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植物学报

  • 小麦K、V型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的细胞学研究

    谢迎秋,孙兰珍

    以K、V型1B/1R不育系分别和四个非1B/1R恢复系杂交,观察了异质杂种小麦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以T型细胞质和普通小麦胞质作比较,研究了K、V型异源细胞质对1B·1B/1R杂合核型染色体配对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K、V胞质背景下,育性恢复度与1B·1B/1R杂合核型染色体配对行为不直接相关。减数分裂中期Ⅰ、K、V、T型异源细胞质对杂合核型染色体配对的影响随父本遗传背景不同而异。后期Ⅰ,三类异质小麦杂种F1代均出现了不正常分离,后期Ⅰ和后期Ⅱ出现了落后染色体,四分体时期出现了微核。三类异源细胞质对落后染色体率和微核率的影响因不同遗传背景而异。

    1998年01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 (普通小麦/长穗偃麦草)F_1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发育的细胞学特点

    王洪刚,亓增军,孔凡晶,高居荣,孔令让

    试验用压片法对(普通小麦/长穗偃麦草)F1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发育进行了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1.(普通小麦/长穗偃麦草)F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许多异常现象;在PMCMI出现较高频率的单价体和多价体;但是减数分裂过程能够完成,并且四分孢子的败育率较低。2.在雄配子体发育过程中可观察到具有多微核、体积不等的小孢子,并发现经过对称孢子有丝分裂产生的二胞花粉;在花粉发育的不同时期均可观察到花粉的败育,但在第一次孢子有丝分裂期败育率最高;F1杂种不能形成足够正常的花粉是其不育的重要因素之一。

    1998年01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 芫荽花蜜腺的发育解剖学研究

    滕红梅,胡正海

    芫荽的花蜜腺位于子房上部盘状结构上,属于下位子房上部的花盘蜜腺。蜜腺由分泌表皮和产蜜组织构成。分泌表皮具厚的呈波纹状皱折的角质层,表皮上分布有下陷的变态气孔。产蜜组织细胞4-5层,其下有3-4层大型薄壁细胞与来自子房壁的维管束相毗邻。芫荽花蜜腺发育较晚,在子房发育后期由花盘表面的1-2层细胞恢复分裂能力形成蜜腺组织。产蜜组织细胞在发育过程中,液泡、淀粉粒都呈现一定的消长规律。根据其结构及泌蜜前后的多糖物质变化分析,其原蜜汁来源于子房壁维管束的韧皮部,通过产蜜组织积聚加工成蜜汁,以后转运至气孔下腔,最后由气孔器泌出。

    1998年01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 苹果对硒的吸收及其积聚特征研究

    呼世斌,冯贵颖,赵晓农,李嘉瑞,薛澄泽

    对秦冠苹果采用不同浓度的硒溶液进行了花期喷施、树干注射和土壤施加3种处理,研究了苹果树对硒的吸收,找到了生产富硒苹果的有效方法。研究表明,硒并不是苹果必需的微量元素;首次提出了苹果树属非积聚硒植物的新概念;同时也对食用富硒苹果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进行了分析。

    1998年01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 新疆甘草属的种间杂交

    张新玲,李学禹,魏灵基,崔剑平

    试验以居群为单位对新疆甘草属7个种进行种间人工杂交。通过对种间杂交结实量(RS)和亲本种平均结实量(RSm和RSf)的分析比较,测出相应的杂交结实指数(IS),初步了解种间杂交亲和性的大小,为甘草属植物系统与演化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1998年01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 苔草属果实表皮的超微结构及其在分类学上的意义

    马万里,高艳春

    报道了国产苔草属,两亚属,7组中的16种植物在电子显微镜下果实表皮的特征和研究结果。根据种内个体间、组内种间以及亚属间的比较,作者认为在苔草属中,果实表皮显微特征在种内个体间比较稳定,变异很小;同组内种间表现出的较大相似性和不同组间存在的一定差异性。说明在组和组下等级的分类学处理以及在系统位置和亲缘关系的探讨上,果实显微特征具有重要的分类学价值。同时由于显微特征在亚属间甚至属间相互交叉和渗透,在划分亚属间的和属间的界线时是困难的。此外,根据果实表面显微特征,支持了把Carexdipla-siocarpa放在Sect.Holarhenae中的观点。

    1998年01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 独叶草的根和节部及叶的解剖学研究

    任毅,胡正海

    报道了独叶草根、节部和叶的解剖学特征。这些器官在解剖学上表现出的突出点是:根具2个以上的根毛区(与星叶草相同),只有少量的次生生长,皮层细胞中具内生真菌;变态叶的叶迹或为单迹单维管组织束,或为单迹2维管组织束,或2迹在向皮层外部延伸过程中合并为具2条维管组织束的单迹;叶柄维管束不存在厚壁的维管束鞘,且在由基部向顶部延伸的过程中常发生复杂的分枝及汇合;叶片具有同形的叶肉组织,叶脉维管束鞘具2层细胞。观察结果纠正和补充了Foster(1959b)及Foster和Arnott(1960)的一些观察结果。根据试验观察,结合前人的研究结果,对独叶草在这几个器官上所具有的性状与毛茛目其它植物间的相似性进行了分析。

    1998年01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 两相法分离玉米幼苗叶片生长部位质膜

    胡章立,荆家海

    以玉米幼叶生长部位为材料,通过水溶性多聚物PEG4000/DextranT500构成的两相系统,对玉米幼叶生长部位质膜进行了分离。结果表明,由PEG40006.2%、DextranT5006.2%、KCl5mmol/L、磷酸缓冲液pH7.84mmol/L、蔗糖8.5%构成的两相系统最适宜分离玉米幼叶生长部位质膜。经过三次相分配后,质膜在上相中的分配率达85%以上。经-0.4MPa胁迫处理24h后的材料在上述两相系统中分配时,其质膜、叶绿体膜、线粒体膜在上相中的分配率均稍有下降,内质网膜、液泡膜则稍有增加,但这些变化都不太显著,并且质膜在上相中的分布占绝对优势。

    1998年01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 几个猕猴桃品种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符军,王军,高建社,王涤涛

    依据田间试验资料,建立了3个猕猴桃品种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与环境因素(空气温度、光量子通量密度、空气相对湿度)的经验公式;比较了3个品种对环境适应能力上的差异,在育种工作中,为选择具有理想生理特性的品种和确定品种适生区等提供生理学依据。研究表明美味猕猴桃的生理活动对空气湿度变化反应强烈,当光量子通量密度为1300-1350μmol·m-2·s-1,气温为32-35℃时最适合其生理活动。相对于秦美,秦香和陕猕1号是耐高温和低湿的品种。

    1998年01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 昼夜温差对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吴姝,张树源,沈允钢

    在严格控制光照和空气相对湿度的人工气候室内,模拟不同昼夜温差(25℃/10℃,昼/夜和25℃/25℃,昼/夜),对两个原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栽培的青海高原338和上海沪麦5号小麦品种的光合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有15℃昼夜温差处理条件下生长的小麦,其叶面积较大,叶片寿命较长,呼吸作用较低。不同的昼夜温差条件下小麦的光合作用响应曲线没有明显的差异;但在夜温为10℃下生长的小麦,其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比在夜温为25℃下生长的小麦低2℃-3℃。三叶期,有15℃昼夜温差处理条件下生长小麦的净光合速率、光系统Ⅱ的光化学效率和呼吸速率均比无昼夜温差对照下生长的同种小麦高,而抽穗期却有相反的趋势。在处理和对照两种生长条件下,抽穗期的净光合速率和光系统Ⅱ的光化学效率均是青海高原338略低于上海沪麦5号。

    1998年01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 油蒿群落初级生产力动态规律研究

    刘金祥,仇保铭,张志谦,吴彦龙

    油蒿群落初级生产力年度变化范围在465.45-912.15kg/hm2,变幅为196%。据相关分析,制约本区油蒿群落初级生产力主要因素是土壤水分和热量,尤其是4月份、5月份土壤水分、6月份温度及蒸发量等,也可根据上述单因子预测群落初级生产力。群落初级生产力积累动态呈单峰值曲线,大体可分为“缓增型”和“急增型”两种。缓增型模式符合Logistic曲线方程,急增型模式符合反函数曲线方程,该群落衰减动态呈“斜坡”状曲线,进入枯草期衰减速率明显降低,这是枯草期油蒿群落初级生产力保存量较高的主要原因。

    1998年01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 食用玉米黄色素不同溶剂提取方法的比较研究

    彭子模,李进,董阿玲

    用研磨和浸提法处理玉米淀粉饼渣,蒸馏色素浸提混合液,回收提取液,用不同比例的混合试剂提取以选择最佳方法。结果发现以石油醚∶乙醇=3∶2和丙酮∶乙醇=3∶2提取液效果最佳,色素产率高,色质好,提取溶剂回收率升高。

    1998年01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果实生长发育的调控

    饶景萍,任小林,童斌

    本文就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利对果实生长发育的调控作用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并对其在果树上的利用方法、时期、浓度等作了说明。

    1998年01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2k]
  • 泡桐优良无性系相关选择的研究

    魏安智,杨途熙,杨焕叶,杨恒,康冰,曹琳

    以10年生的泡桐无性系测定林为研究材料,通过相关遗传力的通径分析表明:叶部性状与泡桐无性系的材积、胸径、树高的生长有着密切关系。叶面积大、叶干重小、叶柄短、叶基凹入较深是材积和胸径速生的标志;叶面积小,叶柄较长、叶基较宽是树高速生的标志。

    1998年01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 小麦选系“7182-0-11-1”与黑麦可杂交性的遗传分析

    侯文胜,陈漱阳,王中华

    小麦选系“7182-0-11-1”与黑麦的可杂交性明显高于传统的高亲和性品系“中国春”。遗传分析表明,“7182-0-11-1”与“中国春”的可杂交性基因一样表现为完全隐性,“7182-0-11-1”除具有“中国春”的3对可杂交性基因,即5B上的kr1、5A上的kr2和5D上的kr3外,还具有一个新的可杂交性基因kr5,位于2B染色体上,kr5表现为强效,其效应接近kr1,小麦可杂交性隐性纯合等位基因间的效应具有可加性。

    1998年01期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 普通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线粒体DNA的RAPD分析

    赵宝存,沈银柱,黄占景,刘植义,何聪芬,柏峰,马闻师,封树梅,王京兆,王斌

    应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ndomamplifiedpolymorphicDNAs,RAPD)技术,对普通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A)及其保持系(B)线粒体基因组(mitochondrialgenome)的指纹图谱进行了分析。共使用引物41个,其中20个引物得到了扩增产物,部分引物扩增结果表现多态性。说明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DNA,mtDNA)序列在不育系和保持系之间存在差异,进一步明确了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cytoplasmicmalesterile,CMS)与mtDNA的关系。

    1998年01期 2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 水分胁迫下冬小麦芽鞘长度与抗旱性的关系及其遗传特性的研究

    王玮,邹琦,杨兴洪,李岩,彭涛

    研究结果表明:抗旱性不同的小麦品种低水势下芽鞘长差异显著,抗旱性强的品种芽鞘长度高于抗旱性弱的品种。分析了低水势下芽鞘长度与大田干旱条件下产量的相关性,发现低水势下芽鞘长度与旱田产量,抗旱系数的相关性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对低水势下芽鞘长度的遗传率进行了测定,证明该指标的广义遗传率及狭义遗传率都很高,可以用这一指标在抗旱育种早代材料中进行抗旱个体选择。认为,低水势下芽鞘长度是抗旱鉴定与抗旱育种个体选择的良好指标。

    1998年01期 2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 大麦细胞核骨架及染色体骨架肌动蛋白免疫细胞化学定位

    陶伟,段晓刚,万里红,卜秀玲,何孟元

    以大麦(Hordeumvulgare)根尖分生细胞为实验材料,采用免疫荧光标记技术证明了大麦细胞核骨架及染色体骨架中存在肌动蛋白;并进一步采用免疫电镜技术在原位水平探讨了肌动蛋白在细胞核及染色体中的分布规律。还对肌动蛋白在细胞核及染色体中的功能进行了讨论。

    1998年01期 3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 何首乌胚和胚乳的发育

    叶宝兴

    何首乌为直生胚珠,双珠被。胚发育属于柳叶菜型。心形胚期胚柄最为发达,鱼雷形胚期胚柄退化。早期胚胎发育营养的主要来源可能是合子中积累的淀粉和胚柄吸收来的营养。成熟胚中积累了大量的蛋白质和淀粉粒。胚乳发育属核型。从球形胚期起,胚乳细胞化过程由珠孔端向合点端逐渐推进。初始垂周壁源于姊妹核间的细胞板或非姊妹核间由次生成膜体产生的细胞板。初始平周壁源于有丝分裂所产生的细胞板。心形胚期,除合点端保持游离核胚乳吸器外,其余部分完成胚乳细胞化。鱼雷形胚期胚珠中部的胚乳细胞开始积累淀粉粒。成熟胚期,周边的胚乳细胞和胚根周围的胚乳细胞只含蛋白质体,不含淀粉粒,而其它胚乳细胞含大量的淀粉粒及少量的蛋白质体,具胚乳吸器。胚囊与珠柄维管束间存在承珠盘。

    1998年01期 5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 荇菜花蜜腺的发育研究

    丁小余,施国新,常福辰,杨启银,陈维培

    荇菜花蜜腺的发育过程可分为:起源期、生长期、分泌期以及泌蜜停止期等4个时期。荇菜的5枚花蜜腺均起源于子房基部的表皮及表皮内的2-4层细胞。这些细胞经反分化后分别成为蜜腺的原分泌表皮及原泌蜜组织,两部分细胞经不断地分裂分化,最终成为成熟蜜腺。在蜜腺发育过程中,蜜腺的分泌表皮及蜜腺组织细胞内的内质网、质体、线粒体、液泡等细胞器结构均发生了有规律的变化,内质网在蜜腺分泌期最为发达,且产生大量的分泌小泡。质体在蜜腺生长期逐步积累了大量的淀粉粒而在泌蜜停止期淀粉粒被消耗殆尽。液泡在蜜腺的整个发育过程中呈逐渐加大趋势。线粒体在蜜腺的生长期及分泌期较为丰富。大量泌蜜始于荇菜花芽的露冠期。蜜腺在花朵开放期间受到花瓣内侧基部发达的表皮毛遮掩保护,从而选择了采蜜昆虫的类型。

    1998年01期 56-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 沙棘共生固氮根瘤及其内生弗兰克氏菌

    曲东明,王双,韩善华

    用透射电镜研究了中国沙棘(HippophaerhamnoidesL.)根瘤的超微结构。它的侵染细胞位于皮层中部,非侵染细胞与之相间排列,富含多酚和淀粉粒。在根瘤的发育过程中,具有以下特征:(1)早期侵染细胞中具有核仁联合体;(2)由内生菌丝趋核生长而形成的核膜内陷处,有许多核孔出现;(3)在中期侵染细胞的内生菌丝和泡囊的荚膜附近,有成束的微管存在;(4)在4、5月瘤样的维管束细胞、非侵染细胞及早期侵染细胞中,有大量脂体存在。讨论了这些变化的意义与根瘤发育的关系

    1998年01期 6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 松萝挂袋法监测氟化盐厂大气氟污染

    王勋陵,马骥

    以长松萝为材料,制成挂袋,与石灰滤纸法(LTP)同步对白银市某氟化盐厂内外大气氟进行监测的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在监测效果上显著相关。由松萝挂袋法监测结果确定的污染等级范围与实际情况相符合,从而证明此法监测大气氟污染的可行性与可靠性。与天然地衣调查法和种子植物污染成分分析法相比,松萝挂袋法具有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可定量反映植物聚集污染物的数量等优点,对环境质量评价有直接参考价值。

    1998年01期 8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 2,4-D和乙烯利对玉米幼苗抗旱性效应的研究

    张骁,荆家海,卜芸华,王晓东

    水分胁迫下,20mg/L2,4-D和400mg/L乙烯利(CEPA)分别不同程度地降低和提高玉米幼叶生长部位的相对含水量(RWC)、水势(ψw)和渗透调节能力(OA)。胁迫后期,玉米幼叶中脯氨酸含量(Pro)为:CEPA>对照(CKs)>2,4-D。随胁迫的进行,2,4-D处理幼叶的膜相对透性(RP)始终处于较高水平且增长幅度较大,叶片延伸生长速率(LER)对RP的变化较为敏感;而CEPA处理则与此相反。胁迫72h,2,4-D和CEPA分别降低和提高玉米幼叶生长部位质膜H+-ATPase(PMH+-ATPase)活性,质膜H+-ATPase活性与此时的LER呈一定正相关。

    1998年01期 100-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 秦岭及陕北黄土区辽东栎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

    岳明

    应用5种物种多样性测度指标及4种物种—多度分布模型对秦岭和黄土区辽东栎林种子植物物种多样性及木本植物种—多度分布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秦岭辽东栎林无论是群落物种多样性还是各层次的物种多样性均高于黄土区辽东栎林。秦岭辽东栎林木本植物种—多度分布符合对数正态分布而黄土区辽东栎林则符合对数级数分布,分布区气候差异是造成两类辽东栎林物种多样性差异的主要原因。物种—多度分布分析与物种多样性分析结果是一致的。

    1998年01期 127-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 玉米花粉形成过程不同阶段特异蛋白变化规律及酯酶同工酶研究

    马全祥,庞广昌,姜冬梅,王琳,千卫星,陆文梁

    利用薄层胶电泳技术对玉米花粉形成过程不同阶段的酯酶同工酶及可溶性蛋白种类和含量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玉米花粉形成过程中的不同阶段酯酶同工酶的种类和活性均有不同。四分体时期出现两种小分子量酯酶同工酶到小孢子阶段即很快消失,早期小孢子阶段酯酶同工酶活性及种类达到高峰,以后则逐步递减。玉米花粉可溶性蛋白电泳显示玉米花粉形成过程中不同发育时期蛋白种类和含量有很大变化。四分体时期存在有特异性蛋白(TP),它的出现和随即消失,启动了多种蛋白质的合成。花粉有丝分裂完成后,蛋白种类和含量明显加强。结果提示花粉形成过程中存在着两个调控开关。

    1998年01期 140-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