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植物学报

  • 继往开来 繁荣植物学研究——《西北植物学报》创刊20周年回顾与展望

    胡正海

    2000年06期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 突出学术风格 增强精品意识 创办一流期刊 为开发西部地区做出贡献——纪念《西北植物学报》创刊20周年

    张行勇

    《西北植物学报》立足西北 ,面向全国。1重点组织发表有关研究西北地区干旱荒漠、青藏高原、秦岭和黄土高原植物区域的植被、区系、演化、结构及植物对水分胁迫性反应的国家基金课题及攻关项目成果 ,体现西北地区植物学研究的特点 ,突出《学报》的学术风格 ,且直接促进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2实行责任编辑初审 ,编委复审 ,主编终审的审稿制度及常务编委会决定刊物办刊方针变更等机制 ,充分发挥编委会作用 ,有效保障《学报》学术水平的稳步提高。3依靠规章制度 ,严把编校质量关 ,提高《学报》编排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力求出版的每期《学报》达到精品。4通过信函和访问学者 ,与国外著名检索机构、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联系 ,每期单印全铜版纸版本 1 0 0册 ,用于国外发行与交换 ,提高引文引文率和影响因子 ,扩大《学报》的国际影响。

    2000年06期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 结构植物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向的探讨

    胡正海

    结构植物学是植物科学的 1个分支学科。根据近 1 0年来国内外植物科学会议及主要学术期刊的论文分析 :第 1 4、1 5、1 6届国际植物学会议宣读和版报的论文中 ,结构植物学的论文数约占总论文数的 1 0 %左右 ,中国植物学会第 55、60、65周年年会的论文集中 ,结构植物学的论文数占总论文数的 1 5%~ 2 1 %。 1 989~ 1 998年的《植物学报》、《American Journal ofBotany》刊登论文中 ,结构植物学的论文分别占 9%、1 6.5%。其研究内容涉及结构植物学的各领域 ,其中 ,描述性的研究逐步减少 ,而与植物的发育 ,系统与进化 ,生理生态结合的内容增多 ,并在研究方法上有新发展。我国植物种质资源丰富 ,存在许多需要研究的植物学理论和生产实践问题 ,同时 ,从事结构植物学教学和科研人员众多 ,为今后结构植物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根据近年来国内外植物科学的发展趋势 ,我国结构植物学今后在研究内容上应积极与植物发育 ,系统进化、生理生态等分支学科结合 ,协同攻关 ,在理论上有所创新 ,并联系生产实际与相关学科协作努力解决生产中的问题 ;在研究方法上应在常规技术基础上 ,积极探索 ,采用新技术 ,提高研究水平。

    2000年06期 899-9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 木质部细胞分化和脱分化的机理

    崔克明,王雅清

    木质部细胞的分化过程包括了密切不可分的细胞程序死亡和次生壁构建两个过程。现在的研究主要是将两个过程分开来研究 ,各自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上取得了不少进展 ,有关次生细胞壁方面的研究时间长 ,成果也较大。有关木质部细胞脱分化的研究相对较少 ,但也已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2000年06期 907-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6k]
  • 植物—病原互作系统中基因对基因识别研究

    郭萍,李振岐

    从自然植物种群对 R基因的选择和淘汰、对属和种的专化性、抗病基因的复杂性、抗病基因的分子专化性、信号转导中基因的相互作用 ,以及 R基因的开发利用与持久抗性战略等方面总结评述了当前在植物 -病原互作系统中基因对基因识别研究领域的新进展 ,并且提出了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2000年06期 922-9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 干旱、半干旱地区作物育种的困惑与出路

    张荣,孙国钧,张大勇

    粮食问题主要取决于一年生谷类作物产量。作物产量低而不稳的原因主要是病虫害及各种胁迫生境 ,其中干旱缺水为最大的产量限制因素。提高作物生产力的途径有二 :其一是改善作物的生长环境 ,其二是通过育种手段选育在各种胁迫环境中具有优良表现的基因型(品种 )。矮秆化育种手段使水肥充裕区小麦产量有显著的提高 ,是通过提高收获指数获得的。干旱、半干旱地区育种却未能获得显著效果 ,要提高干旱、半干旱地区小麦育种的成效 ,对干旱、半干旱地区植物的适应进化、抗旱性及产量关系问题的认识尚有待进一步地提高

    2000年06期 930-9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 蓝粒小麦籽粒糊粉层色素研究初报

    高建伟,刘建中,李滨,冯宝树,于桂琴,李振声

    观察了蓝粒小麦籽粒灌浆期糊粉层色素形成情况 ,并分析了蓝粒糊粉层色素的成分。结果表明 ,在灌浆期 ,蓝粒小麦籽粒的糊粉层首先是靠近盾片的部位变蓝 ,而后逐渐向上扩展。在扩展的过程中 ,可以看到糊粉层着色部位既显蓝色 ,又呈现一定程度的紫红色。蓝粒小麦籽粒糊粉层色素含矢车菊素 (Delphinidin,红色 )、飞燕草素 (Cyanidin,蓝色 )、芍药素等 8种色素成分 ,但以飞燕草素 (Delphinidin)、矢车菊素 (Cyanidin)为主。根据上述结果推断出了蓝粒小麦籽粒糊粉层色素合成途径的大致框架图。另外 ,2 D易位系 991 5(J2 D- 1 )蓝粒小麦籽粒糊粉层色素合成中 ,可能存在 1种尚未发现的新的代谢途径 ,即红色的花青素葡萄糖苷(Cyanidin 3- glucoside) B环 5′位置发生羟基化 ,变成蓝色的飞燕草苷 (Delphinidin 3-glucoside)。以上结果为全面揭示蓝粒小麦籽粒糊粉层色素生物合成途径以及克隆蓝粒基因提供参考。

    2000年06期 936-941+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 小麦耐盐种质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海林,翁跃进

    选用 2 2个引物对 2 4份小麦耐盐种质进行 RAPD分析 ,共产生 2 0 0条扩增片段 ,多态性片段数为 1 72条 ,扩增片段的多态性百分率为 86%。利用 NYSTS软件根据 Jaccard系数分析 RAPD结果 ,并按 UPGMA类平均法进行聚类。 2 4份材料相似系数在 0 .2 1~ 0 .97之间 ,其中含有多枝赖草、黑麦和偃麦草等外源染色体的多 1 74、WR830和南前 1 2 7被分别分在 3个独立的组 ,多 1 74和南前 1 2 7的亲缘关系最远 ,相似系数为 0 .2 1 ;其它供试材料按不同地理来源分在 5个不同的组 ;河北高阳 - 1和河北高阳 - 2 ,亲缘关系最近 ,相似系数为 0 .97

    2000年06期 942-9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 多子房性状应用于杂种小麦的研究Ⅰ.多子房性状基因和细胞质效应

    马守才,张改生,刘宏伟,王军卫,王小利

    利用单体分析和多亲本常规杂交 ,研究了小麦多子房性状基因遗传传递规律和细胞质效应。结果表明 :小麦多子房性状有显、隐性两种基因类别 ,均位于 6B染色体 ;粘果山羊草和偏凸山羊草细胞质对 F1杂合显性多子房性状具有抑制表达作用。多子房小麦对 K、Ven型不育系有着不同程度的育性恢复能力 ,恢复度变幅为 4.82 %~ 48.67%。

    2000年06期 949-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 谷子与轮生狗尾草(2X、4X)种间的亲缘关系分析

    吴权明,白君礼

    将同工酶技术与细胞遗传学相结合 ,对谷子与轮生狗尾草 (2 X、4X)野生种之间的遗传与进化关系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 :谷子与轮生狗尾草四倍体类型 (4X)具有一定的同源性 ,而与轮生狗尾草二倍体类型 (2 X)的同源性较少。轮生狗尾草四倍体类型与轮生狗尾草二倍体类型具有与谷子相近的同源性。青狗尾草 (谷子 )和轮生狗尾草二倍体类型 (2 X)是轮生狗尾草四倍体类型 (4X)最可能的两个祖先种。轮生狗尾草二倍体类型与四倍体类型尽管在形态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由于生殖隔离的存在 ,将轮生狗尾草二倍体类型命名为 Setariaverticillata,轮生狗尾草四倍体类型命名为 Setaria verticiformis是正确的 ,它们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分类群。

    2000年06期 954-959+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 条纹龙胆的胚胎学研究(英文)

    何廷农,陈世龙,刘建全,洪德元

    首次报道了条纹龙胆 (Gentiana striata Maxim.)的胚胎学特征 ,研究结果用以讨论龙胆属狭蕊组 (Gentiana Sect.Stenogyne)的系统演化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花药四室 ;药壁发育为双子叶型 ;绒毡层细胞仅来源于初生壁细胞 ,故绒毡层起源属单型起源 ,细胞具单核 ,原位退化 ,属腺质型绒毡层 ,药隔处的绒毡层细胞经多次平周分裂形成 2层至多层的绒毡层细胞 ,其余部位的绒毡层细胞仍为 1层细胞 ;中层细胞 1层 ;在花药成熟时 ,花药的表皮细胞和药室内壁均部分纤维状加厚且柱状伸长。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为同时型 ,四分体的排列主要为四面体形 ;成熟花粉为 3-细胞型。子房为 2心皮 ,1室 ,侧膜胎座。胚珠 4列。薄珠心 ,单珠被 ,珠心基部产生珠被原基 ,进而形成珠被 ,条纹龙胆仅有 1层珠被。珠被沿珠心向上生长并将珠心包围 ,于胚珠顶部形成珠孔。胚珠在发育过程中 ,整个胚珠的本体倒转 ,而且珠柄继续生长并弯曲 ,使珠孔与合点端的连线与珠柄垂直 ,形成 Hypertropous胚珠。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形成的 4个大孢子呈直列式排列 ,合点端的大孢子具功能。胚囊发育为蓼型。极核在受精前融合为次生核 ,反足细胞 3个、多宿存。雄蕊先熟。珠孔受精。胚乳发育为核型。胚胎发育为茄型酸浆 变型。通过比较龙胆属狭蕊组与

    2000年06期 960-967+1116-1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0k]
  • 部分苔藓植物rbcL基因PCR- RFLP分析

    王艇,朱建明,苏应娟,范国宽,李雪雁

    运用 RFL P方法对苔藓类 6个科 9种植物叶绿体 rbc L基因的 PCR产物进行酶切分析 ,根据样本之间多态性片段 ,采用单联法对它们的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 ,构建树状分支图 ,以此对苔藓植物的系统发育及其系统位置进行了初步探讨。

    2000年06期 968-9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 小麦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分离方法研究(英文)

    雷东锋,赵文明

    小麦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 (HMW- GS)与小麦的面包烘烤质量和面粉的加工特性密切相关 ,SDS- PAGE是其常用的分离方法之一。SDS- PAGE方法一般分为 2类 :第一类采用 1 1 %和 5%浓度的胶 ,后者用于分离 2亚基和 2 * 亚基 ,该种方法常使用碱性提取液 ,需要 2次电泳过程 ,且在 5%浓度的胶中 HMW- GS易于和麦醇蛋白混淆 ;另外一类 SDS- PAGE采用梯度胶 ,配合使用银染方法 ,制梯度胶则使用梯度仪及磁力搅拌器。介绍了一种不连续的、单向、7%~ 1 1 %浓度梯度电泳方法 ,使用中性提取缓冲液和考马斯亮蓝染色法 ,一次清晰地区分出了 5个 HMW- GS,电泳结果证明这是一种很好的分离小麦 HMW- GS尤其是区分 2亚基和 2 * 亚基的方法。梯度胶的制备则采用了一种简单经济的办法 ,不需使用昂贵的梯度仪和磁力搅拌器 ,电泳结果证明 ,这种梯度胶的制备方法是可行的。

    2000年06期 974-9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 高粱总DNA导入春小麦稳定后代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的变化

    王晓娟,李兴林,王亚馥

    通过花粉管通道法将高粱总 DNA导入春麦甘麦 8号、陇春 1 3号和陇春 1 0号 ,经过多代选择获得了 5个稳定的后代。在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分析中 ,甘麦 8号后代 891 44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发生突变 ,较其受体多了 5+1 0亚基 ,而少了 2 +1 2亚基 ;其它几个转基因后代与其受体比较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未发生变化 ;但是 ,各亚基的相对含量有较大变化。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的组成和各亚基含量的变化直接影响小麦品质。本研究对外源总 DNA花粉管通道法导入小麦在改良小麦品质方面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2000年06期 979-9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 低温弱光下类囊体腔内质子由CF_0渗漏引起黄瓜类囊体耦联度降低

    陈启林,山仑,程智慧,沈允钢

    毫秒延迟发光测定结果表明低温弱光处理黄瓜叶片导致类囊体原位 (in situ)耦联度显著降低。DCCD可以恢复低温弱光处理的黄瓜叶片的毫秒延迟发光的慢相强度和反映类囊体膜质子吸收的 9- AA(9- Aminoacridine)荧光猝灭能力 ,说明类囊体耦联度降低的原因是质子由 CF0 大量快速渗漏。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 ,活性氧和 CF1的脱落不是低温弱光引起黄瓜类囊体耦联度降低的根本原因。

    2000年06期 984-9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 担子菌及其木质纤维素降解液在红豆杉细胞培养中的作用

    余龙江,李为,刘幸福,张晓昱

    研究了担子菌及其木质纤维素降解液在红豆杉细胞培养中的作用 ,结果表明 ,担子菌Bds及其木质纤维素降解液制备的诱导子对紫杉醇生物合成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且以木质纤维素发酵至第 7天的降解液对紫杉醇生物合成的诱导作用最明显。因此 ,可以用担子菌Bds发酵木质纤维素所得的降解液制备紫杉醇生物合成的诱导子。

    2000年06期 992-9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 抗氰交替途径参与马铃薯软腐病菌对马铃薯块茎的侵染

    李红玉,周功克,胡铁强,孟雪琴,万东石,沈喜,毕玉蓉,郭进魁,梁厚果,张立新

    马铃薯软腐病菌中的强致病菌 Ecc、弱致病菌 Eccb在马铃薯块茎中诱导抗氰交替途径运行的能力依次为 Ecc,Eccb。即病原菌的致病性越强 ,诱导抗氰交替途径的能力越强 ,显示病原菌对寄主植物的侵染过程与寄主植物体内抗氰交替途径的运行密切相关。 SHAM抑制剂试验表明病原菌对寄主植物的侵染过程中寄主植物中抗氰交替途径的运行可增强寄主植物的感病性。信号传导试验显示 La Cl3、Li Cl可通过促进体内抗氰交替途径的运行而促进感病性 ,GDPβs有模拟抗氰交替途径促进寄主植物感病性的功能 ,okadaic acid不抑制抗氰交替途径的运行 ,但是它抑制由侵染所诱导的交替途径的上升而导致的感病性的增加 ,因此 ,在病原菌侵染寄主植物的过程中 ,寄主植物体内抗氰交替途径的运行的变化可能也是寄主植物抗感病反应调控机制的一部分。

    2000年06期 997-10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 春小麦幼苗在水胁迫下内源 ABA含量与自由基清除酶活力的变化

    鄢王旬,李凤民,王亚馥

    3个基因型的春小麦幼苗分别用 PEG作轻度胁迫 (- 0 .6MPa)或中度胁迫 (- 1 .56MPa)的 2个处理 ,不胁迫为对照 ,2 d后分开观察成熟叶和新生叶中内源 ABA和 3个自由基清除酶活力对水胁迫的反应。 3个基因型新生叶 SOD、CAT平均活力极显著的高于成熟叶中的平均活力 (P<0 .0 1 ) ,POD却是成熟的高。中度胁迫与对照相比 ,各基因型各叶龄的酶活力除成熟叶中 CAT的活力显著下降 (P<0 .0 1 )外 ,其它都显著升高 (P<0 .0 5)。 3个基因型内源 ABA在新生叶中的含量分别是其对照组的 1 2 .92~ 1 7.2 5倍。说明 PEG胁迫下内源 ABA量的增高不引起自由基清除酶活力下降。

    2000年06期 1003-10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 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时空变化规律研究

    李凤英,黄占斌,山仑

    通过小区试验 ,本实验在不同生育阶段控水条件下 ,对玉米水分利用效率 (WUE)的时空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抽雄期是玉米的需水关键期 ,该时期控制供水较充分 ,供水减产 1 8.2 % ,WUE减小 1 6.8%。灌浆期适度控水有利于节水增产。拔节期供水对作物株高和干物质积累影响明显 ,拔节期耗水量对玉米产量形成重要

    2000年06期 1010-10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 穗分枝小麦选育过程中某些光合参数和籽粒品质的研究

    张林生,曹让,汪沛洪,李丕皋,赵文明

    李丕皋等将圆锥小麦的穗分枝特性导入普通小麦并选育出穗分枝小麦新品系分 33。通过对分 33和亲本及杂交后代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营养品质等测定 ,结果表明 ,分 33具有较高的净光合速率 ,有益于干物质的积累 ,籽粒营养品质中等 ;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分析表明 ,穗分枝小麦分 33既源于穗分枝型的基因 ,也保留普通小麦亲本的基因 ,具有抗倒伏、抗病、落黄好的特点。

    2000年06期 1016-10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 三唑酮对黄瓜子叶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

    冯兆忠,徐仰仓,李焕梅,王静,王根轩

    黄瓜子叶衰老过程中超氧物歧化酶 (SOD)、过氧化氢酶 (CAT)和抗坏血酸 -过氧化物酶 (ASA- POD)活性降低 ,而过氧化物酶 (POD)活性升高。 2 0 mg/L三唑酮可明显提高SOD,ASA- POD,CAT活性 ,抑制 POD活性升高。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 (MDA)含量在叶片衰老过程中提高 ,三唑酮可降低 MDA含量。表明三唑酮减轻脂质过氧化程度 ,延缓了叶片的衰老。

    2000年06期 1022-10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 NaCl胁迫下棉花体内 Na~+ 、K~+分布与耐盐性

    孙小芳,刘友良

    采用盐化土壤方法 ,选择苗期耐盐性较强的陆地棉品种枝棉 3号和中棉所 1 9及耐盐性较弱的品种泗棉 2号和苏棉 1 2号 ,研究了盐胁迫下棉苗体内 Na+、K+的运输和分配与耐盐性的关系。结果表明 ,耐盐品种根系具有一定的截留 Na+作用。棉花地上部盐分器官水平上的区域化分布特征明显 :2 0 0 mmol/L Na Cl胁迫下 ,枝棉 3号叶片中的 Na+含量显著低于泗棉 2号 ,茎及叶柄中的 Na+含量显著高于泗棉 2号 ;棉株地上部茎、叶柄、叶片中的 Na+含量分别由下而上逐渐减小 ,相同节位的茎、叶柄中的 Na+含量大于叶片 ,枝棉 3号更显著。1 0 0 mmol/L和 1 50 mmol/L Na Cl胁迫下 ,枝棉 3号和中棉所 1 9K+/Na+显著高于泗棉 2号和苏棉 1 2号。Na+在茎和叶柄中滞留和积累 ,根中的 K+向地上部选择性运输 ,以维持叶片中较高的 K+/Na+,是棉花耐盐性的一个重要特点

    2000年06期 1027-10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 Cr~(6+)对莼菜冬芽叶片急性毒害与保护酶系活性变化关系的研究

    徐国华,施国新,刘丽,丁小余,陈国祥,吴国荣,张绍龄

    研究了 Cr6+的急性毒害对莼菜冬芽叶片的伤害程度与可溶性蛋白质、SOD、CAT、POD活性和 MDA含量变化之间的关系。在以 0 .5mmol/L~ 2 .0 mmol/L浓度的 Cr6+处理时 ,冬芽叶片受害的程度明显地与处理浓度和处理时间呈正相关 ;可溶性蛋白质只在处理 4d时出现较大变化 ,其含量随处理浓度的提高而急剧增加 ;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 ,SOD、CAT和POD的活性峰出现的时间不断后推 ,并且 POD的活性峰的出现总是滞后于 SOD和 CAT的活性峰。MDA的含量在各种浓度的处理过程中 ,都是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的 ,并且都是在 SOD、CAT活性峰出现后、POD活性峰出现前的 2 d内 ,其增加速度有所减缓。研究表明MDA含量的增加与莼菜冬芽叶的受害程度表现出明显的正相关 ,说明 Cr6+对莼菜叶片的伤害可能是由于 Cr6+的直接氧化作用或由 Cr6+的毒害而引起的植株对活性氧的抵抗能力迅速下降而导致 MDA含量增加、膜系统被破坏所致。保护酶能在一定的程度上延缓这种破坏作用的发展 ,并且保护酶的诱导形成又明显地受制于 Cr6+的浓度。

    2000年06期 1034-10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 外源甜菜碱对冬小麦抗旱性生理指标的影响研究

    杨淑英,张建新,吕家珑,史荣力

    在 3种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 ,研究外源甜菜碱对返青—拔节期小麦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结果表明 :随着土壤水分下降 ,喷施 2 5~ 50 mg/kg外源甜菜碱对提高光合速率、胞间CO2 浓度、叶面积等生理指标越明显 ,有效地提高了小麦生物学产量。

    2000年06期 1041-10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 土层厚度对旱地小麦花后根系衰老的影响

    石岩,于振文,位东斌,余松烈

    随土层厚度加深 ,根系活力、根系 SOD、CAT活性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增加 ,MDA含量减少 ,土层愈薄 ,其根系衰老愈快。从整个土层看 ,处理 3(1 60 cm)与对照 (2 0 0 cm)无显著差异 ;处理 1 (80 cm)和处理 2 (1 2 0 cm)与对照差异显著。由此可以认为延迟旱地小麦衰老的土层厚度应在 1 60 cm左右 ,并可据此制定管理方案 ,以获得高产高效

    2000年06期 1046-10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 红苹果2号叶肥对苹果生长发育的调控作用

    翟丙年,杨岩荣,许安民,赵伯善

    研究了红苹果 2号叶肥对苹果生长发育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 ,喷施红苹果 2号叶肥可增大叶面积 ,增加叶片叶绿素含量 ,提高净光合速率 ,抑制新梢徒长 ,减少落果 ,增强根系对养分吸收 ,促进果实膨大着色。

    2000年06期 1051-1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 激光预处理可保护蚕豆细胞免受UV-B辐射的损伤(英文)

    齐智,岳明,王勋陵

    当蚕豆的胚被 He- Ne激光 (632 .8nm,1 .63J· mm- 2 )照射 5min或被 CO2 激光 (1 0 60nm,2 .53J· mm- 2 )照射 1 min后 ,将其置入 Knop营养液中进行恒温培养。当蚕豆的上胚轴长到大约 3cm时 ,在光背景 (PAR)为 70μmol· m- 2 · s- 1条件下 ,分别用 1 .0 2、3.0 3、4.52 k J· m- 2 的 UV- B辐射蚕豆的上胚轴 7h。根据蚕豆丙二醛 (MDA)、抗坏血酸 (As A)和 UV- B吸收物的含量变化 ,来测试激光对 UV- B照射蚕豆的上胚轴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 :激光预处理可保护蚕豆上胚轴对 UV- B辐射的作用。与对照组 (没有用 UV- B或激光照射 )、UV- B单独照射组比较 ,在激光预处理的条件下 ,MDA的含量明显减少 ,As A和 UV- B吸收化合物的含量增加。如先用激光处理 ,然后再用 UV- B辐射 ,UV- B吸收物的含量将比单独用激光和 UV-B处理获得更好的改善。从而认为 ,激光预处理能增强植物对 UV- B的抵抗力。

    2000年06期 1056-1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 乌鲁木齐河源区高寒冰缘植物化学元素的含量特征

    安黎哲,刘艳红,冯虎元,冯国宁,程国栋

    分析了乌鲁木齐河源区 35种冰缘植物 1 6个元素含量的特征。含量 >50 0 0μg/g的元素为 Ca,在 1 0 0 0~ 50 0 0 μg/g之间的元素有 K、Mg、Na、Fe,在 1 0~ 2 0 0 μg/g之间的元素有 Zn、Mn、Sr、Cr、Pb,含量 <1 0 μg/g的元素有 Cu、Ag、Co、L i、Cd、Ni。元素含量特点是 Ca>K型。大多数冰缘植物的 Fe、Sr、Mn、Cr、Cd的含量高于一般的自然含量 ,但 Cu的含量低于陆生植物必需浓度。不同的植物元素含量变异较大。高山草甸、高山垫状植被、高山流石堆植物 3个垂直分布带的冰缘植物吸收各元素含量的趋势基本一致 ,顺序为 Ca>K>Na>Mg>Fe>Mn>Zn>Sr,高山流石堆植物的 Ca、Na的平均含量明显高于高山草甸、高山垫状植被 ,而 K的平均含量低于这 2个植被带的植物 ,这 3个植被带的植物吸收各元素的含量的差异 ,反映了冰缘植物与高寒环境相适应的特征。

    2000年06期 1063-10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 鹅观草属一些种种子胚乳细胞的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的探讨

    蔡联炳

    解剖观察了鹅观草属 1 8个种的胚乳细胞 ,发现这类细胞在鹅观草属各类群间的发育是不同步的 ,其中胚乳细胞的大小、形状、数量以及反映丰厚程度的长宽比不仅具有类群鉴分的价值 ,而且还可作为推证类群演化关系的旁证。分析结果表明 ,胚乳细胞体积的增大、数量的增多、细胞的变圆、长宽比值的减少皆与类群的进化趋势相顺应。据此 ,进一步阐述了鹅观草属组、系、种的系统发育关系。

    2000年06期 1070-1075+1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 独叶草叶宏观形态性状的变异式样的初步研究

    刘晓,王志诚,马亦生,李智军,任毅

    根据独叶草分布区内 8个居群的叶的 8个宏观性状在散点图上的表现 ,探讨了独叶草的形态变异式样。结果表明 ,独叶草在叶宏观性状上表现出了一定的变异性 ,这种变异性表现在不同居群间及由不同居群组成的区域上 ,但在居群间或由不同居群组成的区域间在性状上有不同程度的重叠。

    2000年06期 1076-10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 大黄蒽醌类化合物的组织化学定位研究

    刘文哲,张爱新

    利用新鲜材料的徒手切片直接观察、5% Na OH水溶液显色、荧光显微镜观察和戊二醛及锇酸固定薄切片法对大黄根茎蒽醌类化合物进行了组织化学定位研究。结果发现大黄根茎内蒽醌类化合物主要积累在次生木质部的木射线和次生韧皮部的韧皮射线细胞中。根据显色程度的不同 ,可以判断早期形成的维管射线细胞蒽醌类化合物的含量较晚期形成的射线细胞的含量高 ,二年生根茎的含量高于一年生根茎的含量

    2000年06期 1082-1085+1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 长江源区植物区系研究

    吴玉虎

    长江源区位于青海省西南部 ,北纬 31°35′~ 36°30′,东经 89°35′~ 97°55′。本地区共有种子植物 62科、32 1属、1 377种。区系特征表现为 :1 .温带成分占 96.81 % ,以绝对优势确定了本区系明显的温带性质。2 .世界成分多为衍生 ,更兼所含的中国特有属亦多为衍生 ,表明本区系的年轻性和衍生的性质。 3.主要植被均属典型的高寒类型 ,它们的建群种亦多为典型的高寒植被的特征种。所以 ,本区系高寒植被典型 ,特征种典型 ,高寒区系特色明显。4.生态环境对本区系特征的塑造表现为高寒生态因子的选择和高山特化的作用强烈 ,而在一定程度上湿冷生性质和寒旱生性质的高山特化作用更为明显。长江源区的植物区系是唐古特地区高山区系的代表之一。在中国特有种的分析中 ,本区系与横断山和甘肃南部区系的联系最为密切 ,三者间的共有种最为丰富 ,有 593种 ,占本区中国特有种的 74.69%。关于唐古特地区的南部界线 ,作者认为 ,李锡文等 (1 993)的“川西北、甘西南、青东南小区”同唐古特地区关系最为密切 ,若能在考虑这一因素的前提下来划分似乎更合适 ,也更能体现唐古特地区作为一个独立区系的自然界线。

    2000年06期 1086-1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k]
  • 干旱沙区46种木本植物的物候研究——以民勤沙生植物园栽培植物为例

    杨自辉,俄有浩

    以民勤沙生植物园 46种主要沙生、旱生和中生木本栽培植物为观测对象 ,研究其物候特性 ,绘制物候谱 ,以植物物候期对应的日平均温度、≥ 5℃积温、地面温度、日照时数进行多元统计分析 ,初步划分出这些植物的萌动期、展叶期、开花期、叶变色期的物候类型各 4种。

    2000年06期 1102-1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 新疆啤酒花新品种阜北-1的成分分析比较

    赵素华,刘奎钫,刘罡,王良斌,杨锦宗

    分析了新疆阜北农场培育的啤酒花新品种阜北 - 1的主要化学成分 ,与新疆现有的 2个有规模的香型花余乐比特、札一进行比较。新品种酒花中苦味树脂的含量为 1 8.9% ,α-酸为5.63% ,β-酸为 2 .2 6% ,合律草酮占总α-酸的 30 .73% ,新品种的酒花油含量为 0 .90 % ,其中法呢烯相对含量高达 1 1 .0 3%。从这些表征啤酒花品种特性的数据得知 ,新酒花属于香型花 ,与现有的 2个香型花一样 ,品质较佳 ,应该大力推广。

    2000年06期 1110-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