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植物学报

  • 八倍体小偃麦与硬粒小麦及其杂种F_1的小孢子发生和花粉发育的细胞学研究

    孔令让,王洪刚,赵吉平,姜丽君,张德水

    用压片法对八倍体小偃麦与硬粒小麦及其杂种F_1小孢子发生和花粉发育进行了详细的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两亲本八倍体小偃麦和硬粒小麦的小孢子发生和花粉发育是基本正常的,二者结实率也基本正常。[八倍体小偃麦×硬粒小麦]F_1小孢子发生过程非常紊乱,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出现较高频率的单价体和多价体,其相对紊乱系数高达0.67;减数分裂晚后期,每个细胞落后染色体平均3.56条;四分体期,每个四分体微核数平均2.82个。在杂种F_1花粉发育的每个时期都可产生不同频率的败育花粉。在三细胞成熟花粉期,杂种F_1可育花粉百分率为67.36%,基本能够满足传粉受精的需要,但其结实率仅为2.79%,远远低于两亲本结实率。因此杂种F_1花粉的败育不是导致其结实率低的主导因素。

    1992年02期 87-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k]
  • 冬小麦穗发芽抗性及其遗传研究

    张海峰,卢荣禾,王建龙

    1987—1989年在人工模拟降雨室对123个小麦品种进行了成熟期穗发芽抗性鉴定。重点研究了13个品种的穗发芽率、籽粒发芽率、籽粒含水量,籽粒吸水速率和α-淀粉酶活性的动态变化。并通过6个抗性不同品种的双列杂交,初步探讨了穗发芽抗性的遗传特点。结果表明:红粒品种普遍抗穗发芽,但白粒品种中也存在不少抗源;开花后35—40天是鉴定穗发芽抗性的适宜时期;这个对期的仔粒吸水速率阳α-淀汾酶活性是抗性鉴定的可靠指标;穗发芽抗性是遗传性状,存在母、子体抗性因子互作效应。

    1992年02期 95-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k]
  • 大白菜的胚胎发育

    马丰山,郑亦津

    大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ssp.pekinensis)合子伸长后,经不均等分裂而形成二细胞原胚,进而形成三细胞和四细胞原胚以及四分体和八分体原胚。接着进入原胚后期。原胚发育属柳叶菜型荠菜变型。再经过渡期、心形期,鱼雷形期、手杖形期和马蹄形期,以至成熟。同时,还描述了各发育阶段的特点和各主要组织、器官的发生来源,讨论了原胚的划分和胚胎发育规律等问题。

    1992年02期 104-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2k]
  • 苹果圆片诱导呼吸和乙烯产生的研究

    吕贵华,吕忠恕

    跃变期前苹果圆片陈化后发生显著的伤诱导呼吸,乙烯也大量增生。Ag~+和AVG都明显抑制诱导呼吸发生,表明伤诱导乙烯对于诱导呼吸发生有重要作用。ACT、CHI和CHL强烈抑制乙烯和诱导呼吸。GA、IAA和ABA不同程度促进乙烯产生,但GA和IAA抑制,而ABA促进诱导呼吸。对诱导呼吸、乙烯产生和蛋白质合成作用的关系及激素对它们的调节进行了讨论。

    1992年02期 112-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 长药景天的叶龄与CAM活性

    刘小平,王晨

    用CO_2分析。含酸量和PEP羧化酶活性测定的方法对长药景天(Sedum spectabile)光合型进行研究,其成熟叶浇水时表现为C_3型,干旱条件下转变成CAM型,但极度的干旱又使其CAM活性降低。浇水植株的幼叶PEP羧化酶活性和含酸量低,成熟叶较高。但在干旱过程中,幼叶酶活性和含酸量的增加比成熟叶更为显著,表明幼叶对水分胁迫更敏感。水分胁迫中,叶最大PEP羧化酶活性和最大含酸量在植株由下而上各叶位转移。

    1992年02期 118-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 休眠与萌发过程中苹果种子的呼吸代谢

    费亚利,李嘉瑞

    “秦冠”苹果种子的总呼吸强度和EMP途径的呼吸强度在2℃条件下层积之后逐渐增加,解除休眠临界期大体在层积后第30天发生,此后增长速度较快。HMP途径和TCAC在临界期之前变化极慢,而后急剧增加。种子萌发后子叶和胚轴的总呼吸强度、EMP和TCAC初期呈急剧上升趋势,大约当胚轴长度达2cm时迅速下降,HMP在萌发过程中始终呈上升趋势。细胞透性层积之后逐渐降低,解除休眠至萌发阶段呈上升趋势。用不同浓度呼吸抑制剂处理解除休眠种子的试验结果表明,除1mM碘乙酸能明显刺激萌发和生长外,NaCN、SHAM和丙酮酸都表现为抑制作用。

    1992年02期 125-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 福禄考的组织培养研究——Ⅲ体细胞胚胎发生的细胞学观察

    井忠平,李惠芝,张泓,王喆之,王仲会

    福禄考叶片直接和间接地由单细胞形成体细胞胚。直接形成的体细胞胚来自叶表皮细胞、紧邻表皮的第一层栅栏细胞及维管束鞘内部和外部的薄壁细胞。间接形成的体细胞胚来自愈伤组织的表层或较深层细胞。体细胞胚有典型胚柄、多细胞胚柄和无胚柄3种,均经类似于合子胚的发育过程形成无根小植株。

    1992年02期 131-134+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9k]
  • 旱生植物驼绒藜茎的异常次生结构及其发育

    祝建,张泓,马德滋,陶维海

    藜科旱生植物驼绒藜(Ceratoides latens)成长茎由木栓组织、异常形成层、不规则排列的异常维管束及其间的木质化厚壁结合组织和中央正常的维管柱所组成。木栓组织很发达。异常形成层连成环状。异常维管束外韧型。结合组织细胞紧密围绕在各个异常维管束之间。正常的次生维管柱由数个扇形维管束组成,位于维管束内的束中形成层已失去分生能力。中央的髓细胞大多破毁。在茎的发育过程中,初生生长和早期的次生生长都是正常的。而以后的次生生长由初生韧皮部外方保留的原形成层细胞发生的异常形成层活动所代替。起初,异常形成层仅向内交替产生结合组织细胞和异常维管束,而后来同时还向外分化木栓细胞。这种异常的次生结构对旱生植物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1992年02期 135-141+174-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3k]
  • 国产淫羊藿属叶表面特征的研究

    梁海锐,阎文玫

    用光镜和扫描电镜对国产14种淫羊藿属(Epimedium)植物的叶表面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表皮细胞壁的突起、角质层纹饰、非腺毛等特征对该属植物的鉴别很有价值,并根据其特征制定出检索表。

    1992年02期 142-148+176-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8k]
  • 黄土高原豆科植物区系的研究

    徐朗然,傅坤俊,何善宝,张振万

    本区豆科植物共49属,217种,分别为中国豆科植物总数的22.5%和14.6%。在区系组成中,古地中海成分48种,占22.1%;东亚成分42种,占19.4%;中国喜玛拉雅成分21种,占9.7%;欧亚温带—黄土高原—青藏高原成分23种,占10.6%;特有成分22种,占10.1%;广布成分38种,占17.5%;归化成分23种,占10%。因此,本区是以古地中海成分和东亚成分为主。在自然景观中,旱生的草木和灌木起着重要作用,占有自然植被中的重要优势,是森林草原和草原的重要组成。

    1992年02期 149-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 中国球子蕨科植物孢子形态研究

    李娜,谢寅堂

    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描述了我国球子蕨科4种及分布北美洲的1种植物属种孢子形态特征。根据孢子形态及周壁纹饰特征,探讨种分类归属及等级处理问题。

    1992年02期 154-157+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6k]
  • 中国豆科黄华族植物系统订正

    彭泽祥,袁永明

    <正> 黄华族(Thermopsideae)是Yakovlev于1972年才建立的,包括了原隶属于广义坡塔里族(Podalyrieae)的6届约47种植物。本族是豆科中的进化主干之一,处于承前启后的关键地位,对于研究槐族(Sophoreae)、染料木族(Genesteae)等的系统演化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对整个豆科植物研究的不断深入,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有关本族植物的资料。但我国对该族植物的研究相对较为薄弱,国内一些主要植物学文献在种类的划分、学名的应用和族下与属下分类系统等方面尚存在相当的混乱,与我国有关的有些类群的系统分类问题也未得到较好的解决。其中,沙冬青属(Ammopi

    1992年02期 158-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4k]
  • 中国岩黄耆属一新种

    杨昌友

    <正> 多年生草本,高9—15cm。根直伸,暗褐色,直径8—10mm。茎短缩,不明显。叶奇数羽状,托叶合生,淡褐色;小叶2—3对,卵圆形,长15—24mm,宽10—15mm,顶生小叶较大,长可达30mm,宽20mm,先端钝圆,两面密被绢状毛,上面绿色,下面银白色。总状花序,具短于叶的总梗,有花6—20朵;花序轴密被贴生的绒毛;苞片长圆形;小花梗长约1mm,稍短于苞片;花萼钟状,萼齿较筒部长2—4倍,披针状钴形,密被贴生的毛;花冠淡紫色;旗瓣宽倒卵形,长9—10mm,先端微凹,基部急剧缢缩成很短的瓣柄;翼辦短,约4 mm长,瓣片长圆形,基部有短耳,具长约1 mm的瓣柄;龙骨辦长于旗瓣,约14—16mm长,瓣片近斜三角形,基部有耳,瓣柄很短;子

    1992年02期 167-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 地衣对放射性核素的吸收与积累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吴金陵,赵鹏

    阐述了地衣对放射性核素的吸收与积累及环境因子的影响;讨论了地衣在环境放射性监测中的应用及存在问题。同时,介绍了一个地衣吸收放射性核素的动态模型,以简化监测结果的分析。

    1992年02期 169-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 下载本期数据