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植物学报

  • 植物小孢子母细胞胞间细胞融合通道的超显微结构研究

    王新宇,聂秀菀,郑国 

    采用常规的透射电子显微镜术研究了百合和黑麦花药小孢子母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胞间细胞融合道(intercellularcytomicticchannel,ICC)的精细结构。首次发现ICCs内部除包含早期研究所看到的染色质,或核糖体、质体、线粒体等细胞器外,其中还存在有一些形态学特征与微丝和微管很类似的细胞骨架系统。该系统穿过ICCs,从一个细胞延伸到相邻细胞的细胞质内,表面与周围的染色质颗粒、核糖体、质体等细胞器相连,方向与细胞质或核物质细胞间运动的方向一致。本研究表明:(1)相邻细胞的胞质骨架组分通过ICCs在细胞之间可能保持一定联系;(2)通过ICCs发生的细胞质与核物质的细胞间运动所需要的动力可能与其中存在的细胞质骨架组分有关。

    1996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4k]
  • 油菜花蜜腺发育过程的超微结构变化与泌蜜机理的研究

    邓彦斌,胡正海

    油菜花蜜腺由2枚侧蜜腺和2枝中蜜腺组成,其基本结构类似。在蜜腺发育过程中,产蜜组织细胞内的内质网、高尔基体、质体和线粒体以及液泡都发生有规律变化。泌蜜前,细胞器的数量增加。其中,质体内积累淀粉,此过程与蜜腺内初皮部的分化并和线粒体的增加相关。泌蜜时,内质网数量增多,并产生小泡.小泡向质膜移动。泌蜜后,细胞液泡化,细胞器数量减少,细胞萎缩。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其原蜜汁来源于韧皮部,转运至产蜜组织细胞的质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内加工成蜜汁,最后通过胞吐和渗透相结合的方式泌出。

    1996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9k]
  • γ射线与咖啡因复合处理对大麦的诱变效应

    王桂荣,张德水,尹承海

    用五种不同剂量的γ射线和5mmol/L咖啡因对大麦种子进行单独处理和γ射线与咖啡因间的复合处理,结果表明:辐照M1代的细胞学损伤及植株损伤指标均与辐照剂量呈直线相关,且相关系数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M2代苗期的叶绿素突变率和性状变异率均与辐照剂量呈指数函数关系,相关系数也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咖啡因本身对大麦不具诱变性,但以它作辐射后处理.不仅能加剧M1代细胞学损伤及植株损伤,而且能提高M2代叶绿素突变率和农艺性状变异率,表明咖啡因作辐射后处理是提高诱变效率的有效措施。

    1996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9k]
  • 长日照处理对牵牛开花抑制作用研究 Ⅰ.不同时间长日照处理对花芽分化和子叶蛋白质的影响

    范国强,谭克辉

    日本紫花牵牛(Pharbilisnilcv.Violet)子叶完全展开后,短日照诱导前、诱导后和两个短日照间的长日照处理对植株的花芽分化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双向凝胶电泳分析表明,长日照处理的牵牛子叶内存在着短日照处理子叶内没有的两种蛋白质(pI4.1,MW16.5kD;pI4.2,MW16.5kD)。这些蛋白质可能与长日照抑制牵牛植株的花芽分化有一定关系。

    1996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6k]
  • 小偃麦花粉苗染色体加倍技术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刘翠云,李璋

    小偃麦花粉苗染色体加倍技术,采用下列四项综合措施,基本能使被处理花粉苗获得纯合二倍体植株:(1)用0.05%秋水仙碱+2%DMSO溶液浸根、注射生长点各一次.其成后率和加倍率为80.0%和87.5%;(2)对苗少、分蘖少单株将药液就地注射正在生长的植株生长点内,加倍率为50.0%,它是方法(1)的辅助和补充;(3)分蘖期将单株分割成若干分株参入处理,有利提高成活率和成功率;(4)适时偏早(气温10℃以下)加倍,有利于秋水仙碱处理后缓苗、植株生长期延长及单株加倍频率提高。同时,观察到人工加倍和自然加倍的花粉植株后代在植株形态、籽粒性状及植株加倍结实性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

    1996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k]
  • 草莓苗冷藏过程中内源激素水平变化及相关分析

    尹明安,崔鸿文,郭立

    以宝交早生一年生草莓苗为材料,研究和分析了长期冷藏(0℃)过程中各种内源激素的含量水平、变化及相关关系。冷藏苗和对照苗(9℃)的差异典型地表现在根部的激素含量上冷藏苗的ABA含量始终比对照苗低,Zeatin、Zeatinriboside、GA3和IAA的含量却始终比对照高.其内源激素的变化既不同于有休眠特性的洋葱,也不同于无休眠特性的甘兰。各种内源激素之间的相关分析表明激素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协同关系。

    1996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k]
  • 红苋R104种子谷蛋白的电泳分析

    宋宏新,李军超,赵德义

    通过单向水平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等电聚焦(IEF)、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双向电泳(IEF×SDS—PAGE)分析了红苋R104种子谷蛋白的亚基组成,亚基分子量和等电点分布。谷蛋白的双向电泳图谱可分辨出100多个亚基成分.其主要亚基为:54kD(pI7.15);33kD(pI5.82);31kD(pI6.92;pI6.70;pI6.65);22kD(pI8.34);20kD(pI6.92;pI656);18kD(pI6.92;pI735;pI7.72;pI8.05)。另外,还对IEF方法进行了讨论。

    1996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 小麦返白系返白期间Rubisco变化研究

    马闻师,郭蔼光,汪沛洪,李丕皋

    以小麦返白系和对照矮变1号为材料,选用返白系三个特殊的时期,返白初期、全白期、复绿初期,对其叶片可溶性蛋白进行了Native-PAGE和SDS-PAGE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叶片白化,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全酶谱带逐渐变小,全白叶全酶谱带消失,随着复绿全酶谱带又出现,并逐渐恢复。而且Rubisco大、小亚基(LS、SS)谱带减少幅度差异很大,大亚基减少远远大于小亚基。这不仅反映出Rubisco酶活有变化,也反映出返白系返白期间影响了CtDNA编码的RubiscoLS的表达,使全酶难以组装,表达其活性。

    1996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k]
  • 磁处理对玉米幼苗自由基清除系统的影响

    蔡素雯,杨军,张红梅,李琰

    试验用场强为0.1T、0.14T、0.18T的磁场或磁水处理玉米(ZeamayL.)。发现二、三叶期幼苗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氨酶(CAT)活性增高,谷胱甘肽(GSH)含量增加,丙二醛(MDA)含量降低,提示磁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消弱了玉米幼苗的脂质过氧化作用.

    1996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 水分胁迫对小麦根质膜H~+-ATPase活性与H~+分泌的影响

    吕金印,高俊凤

    在渗透势为-0.5和-1.0MPaPEG处理下,不抗旱的郑引一号小麦根PMH+-ATPase活性分别下降45%和65%,抗旱品种陕合六号则增加了11%和12%。小麦根组织H+分泌与PMH+-ATPase活性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随着胁强增加,郑引一号H+分泌下降,陕合六号H+分泌是先升高后略降。Na3VO4和DCCD对H+分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品种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外源电子受体Fe(CN)63-的加入促进了小麦根H+分泌,陕合六号增加25%-39%,郑引一号增加21%-45%。与此同时,Na3VO4没有表现出对H+分泌的抑制作用。

    1996年02期 101-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 水分胁迫下小麦地上和地下部的反应及其抗旱性研究

    王环,胡荣海,昌小平

    本试验较系统地研究了四个小麦品种(科遗26、442M-1、山农215953、中国春)水分胁迫下地上、地下部的形态、生理和信息传递物质的变化及其抗旱性,为高等植物的抗旱机理研究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资料.为抗旱育种和旱农栽培提供理论上的依据。

    1996年02期 107-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8k]
  • 软枣猕猴桃试管苗叶片和茎段的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

    张远记,钱迎倩

    从软枣猕猴桃(Actinidiaarguta(Sieb.etZucc.)Planch.exMiq.)试管苗茎段和叶片诱导出愈伤组织并得到再生植株。茎段外植体容易愈伤化,但其愈伤组织难以分化;叶片外植体不易愈伤化,但其愈伤组织容易分化。MS培养基分别附加BAP(0.5,1.0和2.0m/L)、Kin(0.5,1.0和2.0mg/L)、TDZ(0.0001,0.01和1.0mg/L)或CPPU(0.00025、0.025和2.5mg/L,配合IAA0.1mg/L)都不能诱导芽的分化,而MS附加玉米素(0.5,1.0,2.0和3.0mg/L)能有效地诱导芽分化.其中以2.0mg/L玉米素效果最好。

    1996年02期 137-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 小麦返白系与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杂交后代IPO表达的研究

    赵亚华,郭蔼光,汪沛洪,李丕皋,封如敏

    以小麦返白系和对照矮变1号以及近白系与各不同生态类型的冬性、半冬性、春性小麦的杂交、回交F1、F2代为材料.研究这些不同基因型品种在返白期间过氧化物酶同工酶(IPO)基因表达模式的动态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在返白期间以返白系为母本的各杂交、回交品种的白化苗中,IPO的个别酶分子表现了可逆的基因阻遏和去阻遏的表达现象。这种表达特点在正、反杂交后F1代中表现一致,从遗传模式上分所属于质一核互作型的分子遗传。这种表达机制受到细胞质因子的调节作用。

    1996年02期 142-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 麦类作物多胚的研究 Ⅰ.麦类作物多胚的自然发生

    赵绪兰,陈集贤,李毅,冯海生,张怀刚

    用青海高原自然条件下种植的小麦不同种、杂种、幼胚培养后代,大麦、黑麦和小黑麦的种子作发芽试验,从普通小麦及其杂种、幼胚离体培养后代和大麦中,出现了多胚苗。59个小麦品种中只有高原602及290个普通小麦品种间杂种中有8个、18个幼胚培养后代中有2个出现了双胚苗,出现频率虽低,但能遗传。

    1996年02期 159-163+2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 短命植物条叶车前小孢子发生与雄配子体发育研究

    谭敦炎,田允温,艾合买提

    条叶车前小孢子发生与雄配子体形成过程如下:花药具4个花粉囊;药壁由表皮、药室内壁、中层、绒毡层等4层细胞组成,发育方式为双子叶型,绒毡层细胞为腺质;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胞质分裂为同时型;小孢子四分体多为四面体型,少数为十字交叉型或两侧对称型;成熟花粉粒为3-细胞,两个精子均由原生质丝与营养核联系起来,因此可能存在着“雄性生殖单位”。

    1996年02期 164-168+211-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1k]
  • 小偃6号小麦稳产性和适应性分析

    薛文江,武军

    利用1980—1995年品种比较试验资料和大面积生产中的有关资料对陕西省关中地区小麦骨于品种小偃6号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小偃6号稳产的原因是:抗病性好、抗逆性强、适应性广、产量构成三要素协调。

    1996年02期 169-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 陕西及甘、宁部分地区豆科植物根瘤菌资源调查

    谭志远,朱铭莪,贺学礼,李颖,叶秦,刘虎歧,程丽娟

    通过对陕西全省及甘、宁部分地区豆科植物根瘤菌资源进行调查,共采集到44属109种豆科植物根瘤387份,其中蝶形花亚科中有94.6%的植株能结瘤固氮.槐属和香槐属中的一些种及云实亚科中的云实和紫荆未见结瘤。对部分菌株的固氮酶活性进行了测定,自然瘤的固氮酶活性比国接瘤的固氮酶活性低。

    1996年02期 18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k]
  • DNA水平上的植物系统学研究方法

    丁士友,张春林,顾红雅,陈章良

    本文简要总结了近年来在DNA水平上的植物系统学研究方法,着重介绍了限制性长度多态性分析,PCR技术在植物系统学上的应用等这一领域最新的进展,并对分子数据的分析方法及系统树的构建进行了详细讨论。

    1996年02期 197-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