- GS)及其基因的研究进展情况。目前 ,转基因小麦的技术已经逐渐成熟。由于分子生物学领域分子标记技术的迅速发展 ,尤其是PCR技术的广泛应用 ,为实现外源优良储藏蛋白基因导入改良品种提供了可能。利用已知小麦品种的基因序列设计引物 ,从众多的未知小麦品种中扩增出新基因加以研究并做外源优质HMW- GS基因的转入已成为一种趋势

    2002年04期 305-3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