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植物学报

  • 土壤大气湿度组合对玉米生长和WUE效应研究

    黄占斌,山仑

    采用人工气候生长箱盆栽试验,模拟土壤和大气湿度不同组合处理,发现土壤干旱和大气干旱显著抑制玉米生长。大气湿度提高,在一定程度能改善作物的水分状况,降低蒸腾,解除土壤干旱危害,产生生长和生理补偿效应,明显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1998年02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 不同抗旱性冬小麦品种抽穗期根系垂直分布及单根活力的研究

    杨凯,胡荣海,肖京城

    应用氚水示踪技术测定了不同抗旱性小麦品种抽穗期垂直分布的单根吸水速率,并应用常规方法对地下部根系垂直分布和地上部生物产量进行了研究,发现抗旱品种的相对根活力较高,根估算吸水量较低,并且每株总根量较少,深层根的吸水活力比不抗旱品种高一个数量级。

    1998年02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 分层供水施磷对春小麦光合性能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王同朝,李凤民,卫丽

    利用自制的植物生长装置研究了春小麦在不同土壤湿度和磷素水平的组合方式对作物光合及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上干下湿的水分条件,表层施磷处理其光合曲线呈单峰,而整体湿润下不管磷的施用部位,其光合曲线呈双峰。这种变异多是非气孔限制下环境因子(尤其是叶温)与植株体作用而致。不同的水分处理表层施磷可以提高作物体的净光合率11.18%-15.59%,水分利用效率(WUE)提高2.37%-19.13%,增加叶面积17.36%-32.94%。

    1998年02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 马铃薯切片陈化期间抗氰呼吸途径发生及运行的研究

    梁五生,梁厚果

    研究了24h陈化期间马铃薯切片交替途径发生与运行的变化。陈化切片的总呼吸活性(Vt)在前12h不断上升,从12h到24h则基本稳定。切片交替途径容量(Valt)及其与Vt的比值(Valt/Vt)在整个24h期间不断上升。然而交替途径活性(ρValt)及其对Vt贡献(ρValt/Vt)却与Vt的变化趋势相似,在12h前不断上升,然后基本稳定在约占Vt的17%水平。反映在交替途径运行系数上ρ值随整个陈化进程而不断下降。线粒体水平的呼吸速率、呼吸控制(RCR)及P/O与上述切片水平的各呼吸参数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显然切片陈化期间交替途径的发生与运行具有不同的变化特征,且其实际活性仅占Vt的很小比例。对切片细胞色素主路活性的测定结果也表明陈化切片中细胞色素主路仍是其呼吸电子传递的主要途径。

    1998年02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 土壤水分胁迫对小麦根系与旗叶衰老的影响

    石岩,于振文,位东斌,余松烈

    随土壤水分胁迫加剧,旗叶、根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增加,花后14d为膜脂过氧化作用加重的转折点,此时受水分胁迫愈重,旗叶与根中SOD、CAT活性降低愈迅速,MDA含量迅速升高,根系活力、旗叶与根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骤降,加重了膜脂过氧化程度,降低了清除自由基能力,加速植株衰老。由于重度胁迫、中度胁迫上述特性和对照差异显著,而轻度胁迫和对照差异不显著,可以认为轻度胁迫,即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60%为小麦正常生长发育的下限指标,可做为制定节水栽培措施的理论依据。

    1998年02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 转小鼠金属硫蛋白cDNA枸杞的获得及其检测

    赵亚华,茹炳根

    小鼠金属硫蛋白-IcDNA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入枸杞,枸杞体内的表达产物对重金属镉有一定的抗性。用带有嵌合mMT-IcDNA及CaMV35s启动子的含非致瘤性Ti质粒载体的根癌农杆菌LBA4404(CaMV35s∶mMT-IcDNA∶nos)感染枸杞幼茎外植体,在含有卡那霉素100μg/mL和50μmol/LCd2+的选择培养基上筛选转化的愈伤组织,并在含卡那霉素50μg/mL和100μmol/LCd2+的分化培养基上得到再生小芽。继续转入选择的生根培养基进行生根筛选培养得到了完整的再生植株。对Cd2+抗性实验、报告基因NPT-Ⅱ、nopaline活性检测以及Southern杂交分析结果均表明:mMT-IcDNA已导入枸杞体内并得到表达。转mMT-IcDNA枸杞对Cd2+具有一定的抗性。

    1998年02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 新疆小麦族新植物

    崔大方,崔乃然

    新疆小麦族新植物崔大方*崔乃然(新疆师范大学生物系,乌鲁木齐830054)关键词冰草属,新疆冰草,偃麦草属,芒偃麦草NEWTAXAOFTRITICEAEDUM.FROMXINJIANGCuiDafangandCuiNairan(Departmento...

    1998年02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 中国柴胡属药用植物的数量分类研究(Ⅰ)

    舒璞,袁昌齐,佘孟兰,刘一真,相秉仁,安登魁

    综合研究了柴胡属植物的形态、解剖和花粉方面的性状,对中国柴胡属药用的14种、2变种、1变型进行了数量分类研究。根据植物分类学的实际意义,首次提出了中国柴胡属植物的分类系统,分为2亚属,2组;探讨了柴胡属药用植物各种间的亲缘关系及种间、种下单位的分类关系;并通过对分类性状的主成分分析和排序,找出了柴胡属植物分类中所应依据的重要性状。

    1998年02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 禾本科及豆科牧草对黄土丘陵区台田土壤培肥效果的比较研究

    刘洪岭,李香兰,梁一民

    以黄土丘陵区具有代表性的禾本科及豆科牧草无芒雀麦和沙打旺为材料,研究其对川台地土壤腐殖质含量和组成、有关营养元素及后茬作物产量的不同影响。结果表明,种植禾本科及豆科牧草均能提高土壤中腐殖质及氮磷营养的水平,其中禾本科牧草效果较豆科牧草更为明显。它们对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影响因各自对营养元素的利用程度而异。两种牧草样地后茬作物的产量以沙打旺为高,无芒雀麦不宜与禾本科作物轮作。

    1998年02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 冷型小麦旗叶的形态解剖学研究

    慕小倩,张嵩午,蒋选利,王长发

    利用扫描电镜对冷型小麦及对照品种旗叶的比较观察表明,冷型小麦叶表具有蜡质,气孔微凹陷分布于表皮细胞间,叶上表皮中分布有泡状细胞等形态特征,是其适于北方非灌区种植的结构基础;与对照小麦相比,冷型小麦叶表的蜡质较薄,泡状细胞的数目较少,体积也较小,这正是其利于水分散失、蒸腾,从而导致冠层温度较低的结构基础。透射电镜对研究材料叶肉细胞的观察表明,冷型小麦比对照品种的叶绿体在灌浆后期衰亡解体较晚,故旗叶具有较长的功能期。可见,冷型小麦的旗叶将既要适应缺水,又要高效蒸腾这两方面矛盾高度地协调统一,从而成为适应性强具高产稳产的优良品种

    1998年02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 16种高山植物叶片内的异细胞及其生态学意义

    祁如虎,李有忠,范建平

    报道了16种高山植物叶片内异细胞的分布和特征,其中8种植物叶肉的栅栏组织靠近上表皮的一层或两层细胞为异细胞;有些种(如坡柳、青皂柳、杯腺柳和糖茶子)的海绵组织中含有异细胞;有些种(如洮河柳、糖茶子、甘青虎耳草、狭叶虎耳草和唐古特红景天)的上(下)表皮中含有异细胞。另外,绝大多数植物的维管组织之中(或周围)有异细胞存在。作者认为高山植物叶片内的异细胞与这些植物的抗逆性有关,它们不仅在高山植物抵御生理干旱和寒冷方面具有显著的意义,同时还在抵抗强太阳辐射及强紫外辐射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种结构可能是高山植物适应高寒环境条件一种特殊方式。

    1998年02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 甘肃小陇山林区全新世中期以来古植被演替的研究

    巨天珍,陈学林

    采用花粉孢子分析和14C测定年代的方法,来研究小陇山林区植被的历史演替。根据小陇山林区不同地点3个剖面的孢粉资料和14C数据,首次推断该区自全新世中期以来,古植被和古气候经历了3个演替阶段:距今7500-5000年,为以栎类为主的落叶阔叶林和局部为针阔混交林,气候温暖湿润;距今5000-2500年,为以栎类为主的针阔混交林,气候温和略干;2500年至今,早期为栎林和针阔混交林,晚期是以栎类占优势的针阔混交林,和早期相比,气候转凉变干。最后指出了该地区两种典型的植被类型。

    1998年02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 苦皮藤根皮的红外光谱特征及其在鉴别中的应用

    刘惠霞,吴文君,王美珍

    将植物材料用有机溶剂提取,测定提取物的红外光谱,用这种方法获得不同地区及同一地区不同季节采集的苦皮藤(Celastrusangulatus)根皮的红外光谱具有明显的特征性及稳定性,而且与同属不同种的植物根皮的红外光谱差异很大;苦皮藤根皮和不同比例的南蛇藤(Celastrusorbiculatus)根皮混合后的红外光谱图变化则介于两种纯植物根皮的红外光谱图之间,发生某些峰强度的消弱或增强。这些研究结果说明以红外光谱来鉴别与苦皮藤根皮形态相似的物种以及检验苦皮藤根皮的纯度是可行的。

    1998年02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 紫穗槐叶杀虫成分的研究

    屈秋耘,白志诚,石得玉,王升瑞,郭中华

    用活性跟踪法从紫穗槐叶中分离出一有效混合物,经薄层制备,分离出4种化合物纯品。经鉴定分别为:6α、12α-脱氢-灰叶酚;6α、12α-脱氢-鱼藤素;(±)-灰叶素;(-)-6-羟基-6α、12α-脱氢-灰叶酚。对大皱鳃金龟甲的试验表明,这些化合物中的任何一种,单独给药时,均不具有明显的杀虫效果,但以一定的比例混合后用药,则表现出理想的杀虫效果。可能是协同作用的结果。

    1998年02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 槭树科花粉形态的研究

    赵先贵,肖玲,毛富春

    用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槭树科2属10种1亚种4变种的花粉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金钱槭属的花粉为3孔沟,槭树属的花粉分为3沟和3孔沟两大类型。研究结果澄清了前人一些片面的看法,并从花粉形态特征探讨了该科各属及类型间的亲缘关系

    1998年02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 青扦胚性愈伤组织悬浮培养动力学及体细胞胚胎发生

    刘春朝,王玉春,欧阳藩,郭仲琛,杨映根

    在含1mg/L2,4-D、1mg/LKT、30g/L蔗糖的59液体培养基上建立了生长旺盛的青扦胚性愈伤组织悬浮系,并对胚性愈伤组织悬浮系生长、体细胞胚胎发生、底物消耗、pH值、电导率的动力学过程及各参数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经悬浮培养的胚性愈伤组织转入含3mg/LABA、800mg/LGlu、500mg/LCH、30g/L蔗糖的1/2改良59固体培养基进行分化,可产生大量的体细胞胚,并逐渐长成形态正常的多子叶小苗。

    1998年02期 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 NaCl胁迫对豫棉112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愈伤组织产生的影响

    齐浩,路正社,赵兴兵,张艳红

    系统研究了NaCl胁迫对豫棉112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和不同外植体愈伤组织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NaCl对种子萌发、幼苗生长有抑制作用,浓度愈高,抑制作用愈显著;低浓度NaCl对子叶、胚轴愈伤组织诱导率没有影响,浓度升高,诱导率明显下降。无论是NaCl胁迫对棉苗素质的影响,还是对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其敏感程度均为:胚根>胚轴>子叶。

    1998年02期 2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 梨芽离体快繁过程中玻璃化苗的发生与氧自由基胁迫的关系

    赵剑,杨文杰

    优质梨“苹博1号”的芽离体快繁过程中发生的玻璃化苗与其它植物的玻璃化苗相似,试验对其氧自由基清除酶活性和膜脂质过氧化水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正常试管苗和玻璃化苗的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普遍随培养时间而呈升高趋势;但玻璃化苗的后两种酶活性低于正常苗,可溶性蛋白含量也显著低于正常苗,丙二醛水平却显著高于正常苗,提示梨快繁过程中有氧自由基的胁迫,而且玻璃化苗发生了更严重的脂质过氧化。

    1998年02期 3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 外施6-BA和ABA提高玉米幼苗抗旱能力的作用及效果

    董永华,史吉平,李广敏,韩建民,商振清

    用10-5mol/L的6-BA或ABA叶面喷施受旱玉米幼苗可减轻其干旱伤害。表现为叶片内超氧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下降受抑,过氧化作用产物丙二醛(MDA)的增加减慢,同时水分胁迫条件下玉米幼苗光合速率的降低受抑。6-BA与ABA相比,6-BA对保护酶活性下降的抑制效果明显大于ABA,阻止MDA累积的效果亦如此。6-BA和ABA缓解旱害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活性氧代谢有关。

    1998年02期 5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 沙漠地区沙冬青的气体交换特征研究

    张利平,王新平,黄子琛,刘新民

    研究了在沙漠地区典型的高温低湿条件下,沙冬青的气体交换特征。结果表明:沙冬青叶片具有典型的双峰净光合速率曲线,即在中午表现出气孔关闭并伴随着光合速率的大幅度下降。但中午光合速率下降期间,沙冬青叶片胞间CO2浓度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大幅度增加(9∶00-10∶00),继而保持相对稳定(10∶00-20∶00)。同时气孔导度和气孔限制值也下降,日变化幅度小,且终日低下,这与沙冬青冠层的VPD和气温密切相关。我们认为沙冬青净光合速率下降的决定因素是叶肉细胞的光合活性,但沙冬青在中午气孔导度的下降不是造成光合午休的主要原因,而是在沙漠干旱环境中实现水分利用最优的对策。

    1998年02期 56-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 毒扁豆碱对豌豆幼苗的伤害机制

    吕振武,王建林,钟国辉

    一定浓度的毒扁豆碱处理豌豆(PisumsativumL.),植株明显导致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下降,膜透性增加。分析表明,毒扁豆碱处理下叶片膜脂化氧化作用增强。过氧化物酶活性提高;而活性氧清除系统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

    1998年02期 6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 新型化学杂交剂GENESIS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的初步研究

    刘宏伟,张改生,王军卫,王小利

    GENESIS是美国Monsanto农业化学公司研制的一种新型小麦化学杂交剂。试验专门对其杀雄效果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参试的5个品种,在生育期Feekes标准8.0-9.0时,用GENESIS进行一次叶面喷施,3.0kg/hm2和5.0kg/hm2剂量下,均可达到99.0%以上的杀雄效果,人工饱和授粉证明GENESIS对雌蕊的育性没有影响;在高剂量7.0kg/hm2、9.0kg/hm2下,GENESIS对小麦的生长发育也没有其它有害影响,是目前小麦杂种优势利用中所采用的化学杂交剂中最优良的一种。

    1998年02期 67-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 甘蓝转生长素基因系自交后代叶球和根系的发育特征

    姜翌,何玉科,巩振辉,沈瑞娟,刘平林

    甘蓝转生长素基因系G4325的基因组内插入有发根农杆菌pRi质粒上的生长素合成酶基因。该转基因系自交后,其M2代的植株仍保留异常的形态和生理特征:它们与未转化的正常植株(对照)相比,结球期提前,叶球变小,紧实度增加,外叶趋向松散的抱合,侧根数增多;腋芽扦插时不定根发生早而多,成活率显著高于对照;下胚轴在离体条件下培养时会自然发生大量不定根。结果表明,外源生长素基因在转基因植株后代上得到了表达,对叶球发育和根的分化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与M1代不同,转基因系M2代植株雄蕊发育不健全,花粉少,在蕾期和花期自交后均不结实。

    1998年02期 7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 染色体组分割的甘蓝型油菜单倍体的形成途径

    吴沿友,蒋九余,帅世文,罗鹏,廖衍慧

    在360株甘蓝型油菜(Brasicanapus)与诸葛菜(Orychophragmusviolaceus)的属间远缘杂种自交后代(F2)中,发现了3株单倍体植株。通过对杂种的细胞学观察表明,染色体组分割和核融合是单倍体的形成机制。通过人工加倍(秋水仙碱处理),获得了纯合二倍体植株。对纯合二倍体研究表明:纯合二倍体具有高度遗传稳定性,具有与花粉植株的纯合二倍体的同样的育种意义。

    1998年02期 8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 利用蓝粒标记选育VE型小麦不育保持系的研究初报

    王鹏科,黄寿松,杨智全,徐旗

    由一对来自长穗偃麦草的E染色体代换普通小麦B染色体引起雄性不育的VE型小麦不育系,由于缺乏稳定保持系而难以应用于杂种小麦生产。我们利用籽粒蓝色标记,初选出了VE型不育保持系,完善了VE型雄性不育体系。研究表明:4E染色体不仅带有蓝色胚乳基因和对隐性核基因控制的不育性具有恢复作用,而且对于E染色体代换造成的不育性具有恢复或者补偿效应。

    1998年02期 90-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 蒙新荒漠两侧丽豆属对子种的细胞地理学研究

    李思锋,常朝阳,黎斌,徐朗然

    中国丽豆和新疆丽豆是蒙新荒漠两侧豆科植物区系中一对较为重要的间断分布的对子种。中国丽豆分布于黄土高原东部的局部地区,而新疆丽豆分布于新疆塔城一带和西天山山脉。从细胞地理学角度对它们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丽豆为二倍体,核型公式为2n=2x=16=12m+4sm;新疆丽豆为四倍体,核型公式为2n=4x=32=24m(4SAT)+8sm,两种均为“2A”核型,属的染色体基数x=8。中国丽豆和新疆丽豆虽然在形态上比较接近,但在核型上的差异明显,应为两个独立的种。中国丽豆是黄土高原比较典型的第三纪古特有种。第三纪末以来亚洲内陆持续旱化、沙漠化和荒漠化不断扩大,这可能是造成其地理残遗的主要因素。而新疆丽豆在倍性上属于比较进化的四倍体,这可能是对其生境变化适应的结果。由于丽豆属在中亚山地集中分布6种1变种,约占全属8种1变种的77%,因此中亚是本属的现代分布和分化中心。

    1998年02期 95-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 薄荷盾状腺毛分泌过程的超微结构研究

    阎先喜,胡正海

    电镜观察表明,刚形成的薄荷盾状腺毛的头部细胞,细胞核较大,细胞质浓,其中具一些小液泡,质体和线粒体丰富。分泌前期,质体和线粒体数量增加,体积扩大,质体内出现黑色嗜锇物质。以后,嗜锇物质从质体转移到细胞质中,通过小液泡加工形成的灰色小滴形式进入液泡内,并在液泡内积累直至充满整个液泡。液泡中的灰色嗜锇物质与分泌到角质层下间隙内的分泌物的电子致密度一致,从而认为质体可能是挥发油的最初合成场所。以后,角质层下形成间隙,液泡内的分泌物通过细胞壁分泌到角质层下间隙内,并在此积聚,这些分泌物可能通过角质层破损分泌出去。

    1998年02期 105-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 独行菜花蜜腺的发育解剖学研究

    张红梅,胡正海

    独行菜的花蜜腺共4枚,颗粒状,着生于子房基部周围的花托上,属于花托蜜腺。蜜腺都呈近三角形,其结构都由分泌表皮、泌蜜组织和维管束组成,属结构蜜腺。在花的各部分原基分化后,由花托表层细胞恢复分裂能力形成蜜腺原基,其发生方式属居间生长。在蜜腺发育过程中,随着维管束的分化,蜜腺组织细胞内出现淀粉粒,其数量由少到多,花败期又逐渐消失,同时液泡也呈现有规律的变化。根据独行菜花蜜腺的结构及泌蜜前后淀粉粒的变化规律分析,其原蜜汁由维管束的韧皮部供应,通过泌蜜组织贮存和加工成蜜汁后,输送到气孔下腔,然后由变态气孔排出。

    1998年02期 11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 魔芋甘露聚糖化学结构的研究

    吴万兴,丁东宁,靳菊情,李映丽,王照利,李科友,张忠良

    研究了从陕西花魔芋块茎中分离所得的魔芋甘露聚糖的化学结构与分子组成。经葡聚糖凝胶G-75柱层析为一组均一性多糖,气相色谱检测由甘露糖(Man)、葡萄糖(Glu)组成,其克分子比Man∶Glu=1.78∶1,平均分子量为11×105。经红外光谱、高碘酸氧化和Smith降解分析,魔芋甘露聚糖主要由β-(1→4)甙键和β-(1→3)甙键连接而成。

    1998年02期 149-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