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植物学报

  • 青蒿毛状根生长、青蒿素合成以及营养物消耗的动力学(英文)

    刘春朝,王玉春,欧阳藩,叶和春,李国风

    诱导产生的青蒿毛状根培养物置于MS培养基(含30g/L蔗糖)进行悬浮培养,并对悬浮培养过程中毛状根生长、青蒿素合成、蔗糖、磷酸盐和不同氮源的消耗、PH和电导率的动力学过程进行分析。经30d培养,生物量干重和青蒿素产量分别达到13.7g/L和0.23g/L,碳源和氮源在培养过程中被逐渐利用,而磷酸盐的利用速率最快,培养至15d所有的磷酸盐均被吸收,PH在培养初期降低,后又逐渐上升,电导率由于毛状根生长对无机离子的吸收而逐渐减低。

    1999年04期 571-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 铝处理下小麦幼苗根系膜脂过氧化作用和质膜微囊ATP酶活性的变化

    张芬琴,沈振国

    采用水培的方法研究了Al对小麦(TriticumaestivumL.cvYangmaiNo.5)幼苗的生长、根尖组织膜脂过氧化作用、保护酶的活性和质膜结合酶H+-ATPase、Ca2+-ATPase活性的影响。在实验1中,与对照相比,大于50μmol·L-1的Al处理6d可抑制幼苗根系的伸长,增加根尖组织的细胞电解质渗漏率。随营养液中Al浓度的增加,小麦根/冠比值下降,显示根系生长对Al的反应比地上部分敏感。在实验2中,1000μmol·L-1的Al处理增加很尖组织的电解质渗漏率和MDA含量,降低CAT、APX、SOD的活性,表明Al处理可以加剧小麦根系细胞的膜脂过氧化作用。1000μmol·L-1的Al处理还明显降低根尖细胞质膜微囊H+-ATPase和Ca2+-ATPase的活性与Vmax值,而对Km值的影响较小。这些结果显示过量Al通过破坏细胞的完整性和降低质膜H+-ATPase、Ca2+-ATPase的活性而干扰了小麦幼苗的生长。

    1999年04期 578-5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9k]
  • 镧提高水稻种子活力的生理生化基础研究

    洪法水,方能虎,赵贵文

    用5~25mg/L浓度的La(NO3)3溶液处理萌发期间的水稻种子,表明能加快种子的萌发,提高种子活力。其中以20mg/L浓度处理效果最好,其次为15mg/L浓度的处理。La促进种子萌发的原因是由于萌发种子的呼吸速率加快,淀粉酶、蛋白酶和脂肪酸等水解酶的活性明显增加,植物内源激素IAA、GAs、CTK含量明显增加,其中以GAs的增加最为显著,ABA含量的变化不甚明显,当用30~35mg/L的La(NO3)3溶液处理时,水稻种子的萌发,呼吸作用,水解酸的活性均受到抑制,IAA、GAs、CTK含量明显下降。

    1999年04期 585-5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k]
  • 小麦耐盐细胞系耐盐性分析

    刘娥娥,王振镒,贾敬芬

    通过一步筛选获得了耐盐(1.0%NaCl)的小麦(Triticumaestivum)细胞系(SR1),当SR1在含1.0%NaCl的培养基上继代半年后,将其中的一部分移入无盐培养基中继代10次,得到细胞系SR2。无论是在正常还是盐胁迫条件下,SR1的鲜重增量/克鲜重、脯氨酸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均高于原始型(SN),而含水量、K+及可溶性糖含量却低于SN;Na+和Cl-含量在盐胁迫条件下均小于Sn,且差异极显著(P<0.10)。SR2的鲜重增量/克鲜重、含水量、K+及脯氨酸含量在各处理中均介于SN和SR1之间,Na+和Cl-含量在无盐条件下低于SN,但在盐胁迫条件下仍介于二者之间;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精含量在0、0.5%和0.75%NaCl条件下介于SN和SR1之间,在1.0%NaCl胁迫下与SN差异不显著(P>0.05)。由以上结果可知,SR1耐盐性的提高是不稳定的,其耐盐性的提高并非基因突变引起.

    1999年04期 592-5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 不同小麦品种(系)吸收利用氮素效率的差异及有关机理研究 Ⅲ.影响利用效率的因素分析

    童依平,李继云,李振声

    用盆栽试验研究了12个冬小麦品种(系)在成熟期以生物学产量为基础的利用效率(UtEB=生物学产量/吸氮量)、收获系数、氮素收获系数和籽粒氮浓度对以籽粒产量为基础的利用效率(UtEG=籽粒产量/吸氮量)的影响。相关分析证明,这4个因子对UtEG的影响各不相同。无论是低氮还是高氮处理,UtEG与UtEB和收获指数呈正相关,而与籽粒氮浓度呈负相关,与氮素收获指数的相关性较差。从相关系数的高低判断,在这名个因子中,籽粒氮浓度对UtEG的影响最大,其次是UtEB和收获指数。虽然氮素收获指数与UtEG的相关性较差,但它在高氮处理的水平较低,致使利用效率(UtEG)降低。此外还分析了开花期单株顶3叶叶绿素含量与利用效率(UtEG和UtEB)的关系。开花期单株顶3叶叶绿素含量与吸氮量的比值(UtEC)因品种(系)而异,且大多数品种(系)的UtEC受供氮水平的影响小,推测该性状可能受遗传控制。相关分析表明,在低氮处理中,UtEC分别与UtEG和UtEB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说明UtEC可能是导致品种间利用效率差异的内在因素之一。在高氮处理中,由于叶绿素含量不是光合作用的限制因素,UtEC与UtEG、UtEB相关性较差,对其原因的深入研究,可为采取措施提高高肥条件下的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

    1999年04期 598-6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k]
  • 分根区干湿交替对玉米光合速率及蒸腾效率的影响

    武永军,刘红侠,梁宗锁,康绍忠

    以玉米为材料研究了分根区干湿交替对叶片光合速率及蒸腾效率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控制1/2根区交替供水和固定1/2根区供水在减少用水量的同时,叶片蒸腾速度明显下降,而光合速率变化不明显,蒸腾效率提高;控制1/2根区交替供水比固定1/2根区供水在光合速率维持高水平稳定时所要求的土壤含水量低,其蒸腾效率较高。干湿交替能够增加根冠比、根干重和根条数.证明控制性分根交替灌溉可提高玉米蒸腾效率达到节水的目的。

    1999年04期 605-6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k]
  • 限气贮藏猕猴桃果实伤害产生机制的研究

    贺军民,王仲田,李忠歧

    采用PE袋方法于常温下贮藏秦美猕猴桃,贮藏期间袋内CO2浓度高于6%时果实会产生伤害。贮藏前期,果实的果肉和果心硬度均很高,这与两部位淀粉酶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严重被抑制,淀粉和果胶物质水解被抑制有关。贮藏中期,果肉出现水浸状,到贮藏末期,果心和果肉均很快腐烂,这主要与Vc含量明显降低,导致膜脂过氧化加剧有关,而与SOD活性变化关系不大。而贮藏期间,果心硬度明显高于果肉,这与果心淀粉酶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低于果肉、淀粉和非水溶性果胶含量明显高于果肉有关.

    1999年04期 612-6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k]
  • 杏品种一年生休眠枝、花、幼果抗寒的相关分析

    王飞,陈登文,高爱琴,李嘉瑞

    用电导法并配以Logistic方程对25个杏品种的抗寒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杏1年生枝的抗寒温度在-28.5℃~-40℃,花蕾的抗寒温度在-7.0~-10.9℃,盛开花朵的抗寒温度在-3.0℃~-6.9℃,幼果的抗寒温度在-1.1℃~-2.2℃,枝、花芽和幼果彼此间抗寒性呈显著相关,其抗寒性强弱的顺序为枝>花>幼果,同一朵花器官的抗寒性为:花瓣>雄蕊>雌蕊。

    1999年04期 618-6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 有机酸和维生素对小麦某些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周春菊,王林权,李生秀,赵伯善

    生物试验研究表明,50μg/g的维生素B1、B2和B6混合液及20μg/g鸟囊素、阿魏酸、香草酸、水杨酸和苯甲酸单独浸种或混合浸种可促进小麦早分蘖、多分蘖,提高小麦成穗率和产量;扬花期叶面喷施,可提高旗叶的过氧化物酶活性,降低丙二醛的积累,延缓叶片衰老,提高光合效率。

    1999年04期 623-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k]
  • 不同品种杏的性器官发育和结实性比较研究

    马锋旺,张宏亮,李嘉瑞,张金环

    通过对原产于不同地区的51个杏品种的性器官发育和结实性的系统调查和测定,结果表明,1.花粉大小和形状少数虽有一定差异,而绝大多数品种相似,品种间花粉萌发率尽管差异很大,但所有品种均为花粉可育型;2.大多数品种不完全花百分率很高,自然授粉结实率很低,其主要原因是雌蕊败育;3.品种间不完全花百分率与花粉萌发率呈正相关;4.欧洲生态群品种与中国生态群品种比较花粉大小和形状基本相似,而花粉萌发率和不完全花百分率低,自然授粉结实率高;5.欧洲生态样品种能自花结实,而中国生态群品种均为自花不实品种。

    1999年04期 629-6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k]
  • 香椿离体快繁技术研究

    张小红,陈彦生,魏安智,杨途熙,康冰,杨恒

    6~7月取香椿当年生半木质化、具腋芽的茎段为外植体,诱导腋芽萌发,进行繁殖培养。通过大量试验,筛选出各阶段适宜的培养基组成。萌芽诱导阶段培养在MS+6-BA0.2mg/L中,腋芽萌发早,生长快;在继代和增殖培养中以MS+6-BA0.2mg/L效果较好,MS+ZT0.2mg/L+GA32.0mg/L次之,培养30d,繁植倍数3.1~4.0;在仅含MS有机元素、铁盐城半、蔗糖15g/L的固体培养基中,附加IBA1.0mg/L诱导生根,生根率最高可达73%,根质量较好;适宜条件下移栽,试管苗成活率达72%.

    1999年04期 636-6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k]
  • 几类异质1B/1R易位型小麦雄性不育系细胞学特征的研究

    王小利,张改生,刘宏伟,王军卫

    利用中国春小麦的1B°IDN缺四体分别与具有粘果山羊草、易变山羊草和偏凸山羊草细胞质的1B/1R易位型小麦雄性不育系77(2)和8222杂交,同时采用C-分带技术对其F1体细胞中的1B/1R易位染色体进行鉴定分析,认为77(2)和8222中的1B/1R易位染色体仅是由1B的长臂及其着丝点和1R的短臂组成,不包括1RS上的随体。由于随体的丢失造成1B/1R染色体中的1RS顶端缺失,而且其断裂位点在不同材料中不同。大量室内实验和田间试验资料还表明,具有异源细胞质的1B/1R易位型小麦雄性不育系产生单倍体的频率与1RS顶端缺失片段的长度有关,其与1B°IDN杂交F1的育性表现为完全不育,认为具有这3种细胞质的1B/1R型小麦雄性不育系的主效恢复基因表现为单位点,即位于1BS上。

    1999年04期 642-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 VE型小麦不育-保持系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王鹏科,侯文胜,杨智全

    利用VE型不育系及其蓝粒标记的同型保持系为材料,采用细胞学鉴定方法对其减数分裂中期的染色体结构进行了观察分析,在花粉母细胞MI的主要染色体结构为2n=21”(包括浅蓝粒种子植株和白粒种子植株),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染色体结构上存在极显著差异,认为利用蓝位标记的VE型不育保持系为4E染色体的蓝粒基因片段转移而形成的易位系。田间育性调查表明利用这个保持系生产的不育系的不育性是可靠的.同时,由于蓝粒基因片段的易位仍然能够恢复该不育系的育性,证明了4E染色体的育性恢复基因和蓝色胚乳基因位于同一染色体臂上.对保持系和不育系分别与普通小麦和蓝二体附加系的杂种F1减数分裂的细胞学观察表明,VE型不育、保持系确有促进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作用,但在这两个组合中多价体的细胞频率较低.

    1999年04期 648-6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 普通小麦1BL-1RS K、V型雄性不育体系育性恢复的研究

    柴守诚,员海燕,王海燕,李安金,曹朋召,李得孝

    对1BL-1RSK、V型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与中国春及其第一部分同源群染色体全部6个缺-四体杂种F1的育性恢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K型杂种的育性恢复主要受1BS上Rfv1基因的控制;而V型杂种则受Rfv1和1D染色体上育性恢复基因的共同控制;在保持1D正常剂量的情况下,使恢复系中载有Rfv1的1B染色体(片段)加倍,如1A缺体-1B四体能使K、V型杂种F1的育性完全恢复。

    1999年04期 654-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 单倍体小麦与羊草的属间体细胞杂交

    黄粤,翟晓灵,李栅栅,夏光敏,陈惠民

    以失去植株再生能力的小麦单倍体愈伤组织和羊草二倍体愈伤组织为材料,游离原生质体,并用紫外线处理羊草原生质体,用PEG法融合,对融合克隆进行染色体和同工酶分析,在已检测的26个克隆中有21个是杂种,其中有一个克隆再生出短命小植株,结果表明:单倍体小麦与二倍体羊草的不对称融会虽然再生互补效应不如二倍体小麦,然而杂种优先生长的现象仍然比较明显。如果改善实验条件和双亲原始的再生能力,这种融合方式仍然可以利用。

    1999年04期 659-6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k]
  • 巨穗小麦种质C-分带特征分析

    窦全文,解俊峰

    对5个不同类型巨穗小麦种质材料进行C-分带分析,发现均有一对特征染色体存在,初步确定这对染色体为小麦-黑麦1BL/1RS易位染色体。

    1999年04期 665-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 麦类作物多胚的研究 Ⅲ.高原602双胚苗的细胞学类型

    冯海生,陈集贤,张怀刚,李毅,陈志国

    对高原602双胚苗的细胞学进行了研究,有3种类型:2n-2n、2n-3n和2n-n,出现频率分别为0.16%、0.02%和0.02%。在2n-2n型里,又发现了形态上的差异,即2n(顶芒)-2n(长芒)。对单倍体育种和三倍体的起源进行了讨论。

    1999年04期 669-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 疏剪不同穗位小穗对小麦籽粒结实和粒重的影响

    刘万代,杨青华,王德勤,王永华

    1997~1998年在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展览中心以中大穗小麦品种温麦6号为材料,设计了去除不同穗位小穗的试验。结果表明,去除不同穗位小穗对结实粒数和粒重的影响不同,去除顶端小穗的粒数下降较多,穗粒重最低;去除基部小穗对结实粒数和粒重的影响较小,穗粒数和粒重下降较少;去除中部小穗对结实粒数影响较大,穗粒数最少,其穗粒重因剩余籽粒单粒重增加而得到一定程度补偿。

    1999年04期 673-6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 抗逆、高产玉米杂交种陕资1号的稳定性分析

    杨金慧,袁公选,温振民,赵晓峰

    以两年全国北方夏玉米区试资料,用Eberhart法、Tai法及变异系数法对陕资1号进行稳定性分析。分析结果与区试、生产示范的实际情况吻合,充分表明陕资1号高产、稳定性好,抗逆性强,适应范围广,是具有一定发展前途的优良杂交种。

    1999年04期 678-6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 莼菜绒毡层细胞中核糖体的解体与花粉外壁蛋白的形成研究

    施国新,杜开和,丁小余,常福辰,解凯彬,徐祥生

    莼案(BraseniaschreberiGmel)的绒毡层属腺质绒毡层。四分体时期是绒毡层细胞发育的高峰期,大量膨胀的内质网互相连接,在切面上呈网格结构布满细胞,用三维空间结构分析,内质网形成数量众多的小室,每个小室中充满核糖体。四分体发育后期,内质网小室中的核糖体开始解体,形成高电子密度的球形体,内质网消失后,众多球形体游离于细胞基质中。花粉单核期,球形体通过质膜进入花粉囊。在花粉外壁形成过程中,球形体不断沉积于花粉外壁的胶隙中。核糖体由蛋白质和RNA组成,核糖体形成的高电子密度球形体中的蛋白质沉积于花粉外壁腔隙成为花粉外壁蛋白。

    1999年04期 683-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 4种药用芦荟叶的形态解剖学研究

    沈宗根,胡正海,YITZCHAKGutterman

    通过植物形态解剖学方法研究4种药用芦荟的叶的结构,结果表明:它们都具有旱生多浆植物叶的结构特征。表皮及角质层厚,气孔下陷,孔下室大。叶肉分为二部分,由同化薄壁组织和储水组织组成.同化薄壁组织由多层细胞组成,细胞形态相似,不分化为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储水组织占据叶的体积一半以上,细胞大、不规则、壁薄,富含粘液。维管束具鞘,呈环状分布。紧靠同化组织的维管束韧皮薄壁组织发达,具有合成和储存芦荟素的大型薄壁细胞。4种植物中,皂叶芦荟旱生特征最为明显。

    1999年04期 688-6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k]
  • 莲胚子叶中维管束的发育和传递细胞

    孙德兰,韩丽娟

    莲子叶组织中的维管束均等的分布于两瓣子叶里,形成1周。筛分子由2个维管束母细胞分裂而来.维管束无形成层,无导管,也不具有螺纹管胞,只有筛分子。子叶维管束发育成熟约在受精后的20d,成熟时细胞核消失,次生壁向内延伸,筛管分子的细胞壁形成网纹结构。子叶组织中传递细胞在物质积累盛期也分布广泛,传递细胞首先发生于维管束的末端和边缘,其细胞壁内突,显极性生长。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有利于筛管的装载,同时在物质运输的受体和供体之间出现传递细胞的细胞类型是有重要意义的。子叶中维管束的结构不同于莲的其它组织中的模式,这与它的生理功能和系统演化有关。

    1999年04期 694-6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 黄土丘陵区两类天然草地群落地下部生长及其与土壤水分关系的比较研究

    张娜,梁一民

    对陕北安塞两个典型的天然草地群落:铁杆蒿(Artemisiagmelinii)群落和长芒草(Stipabungeana)群落的地下部生长状况进行了整个生长季的调查和测定。从其地下生物量的季节变化、垂直变化、周转值、地上都生长与地下都生长的关系、地下生物量与土壤水分的关系等几个方面作了系统的比较分析,以反映黄土丘陵区森林草原带不同立地条件下天然草地群落地下部的生长状况.

    1999年04期 699-7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9k]
  • 以礼草属系统发育的分析

    蔡联炳

    基于分支系统学的原理和方法,对禾本科以礼草属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以礼草属是个单系类群,它的32个外部性状被选作极性分析。鹅观草属中的肃草作为外类群,采用PAUP程序对矩阵进行运算,获得了1个最简约的谱系分支图。在分支图上,以礼草属26个种可以归为3个组,但不适合于划分系。3个组中各组包含的种数分别与传统分类的3个组基本吻合,从而支持了传统分类的结果。同时,分支图还展示了各个类群间的亲缘演化关系,其中狭穗组最原始,短穗组最进化,阔穗组与短穗组互为姐妹群。

    1999年04期 707-7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6k]
  • 小檗科鬼臼亚科种子大小变异式样及其生物学意义

    马绍宾,姜汉侨

    分析了小檗科鬼臼亚科4个属代表植物桃儿七、川八角莲、南方山荷叶以及足叶草种子大小及其变异式样并对该变异式样的生物学意义予以了分析。结果显示:①在4种植物干种子中,以川八角莲最重,为3724±6.71mg,桃儿七次之,为36.56±4.54mg,足叶草最轻,为19.01±3.21mg,南方山荷叶较足叶草稍重,为23.22±3.26mg;②每种植物均存在一定比例的活力低下种子,其中以桃儿七最低,为1.0%,川八角莲最高,为6.0%,南方山荷叶与足叶草分别为4.5%及3.5%;③种子形态变异大小与传粉方式具有较大的关系,异花授粉植物种子形态变异较大,而自花授粉植物种子形态变异较小;④种子大小与植物生活环境有密切的关系,生活在稳定、荫蔽度高以及干旱生境中的种具有较大的种子,而生活在开旷、受干扰严重或潮湿生境中的种类具有较小的种子;桃儿七种子大小与海拔高度成负相关。⑤在种间,种子大小与植株产果数、果实大小以及果实内种子数量无明显的相关性,但一般与单株产种子数量成负相关;在种内,种子大小与果实内种子数成负相关,与果实大小成负相关。

    1999年04期 715-7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9k]
  • 中国蒺藜科植物黄酮类化学成分分析及其化学分类学意义

    段金廒,周荣汉,车镇涛

    采用薄层层析和高效毛细管电泳(HPCE)等方法,对中国蒺藜科5属的代表性植物中的黄酮类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并结合其它分类学性状进行了初步讨论,我们同意:(1)支持Engler(1931)骆驼蓬亚科(Peganoideae)地位;(2)支持Takhtajan(1987)白刺科(Nitrariaceae)的恢复;(3)支持EI-Hadidi(1977)刺蒺藜科(Tribulaceae)的建立。

    1999年04期 725-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 药用植物准噶尔乌头的研究

    张继,杨永利,王一峰,姚健,马瑞君,魏孝义

    对准噶尔乌头的生物学特性,有效成分的鉴别、分高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报道;从准噶尔乌头中首次分得12-表-欧马碱及12-表-脱氢欧乌碱,且准噶尔乌头碱、新乌碱含量较高,为准噶尔乌头药用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1999年04期 732-7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 四川省都江堰龙池地区苔藓植物染色体的研究

    周云龙,戴亚,汪楣芝,贾渝

    报道了四川省都江堰市龙池地区5种苔藓植物配子体的染色体研究结果,5种材料均取其生长点或茎尖,观察和计数了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数。1.中华扁萼苔(RadullachinensisSteph.var.rotundistipa)n=8;2.蛇苔(Conocephalumconicum(L.)Dum.)n=9;3.长齿匍灯藓(Plagiomniamdrummondii(Bruch.&Schimp.)Kop.)n=6;4.新船叶藓(NeodolichomitragiganteaNog.)n=5;5.东亚小金发藓(Pogonatuminflexum(Lindb.)Lac.)n=7.其中中毕扁萼苔和新船叶藓的染色体数为首次报道.

    1999年04期 735-7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 植物体内光合同化物韧皮部装载和卸出研究进展

    龚月桦,高俊凤,李锦辉

    近年来研究表明,植物体内光合同化物的韧皮部装载和卸出均有共质体途径和质外体途径,装载转运的糖类主要有:(1)棉子糖及其类似物(以共质体方式装载);(2)蔗糖(以质外体方式装载)。同化物的共质体卸出可通过扩散和集流两种作用实现,而质外体卸出则根据蔗糖在质外体是否水解而分为两种类型。卸出和装载的途径、机理因植物种类及库源关系而不同,也会受生长发育阶段及环境的变化而调整。深入研究韧皮部装载和卸出调控机制,对高产农业的理论发展和生产实践都有重要意义。

    1999年04期 738-7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6k]
  • 植物根水倒流的证据及意义

    管秀娟,赵世伟

    对根水倒流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分析和介绍了其存在类型、普遍性、发生量、发生位置、生理学基础等,讨论了其在植物生理学、生态学、营养学和作物栽培学等学科中的重要意义,并指出其存在问题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1999年04期 746-7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6k]
  • 张承烈教授简介

    1999年04期 7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