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植物学报

  • UV-B及红光对大棚番茄品质的影响

    王英利,王勋陵,岳明

    冬季蓝色无滴膜塑料大棚内有效光合辐射 ( PAR)和紫外 B( UV- B)都比棚外低。给大棚番茄补充照射 UV- B和红光。结果表明 ,红光可提高番茄果实糖、酸含量。高剂量 UV- B( 0 .95k J· m- 2· d- 1,0 .71 k J· m- 2· d- 1)降低番茄红素和维生素 C( Vc)的含量 ,低剂量UV- B( 0 .54k J· m- 2 · d- 1,0 .65k J· m- 2 · d- 1)可提高番茄红素和 Vc含量。低剂量 UV- B( 0 .54k J·m- 2 · d- 1)与红光复合处理可提高果实中糖、酸、番茄红素含量。还发现在植物不同发育阶段处理 ,植物对 UV- B的反应不同。由此认为 ,在 9~ 1 0叶期开始用 0 .54k J·m- 2·d- 1UV- B和红光复合处理能显著提高番茄果实品质。

    2000年04期 99-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 玉米孤雌生殖单倍体的诱导与父本花粉在离体萌发花粉管中精核间距的相关性分析

    刘志增,宋同明

    试验选用孤雌生殖单倍体诱导率存在差异的不同类型自交系为材料 ,利用 DAPI荧光染色方法对离体萌发花粉管中两个精核之间的距离进行了观察统计。结果显示 ,具有 2个精核、1个精核和无精核花粉管的百分率与单倍体诱导率均不存在相关关系。在具有 2个精核的花粉管中 ,根据不同精核间距分布组之间的相互关系推测 ,存在着 2个相互独立的花粉管亚群 ,即精核间距小于花粉管平均直径的密亚群和大于花粉管平均直径的疏亚群。其中 ,密亚群花粉管的分布频率与单倍体诱导率无关 ,而疏亚群中精核间距小于花粉粒平均半径组的分布频率与单倍体诱导率呈显著的负相关 ,精核间距大于花粉粒平均半径组的分布频率与单倍体诱导率之间则表现极显著的正相关 (r=0 .896)。因此 ,相当于花粉粒平均半径长度的精核间距是区分花粉管是否具有诱导单倍体作用的分水岭。

    2000年04期 495-502+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 不同小麦品种的根系生理特性、磷的吸收及利用效率对产量影响的研究

    李继云,孙建华,刘全友,童依平

    不同小麦品种的分蘖数、叶片数、干物量与根系总吸收面积及活跃吸收面积呈正相关 ,在低磷处理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水平。此外 ,各品种在收获期的干物量及籽粒产量亦与植株吸磷量及利用效率呈正相关。通过各因素的比较 ,鉴定出在低磷条件下可获较高产量的品种。

    2000年04期 503-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 普通小麦与瓦维洛夫山羊草属间杂种的产生及其育性的细胞学研究

    付道林,孔令让,肖艳梅,张学勇,杨欣明

    通过重复授粉和 75μg· g- 1GA3处理 ,成功地获得了普通小麦 ( T.aestivum)与瓦维洛夫山羊草 ( Ae.vavilovii) RM0 2 86、RM0 2 91 2个组合属间杂种 ,其间表现出较高的可交配性 ,杂交结实率分别达 39.84%和 41 .2 2 %。杂种 F1植株具有双亲的形态特征 ,并表现出强的生活力。通过对 F1植株小孢子发生和花粉发育的细胞学观察发现 ,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异常紊乱 ,中期 二价体平均配对频率低于期望值 ,未出现多价体 ;后期 有染色体落后 ;在小孢子发育过程中 ,四分体期有多个微核出现 ,同时发生了高频的多分孢子 ,形成五分、六分孢子 ;单核靠边期始有小孢子败育 ,二细胞及三细胞花粉期各有不同程度的败育 ,成熟花粉仅占 7.65%和 1 3.75%。因此 ,花粉的大量败育是造成杂种 F1低育的重要原因之一。

    2000年04期 511-518+691-6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 普通小麦与粗山羊草正、反交的育性研究

    孔令让,董玉琛,张红军,马琛成,王洪刚

    普通小麦与粗山羊草杂交需借助幼胚培养方可获得杂种 ,取授粉 1 2~ 1 6d的幼胚进行拯救 ,成苗率较高 ,效果较好。而不同杂交方式对其杂种成胚率、成苗率及幼胚拯救率影响很大。以普通小麦为母本 ,粗山羊草为父本杂交时 ,1 5个杂交组合平均杂种成胚率、成苗率及幼胚拯救率分别为 5.35%、3.1 4%和 58.73% ;而在 1 2个反交组合中 ,其平均成胚率、成苗率及幼胚拯救率分别为 86.86%、1 7.1 0 %和 2 4 .44%。由此可见 ,普通小麦与粗山羊草杂交 ,反交组合的成胚率远高于正交组合 ,接近品种间杂交结实率 ;反交组合的成苗率亦高于正交 ;但幼苗拯救率正交高于反交。

    2000年04期 519-5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 利用中子束将外源基因导入枸杞的研究

    孔英珍,姚春娜,王根轩,王亚馥

    以枸杞胚性愈伤组织为材料 ,选用含 NPT- (新霉素磷酸转移酶 )基因的 PBI1 2 1质粒 ,运用剂量为 2 .2× 1 0 9n/s的快中子束 ,首次研究了快中子束在植物转基因方面的应用 ,并得到了抗卡那霉素的小苗 ,初步确证外源基因已导入植物细胞

    2000年04期 524-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 小麦小孢子发生过程的超微结构

    陈丽萍,田国伟,王凤春

    采用透镜电镜技术对小麦 ( Triticum aestivum)小孢子发生过程进行了超微结构观察。造孢细胞时期 ,细胞质中含有丰富的核糖体、质体和线粒体。在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 ,有核糖体数量存在逐渐减少的现象 ,质体和线粒体结构在双线期 /终变期和中期 趋于简化 ;二分体时期 ,质体和线粒体形态结构基本恢复正常。结果表明 ,小麦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存在质体和线粒体的脱分化与再分化过程 ,但该过程与核糖体数量增减无关。讨论了植物孢子体向配子体世代转变过程中的信息转换方式。

    2000年04期 528-532+693-6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4k]
  • 花椒珠心胚及胚乳的发生和发育

    蔡雪,孙德兰,关雪莲,王红

    对花椒珠心胚及胚乳的发生和发育过程进行了详细的细胞学及组织学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珠心胚发生前 ,有性胚囊发育过程中从大孢子发生到胚囊形成的各个阶段均可发生退化 ,退化频率约为 50 % ,未退化的胚囊发育成熟。成熟胚囊仅含卵器和两个极核。卵器最终退化 ,极核不经受精自发形成胚乳。当胚乳游离核达到 1 6或 32个时 ,最早的珠心胚原始细胞由靠近胚囊珠孔端的珠心细胞分化形成。随着子房生长 ,多个原始细胞持续不断地从珠孔端靠近胚囊的 1至几层珠心细胞中分化出来。珠心胚原始细胞发生频率为 2 7%。原始细胞经分裂形成多细胞原胚并进入胚囊腔中。一个胚珠中常有多个原始细胞同时发育 ,因此珠孔端常同时具有多个胚。珠心胚发育经历与合子胚相同的发育阶段。约 1 5%的种子可达到成熟。成熟种子中一般含 1~ 3个胚 ,个别种子中的胚超过 3个。

    2000年04期 533-538+6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 高度抗寒植物冬季线粒体的电镜观察

    韩善华,王双

    冬季沙冬青叶肉细胞中线粒体相当丰富 ,常常位于叶绿体出芽和分裂处 ,在质膜大量内陷形成管状结构的附近和含有颗粒状物质、膜状物质或特殊内含物的液泡周围也随时可见。线粒体也经常与微体和叶绿体在一起 ,有时甚至还不同程度地被内质网所包围。沙冬青叶肉细胞中的线粒体一般为椭圆形 ,被膜清晰完整 ,嵴丰富 ,基质电子度较高。有时基质中有小泡或电子密度很高的颗粒和内含物 ,个别线粒体的基质中还有类髓样体结构。文中讨论了沙冬青线粒体的形态特征和分布规律与植物抗寒性的关系。

    2000年04期 539-543+697-6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k]
  • 梨果实结构与耐贮性及品质关系的研究

    陶世蓉

    梨果实是由下位子房所衍生 ,有发达的肉质果壁 ,是一种假果。不同品种梨果实结构有一定差别 ,表现在果实表皮和果肉细胞结构及细胞内物质成分的不同。果实角质膜较厚 ,且后期深入表皮细胞间隙 ,表皮下 4~ 5层细胞含有大量易被染色的单宁类物质 ,耐贮藏 ;角质膜较薄 ,表皮下细胞不含单宁类物质 ,不耐贮藏。不同品种梨果实中石细胞团的大小不同 ,糖分含量也存在一定差异。石细胞团的大小与果肉细腻程度及糖分含量呈负相关 ,是影响果实品质的重要因素。

    2000年04期 544-548+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 獐牙菜属植物叶表皮特征

    薛春迎,刘建全,廖志新,何廷农

    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了獐牙菜属 35种植物的叶表皮 ,发现该属植物成熟叶上下表皮细胞形状 (表面观 )为多边形和不规则型 ,垂周壁式样为平直、弓形和波纹 ;多数种类上、下表皮均有气孔器分布 ;气孔器类型主要有 3种 :无规则型 ,不等型和平列型。这些特征对獐牙菜属下分类有一定的意义。结合其它方面的研究成果 ,初步确定叶表皮特征可能具以下演化趋势 :垂周壁式样深波纹←浅波纹→平直 ,弓型 ;气孔器类型无规则型→不等型→平列型

    2000年04期 549-554+700-7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k]
  • 水分胁迫对小麦捕光色素蛋白复合物的影响

    韦振泉,林宏辉,何军贤*,梁厚果

    棉农 4号春小麦幼苗 (Triticum aestivum L.cv.Miannong No.4)经 - 0 .5MPa PEG溶液渗透胁迫 2 4、48和 72 h,使叶片分别受到轻度、中度和重度的水分胁迫。在此渐进水分胁迫条件下 ,叶绿体类囊体膜中光系统 捕光色素蛋白复合物 (LHC )的各组分含量发生了不同变化。对类囊体膜色素蛋白复合物进行的温和电泳结果显示 ,在轻度水分胁迫 (2 4 h)时 ,三聚体形式的 LHC b含量有所增加 ,而在中度 (48h)和重度 (72 h)胁迫下其含量减少 ,说明轻度水分胁迫对其有诱导作用 ,而中、重度水分胁迫对它有破坏作用。与 L HC b的变化不同 ,LHC a和 LHC c的含量在轻度水分胁迫时就开始下降 ,LHC d的含量在整个胁迫过程中变化不大。讨论了 LHC 各组分在水分胁迫下发生不同变化的原因。

    2000年04期 555-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 土壤水分与短期遮光对棉花光合及其气孔响应的影响

    刘贤赵,康绍忠,黄明斌

    以陆地棉 (Gossypium hirsutum L.Zhongmain No.2 3)为供试材料 ,探讨了在充分供水-水分胁迫 -复水的处理过程中 ,短期不同遮光水平对棉花光合特性及其气孔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水分处理过程中 ,所有不同遮光水平的棉花叶片对短期遮光具有相似的基本响应规律 :短期遮光使净光合速率迅速降低 ,气孔导度减少 ,但减少速率缓慢 ;遮阳网去掉后 ,叶片气孔重新开放速率和光合恢复被延迟。水分胁迫期间 ,所有遮光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均最高 ,但净光合速率均较低 ,光合及其气孔响应受到严重限制 ,遮光 75%受到的影响大于遮光 40 %的处理。复水后水分胁迫带来的残留影响仍然存在 ,结果使水分利用效率在整个水分处理过程中最低 ,遮光 75%的处理尤为明显。上述表明 ,土壤水分与短期遮光对棉花光合及其气孔响应的影响十分显著

    2000年04期 561-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 冬小麦旗叶旱促衰老过程中氧化伤害与抗氧化系统的响应

    阎成仕,李德全,张建华

    研究了土壤缓慢干旱胁迫下抗旱性不同的 2个冬小麦品种旗叶衰老过程中氧化伤害以及酶促与非酶促抗氧化系统的响应。结果发现 ,在抗旱性强的品种中 ,冬小麦叶片旱促衰老与膜脂过氧化程度之间并无直接的联系。超氧化物歧化酶 ( SOD)活性在不同抗旱性品种中均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 ,但在抗旱性强的品种中下降幅度较小 ;过氧化氢酶 ( CAT)活性在胁迫初期基本不变 ,至中后期明显下降 ,且在抗旱性弱的品种中下降幅度较大 ;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 ( AP)和谷胱甘肽还原酶 ( GR)活性变化趋势相近 ,在胁迫初期略有增加 ,随后下降 ,下降幅度 GR大于 AP,抗旱性弱的品种大于抗旱性强的品种 ;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 ( MR)活性在胁迫初期及中期基本不变 ,至后期略有下降 ,似乎暗示了 AP与 MR在叶片衰老后期 H2 O2 清除过程中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在抗旱性弱的品种中 SOD与 CAT、GR及 AP活性的比值增加幅度较大 ,但 SOD与 MR活性比值在 2品种中均略有降低。抗坏血酸 ( As A)和谷胱甘肽( GSH)的含量均下降 ,下降幅度为抗旱性弱的品种大于抗旱性强的品种。

    2000年04期 568-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k]
  • 不同理化因子对发根农杆菌Ri质粒转化骆驼刺的影响

    步怀宇,景建洲,郝建国,贾敬芬

    骆驼刺苗茎切段有很强的离体培养再生能力 ,用野生型发根农杆菌 A4 菌株转化骆驼刺试管苗茎段 ,并建立了发根转化体的培养体系。高压纸电泳显示转化组织可合成冠瘿碱。试验不同转化条件及理化因子对提高转化率和加快发根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经过 3d预培养及 0 .3mol/L甘露醇 1 2 h高渗处理后培养于 MS培养基中可有效提高转化率 ,而 2 %~3%蔗糖 ,3mg/L GA3,1 0 μmol/L Cu2 + ,1 0 mg/L Ag+都对发根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 ,从而建立了一个较为理想的实验系统 ,为进一步转入目的基因提供理论与实验依据。

    2000年04期 577-5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 甘露醇和6-BA处理对水稻细胞过氧化物酶及IAA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廖祥儒,宋陆铧,王俊丽,杜建芳,陈丕铃,周艳芬

    研究了甘露醇和 6- BA处理对水稻悬浮细胞再分化、过氧化物酶及 IAA氧化酶的影响。结果表明 ,甘露醇处理能延迟水稻细胞衰老 ,提高细胞再分化能力 ,降低细胞过氧化物酶和 IAA氧化酶活性 ;6- BA( 2 mg/L )虽然明显降低细胞过氧化物酶活性 ,但对 IAA氧化酶及细胞衰老无明显影响。讨论了过氧化物酶及 IAA氧化酶在水稻胚性细胞形成上的可能作用。

    2000年04期 585-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 人工低温对滇中砀山酥梨休眠芽和枝的效应

    赵昶灵,武绍波,李文祥,杜孝宇

    建立大田温棚 ,以不同的人工低温量 (冷温小时数分别为 60 0 h、90 0 h、1 2 0 0 h)处理滇中砀山酥梨休眠芽和枝 ,分别将枝条嫁接到温棚中 ,调查芽的萌动与发育状况 ,并检测不同的低温量导致芽和枝发生的生理生化变化。结果表明 :不经冬季低温处理的砀山酥梨花芽必然不能解除休眠 ;60 0 h低温量基本可解除砀山酥梨花芽休眠 ,90 0 h低温量使休眠芽的总萌发率、花芽萌动率均达最高值 ,1 2 0 0 h低温量反而使休眠芽的总萌发率、花芽萌动率有所下降 ;90 0 h低温量导致最高的可溶性糖含量、最高的还原糖含量、最高的束缚态脯氨酸含量、最低的淀粉含量和最低的 Hyp/Pro,60 0 h低温量导致最高的总糖含量、最高的非还原糖含量、最高的束缚态羟脯氨酸含量和最低的还原糖 /非还原糖 ;砀山酥梨休眠芽和枝仅含极少量的游离氨基酸、游离 Pro和可溶性蛋白质 ,不溶性蛋白质可能主要由 Pro和 Hyp组成。建议将“人工冷藏接穗进行高接”作为“暖冬”年份保证滇中砀山酥梨产量的关键技术之一。

    2000年04期 596-6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 葡萄贮期脱落酸(ABA)变化的研究

    张有林,陈锦屏,王明珍,张宝善,韩军歧

    试验研究了葡萄贮期脱落酸 ( ABA)的变化 ,结果表明 :葡萄贮期 ABA含量呈抛物线形变化 ,有明显的高峰出现 ,低温 ( 0± 0 .5℃ )贮藏具有推迟 ABA峰期和降低峰值的作用 ,经用 9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和 2种化学药品对葡萄果穗处理试验 ,三碘苯甲酸 ( TIBA)对 ABA的形成有极强的抑制作用 ,吲哚 - 3-乙酸 ( IAA)、赤霉素 ( GA3)、萘乙酸 ( NAA)和 6-苄基氨基嘌呤 ( 6- BA)对 ABA的形成也具有拮抗作用 ,矮壮素 ( CCC)、比久 ( B9)、乙烯利 ( CEPA)和外源脱落酸对 ABA的形成有促进作用。

    2000年04期 604-6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 莼菜冬芽越冬生理研究

    徐国华,魏锦城,陈维培,施国新

    按季节测定了莼菜生长周期中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脯氨酸以及水分的含量 ,测定结果表明冬芽越冬阶段其体内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以及水分的含量较高 ,而脯氨酸却是一年中的最低。这说明冬芽越冬期间其抗寒性的维持可能与体内高浓度的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以及水分有关 ,而与脯氨酸无直接的关系。

    2000年04期 610-6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 水杨酸对黄瓜幼苗壮苗的形成及抗低温胁迫能力的生理效应

    孙艳,崔鸿文,胡荣

    用一定浓度的 SA溶液喷布黄瓜幼苗 ,结果表明 :SA可显著提高黄瓜幼苗的壮苗指数 ,促进壮苗的形成 ,SA的最佳浓度为 2 50 mg· L- 1。同时 ,当低温胁迫时 ,2 50 mg· L- 1的SA可显著提高黄瓜幼苗叶片细胞膜的稳定性 ,抑制叶片中 MDA的累积。

    2000年04期 616-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 半干旱黄土丘陵区沙棘的水分生理生态及群落特性研究

    阮成江,李代琼,姜峻,黄瑾

    1 977~ 1 998年在陕西吴旗、安塞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对沙棘的水分生理生态及群落学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试验结果表明 :( 1 )沙棘有一定的耐旱能力 ,为广生态幅植物 ;( 2 )沙棘生长迅速 ,竞争力强 ,第 3~ 4年即可形成茂密的单优群落 ,以后随着自然稀疏 ,能形成良好的灌木—草本群落 ;( 3)沙棘适应半干旱黄土丘陵区生境的水分生理生态特性是 :束缚水含量随干旱加剧而上升 ,束缚水与自由水比值随干旱加剧而增大 ,同时 ,在旱季 ,沙棘蒸腾强度减弱 ,叶水势降低 ,临界饱和亏增大 ,持水力增强。研究沙棘水分生理生态及群落特性为沙棘的抗旱造林、引种、育种、提高水分生产力及改善沙棘林的经营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2000年04期 621-6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 南方山荷叶中甸居群繁殖生物学研究

    马绍宾,黄衡宇,赵念玺,蔡小虎

    对分布于云南中甸地区南方山荷叶进行的繁殖生物学研究结果表明 :南方山荷叶有性生殖良好 ,性成熟个体的花在开花前一年 7月末 8月初开始分化并以休眠芽的形式度过冬天及早春 ;花在次年春天开放并在植株露出地面 1 0 d之后进行传粉 ;每个体有花 3~ 2 8朵 ,每花有胚珠 1~ 1 7枚 ,每个体有胚珠 40~ 2 0 2枚 ;在自然条件下南方山荷叶传粉方式为异花授粉 (但自交可育 ) ,其传粉昆虫为叶蜂类和甲虫类 ;天然居群具有较高的结实率 ( 58.3%~1 0 0 .0 % ) ,每个体有果实 3~ 2 6枚 ,每果实有种子 0~ 1 1粒 ,平均结籽率为 60 .41 % ,每个体平均种子产量 47.0 5。南方山荷叶常可通过根状茎进行营养繁殖形成无性系植株。人工繁殖时既可用种子繁殖 ,亦可用切割根状茎来进行营养繁殖。

    2000年04期 628-637+7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 山西关帝山神尾沟植物群落多样性研究

    陈廷贵,张金屯,上官铁梁,张峰,王巧仙

    TWINSPAN将山西关帝山神尾沟 89个群落样方划分为 2 3组 ,即 2 3个群系。 DCA排序结果表明 :第一轴、第二轴及排序图对角线分别反映各植物群落所在环境的湿度、温度和海拔梯度变化。DCA二维排序图分布格局表明 :活土厚度、枯枝落叶层厚度与海拔之间有极明显的正相关性。不同海拔各样地指数散点图表明 :群落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随海拔升高呈下降趋势 ,丰富度指数基本保持不变。

    2000年04期 638-6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 秦岭南坡旬河中上游地区植物区系初步研究

    王长科,吕宪国,雷明德

    植物种类组成是植被的重要特征之一 ,研究一个地区的植物区系有助于加深对植被的认识。旬河流域中上游地区位于秦岭南坡。该地区植物种类丰富 ,共有种子植物 1 1 2科 395属 750种。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十分复杂 ,具有明显的温带特征 ,但和热带植物区系有一定联系。其起源也很古老 ,有 8种植物属于原始的被子植物 ,并有 8个单型属和 1 1个少型属 ,还有许多孑遗植物

    2000年04期 647-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 秦岭种子植物补遗——裸子植物门和被子植物门的单子叶植物

    任毅

    报道了以往资料在秦岭地区遗漏的裸子植物柏科的杜松 1种 ,被子植物中单子叶植物禾本科的肥披碱草、巴山箬竹、秦岭箭竹、短序茅香等 3种及 1变种 ,百合科的野韭、总状藜芦、长梗山麦冬、沿阶草等 3种及 1变种 ,兰科的对叶兰属 1属及细葶无柱兰、紫点杓兰、大花杓兰、大花斑叶兰、秦岭羊耳蒜、对叶兰、大花对叶兰等 6种 1变种。其中肥披碱草为秦岭分布新记录。

    2000年04期 653-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 四合木繁殖特性的研究

    王迎春,马虹,征荣

    对四合木 ( Tetraena mongolica Maxim)的繁殖特性做了综合研究 ,结果表明 :四合木具有有性和无性生殖 2种形式的繁育系统 ,以有性生殖占主导地位。该种成熟的花粉及柱头表面均较平滑 ,开花时花柱伸长且柱头稍有膨大 ,但乳突不发达。子房基部具花盘 ,子房壁和花盘执行蜜腺功能。开花前 ,蜜腺开始发育 ,花后蜜腺成熟并有分泌行为。套袋实验发现 ,四合木传粉方式以异花传粉为主 ,传粉结束后统计 ,异花传粉结实率为 50 % ,自花传粉结实率为1 5%。在自然居群中测定四合木结籽率为 1 .9%。从花部特征看 ,四合木应更适应于虫媒异花传粉 ,但自然居群中很少能观察到传粉昆虫 ,这可能也是造成四合木异花传粉结实率不高的原因之一 ,而一定频率的自花传粉的出现可作为其缺乏远交机会的补偿 ,这是一种进化的表现。而传粉的制约很可能是造成四合木胚胎败育率极高的原因之一

    2000年04期 661-665+7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 近红外光谱分析在中国伞形科阿魏亚族植物分类中的应用

    李睿,李伟,白云飞,相秉仁,舒璞,佘孟兰,袁昌齐

    探讨了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中国伞形科阿魏亚族植物分类中的应用。使用样本近红外光谱之间的夹角正切值作为聚类统计量 ,用最短距离法对 1 4种阿魏亚族植物样本的近红外光谱数据进行聚类分析 ,结果与传统植物学分类较为接近。

    2000年04期 666-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 陕西毛茛科一新记录属——扁果草属

    白卫国

    2000年04期 6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k]
  • 甘肃马衔山平车前叶片δ~(13)C的海拔和时间差异

    陈拓,秦大河,任贾文,孙维贞,陈雄

    以甘肃马衔山自然生长的平车前为材料 ,比较了不同海拔高度和不同月份下叶片δ13C的变化。结果表明 ,随海拔的升高 ,叶片δ13C值增大 ;生长初期叶片δ13C也高于生长后期叶片 δ13C值 ,并且叶片 δ13C具有年间差异。叶片 δ13C值的这种变化也许与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有关。

    2000年04期 672-6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王为民,王晨,李春俭,林伟宏

    大气 CO2 浓度升高对植物生长有促进作用 ,对 C3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最大。短期CO2 浓度升高时 ,植物光和速率增加 ;在长期 CO2 浓度升高条件下 ,植物光合速率下降并发生光合适应现象。这可能是植物在长期 CO2 浓度升高条件下植物源库关系不平衡引起的反馈抑制作用以及营养吸收不能满足光合速率增加的要求所引起 Rubisco活性和含量下降。在CO2 浓度升高条件下植物的呼吸也会发生变化 ;根的分枝和数量增多 ,根系的分泌量和吸收能力可能增加 ,植物的生物量增加。对臭氧伤害的抗性增强。温度、土壤氮素和磷素含量对植物在 CO2 浓度升高下的反应产生影响。合适的温度、充足的氮和磷供应能够协同 CO2 升高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

    2000年04期 676-6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 豆血红蛋白的研究进展

    赵亚兰,尉亚辉

    简要介绍了豆血红蛋白的制备分析方法和基本特征及生物学功能 ,概括了其生物合成的机理 ,并初步归纳了近年来有关豆血红蛋白研究方面的主要趋势。

    2000年04期 684-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