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植物学报

  • 将Thinopyrum bessarabicum和Thinopyrum elongatum的种质导入普通小麦的研究

    英加,陈佩度,刘大钧

    2个双倍体即 C.S- Thinopyrum bessarabicum( AABBDDJJ2 n=8x=56)和 GHK-Thinopyrum elongatum( AABBDDEE2 n=8x=56)与普通小麦“中国春”杂交 ,获得了 2个七倍体杂种 ;对 2个双倍体、中国春、杂种 F1和部分 F2 进行麦谷蛋白 SDS- Page电泳 ,及结合染色体分带技术和田间赤霉病抗性鉴定筛选出由 Th.bessarabicum和 Th.elongatum第一部分同源群染色体所控制的抗赤霉病异附加系。

    2000年03期 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 一些小麦白粉病抗源抗性基因鉴定分析

    王瑞,刘愿英,ZellerFJ,HsamSLK

    研究鉴定了我国 37份小麦白粉病抗源的抗性基因 ,1 9份材料不具有任何抗性基因 ;6份材料具有来自 1 BL/1 RS易位系的抗性基因 Pm8;5份材料具有抗性基因 Pm5a;3份分别具有对目前欧洲所有生理小种均抗的抗性基因 Pm2 1、Pm1 6和 Pm1 2 ;4份材料具有新的抗性基因。

    2000年03期 1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 油菜CMS柱头亲和性的比较研究

    杨翠玲,田建华

    油菜 CMS柱头与花粉亲和性的比较研究表明 :授粉后 2 4 h、30 h和 48h,平均结籽率、结角率和角粒数分别达最大值 ,授粉后 30 h以内为柱头受精能力最强的时期 ;参试的几个 CMS柱头与花粉的亲和性差异显著 ,表现为 A3>A1>A2 ,各杂交组合亲和能力依次为 A3× B2 >A1× B1>A3× B1>A1× B2 >A2 × B1>A2 × B2 ,说明不育系陕 3A的亲和性优于陕 2 A;甘蓝型油菜 CMS开花 2~ 3d内柱头亲和性最强 ,受精结实率最高 ,开花 4~ 5d后受精结实能力急降 ,7d后则几乎失去受精结实能力。

    2000年03期 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 亚麻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及几丁质酶基因导入的研究

    王毓美,徐云远,贾敬芬

    报道了亚麻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和几丁质酶基因对亚麻遗传转化的研究。亚麻下胚轴切段培养在不同激素浓度的 MS培养基上 ,诱导分化出不定芽。最佳的激素组合是 MS+BA1 mg/L+ IAA0 .5mg/L,分化频率可达 97%。亚麻的下胚轴经带有几丁质酶基因的根癌农杆菌感染后 ,在含有 1 0 0 mg/L卡那霉素的选择分化培养基上 ,1 4~ 2 1 d就能产生抗生小芽 ,小芽进一步伸长后可在 1 0 0 mg/L卡那霉素的 MS选择生根培养基 ( MS+ IBA1 mg/L+NAA1 mg/L)上生根。经抗性小芽生根筛选及叶片抗性检测可初步推断几丁质酶基因已经进入亚麻基因组。

    2000年03期 28-33+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 小麦与高冰草(长穗偃麦草)体细胞杂种株系与其亲本幼苗抗盐性的比较

    陈穗云,夏光敏,陈惠民,冯素萍

    利用不同浓度 Na Cl处理高冰草、小麦 ,小麦和高冰草体细胞杂种 F3代 - 1、 - 2的幼苗 ,5d后观察其形态 ,计算耐盐系数 ,测定生长量及脯氨酸含量 ,Na+、K+、Ca2 +等生理指标。结果表明 ,高冰草具有典型耐盐单子叶植物的特征。亲本小麦属非盐生植物 ,抗盐能力较弱 ,当 Na Cl浓度达 0 .5%时已有盐害影响 ,超过后迅速加重甚至死亡 ,而杂种受害的盐度比小麦高。 1 .0 %以上 Na Cl处理组中 ,死亡率远较小麦低 ,生长量及各生理指标的测定也表明杂种较其亲本小麦 (济南 1 77)具有较高的耐盐性。证明通过体细胞杂交高冰草与抗盐有关的某些基因已转入小麦。

    2000年03期 327-3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 海边香豌豆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和体细胞胚发生

    王江波,王毓美,贾敬芬

    将生长 1 4d的海边香豌豆 ( L athyrus maritimus( L.) Bigel)无菌苗下胚轴切成 0 .5cm左右的片段 ,置于含有 1 mg/L2 ,4- D,0 .5mg/L BA和 0 .5% Na Cl的 MS培养基中 ,2 8d后诱导出胚性愈伤组织。将其转入含有适当浓度 2 ,4- D的 MS培养基上 ,又 2 8d后可得到大量球形胚和心形胚以及极少量鱼雷胚和子叶胚。诱导体细胞胚适合的 2 ,4- D浓度为 0 .5mg/L。较高浓度的 2 ,4- D能阻止体细胞胚越过球形期发育 ,但有利于体细胞胚产率的提高。Na Cl对于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十分关键。体细胞胚发生的频率随胚性愈伤组织开始的几次继代降低 ,以后趋于稳定。

    2000年03期 352-357+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 IAA及KCN在黄瓜子叶离体叶绿体氧化还原作用过程中的相互作用

    浦铜良,程佑发,张承烈

    IAA对于不同时期的叶绿体 DCPIP光还原均有促进效应。而对叶绿体的放氧效率的促进则随子叶叶龄的增长而下降至零。 CN- ( 1 0 - 3mol/L)存在时不同程度地抑制叶绿体的DCPIP光还原和氧化放氧。而 IAA( 1 0 - 5、1 0 - 4mol/L)则能消除 CN- 的抑制作用而仅表现IAA原有的促进作用。同时 ,IAA可以释放照光和不照光条件下 KCN对离体叶绿体分解外源 H2 O2 的抑制。叶绿体光系统的光还原和 H2 O的光解放氧在时间上可通过累积特定的中间产物 (可能为 H2 O2 )而分离。这在较为衰老的子叶叶绿体上尤为明显。

    2000年03期 358-3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 枣愈伤组织诱导和再生植株

    程佑发,安黎哲,浦铜良,王勋陵

    以民勤小枣幼茎和幼叶为外植体 ,诱导出愈伤组织 ,用茎尖诱导生根获得再生植株。从茎段诱导的愈伤组织属淡绿色致密的 型和白色疏松的 型。它们都是非胚性愈伤组织。研究了渗透压、外植体取材时间等因素对愈伤组织诱导及生长的影响。幼嫩的材料易诱导出愈伤组织 ,在各种基本培养基中 ,以 3/4MS培养基诱导率最高 ,暗培养较光下培养有利 ,3%~ 5%蔗糖浓度最适宜 ,而高渗透压不利。各种激素对继代培养的作用依次是 2 ,4- D>IBA>6- BA、IAA、NAA、ZT、2 i P>KT。愈伤组织可在含有 0 .5~ 1 .0 mg/L的 2 ,4- D或 IBA的 1 /2MS培养基上分化出根 ,茎尖也可在这些培养基上通过愈伤组织分化根而获得再生植株。

    2000年03期 364-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 无融合生殖油菜AMR-1花托离体培养的研究

    林娟

    报道了不同激素浓度对无融合生殖油菜花托器官分化效果的研究 ,结果显示 :( 1 )以MS为基本培养基 ,以带有子房和花柄的花托为外植体离体培养 ,花托、花柄切口部位直接芽诱导的最佳激素配比为 4.0 mg/L 6- BA+ 0 .0 1 mg/L NAA,频率为 58.82 % ,花托、花柄部位先形成愈伤组织 ,继而分化出丛生芽的最佳激素配比为 5.0 mg/L 6- BA+ 0 .5mg/L NAA,频率为 84.0 0 % ;( 2 )腋芽增殖的最佳激素配比为 4.0 mg/L 6- BA+ 0 .1 mg/L NAA,繁殖系数为 5.1 0 ,不定芽增殖的最佳激素配比为 6.0 mg/L 6- BA+ 0 .5mg/L NAA,繁殖系数为 7.40 ;( 3)小苗生根的最佳培养基为 1 /2 MS+ 0 .5mg/L NAA。

    2000年03期 370-375+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 活性氧引起的DNA合成抑制与小麦的抗旱性

    王俊刚,张承烈

    用不同浓度的 PEG60 0 0对两个抗旱性不同的小麦品种进行干旱胁迫 ,抗旱品种的DNA合成抑制程度明显低于干旱敏感品种 ,单独增加 3种主要活性氧 · O- 2 、HO· 、H2 O2 之一 ,结果亦然 ,其中以 HO· 抑制 DNA合成作用最强。加入活性氧清除剂 VC或 DMSO可部分抵消干旱胁迫或单独增加活性氧引起的 DNA合成抑制。结果表明小麦的抗旱性与干旱胁迫后 DNA合成水平具有密切联系。

    2000年03期 376-3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 H_2O_2胁迫锻炼对小麦幼苗抗旱性的影响

    徐仰仓,王静,山仑

    12 d龄的春小麦幼苗在 1 mmol· L- 1及 1 0 mmol· L- 1H2 O2 的胁迫锻炼过程中 ,质膜透性增大 ,O- · 及 H2 O2 含量增多 ,CAT活性升高 ,叶绿素含量降低 ,低浓度 H2 O2 胁迫使SOD活性上升 ,高浓度时却使其活性下降。经过 H2 O2 胁迫锻炼后的小麦遭受干旱胁迫时 ,叶绿素含量、SOD活性、CAT活性均高于对照组 ,而质膜透性、O- · 及 H2 O2 含量却低于对照组。表明 H2 O2 胁迫锻炼 ,提高了小麦幼苗的抗氧化能力 ,增强了其抗旱性

    2000年03期 382-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 增强的UV-B辐射对麦田生态系统能量累积和流动的影响

    祖艳群,李元,王勋陵

    研究了大田栽培和自然光条件下 ,模拟 UV- B辐射 ( UV- B,2 80~ 31 5nm)增强对麦田生态系统能量累积和流动的影响。在 5.31 k J· m- 2 UV- B辐射下 ,春小麦群体不同生育期叶、茎、根、穗、粒生物量和总生物量显著降低 ,各部位热值没有显著变化 ,各部位能量累积和总能量累积显著降低。能量累积与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而与热值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可能生物量比热值对能量累积的贡献更大。 UV- B辐射显著降低春小麦群体能量输出 ,可能导致麦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功能下降。

    2000年03期 387-3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 叶绿康球肥在果树上的应用研究

    翟丙年,尚浩博,许安民,赵伯善

    用叶绿康球肥在苹果、梨、桃和李树上进行大田对比试验 ,通过田间调查和室内分析 ,研究了球肥对果树叶片的复绿效果、对叶内矿质营养元素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以及对果树的增产效果和改善苹果品质的作用等。研究结果表明 :施用叶绿康球肥可使失绿果树叶片的活性铁提高 8.7%~ 2 0 .2 % ,苹果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提高 1 8% ;果树失绿程度降低 2~ 3级 ,果实单产提高 56%~ 89%。可降低叶片中 P、K、Zn、Mn、Cu的含量 ,使铁与这些营养元素的拮抗作用减弱 ,并能改善苹果品质 ,是一种有广阔前景的矫治果树缺铁失绿技术 ,适于大面积推广应用。

    2000年03期 392-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 镉对小麦幼苗脂质过氧化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陈宏,徐秋曼,王葳,洪仁远,彭永康

    小麦幼苗经镉胁迫后 ,随着镉浓度的增高 ,叶片和根系中的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 MDA)的含量和过氧物酶 ( POD)活性明显升高 ,超氧物歧化酶 ( SOD)活性也有所提高。叶片中 MDA积累量和 SOD活性都高于根 ,而 POD活性则是根高于叶片。随幼苗生长时间延长 ,叶片和根中的 MDA积累量增加 ,而 SOD活性却降低。

    2000年03期 399-4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 留营养枝对棉株同化物生产、运转、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孙学振,单世华,施培,周治国

    运用 14 C示踪技术研究了留营养枝棉株 14 C同化物生产运转分配规律。结果表明 :留营养枝与否对全株 14 C总同化量基本没有影响 ,但留营养枝棉株果枝叶的相对光合强度 (以放射性比强度表示 )降低 ;主茎叶、果枝叶的 14 C同化量显著降低 ;营养枝叶具有较高的光合作用强度和向外输送 14 C同化物的转运速率 ,在 14 C同化物生产运转分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留营养枝棉株 14 C同化物在花铃期向主茎和果枝的分配极显著降低 ,从而导致主茎和果枝发育较差、结铃数量减少 ,但营养枝可间接着生蕾铃 ,在产量形成中占有一定比重。因此 ,留营养枝与否对皮棉产量无显著影响。

    2000年03期 404-4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 IAA对盐胁迫下大豆幼苗膜伤害及抗盐力的影响

    魏爱丽,陈云昭

    采用溶液培养法研究了 IAA(吲哚乙酸 )对盐胁迫下大豆幼苗膜伤害及抗盐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一定浓度的 IAA处理可促进盐胁迫下大豆幼苗的生长 ,使其干物质产量增加 ,叶面积增大 ,提高叶片光合速率 ,增强了保护酶系统活性 ,降低膜脂过氧化产物 MDA含量及膜相对透性 (相对导电性 ) ,增强了幼苗对盐渍环境的抵抗能力 ,缓解了盐害。

    2000年03期 410-4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 边陲黄耆和乌拉特黄耆的细胞学研究及其分类学订正

    李思锋,黎斌,常朝阳,徐朗然

    边陲黄耆和乌拉特黄耆间断分布于蒙新荒漠的西侧和东侧 ,二者在外部形态上接近 ,是一对易混淆的种。对这两个种的核型研究表明 ,边陲黄耆的核型公式为 2 n=1 6=1 0 m( 2 SAT) + 6st,其中第 1、2、3号染色体较长 ,其余染色体较短 ,核型呈现出明显的二型性 ,在第 4号染色体 ( m型 )长臂上有明显的随体 ,而乌拉特黄耆的核型公式为 2 n=1 6=6m+ 6sm+ 4 st( 2 SAT) ,其中除第 1号染色体较长外 ,其余染色体相互之间的长度差异不明显 ,核型的二型性不明显 ,在第 1号染色体 ( st型 )短臂上有明显的随体。在地理分布上 ,前者分布于蒙新荒漠的西侧 ,后者分布于蒙新荒漠的东侧 ,中间为一干旱核心地带所隔离。说明两个类群的核型差异和地理分布已经远远超出种内变异的水平 ,应被视为两个不同的物种。

    2000年03期 415-4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 用核糖体DNA的ITS序列探讨中国柽柳科植物系统分类中的几个问题

    张道远,陈之端,孙海英,尹林克,潘伯荣

    采用 PCR直接测序的方法对中国柽柳科 3属 1 0种代表植物的 ITS序列进行了比较研究 ,结果表明 ,属内片段长度、GC含量和位点变异量上均比较一致 ;ITS- 1长度为 2 4 9~2 69,ITS- 2长度为 2 2 4~ 2 53,GC含量 46%~ 63% ,信息位点占总位点的 30 %。运用 PAUP软件分析得到单个最简约树 ,总步长为 395步 ,一致性指数 CI=0 .91 6,保持性指数 RI=0 .886。柽柳属的 6个类群具 1 0 0 %的强支持率聚为一类 ,其中 ,Tamarix elongata和 T.gracilis,T.karelinii和 T.hispida两两结合在一起 ,并分别得到 56%和 83%的 bootstrap支持。前者先和 T.arceuthoides结合 ,而后再与 T.karelinii- T.hispida分支结合。柽柳属 6个类群间的系统学关系与形态学及孢粉学证据相吻合。水柏枝属的 Myricaria laxiflora与 Myricariabracteata也具强的支持率 ( 1 0 0 % )而聚在一起。两大分支之间通过秀丽水柏枝 Myricariaelegans联系。秀丽水柏枝是源于柽柳属与水柏枝属两属的杂交后代 ,但遗传了更多柽柳属的特性。此外 ,探讨了 ITS序列在柽柳科系统学研究中的广阔应用前景。

    2000年03期 421-4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 独叶草营养繁殖方式的研究

    雷永吉,任琳,李智军,任毅

    对独叶草营养繁殖中根状茎的生长和分枝方式及克隆植株产生方式的研究表明 :( 1 )独叶草的根状茎的生长方式为游击型的 ,新分枝可由顶芽或侧芽产生 ,各分枝与上一级的夹角在 50°~ 1 2 0°之间 ;( 2 )独叶草是通过根状茎断裂的方式来增加克隆植株的 ,这种断裂发生在 3年以上生的根状茎上 ,从内部结构上看 ,根状茎断裂是由于组织破碎引起的。

    2000年03期 432-435+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 胡桃楸个体有性生殖过程研究

    张远东,潘晓玲

    胡桃楸是东北东部山地阔叶红松林的重要组成树种。以胡桃楸个体有性生殖过程为研究对象 ,通过定株定枝调查 ,研究了胡桃楸芽种群分化、物候及散粉规律、果实生长发育过程及环境影响因子。结果表明 :1 .胡桃楸壮龄树芽种群分化简单。2 .胡桃楸个体间花期物候差异很大 ,并具有典型的雌雄异熟现象。 3.胡桃楸幼果期生长速度快 ,生长分化现象严重 ,疏果率高 ;进入果实生长后期之后 ,生长速度及疏果率均显著降低

    2000年03期 436-4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 洮河九甸峡水利枢纽工程对库区植被和植物影响的评价

    孙纪周

    在对甘肃省洮河九甸峡水利枢纽工程库区的植物和植被进行调查和对工程建设对库区植物的影响因素及后果作深入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工程对库区植物和植被影响的科学评价。

    2000年03期 442-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 黑河流域中游水生维管植物群落及其生态特征研究

    李鹏,安黎哲,冯虎元,王根绪,程国栋

    黑河流域中游位于河西走廓中段 ,界于东经 90°2 0′~ 1 0 2°1 2′,北纬 37°2 8′~ 39°57′。经调查有 1 1种水生植物群落 :线叶眼子菜群落 ( Co.Potamogeton pusillus)、线叶眼子菜—狐尾藻群落 ( Co.P.pusillus- Myriophyllum spicatum)、水菖蒲群落 ( Co.Acorus calamus)、沼针蔺群落 ( Co.Eleocharis valleulosa)、沼针蔺—水葱群落 ( Co.E.valleulosa- Scirpus triqueter)、芦苇群落 ( Co.Phragmites communis)、镳草—水烛群落 ( Co.Scirpus triqueter)、浮叶眼子菜群落( Co.Potamogeton natans)、浮叶眼子菜—狐尾藻群落 ( Co.P.natans- Myriophyllumverticillatum )、黑三棱群落 ( Co.Sparganium stoloniferum)、小花灯芯草—泽泻群落 ( Co.Juncua articulatus- Alisma orientale)。在以上群落中有水生植物 38种。世界淡水广布群落是本区的主要群落 ,阐述了水生植物群落的形态特征、分布现状、生长环境和群落结构等特征并探讨了其演替规律。

    2000年03期 448-4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 山东植物区系中的特有现象

    臧得奎,孙述涛

    对山东植物区系中的特有现象进行了初步研究。全省共有 53个特有种 ,可分为 4种分布式样即全省分布型、鲁中南—山东半岛间断分布型、鲁中南山地分布型和山东半岛分布型 ;提出了山东植物区的两个特有现象中心 ,即崂山—昆嵛山中心和泰山—蒙山中心 ,并初步探讨了其形成原因

    2000年03期 454-4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 革苞菊胚胎学研究 Ⅰ.大、小孢子发生和雌、雄配子体发育

    马虹,王迎春,曹瑞,郭晓雷

    革苞菊为雌雄异株。在雄花中 ,花药 4室 ,药壁发育为双子叶型 ,由表皮、药室内壁 ,一层中层和绒毡层组成。绒毡层于小孢子四分体时期开始变形 ,其细胞原生质体向药室中移动 ,为变形绒毡层。小孢子孢原为多细胞 ,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产生四面体型的小孢子四分体。四分体胞质分裂为同时型。成熟花粉 3-细胞型。单核期的小孢子出现壁发育不良和巨大及空花粉现象。在雌花中 ,胚珠是倒生的 ,单珠被 ,薄珠心 ,珠被于孢原期已发育完整。大孢子孢原单细胞。由孢原细胞直接发育形成大孢子母细胞。 4个大孢子直线型 ,蓼型胚囊。于成熟胚囊期观察到发育异常的胚囊。通过对胚囊发育过程中营养物质消长规律的研究 ,讨论了环境与发育的相关性问题。

    2000年03期 461-465+499-5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 紫斑牡丹小孢子形成过程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于玲,何丽霞

    首次对紫斑牡丹栽培品种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细胞学观察发现约 33%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异常。对该品种花粉进行人工萌发试验 ,花粉萌发率约为 65.4%。统计该品种的结实率发现 ,其有效结实率仅为 2 3.5% ,认为该紫斑牡丹品种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行为异常是形成败育花粉的关键原因 ,但它仅仅是导致该品种结实率低的原因之一。

    2000年03期 467-471+501-5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 八角枫大孢子发生和雌配子体发育

    孙建云,李吉宁,陈银平,黄清渊

    八角枫为顶生胎座、倒生胚珠、单珠被。孢原细胞处于珠心表皮之下 ,直接起大孢子母细胞的功能。珠心表皮细胞平周分裂产生多层珠心周缘细胞 ,为厚珠心。四分体线行排列 ,合点端的大孢子发育为蓼型胚囊。开花前 ,两极核融合成次生核 ,或不融合仍保留极核状态。反足细胞退化较晚 ,胚囊合点端具承珠盘。

    2000年03期 472-475+5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 罗布麻与大花罗布麻种子微结构特征

    马骥,李俊祯,刘新民

    罗布麻 ( Apocynum ventum L.)和大花罗布麻 ( Poacynum hendersonii ( Hook.f.)Woodson)分别属于夹竹桃科罗布麻属 ( Apocynum L.)和白麻属 ( Poacynum Baill.)。其外部形态区分明显 ,但种子微结构特征却颇为相似。种子形状、颜色相同 ,大小相近 ;种子表面基本纹饰均为网穴状 ,次级纹饰均为颗粒状

    2000年03期 476-479+5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 矮樱桃果实发育的解剖学研究

    王奎先,周启河,初庆刚

    利用石蜡制片法解剖研究矮樱桃果实的发育过程 ,将其发育过程分为 3个时期 :( 1 )果实细胞旺盛分裂和增大期 :外果皮细胞垂周分裂 ,以增加果实表面积 ;中果皮和内果皮主要进行平周分裂以增加细胞层数 ,同时 3层果皮的细胞体积也增大。 ( 2 )内果皮细胞硬化期 :外果皮和中果皮的细胞停止分裂 ,体积增大也不明显 ,内果皮细胞壁逐渐加厚、硬化。( 3)中果皮细胞显著增大期 :中果皮的细胞的体积弦向增大的同时 ,径向延长更明显。其成熟果实角质层很薄 ,中果皮细胞壁薄 ,组织排列疏松 ,内具木质化果核。果实发育的全过程约为 50 d,第一时期约为 1 8d,第二时期约 1 6d,第三时期约 1 6d。

    2000年03期 480-483+505-5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 龙须草叶片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的研究

    邹冬生,王凤翱,阳树英,胡颂平

    利用定样平行配套观测方法 ,研究了龙须草叶片形态结构和光合、蒸腾等生理功能 ,结果表明 :龙须草叶片呈长剑形 ,叶长为 35~ 1 50 cm,最长可达 2 0 0 cm以上 ,叶宽为 0 .1 9~0 .48cm;功能叶结构具有典型的 C4 “花环结构”;上表皮中具有十分发达的保护水分过度蒸腾的“泡状细胞”;上表皮气孔分布密度大于下表皮。功能叶叶绿素 a/ b值为 3.2 8± 0 .2 6。背面叶平均光合强度为 62 .4( CO2 mg/ dm2 · h)、呼吸强度为 3.57( CO2 mg/ dm2 · h)、蒸腾强度为 372 6( H2 O mg/ dm2 · h)、气孔阻力为 0 .2 1 ( sec./ cm)、水分利用效率为 1 6.747。背面叶的光合强度和蒸腾强度明显高于腹面叶。

    2000年03期 484-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 野葛地下器官的解剖学研究

    胡江琴,王利琳,余象煜

    野葛 ( Pueraria lobata( willd.) Ohwi.)的地下器官包括初生根、块根、不定根和根状茎 4部分。初生根为四原型 ,内皮层明显 ,可见到凯氏带。块根的次生木质部发达 ,导管周围存在额外形成层。成熟块根中积累丰富的淀粉。不定根为三原型 ,具次生结构。根状茎作为营养繁殖器官 ,产生不定根 ,其中吸收不定根可发展成块根。无论初生根、收缩不定根或根状茎的细胞中均未发现淀粉积累 ,这可能与贮藏器官块根的发达有关。

    2000年03期 489-494+507-5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